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成都18岁少年如何成了“香港院士”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2年11月25日   11月中旬,成都某媒体爆出了一则新闻,称当地“一名18岁高中生当选香港 院士”,“昨日(11月11日),成都科创实验中学(24中)高三二班的陈明磊同学被 香港国际科学院特聘为院士,而且还成了香港一投资开发公司的高级工程师!” 该消息一经见报,顿时被各大网站及媒体转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然而 “香港院士”究竟是怎么回事?陈明磊和他的家人对此事又有什么看法?记者近 日在成都采访时发现, 此事大有蹊跷。成都核实高中生怎么成“院士” 1、只寄了一份材料就被通知成了“香港院士” 11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科创实验中学。这是所普通中学,校园很小,校门 口挂着“四川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成都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的牌子。 走进校长办公室,陈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杨书文都在。陈校长告诉记者,之 前的一个星期她都在忙着接待各路记者,“有时候记者来采访,陈明磊只好中途 从课堂上出来,这种情况上周几乎天天发生,结果一个礼拜他都没上好课”。 这时有人敲门,进来的正是陈明磊。穿着一身运动服的他个子高高、浓眉大 眼,只是脸上还带着些稚气。对于获得院士称号这件事,陈明磊话语间的干脆令 记者惊奇:“这个‘院士’跟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完全是两码事,仅是 一个民间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而已,也没有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认证,我不知道 大家为什么会对它这么看重。” “不是说你是参加了‘香港国际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获得金奖后才被聘 为香港国际科学院院士的吗?” “我只是寄了一份材料给这个博览会的主办单位,没多久他们就通知我得了 金奖,然后这个香港国际科学院就寄来了一封信,说要聘我为院士。” 2、孩子冷静地说:省里的三等奖也比这重要 副校长杨书文告诉记者,在以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见长的科创实验中学, 陈明磊是个在发明创造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他的“冷凝水蒸发式空调机”和 “直线电机位复泵”两项发明都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在今年夏天获得四川省亿利 达青少年科创比赛三等奖。 陈明磊说,就在这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并在网上发布相关信息没多久,他就 收到香港国际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主办方的一封信,说“从网上看到该项发明介 绍”,“邀请该发明参加博览会”。 记者问:“那么你去香港了?” 陈明磊摇摇头:“没有,我的发明实物也没有去,对方只要求我寄一份关于 此项发明的材料就可以了。以前我参加省里中学生科创比赛都是必须带自己的作 品去的,评委看了作品还会问很多问题,我也不知道这次怎么只寄了一份材料就 得了金奖。” “这个金奖有奖金或奖品吗?” “没有,只是有金奖这么一个称号。” 记者问陈明磊还得过哪些奖,他张嘴说了一串,像四川省中学生创新大赛二 等奖、全国中小学劳技作品大赛一等奖等等,大概有五六个。“这些都是国家有 关部门组织的比赛,每次都有很多作品来竞争,要得奖挺难的,就这个博览会金 奖得的容易。”他说。 “但是这个金奖给你带来了‘香港院士’的头衔呀?” 18岁的高中生想都没想就说:“省里的三等奖也比这头衔重要啊,这头衔有 什么用?” 3、得到“香港院士”头衔要先寄去380元 为了了解更多情况,当天晚上记者采访了陈明磊的父亲。这是个非常朴实的 中年人。他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在今年9月份,当时“香港国际新技术新产品博 览会”寄信过来,说“这项发明可以参加博览会”,并说如果得金奖还可以获得 香港国际科学院院士称号,不过要交一些费用。 记者问要交多少钱,老陈想了想说:“380元。” 对儿子发明非常支持的老陈说:“其实我很清楚这顶多也就是个民间组织搞 的活动,它颁的什么金奖啊、院士头衔啊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记者问:“那您为什么还要交钱参加呢?” 老陈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因为对方说可以把有关这个发明的材料在他们的 网站上存放5年,还说这个是国际性的网站,这钱主要是这几年的网络维护费用, 我觉得这对孩子有好处,所以就交了钱。” 记者问:“这钱是寄到香港去的吗?” 老陈摇头:“不是,先前的信也不是从香港寄来的,都是以香港国际新技术 新产品博览会和香港国际科学院的名义,由深圳环太投资咨询公司寄来的,我们 的钱也都是寄给这家公司的。我们从来没和香港有过直接联系。9月份寄了钱, 10月份就通知我们得了金奖,还获得院士称号。” 4、家里经常收到五花八门的“获奖通知书” “据说陈明磊还被收入了《当代世界华人杰出科技专家》一书,同时香港国 际新技术新产品投资开发公司也聘他担任高级工程师,是吗?” 老陈说:“这入书、受聘的文件都是和金奖证书、院士证书一起寄来的,我 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有关报道还提到陈明磊还被“英国伦敦应用技术研究院”聘为研究员。老陈 说这份聘书是来自广东一个自称是该院“中国总代理”的单位,他从来没有接到 英国方面的任何电话或来信。 老陈说,自从孩子的发明有了些成绩后,家里就经常收到五花八门的“获奖 通知”,要领到获奖证书则必须交钱,少则三五百,多则一两万。在获得“香港 院士”之前,陈明磊的另一项专利发明“直线电机位复泵”接到一个“世界发明 博览会”的通知,说获得了金奖,要得到奖杯得寄一套资料和760元钱去。老陈 照着那封信的地址打了个电话,没人接。他便多了个心眼,只寄了材料没寄钱, 结果此事再无音讯。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所以这些信我都没让孩子看”, 老陈说。 网上调查“香港院士”知多少 5、另两位“香港院士”说“不清楚如何获的奖” 在网络搜索引擎上键入“香港国际科学院”几个字,记者发现搜索结果竟然 超过了350条。点开其中不同姓名的多个网页,说的都是“某发明爱好者因某发 明获此殊荣”。再仔细一看,记者马上发现这十多人和陈明磊的相同之处:他们 都获得了香港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都被香港国际科学院聘为终身院士,都 被收入《当代世界华人杰出科技专家》一书,都成了香港国际新技术新产品投资 开发公司的高级工程师! 11月21日下午,记者设法与其中的两位取得联系。在得到记者不暴露其姓名 的承诺后,两人告诉记者,他们也是在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后,收到这个博览会通 知的,在交纳了几百元费用后,很快他们就得知自己获了“金奖”、成了“院 士”、收进了“书”、聘为“工程师”,跟他们联系的也一直是这家深圳环太投 资咨询公司,他们从来没有和香港的这几家单位直接联系过。 “其间对此没有过什么疑问吗?”面对记者的问题,两人的回答大致相同: 他们的发明获得专利后缺乏宣传途径,得知对方能让发明在国际性网站展出5年, 觉得机会难得,加上钱的数目也不是太多,所以也没多想就交钱换来了那一堆证 书、聘书。 两人向记者证实,除了交钱之外,他们其实也就只是给对方寄过一份材料, 发明者本人和发明实物都没有去香港,对于该博览会什么时候、在哪儿、以什么 形式召开,他们都说“不是很清楚”。记者又问:“那你们知道自己的发明是怎 么获的奖吗?”两人都表示只是听深圳那家公司说,请了“国际上的知名专家” 进行评审,至于哪些专家、从哪些方面来评审这些细节他们仍然“不是很清楚”。 6、香港国际科学院网站注册会员就能获“金奖”当“院士” 记者又登录“香港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网站,首页下方标明该网站是由 “香港国际科学院、香港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香港世界高新科技出版社、香港 国际新技术新产品投资开发公司、深圳环太投资咨询公司”共同主办。 记者点开网站“会员注册”一栏,发现上面明文告知:只要你注册成会员, 就能获得该博览会金奖、成为香港国际科学院院士,当然也能被收入书中、聘为 工程师,并没有提到收费问题。遍查该网站,记者没有发现其他四个主办单位的 任何联系方式,只有环太公司一家的地址和电话。 电话暗访“院士”门槛有多高 7、记者被邀请报名当“华人杰出科技专家” 按照网站上留的电话号码,记者与深圳环太投资咨询公司取得联系。记者以 “孩子家长”的身份向对方询问有关获奖、当院士的事宜,该公司工作人员明确 告诉记者,要注册成会员必须“缴纳一定费用,大概是300多元”。 记者问:“只要交了钱,就肯定能得奖当院士吗?”对方回答:“是的,我 们收到汇款三天内就会把你孩子的发明提交到网上去,获奖证书和聘书随后寄 来。” “都是金奖,没有银奖吗?” “对,只要按我们的规定做,就肯定能获得金奖。” “那你们和香港国际科学院是什么关系呢?” 对方的回答是:“我们是它的合作伙伴,这是个非常有影响的国际性研究机 构,负责专利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其他几家单位在内地的事务也由我们代理。”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交300多元成为“香港院士”后,就可以同时“免费” 获得收入《当代世界华人杰出科技专家》一书的资格,不过,要想得到该书还要 额外付款。记者询问书价,对方说第一册书已经出版了,一本150元。记者惊讶: “这么贵,收录了多少人啊?”他说:“第一册书有3厘米厚,收了好几百人 呢。”他还不断催促记者:“如果你想报名,现在编进第二册还来得及!” 记者向他询问香港国际科学院的电话,他说电话在经理那里。记者又想找经 理,他回答经理不在。 8、中国科学院不知香港有个“国际科学院” 随后记者又与中国科学院院办取得联系,因为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国际性研 究机构”,香港国际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多少应该有些联系。但中科院院办工作 人员非常明确地告诉记者,他们不知道香港有这样一个“国际科学院”。 记者随后又将电话打到香港1808查号台,对方在遍查了跟“科学院”有关的 电话号码后回答:他们这里没有香港国际科学院的电话号码。 (本报记者曾鹏宇) -采访手记 按照惯性思维,陈明磊所在的学校完全可以借机给自己大“炒”一把,但是 采访前翻遍当时媒体的报道,成都科创实验中学对“香港院士”一事始终保持缄 默。在这样一所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践科学为办学方向的学校采访时,记者听 到的始终是:“科学是讲实事求是的,可这事……” 老师们并没有像记者一样通过各种方式去探查“香港院士”的究竟,他们沉 默不过是因为他们知道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换来真正的“院士”称号。所以 他们能做的,不过是和陈明磊的父母一起,尽最大可能为孩子挡住来自各方的 “关注”。 在对此事进行探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里面的很多细节其实根本经不起推 敲,但是为什么它仍会令人如此“兴奋”呢?也许并不是事情太过玄虚,而是现 在的我们不像以前那样认真了。 面对着18岁的陈明磊,听着他不假思索地说“这个院士称号什么都不是”的 时候,很容易让人想起《皇帝的新装》里那个一语道破天机的孩子。 -相关链接 “香港科学院”和“院长”郭湘泗 1999年年末,一位读者收到一封蹊跷的邀请函,这封以“香港科学院院长郭 湘泗”的名义寄来的函中说,参加此次“20世纪成功人士、杰出人物千年聚会” 者可申请担任“美联邦国际评选委员会评审委员”、可获得“20世纪成功人士证 书”,参会人员每人需交纳会费1680元。本报记者对此事进行调查并于2000年1 月30日刊登报道《调查香港科学院》。 本报记者了解到,“香港科学院”隶属于“香港科学院有限公司”。在1999 年短短5个月时间内,股本一万元港币的“香港科学院有限公司”共开设了41家 分公司,有“学院”、“研究院”、“协会、促进会”等等,多数冠以“香港”、 “世界”、“国际”等头衔。这41家分公司有共同的注册地址和相同的申请人, 即郭湘泗本人。 本报记者赴香港实地调查到其公司注册地址并不存在。根据调查,以“香港 科学院院长郭湘泗”为名举办的会议有很多,参加者都要交纳会费,从1680元/ 人到1880元/人不等,参加者还可以申请“荣誉博士”、“顾问”等各种头衔。 如要获得“香港科学院院士”要交2万至4万港元。参加其举办的“博览会”等就 有可能获得国际荣誉,但需承担相应的费用,如“国际金奖”需支付5865港元。 2000年中央电视台的“3·15”特别节目播出名为《真实的谎言》的报道, 对所谓的香港科学院和它所颁发的国际大奖进行了质疑。 据报道,2000年3月16日,“香港科学院院长”郭湘泗被北京市公安局立案 审查。 据报道,早在1998年,国家经贸委等七部委联合发文,认定“香港科学院” 的评奖是非法评奖,证书、奖项不被国家承认。而当时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士表示: “据我们所知,到目前为止,香港还没有一个真正科研机构意义上的香港科学 院。”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