◇◇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 百名科学家真的推荐了吗? 科学时报记者 温新红 2002年4月19日科学时报读书周刊 中国原创科普作品的缺少及科普创作领域中国科学家的严重缺席,是有目共睹的。因而 这套由“百名地球科学家推荐”的国内原创的“人与地球丛书”自然让人们期待。这套书还有一 点让人期待的是,书的作者均为作家,也即由搞文学的人创作的科普作品,从表面上看这无疑实 现了人们一直在呐喊的“科学与文学的结合”。 然而就是这套书引起相关人士的两个疑惑:一是出版者声称的“百名地球科学家推荐”,是不是 这有名有姓的138名科学家都看了此套书,真的进行了推荐。另一个是这套书是否如作家陈忠实在 序言中所说那样,是没有科学背景的女军人打造的“完美科普”。 3月16日,记者收到旅居加拿大的科普作家陶世龙先生的一封电子邮件,其中附有两篇文章, 一篇属名为“关东马”的作者在网上发的名为《边鼓、发嗲与滥情》的文章,另一篇是陶先生自 己写的《有感于百名地球科学家推荐沈阳版“人与地球丛书”》。文章对沈阳出版社今年年初出 版的“人与地球丛书”提出了两个质疑,一是这套丛书封面上标的“百名地球科学家推荐”不符 合事实;二是这套以普及科学为名义的书中存在着不科学的地方和误导。并希望我们进行追踪报 道。 记者就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采访了有关人士:该套书的责任编辑潘晓翊先生、作者之一 庞天舒女士及该套书总策划王弭力女士。 138位推荐者是怎样推荐的   “人与地球丛书”共4册,分别为:庞天舒的《触摸山脉》和《凝看海洋》、曹岩的《解读森 林》、景爱的《走近沙漠》。每册书除了在封面上标有“百名科学家推荐”的字样,扉页上还列 有138位科学家的名字。一百多位科学家共同推荐一套书,据了解,在国内尚属“罕见”,自然也 成了出版者的宣传重点。这是否就增加了这套书的分量? 本来科学家的名字已列在书内,足可见出版者并非凭空捏造“百名科学家推荐”一说。   可是问题就出在“推荐”上了。 认真的陶世龙先生为此已做了“采访”:“2001年3月1日下午,我打电话向王鸿祯、马 宗晋两位院士和杜乐天、万天丰两位教授查询,他们都说不知道此事,书也未见过;另外翟裕生 院士说,是在中国地质学会邀请原担任过学会职务的老会员聚会时得到赠书,但事先不曾有人要 他推荐。杨遵仪院士被问及时,开头说不知道,随后说好像有这样一套书,但不知推荐的事。杨 先生今年94岁了,哪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看和推荐这四本文艺性质的书。名单中的叶连俊院士 89岁、郭令智院士87岁、韩德馨院士84岁,郭令智院士还住在南京……”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责任编辑潘晓翊先生告诉记者,这套书是沈阳出版社和中国地质学会合作策 划的,138位科学家的名单是由地质学会提供的。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该套书的总策划王弭力女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讲述了该名单的产 生经过。在去年的每季度秘书长会上,这套书的构想和策划提了出来,并得到了认可。于是当地 质学会提出由各秘书长把本单位的科学家报来并列入到推委会中,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王弭 力说若是这些科学家有不同意的,应当由各单位负责。记者问名单中的科学家是否都在图书出版 前读过,王弭力肯定地说没有,并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她又强调,这套书是由地质学会 的科学家把关的。 到现在为止,138位推荐了此套丛书的科学家肯定没有在出版前读过书稿,那么作为本套书主 编之一的程裕淇院士是否又看了此套书呢? 陶世龙的文章中提到:“程老是一位很认真负责的科学家,……要是书稿真的经过他的 双眼,批评者提出的那些问题,应该消除在出版之前,须知编这套书时他已接近90高龄,而在今 年1月2日即已去世。”正如陶先生的判断,程裕淇老先生没有看过此套他“主编”的书。王弭力 女士告诉记者,程老读过同样由他们策划的另一本书,表示欣赏,出于对地质学会的信任,程老 同意当这套书的“主编”。而令人遗憾的事,在出版之前没有看过,而正当图书出版之时,程老 去世了。 是科普作品还是文学创作 该套书的卷首语说书是“由地质学家提供学术资料,经作家奇妙的构思和瑰丽之笔使我 们聆听到神奇的地球故事”。因而科学家与文学家联合是本套书的另一个特点,除程老外,另一 位主编是为本套书作序的作家陈忠实,且不管他写的内容是什么,作家的推荐无非是告诉人们这 是一套极具普及性质的科普书。这是不是就找到了科普写作的出路呢? 在署名为关东马的文章中,指出《触摸山脉》及《解读森林》的一些表述是不科学的。作为原中 国地质大学教授,多年从事科普工作,同时也是著名科普作家的陶世龙先生同意这一观点。现摘 录《边鼓、发嗲与滥情》中的几段文字如下。 “她对植物感受力的描述真是一绝,声称‘植物是有感觉的,能够感受到痛苦、绝望、饥 饿、憎恨’。(第51页)不客气地说,是胡说,属地道的伪科学。庞女士讲:‘莫斯科农学院的 实验人员,将植物的根部放到热水里烫,连接的传感器立即传出植物的悲惨呼号。’(第51页) 请庞女士给出具体出处,以及植物学界的评论。” “庞说:‘这的确是场奇怪的大火。这难道是上天在向人类启示毁灭,启示废墟?是天 意在警告人类应挽救森林及人类自身?’(第52页) “曾有一阵子,气功‘大师’严新声称,那场大兴安岭大火是他发神功,才灭掉的。此 时庞女士又暗示火因是天怒降大火或者森林不满人类的破坏而进行的自杀行为。一个抬出了神 人,一个搬出了上帝。大兴安岭那场火灾究竟是怎样引起的,事后有调查报告。” 记者问及编辑潘晓翊、庞天舒及王弭力对上述几段话的看法时,他们不同意上述文字被称为“伪 科学”。 潘晓翊认为这套书是针对学生和社会上的青年人,不是专业人士,所以作者展开想象是允许 的。他说,最初这套书出版时,一些科学家开始不能接受作家的表述方式,不过后来又接受了。 又说,其实《自然之友》杂志中的某些文章比这些文字有过之而无不及。 庞天舒则认为她的两本书是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接受科学知识”,因而她的书首 先是文学作品,其次才是科学普及。她说这两本书和过去的科普作品不同,更不能当作科学报告 来读。她赋予了自然界、植物以生命,用的是拟人手法。她说只要通读上下文就很清楚,批评文 章的作者没有读懂。当被问及是否有科学专业背景时,庞天舒说自己读了大量科学方面的著作, 阅读量不会比有科学专业背景的人少,另外还曾写过科学人文著作及探险方面的长篇纪实作品。 这可以弥补她缺乏科学背景的不足。最后她告诉记者这套书首印5000套已售完,再版时,她会改 正一些错误,但不是批评文章中所说的。 若说此套书是文学作品,可能第一个反对的便是总策划王弭力女士。以科学家的名义来推 荐,读者自然会把它当作严肃的科普作品来读。 “关东马”文章中提出的几点,科学家的观点又如何呢?王弭力说这套书地质学会在科学上进行 把关,作者参考的是《大百科全书》及一些正式出版物,因而从科学上来说不会有错。但文学上 如何表述就与他们无关了。地质学会的副秘书长赵先生也是位地球科学家,他说他佩服作者把自 己的感情投入到自然界里面,把植物当作有生命的,他非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他认为那些都 属于学术上的观点不一致,而不是批评文章所说的“伪科学”。 不可否认的是,科学著作是难读的,而诸多科普作品又是无趣的,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是一条 很好的路。但要做好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法布尔、阿西莫夫、卡尔·萨根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研究他们会有益于我们的创作。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