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再揭复旦大学杨雄里院士大量抄袭行为 直言 笔者曾在《新语丝电子文库》(2001年12月24日和2002年1月11日,已收入新语丝 《立此存照》栏内“杨雄里事件”中)揭露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攀登项目“脑功能 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及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雄里 近二十年来所做的一系列不符合科学工作者品德的行为。其中包括(I) 抄袭,他翻 译国外著名科学家在神经科学重要的综述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Newman & Reichenbach: The Muller cell: a functrion element of the retina, Trends in Neurosci. 19:307, 1996) ,将序言和结论改写一下,实质性部分照抄原文,就作为他自己的原著在国 内综述杂志上发表(杨雄里:M乴ler 细胞与视网膜功能,生理科学进展29:7, 1998)。 (II) 谎报成果,将国外科学家七十年代的一项发现,在国内谎称是他在八十年代率 先发现的,并在九十年代末,他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将这项发 现作为生理所的重要学术贡献上报中国科学院。(III) 编造学历,在国内宣称他于 1982 年从日本国立生理研究所得到博士学位,而该研究所却是从 1989 年起才开 始授于博士学位的。(IV) 在引用过去有他自己署名的文章时改动排名次序、将自己 的名字向前移或/和删去共同工作者的姓名(不加“等”字)。 科学工作者极为恶劣的抄袭行为,杨雄里并不是偶而为之。本文再揭露他发表在中 国科学院《院士论坛》中的《关于脑的理论思考》一文(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 等单位联合主办《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卷1 期15-20页,1998) 和《科学专著丛 书》之一的《视觉的神经机制》一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中的大量抄袭行为。 《科学专著丛书》是由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主编的《科学》杂志组织编写的。 读者由这些揭露的材料可以看到,杨雄里不仅抄袭综述,在他发表的院士专论和科 学专著中也抄袭。 在《关于脑的理论思考》一文中的抄袭行为 杨雄里在这篇文章中讨论的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如果首席脑科学家杨院士在这方面 提不出自己的见解,那只不过是学术水平问题,可是如果从别人的著作中抄袭一些 段落,充作自己的见解来发表,那就不仅是学术水平问题了。而杨院士发表的《关 于脑的理论思考》一文,恰恰就是从几位国外科学家的著作中抄袭一些段落拼凑而 成的。 《关于脑的理论思考》一文内容分为两部分:1)关于脑的哲学性思考;2)关于脑 总体理论框架的思考。 1) 关于脑的哲学性思考。 这一部分有三方面的内容:语言、视知觉和人工智能。 语言部分的实质性内容抄袭自Calvin, W.H.写的 《How Brains Think》(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 Inc., 1996)。视知觉部分的实质性内容抄袭自Zeki, S. 《The visual image in mind and brain》一文 ( Scientific American 267: 68-76, 1992)。笔者对人工智能方面的文献不熟悉,杨文这方面的内容是否抄袭,没有核对。 需要指出的是,杨雄里长期在眼睛视网膜方面工作,视网膜是视觉系统的一部分, 可是在文章的这部分和下面“ 关于脑总体理论框架的思考”部分中涉及视觉的实质 性内容却是抄来的,而人工智能可是离杨的工作领域远得多了。 2) 关于脑总体理论框架的思考。在这一部分中,仅笔者认出的抄袭段落已达一半。 它们分别抄自Crick, F.H.C., 《Thinking about the brain》 一文 (Scientific American 241: 219-234, 1979) 和 Posner, M.I. 和Raichle, M.E.《Images of Mind》一书( Scientific American Library, Freeman and Co., New York, 1997)。 杨雄里的文章中抄自这些科学家的著作中的段落,都没有加引号注明出处。 下面请看实例。杨文中的[ ..... ] 是代表杨雄里在这里加进去了一些原文没有的 字句,原文中的 [ ..... ] 则是代表这里有些字句被杨雄里删掉了。 I)《关于脑的哲学性思考》 A) 语言部分 杨文15 页右列第2 段是抄袭Calvin 《How Brains Think》一书的几段拼成的。Calvin 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教授,理论神经生理学家。 杨文第2 段第3 行开始:语言[ ..... ] 是人类智力的主要标志。如果没有语言, 人类就比黑猩猩高明不了多少。对语言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生物学程序, 即[ ..... ] 所谓的通用语法(universal grammar),即从其周围多种可能的语法规 则中去发现特定的语法规则的天性,[ ..... ] 儿童对句法的掌握不是通过明显的 “尝试-错误”(trial and error) 的渐进方式,而似乎是一蹴而就的。学习显然 起作用但语法的某些一成不变的特点提示脑存在先天布线。 Chomsky 曾对此作过 精辟的论述:“正常说话大多充斥着片断化,一开始说错、把语词缩合起来,以及 作为其基础的理想化。尽管如此, ..... 儿童所习得的是那种理想化形式。这个 事实值得注意。我们还必须记住,儿童构建这种理想化形式毋需接受明晰的传授, 他获得这种知识是当他还不能在许多其他领域从事复杂的智力活动之时,这方面的 成功相对地独立于智力[ ..... ]。” Calvin 书63 页第2 段开始:There is no doubt that syntax is what human levels of intelligence are mostly about - that without syntax we would be little cleverer than chimpanzees. [下接64 页第4 段] There is thought to be a bioprogram, sometimes called Universal Grammar. [ ..... ] the predisposition to discover grammars in one's surroundings -indeed, particular grammars, out of a much larger set of possible ones. [下接79 页第1 段第3 行] Nor is acquisition of syntax a result of trial and error, because children seem to make fairly fast transitions into syntactic constructions. Learning clearly plays a role but some of the rigidities of grammar suggest innate wiring. [ ..... ] linguists such as Noam Chomsky have surmised that [ ..... ]: Normal speech consists, in large part, of fragments, false starts, blends and other distortions of the underlying idealize forms. Nevertheless ..... what the child learns is the underlying [idealized form]. This is a remarkable fact. We must also bear in mind that the child constructs this [idelaized form] without explicit instruction, that he acquires this knowledge at a time when he is not capable of complex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s in many other domains, and that this achievement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intelligence. B) 视知觉部分 杨文16 页左列第1 段是抄自Zeki 《The visual image in mind and brain》一文。 Zeli 是英国伦敦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 杨文第1 段第7 行开始:视觉刺激所提供的是一种不稳定的信息编码,而脑的任务 则是从来自物体的不断变化的信息流中抽提其恒定不变的特性。例如,在不同的照 明条件下从一个颜色物体上所反射而达到视网膜的光谱成分是不一样的,但我们所 感知的该物体的颜色却并不变化(颜色恒常性)。一名演讲者作手势时手在视网膜 上成的映象的大小随距离而变,但脑能判断出它的真实大小。这就是说,对信息的 阐释是感知的一个极重要的部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不只是分析视网膜的映 象,脑必须主动地构建一个视觉世界。[ ..... ] 对视觉的这种现代概念是在最近 20 年才逐渐形成的。早期的神经学家的观点认为物件通过其反射或发射的光形成 其自身的视觉密码,其映象“印刻”在视网膜上,就象印在照相底板上一样。这种 视网膜映象随后被传送至视皮层,由后者分析包含的密码。这种解码过程导致我们 看到物体。他们认为,理解所看到的东西,即明白所接收的映象的涵义,并将之归 结为视见的物体,而把所接收的映象与以前经验的类似映象关联起来是另一种不同 的过程。简而言之,直至 70 年代中期,神经生物学家倾向于把感觉和理解分隔开 来,在大脑中各有自己的席位,即前者是被动性的,而后者是主动性的。 Zeki 文第69 页左第1 段第5 行开始:The visual stimuli avaliable to the brain do not offer a stable code of information.{下接69 页左第2 段第1 句}The brain' s task, then is to extrat the constant, invariant features of objects from the perpetually changing flood of information it receives from them. {回 到69 页左第1 段第7 行} The wave lengths of light reflected from surfaces change along with alterations in the illumination, yet the brain is able to assign a constant color to them. The retinal image produced by the hand of a gesticulating speaker is never the same [ ..... ] image varies with distance, yet the brain can ascertain its true size. {下接69 页左第2 段第 2 句} Interpretation is an inextricable part of sensation. To obtain its knowledge of what is visible, the brain cannot therefore merely analyze the images presented to the retina; it must actively construct a visual world. [ ..... ] {下接第 69 页左第 4 段} This modern conception of the visual brain has evolved only with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early neurologists, [ ..... ] objects transmitted visual codes in reflected or emitted light, they thought that an image was "impressed" on the retina, much as it would be on a photographic plate. These retinal impression were subsequently transmitted to the visual cortex, which served to analyze the contained codes. This decoding process lead to "seeing". Understanding what was seen - making sense of the received impressions and resolving them into visual objects - was thought to be a separate process that arose through the association of the received impressions with similar ones experienced previously. This view of how the brain operates, which persisted into the mid-1970s, [ ..... ] It divided sensing from understanding and gave each faculty a separate seat in the cortex. [ ..... ] the former passive and the latter active. Zeki 的文章的第四段中 提到“The modern conception of the visual brain has involved only within the past two decades.” Zeki 的文章是 1992 年发 表的,杨雄里的文章是1998 年发表的。杨在抄袭Zeki 的文章时不管时间又过了六 年,仍照抄为“对视觉的这种现代概念是在最近 20 年才逐渐形成的。”  II)《关于脑总体理论框架的思考》 A) 下面的段落是抄自Crick 《Thinking about the brain》 一文。Crick 在 生物学界大概是无人不知的。五十年代初他和J.D. Watson 提出去氧核糖核酸的双 螺旋结构及其复制图式,七十年代后转入脑研究,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Salk 生物学 研究所工作。 Scientific American 刊登Crick 文章的这一期是脑的专刊,以后 又以《The Brain》为名,以书的形式出版。下面列出的Crick 一文的页数是书中的 页数。   1)杨文18 页左列第2 段第13 行起:那么,根据目前对脑的了解,对于 总体的理论框架是否有可能确定若干基本原则呢? 首先,脑的工作环境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个现实物质世界并不是一团无定形的乱 麻,而是由各种物体组成的,而这些物体都有其体积、形状、颜色等物理性状。[....] 脑的任务是从来自物体的不断变化的信息流中抽提其恒定不变的特性,这种特性反 映了物质世界基本不变量或半不变量。以颜色感知为例,我们对物体颜色的感觉在 物理上是由入射至该物体的光的光谱组成与物体该部分反射的特性的综合所产生的, 而脑通过处理后设法在很大程度上补偿入射光的性质,从视觉输入中提取后一信息。 因此我们所感知的更接近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特性,即其自身的属性。 [ ..... ]   [ ..... ] 我们显然还必须考虑到脑的构建在生物化学、遗传学和胚胎学上 的各种限制,[ ..... ] 神经动作电位(神经脉冲) 沿轴突传递的速度[ ..... ] 远 逊于光速[ ..... ]。这些都是生物化学特性所决定的限制。 Crick 文133 页中列最后一段起:How then should a general theory of the brain be constructed? [ ..... ] The first is the nature of the physical world. The daily world we live in is not an amorphous mess. It consists of objects, which usually occupy space and which, [ ..... ] usually retain their size and shape [ ..... ] color and so on. [ ..... ] whatever processing is done on the information coming into the brain will be related to the invariants or semi-invariants in the external world [ ..... ] [ ..... ] A good example is the kind of color perception [ ..... ] Actually the color is in most cases produced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color of the light incident on an object and the color reflectivity of the part of the object's surface. [ ..... ] the brain manages to extract the latter infomation from the visual input. It can compensate to a large extent for the nature of the incident light. What we perceive corresponds more closely to the reflectivity of the surface, which is a property of the object itself. [ ..... ] The second constraint is the one imposed by biochemistry, genetics and embryology. [ .... ] The impulse moving down an axon travel at modest speeds compared with the velocity of light [ ..... ] a limitation imposed by biochemistry.   2)杨文19 页左列第5段第14 行起:大多数脑科学家并不相信脑中有这样的 “小矮人”存在。但是,不幸的是,我们把这种谬见陈述出来比避免滑入其中要容 易得多。理由是,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一种与“矮人”相关的幻觉:自我。这种 幻觉之所以那么有力、那么顽固,也许有某种合理的原因,它可能反映了脑总体活 动的某些方面,但是在目前我们对此仍茫然无知。 此外,我们常常会倾向于把单个神经元想象得比它实际所做的更多,或者更“聪明”。 这是我们在构建总体理论框架中需要避免的另一个谬见。当一个神经元把由脉冲频 率编码的信号传送给另一个神经元时这种信息传递是何种涵义?例如,在视觉通路 中某个神经元在黄光照射时脉冲频率最高,并不能认为其信号就是告诉我们光的颜 色是黄色的,因为各种光感受器均有很宽的光谱响应特性,要是改用其它颜色光刺 激,只要适当改变其它刺激参数(如光强度、刺激轮廓大 小、形状等)就有可能使该感受器达到同样的放电频率,[ ..... ]。由此实例可见, 由于感觉输入具有不同的侧面,而其输出信号粗略地说只有脉冲频率的多寡一个特 征,因单个神经元必定不那么“聪明”-它们所传送的信息是不清晰的,含混的。 Crick 文134 页中列第四段:Most neuroscientists believe there is no homunculus in the brain. Unfortunately it is easier to state the fallacy than to avoid slipping into it. The reason is that we certainly have an illusion of the homunculus: the self. There is probably some good reason for the strength and persistence of this illusion. It may reflect some aspect of the overall control of the brain, but what the nature of this control is we have not yet discovered. There is one other general fallacy one would do well to avoid. It might be called the fallacy of the overwise neuron. Consider a neuron that sends its signal for some distance down its axon. What does the dignal convey to a recepient synapase? The signal is of course encoded in the frequency of nerve impulses, but what does the message mean? .... Take, for example, a neuron [ ..... ] fires best when it is exposed to a yellow patch of light. We are inclined to believe it is telling us that the color of the light at that point is yellow. This, however, is not really true, because most color receptors have a broad response curve and will fire, at least to some extent, over a rather wide range of wavelengths. [ ..... ] the firing of that particular neuron ma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the amount of movement of the spot of light and by its exact shape and size. In short, many different, although related, inputs will yield the same rate of firing. Since the relevant sensory input to the neuron has many features and its output [ ..... ] has only one feature, the information relayed by a single neuron is bound to be ambiguous. Scientific American 是一本科普性的杂志(有中文版,名《科学》)。Crick 的 文章是1979 年发表的。当年,中文版《科学》已经出版,其中Crick 的这篇文章是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的几位合作译校的,杨雄里是参与者之一。事隔19 年, 杨又抄袭Crick 文章的一些段落,充作为他这位院士、脑功能“首席科学家”自己 的见解来发表。 B) 下面的段落是抄自 Posner 和Raichle《Images of Mind》 一书。Posner 是美国Oregon 大学Eugene 校区心理学教授,曾任该校认知与决断(Cognitive and Decision) 科学研究所所长。Raichle 是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神经与放 射科教授。 在《Images of Mind》 一书第十章最后一节“Toward a Theory of the Brain” 中作者们写道:“We believe that any future integrated theory will need to account for these principles.”他们列举了十项原理。杨文第 18 页右列第四段 中写道“对脑的总体工作原理至少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清楚的。”然后就摘抄了Posner 和Raichle 列举的十项原理中的三项,原意照抄,只在文字上稍加改动。 1. Elementary operations are localized in discrete neural areas.[ .....] that the component operations of auditory and visual word processing are localized. Scientists are finding additional support for this principle in their research on motor control, object [ ..... ] recognition, and memory (原书242 页第3 段)。 杨文18 页右列第5 段为:“1) 脑的基本性运作主要是在分立的脑区进行的。例如, 视觉信息的处理就与听觉信息处理的脑区很不相同。运动控制、记忆,甚至选择注 意等也是这样的情况。” 2. Congitive tasks are performed by networks of widely distributed neural systems. Some forms of visual mental imagery have been shown to activate areas of visual cortex. .... Many other areas are involved as well. [ ..... ] involves the parietal lobe, [ ..... ] lateral areas of the left posterior hemisphere [ ..... ] (原书242 第4 段)。 杨文19 页左第3 段为“4) 脑的高级认知功能是由广泛分布的神经元网络实现的。 以视觉想象为例,它当然激活视皮层,但还有许多其它脑区参予:顶叶、左半球后 部外侧区等。” 3. ...: many of the large entitites of the brain are interconnected by extrinsic pathways [ .... ] as described by Gerald Edelman: [ ..... ] selective dynamical links are formed between distant neural groups via reciprocal connections in a process called reentry. Reentrant signaling establishes correlations between cortical maps, within or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nervous system (原书242 第5段- 第6段)。 杨文19 页左第2 段为“3) 在神经网络中不同信号单元通过交互方式相联系,并进 行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远隔的神经网络中。G. Edelman [ .....] 管它 叫做重进入(reentry)。正是由于这些重进入信号,在不同脑区之间,在神经系统的 不同部分之中或之间才形成和谐的相关。” 在《视觉的神经机制》一书中的抄袭行为 1996 年杨雄里出版了《视觉的神经机制》一书。本书共分三篇:视觉的基本特性; 视网膜及其信息处理;视觉的中枢机制。杨发表本书时在眼睛的视网膜部分工作已 近二十年。按理,他对视网膜的结构和生理应该是很熟悉的,写这部分应该是驾轻 就熟,何用抄袭。可是不然,他在这一部分中也大量抄袭。 视网膜方面的内容杨的书中占了一半以上,下面仅仅列出笔者看到的杨抄自美国视 觉生理学家Dowling,J.E. 1987年出版的《Retina》一书的段落,Dowling 是美国 哈佛大学教授。Dowling 的书曾由美国Baylor 医学院吴淼鑫教授和杨雄里翻译成中 文(中文书名《视网膜》,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9),杨书中抄的那些段落取 自翻译本,也是不加引号注明出处的。抄袭翻译本时有的文句稍作改动,但原意未 变。 本书第1 章1.1.3节、第5-11章是关于视网膜的部分。除第9 章是描述杨及其共同 工作者们的工作不是抄的以外,笔者看到的抄袭Dowling 所着一书的段落就有以下 一些,其中有的段落如 5.3 节和 6.3.2 节,抄袭的部份各占全节的3/5,第10.2.2 节则全部都是摘抄的。 第1 章:1.1.3 节第5 页第 6 段-第6 页第 1 段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第2 章 2.1节第9 页第 3、4 两段。 第 5 章:   1)5.1.1节第52 页第 3 段节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2.1.1节第13 页第 2 和 3 段。   2)5.1.6节第54 - 55 页节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2.1.5节18 页第 1 段。   3)5.2.2节第57 页第 1 段节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3.1节第27 页第 4 段和 3.1.4节第30 页第1-2 段。  4)5.3 节第58 页第 1 段-第59 页第 4 段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3.4节第44 页第1 段-第45 页第 7 段。  第 6 章:  1) 6.1节第6确 页第 2 段节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6.1节第98 页第 3 段。  2) 6.3.2 节第71 页第 2-4 段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6.1.1节第100 页第 2- 4 段。   3) 6.4.1节第73 页第 2-3 段节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6.1.4节第107 页第 2-4 段。  第 7 章: 7.1.1节第87 页第 1 段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7.1节第118 页第 1 段。 第 8 章:  1) 8.1节第113 页第 2 段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4.1节第48 页第 1 段和第 3 段。  2)8.2.1节第114 页第 3 段节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4.1.2节第54 页第 2 段。  3)8.2.2节115 页第 2 段-第116 页第 2 段节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4.1.3节 第55 页第 4 段-第56页第 2 段。 第10 章:  1)10.1节第164 页第 2 段节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5.1节第75 页第 2 段。  2)10.2.1节第165 页第 2 段-第166 页第 1行节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5.1节 第77 页第 2 段-第78 页第1 段;第167 页第3 段抄自Dowling 书中 第5 章第 73页第 3 段。   3)10.2.2 节167 页第5 段-168 页完全摘抄自Dowling 书中-第90 页第3 段第5 行。  第 11 章:  1)11.2节第206 页 3 段- 第207 页 1 段节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第 7 章 第114 页第 2-3 段。    2)11.2.1节第207 页 2 段节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第 7 章弟115页第 5 段。  3)11.2.3节第209 页 4 段-第211 页第 4 段抄自Dowling 书中译本 7.2 章第 129页第 3 段-第132 页第2 段。 为免篇幅太长,下面仅提供上述每一章中杨抄袭Dowling 的书的一个实例。每一段 中(A) 是杨书中的段落,(B) 是翻译的Dowling 书中相应的段落。杨文中的 [ ..... ] 是代表杨雄里在这里加进去了一些Dowling 中没有的字句,Dowling 文 中的 [ ..... ] 则是代表这里有些字句被杨雄里删掉了。 ( I ) 杨书第1 章1.1.3节-视网膜  A,杨书第5 页第 6 段-6 页第 1 段: 所有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均按同一基本模式组织起来:在三组细胞层(外核层、内核 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之间插入两个突触层(外网状层和内网状层)。 光感受器 (R) 的胞体位于外核层;在内核层里则有四类基本的神经元胞体:水平细胞 (H) 在其外 缘,双极细胞 (B) 主要位于该层中部,而无长突细胞 (A) 和网间细胞 (I) 的胞体 排列在该层的近端侧。神经节细胞 (G) 的胞体组成视网膜最近端层-神经节细胞层。 [ ..... ] 光感受器终末为外网状层提供输入,而双极细胞是外网状层的输出神经 元。它们把信息传递到内网状层。水平细胞的突起在外网状层内广阔地伸展,它们 在这一突触层中介导横向相互作用。[ ..... ] 双极细胞是该层的输入单元,而神 经节细胞则是输出单元,它们的轴突沿视网膜边缘行走在视盘处聚集形成视神经, 把所有视觉信息由眼传至高级神经中枢。在内网层中,无长突细胞的突起像水平细 胞在外网状层中一样广泛地伸展,这些突起限于内网状层,并介导其中的相互作用。 网间细胞主要是离中神经元,其突起在内、外网状层扩布,把信息从内网状层传至 外网状层。 B,Dowling 书中译本第2 章-视网膜细胞和信息处理, 2.1节-细胞组织,9 页第 3、4 两段: 所有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均按同一基本模式组织起来:两个突触层( 外网状层和内网 状层) 插在三组细胞层间( 外核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 ..... ] 光感受器的胞体位于外核层、而内核层里则有四类基本的神经元的胞体,水平细胞 在内核层的外缘;双极细胞的胞体主要位于该层的中部,而无长突细胞和网间细胞 的胞体排列在内核层的近端侧。神经节细胞的胞体组成视网膜最近端层-神经节细 胞层。{下接Dowling 书中译本 2.1,10 页第 3 段第3 行}[ ..... ] 光感受器终 末 (R) 为外网状层提供输入,而双极细胞 (B) 是外网状层的输出神经元,它们把 信息传递到内网状层。水平细胞 (H) 的突起在外网状层内广阔地伸展,[ ..... ] ,它们在这一突触层中介导侧方相互作用。[ ..... ]{下接 Dowling 书中译本 2.1, 10 页第 4 段第1 行} [ ..... ] 双极细胞对该层提供输入单元,而神经节细胞 (G) 是输出单元,[ ..... ],它们的轴突沿视网膜边缘行走,在视盘处聚集形成视 神经,把所有视觉信息由眼传至高级神经中枢。在内网层内,无长突细胞的突起像 水平细胞在外网状层中一样广泛地伸展,这些突起限于内网状层,并介导其中的相 互作用。{下接 Dowling 书中译本 2.1,10 页第 3 段第5 行} 网间细胞 (I) 似 乎是主要的离心神经元,它们把内网状层的信息传到外网状层,其突起在两层扩布。 ( II ) 杨书第 5 章-视网膜的细胞分类和突触组织  A,第 5 章第 5.3节-视网膜的突触组构,58 页第 1 段-59 页第 4 段: 图 5-6 为脊椎动物视网膜中突触联系的模式图。它主要与视网膜中的视锥信号通 路有关,在大多数种属对视杆通路了解得较少( 对猫的视杆通路已进行了较细致的 研究)。在非哺乳动物,视杆信号和视锥信号经视网膜的通路可能是相似的,这是因 为,与哺乳动物双极细胞不同,这些种属的许多双极细胞从视杆和视锥两者接受直 接的输入。为简洁起见,该图仅显示化学突触。在外网状层,光感受器的终末和水 平细胞的突起及双极细胞的树突形成接触。按与光感受器接触的特征,双极细胞又 可分为两类。一类谓之扁平型双极细胞(flat bipolar cell, FB),与光感受器形成 基部连接。另一类谓之陷入型双极细胞(invaginating bipolar cell, IB),其树突 陷入光感受器终末,形成带型突触 (ribbon synapse)。冰冻断裂研究提示,基部连 接有兴奋性突触的特性,而带形突触相似于在脑中其他部位见到的抑制性突触。 水平细胞在带型突触处与光感受器终末相联系,通常是在光感受器终末的陷入区。 在陷入区的突触各组分常呈精巧的排列,即两个水平细胞的突起在突触带的两侧, 更浅表、居中的往往是双极细胞的树突。陷入区及其中的精细排列有何种意义尚不 清楚,可能会有利于水平细胞突起、双极细胞突起、光感受器终末三者之间的相互 作用。 水平细胞主要在双极细胞的树突上形成常型突触。此外,虽然有生理学研究表明存 在自水平细胞向光感受器( 特别是视锥) 的反馈,但在形态上还没有确切的证据。 因为水平细胞在外网状层中横向扩展的突起范围远比双极细胞广,从这一层的细胞 和突触组构的特点来分析,双极细胞可能直接为近旁的光感受器所驱动,而间接地 经由水平细胞为较远的光感受器所驱动。 视网膜的内网状层比外网状层更厚,单位面积的突触数更多,接头的种类更为繁多。 在双极细胞与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间为带形突触,其突触组构的特征是存在二 联体,即总是有两个突触后成分。这两个成分有几种可能的形式:一个神经节细胞 树突和一个无长突细胞突起;两个无长突细胞突起;或两个神经节细胞突起( 这种 情况较少)。此外,无长突细胞在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双极细胞的终末及其他无长突 细胞的突起处形成常型突触。无长突细胞所形成的突触组构的特点是具有串行型和 交互型。  B,Dowling 书中译本 3.4节-视网膜突触组构的概图,第44 页第 1 段-第45 页第 7 段:  图 3.17 是在许多视网膜观察到的突触联系的模式图,可以用作脊椎动物视网膜突 触组构的总结。它主要与视网膜中的视锥信号通路有关,在大多数种属对视杆通路 了解得较少。已经讨论了猫的视杆通路,[ ..... ] 在非哺乳动物,视杆信号和视 锥信号经视网膜的通路可能是相似的,因为与哺乳动物的双极细胞不同,这些种属 的许多双极细胞从视杆和视锥细胞两者接受直接的输入。为简洁起见,仅图示化学 突触。[ ..... ] 在外网状层,光感受器的终末和水平细胞的突起及双极细胞的树突形成连接.。{下 接Dowling 书中译本 2.1.3.,15 页第 5 段第1 行} 一类[ ..... ]把树突伸进视锥 细胞终末的陷入区中, [ ..... ]称作陷入型双极细胞。另一类[ ..... ] 沿视锥 细胞[ ..... ]的基底部形成突触联系,[ ..... ] 称作扁平型双极细胞。{下接Dowling 书中译本 3.4,44 页第 2 段第3 行} 冰冻断裂的研究提示,[ ..... ] 扁平型 [ ..... ] 连接有兴奋性突触的特性,而 [ ..... ]陷入型 [ ..... ] 连接相似于在 脑中其他部位见到的抑制性突触。 [ ..... ]水平细胞在带型突触处与光感受器终末相联系。这些联系通常发生在光 感受器终末的陷入区,而在陷入区中常存在突起精巧的配置。典型的情况是,两个 水平细胞突起 [ .....] ,位于突触带的两侧。更浅表的、位于陷入区中央的突起通 常是双极细胞的树突。陷入区的意义是什么?在陷入区内突起的精巧配置意味着什 么?这些都还不清楚。一种观点是,陷入区易化了水平细胞突起、双极细胞突起、 光感受器终末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许多(并非所有的)种属,[ ..... ] 水平细胞形成的突触 [ ..... ] 是常型 的,主要在双极细胞树突上。水平细胞的突触反馈回光感受器终末甚罕见,尽管反 馈的生理学证据(特别是反馈至视锥细胞)是强有力的。[ ..... ] [ ..... ] 因为水平细胞在外网状层中横向扩展的突起比双极细胞远得多,这一层 的细胞和突触组构提示,双极细胞直接为近傍的光感受器所驱动,而间接地经由水 平细胞为较远距的光感受器所驱动。 [ ..... ] [ ..... ] 视网膜,内网状层均比外网状层更厚,单位面积的突触更多,观察到更 多类型的连接。双极细胞终末在带形突触与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树突相联系。 在几乎所有情况下,在这些突触处观察到二个突触后单元,称为二联体。形成二联 体的突触后单元可以由一个神经节细胞树突和一个无长突细胞突起或二个无长突细 胞突起,或二个神经节细胞突起所组成,最后一种情况很罕见。[ ..... ] 在所有视网膜的内网状层均观察到无长突细胞突起形成突触。无长突细胞在神经节 细胞树突、双极细胞终末和别的无长突细胞突起上形成突触。涉及无长突细胞突起 的突触可以串行或交互方式组织起来。 ( III ) 杨书第 6 章-视网膜电图   A,杨书第 6.3.2节-b 波和 M乴ler 细胞,71 页第2-4 段:  较早就知道,b 波起源于视网膜中比光感受器更近端的成分。例如,用阻断光感受 器和第二级神经元间突触传递的物质[ ..... ] 可以压抑 b 波。另一方面,神经节 细胞似并不直接对 b 波的产生有所贡献-从神经节细胞变性的病人或动物所记录到 的 ERG 完全正常。[ ..... ] 有两项研究提示 b 波可能起源于M乴ler 细胞。一项是 Faber 对兔视网膜中 b 波 电流的“源”和“汇”的分析,他的结论是, b 波电流的主要的汇在外网状层,而 电流源在更远端和更近端处。在视网膜中跨度那么大地唯一细胞是M乴ler 细胞。另 一项研究是M乴ler {原书如此} 和Dowling 对大鲵各种细胞的细胞内记录反应的分 析。{以下杨简述了有关结果} 结合视网膜内不同深度 K+ 水平的测定,可以把 b 波的产生用模式图(图6-7 )来 描述。左侧显示电流源和汇的分析,表明 b 波系由两个电流汇(分别在外、内网层) 和一个沿视网膜内缘的电流产生。光引起远端和近端 K+ 的增加,使 K+ 在两个 电流汇处流入M乴ler 细胞,而从M乴ler 细胞的终足区(即电流源)流出。由此在 M乴ler 细胞周围建立的胞外电流产生 b 波。 B,Dowling 书中译本 6.1.1节-b 波和 M乴ler 细胞,100 页第 2-4 段: 早就认识到,ERG 的b 波起源于视网膜中比光感受器更近端。b 波为 [ .... ]干 扰光感受器和第二级神经元间突触传递的物质所阻遏 [ ..... ]。另一方面,在神 经节细胞变性的病人或动物所记录到的 ERG 却完全正常。因此、神经节细胞 [ ..... ] 似乎并不直接对 b 波的产生有所贡献。[ .....] b 波起源于M乴ler 细胞的观点是由两项独立进行的研究所产生的。[ ..... ] Faber 能绘出对视网膜中胞外 b 波电流的“源”和“汇”,[ ..... ] 他得出结论, b 波 电流的主要的汇在外网状层,但电流源在相对于该位置更远端和更近端处。[ ..... ] 在视网膜中跨度那么大的唯一细胞是M乴ler 细胞。[ ..... ]. 第二项研究是Miller 和Dowling 进行的,他们试图在美洲蝾螈鉴定可能与细胞外 b 波有关的细胞内记录的反应。[ ..... ] {下接Dowling 书中译本 6.1.2 节-K+ 的作用,104 页第 3 段} 图6.10 是一幅模式图,显示在视网膜中 b 波可能是怎样产生的。左侧是显示电 流密度-源分析的结果,表明 b 波是由二个电流汇 和一个沿视网膜内缘的电流源 产生的,二个电流汇一个在外网状层,另一个在内网状层。在两网状层,光诱发的 K+ 的增加引起 K+流入M乴ler 细胞,[ .... ] 几乎所有 K+ 电流从细胞的 [ .... ] 终足区流出。在M乴ler 细胞周围这样建立的胞外电流 [ .... ]产 ERG 的 b 波。   ( IV ) 杨书第 7 章-光感受器和视觉兴奋  A,杨书第 7.1.1节-视色素的光化学变化,87 页第 1 段: 光感受器外段的磨膜盘中包含大量(109) 视色素分子。对若干种动物[ ..... ] 视 杆色素-视紫红质的研究最为深入。[ ..... ] 视紫红质是一种色蛋白,相对分子 质量约为 40 000,它伸展通过膜的整个厚度,其朝向为:分子蛋白质部分的氨基端 总是在膜盘的内面,羧基端在外面。视紫红质约占膜盘中蛋白质的 85%,两视紫红 质分子的平均间距约为 20nm。 [ ....., 共2 段] 图 7-2 显示在完整视网膜中观察到的光照后视紫红质发生变化的各事件的顺序。 视紫红质在吸收光量子后,室温下在 1ms 内转换为间视紫红质 I,继而又在几分之 一毫秒内迅速衰变为间视紫红质 II 。间视紫红质可直接分解为全反视黄醛和视蛋 白,或可转换为对视紫红质。 B,Dowling 书中译本 7.1节-光感受器机制,118 页第 1 段: 视色素分子 [ ..... ] 主要见于盘膜中,在外段中存在大量视色素分子-每一细 胞的分子数达 109 数量级。已在若干种动物深入研究了视杆细胞色素-视紫红质, 其分子量约为 40000。它似乎伸展通过膜的整个厚度,其朝向为:分子蛋白部分的 氨基端总是在膜盘的内面,羧基端在外面。[ ..... ] 视紫红质约占膜盘中蛋白质的 85%,两视紫红质分子的平均间距约为 20 纳米。 {下接120 页第4段} 图 7.7 显示在完整视网膜中观察到的与视紫红质有关的事件发生的顺序。视紫红 质在吸收光量子后,在常温( 室温) 下在 1 毫秒 内转换为间视紫红质 I。[ ..... ] 间视紫红质 I 在几分之一毫秒内迅速衰变为间视紫红质 II 。[ ..... ] 至少有 一部分间视紫红质 II 转换为 [ ..... ]对视紫红质,但有些可直接分解为全反视 黄醛和视蛋白。 ( V ) 杨书第 8 章-视网膜神经元的反应及其功能组织方式  A, 杨书第 8.1节-细胞内记录和染色技术,第113 页第 2 段第3 行起: 在这一领域中,早期研究有两项意义深远的发现。第一项发现是,在外网状层形成 突触的神经元-光感受器、水平细胞及双极细胞,对光照仅产生持续性的分级电位, 而不产生经典的动作电位,虽然它们具有各种电压敏感性通道( 包括Na+ 通道)。在 无长突细胞既有分级电位,又产生少数几个锋电位,只有神经节细胞才完全以锋电 位的形式对光反应。另一项发现是,许多远端视网膜神经元对光照仅产生超极化电 位。在产生动作电位的神经元,超极化电位通常与抑制相关联,[ ..... ] 并不产 生动作电位,而沿视通路的许多其他神经元在光照时显然是被兴奋的( 即它们发生 去极化,并产生许多动作电位),这表明远端视网膜的超极化电位可产生兴奋信号。 B ,Dowling 书中译本 4.1节-细胞内记录第48 页第 1 段和第 3 段: [ ..... ] 早期令人颇感意外的发现是,在外网状层形成突触的远端神经元-光感 受器、水平细胞及双极细胞,对视网膜光照仅产生持续性的分级电位,[ ..... ] 这 些神经元具有各种电压敏感性通道,[ ..... ] 包括电压敏感性 Na+ 通道,[ ..... ] 这些细胞通常并不产生经典的动作电位。[ ..... ] 某些无长突细胞可能仅显示 分级电位,而许多无长突细胞仅产生一个或几个动作电位,[ ..... ] 许多神经节 细胞 [.....]产生动作电位。 {下接48 页第3段} 早期另一项有不寻常意义的发现是,许多远端视网膜神经元对视网膜光照仅以超极 化电位作出反应。在产生动作电位的神经元,超极化电位通常与抑制相关联,[ ..... ] 并不产生动作电位,[ ..... ],但沿视通路的许多其它神经元在光照时显然是被 兴奋的(即它们发生去极化,并产生许多动作电位)。[ ..... ] 表明远端视网膜 的超极化电位可产生兴奋信号。 ( VI ) 杨书第10 章-视网模中信息的传递调控  A,杨书第10.2.1 节-光感受器和L-谷氨酸,第167 页第3 段-第168 页完:: 迄今为止,至少已有 15 种物质鉴定为视网膜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的可能的候选者。 {以下杨雄里将Dowling 书中的表 5.1: “在几种动物视网膜中发现的神经活性物质” 中的内容插在这里。在该表中 Dowling 将神经活性物质分为三大类列出,即氨基酸 类,列出了L-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L-谷氨酸和甘氨酸;胺类,列出了乙先 胆硷、多巴胺和五-羟色胺;太[中文字库无正确的字] 类,列出了缩胆囊素、脑啡 太、高血糖素、神经紧张素、神经太Y、生长抑素、P 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质} 可以大 致分为三大类,即氨基酸( L-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L-谷氨酸、甘氨酸),胺 类( 乙先[中文字库无正确的字]胆硷、多巴胺、五-羟色胺),太类( 缩胆囊素、脑 啡太、高血糖素、神经紧张素、神经太Y、生长抑素、P 物质、血管活性肠质),其 中一些物质( 如L-谷氨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等) 在视网膜中起着经典神经递 质的作用,而有一些神经活性物质可能起着神经调质的作用。视网膜神经递质和调 质的候选者的总数目前还在继续增加。 在已考察过的所有动物的视网膜 L-谷氨酸均使水平细胞去极化,久已视为光感受 器神经递质的候选者。唯一令人不解的问题是,在完整的视网膜,L-谷氨酸表现其 作用的浓度相当高 (0.5~20 mmol.L) ,远高于生理上预期的浓度。但近年来已逐渐 澄清了这一问题。首先,实验已显示,在完整视网膜中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对特异 的谷氨酸类似物( 红藻氨酸、使君子酸) 极敏感 [ ..... ] ,几个微摩/升即可使 细胞强烈去极化。其次,分离的培养水平细胞对低浓度(《10 μmol/L) 的L-谷氨酸 即有反应。进而,通过对分离细胞的实验,人们对L-谷氨酸对水平细胞作用机制也 开始有较深入的了解;开启 Na+ 通道关闭 K+ 通道导致细胞去极化;这种去极化若 足够大,则引起一个长时程的依赖于 Ca2+ 的动作电位。[ ..... ]。 10.2.2 水平细胞和γ-氨基丁酸 在大多数冷血脊椎动物和鸟类,有证据表明γ-氨基丁酸 (GABA) 可能是水平细胞 的递质。这些细胞合成和释放 GABA,而 GABA 产生的突触后效应与其作为水平细胞 神经递质是相应的。此外, GABA 也可能介导水平细胞向视锥的负反馈。值得注意 的是,水平细胞释放 GABA 基本上不依赖于 Ca2+。已有工作提示,与通常的突触不 同, GABA 通常并非自水平细胞突起经突触小泡释放,可能是通过一种运载或转运 机制实现。 10.2.3节- 双极细胞 关于双极细胞采用的递质的研究成果极少。有几种可能的候选者:酸性氨基酸、乙 先胆硷、甘氨酸。 10.2.4节- 无长突细胞 有关无长突细胞递质的情况相当复杂。在几种视网膜的无长突细胞中已发现 5 种 肯定的神经活性物质 (GABA、甘氨酸、乙先胆硷、多巴胺和 5-羟色胺) 和 8 种神 经太( P 物质、脑啡太、神经紧张素等),其中 GABA 和甘氨酸似为内网状层中主要 的抑制性递质,乙先胆硷则可能为兴奋性递质。无长突细胞的递质有几个重要的特 点。首先,在不同动物间有显著的差异。其次,在许多情况下一种形态的无长突细 胞与一种特异的神经递质相关,这些细胞在内网状层中似形成特异的不同的连接, 并介导不同的功能。第三,有两种或更多神经活性物质共存于同一无长突细胞的情 况,[ ..... ] 10.2.5节- 网间细胞 在硬骨鱼和阔鼻猴 (New World monkey),网间细胞似乎主要是多巴胺能的;在人 和猫的视网膜似也有一些多巴胺能网间细胞,但猫的大多数网间细胞似以 GABA 为 递质。两栖类和硬骨鱼也可能存在甘氨酸能细胞。 B,Dowling 书中译本第 5 章-突触机制和化学第 73 页第 3 段:  [ ..... ]。迄今为止,至少已有 15 种物质鉴定为视网膜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可 能的后补者(表 5.1){杨书中将表 5.1的内容改为文字叙述}。其中的一些物质,包 括L-谷氨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乙先胆硷,在视网膜中似乎起着经典神经递 质的作用。另一方面,[ ..... ] 似乎起神经调质的作用。[ ..... ] 视网膜突触所 释放的物质的总数很可能会继续增加。   {下接Dowling 书中译本 5.2.1节-光感受器和 L -谷氨酸,78 页第 2 段- 79 页第 2 段} 如上所述,早就知道 L-谷氨酸[ ..... ]使水平细胞去极化,因此,长期以来把 它们视为光感受器神经递质的候补者。这些物质使水平细胞去极化已在至今考察过 的所有视网膜中观察到。[ ..... ] 在完整的视网膜中,当浓度低于0.5~20 毫摩尔 时,这些物质的作用不再出现,这一水平远高于生理上预期的浓度。尽管如此,近 年的研究已提供了相当有说服力的证据,[ ..... ]。首先,实验已显示,多种动物 的完整视网膜中,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对特异的谷氨酸类似物( 红藻氨酸、使君子 酸) 极敏感,几个微摩尔的浓度即使细胞强烈去极化,[ .....] 其次,分离的培养 水平细胞对低浓度(《10 微摩尔) 的L-谷氨酸有反应,[ ..... ]。 对分离细胞的实验也已经使人们对L-谷氨酸对水平细胞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 [ ..... ] 主要使 Na+ 流入细胞,同时又关闭 K+ 通道。两种效应均导致分离细胞 的去极化;这种去极化若足够大,则引起一个长时程的依赖于 Ca2+ 的动作电位。 {下接Dowling 书中译本 5.2.2节-水平细胞和 GABA,81 页第 1 段} 在大多数冷血脊椎动物和鸟类,许多水平细胞活跃地摄取外加的γ-氨基丁酸 (GABA), 这一观察提示,这些动物的水平细胞释放这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 ..... ] 已报导 分离的金鱼水平细胞合成和释放 GABA,且实验已显示 GABA 具有的突触后效应与其 作为水平细胞神经递质是相应的。 [ ..... ] 水平细胞向视锥细胞提供的负反馈,[ .... ] 水平细胞可能在暗中持 续释放GABA ,使视锥细胞超极化。 [ ..... ] 有意思的是,水平细胞释放 GABA 基本上是不依赖于 Ca2+ 的。已有工作提示,与 大多数突触不同,通常 GABA 并非自水平细胞突起经突触小泡释放,相当一部分的 释放可能是通过一种运载或转运机制实现的。[ ..... ] {下接Dowling 书中译本 5.2.3节-双极细胞,81 页第 5 段} 至今,关于双极细胞采用的递质的信息极少。[ ..... ] 提示给光-中心双极细胞 的递质是酸性氨基酸。 [ .....] [ ..... ] 鸡的某些双极细胞积累胆硷,猫的某些双极细胞积累甘氨酸,[ ..... ] 已有人认为这些物质可能作为双极细胞的递质 。[ ..... ] 10.2.4 无长突细胞 与无长突细胞有关的递质数大得惊人。在几种视网膜的无长突细胞中已发现 5 种 肯定的神经活性物质 (GABA、甘氨酸、乙先胆硷、多巴胺和 5-羟色胺) 和 8 种神 经太( P 物质、脑啡太、神经紧张素 [ ..... ] )。 [ ..... ]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GABA 和甘氨酸均为内网状层中的抑制性递质,[ ..... ]   {下接Dowling 书中译本 5.2.4节-无长突细胞, 85 页第 3 段}  乙先胆硷使许多类型的神经节细胞强烈兴奋。   {下接Dowling 书中译本 82 页第 3 段第 3 行}  {Dowling 在无长突细胞这一节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列出许多不同动物的无长突细胞有 不同的神经递质的报告。杨雄里改为“无长突细胞的递质有几个重要的特点。首先, 在不同动物间有显著的差异”} 在许多情况下一种形态的无长突细胞与一种特异的 神经递质相关。 [ ..... ] 这些细胞在内网状层中似乎形成特异的不同的连接,并 介导不同的功能。[ ..... ] 两种或甚至更多种神经活性物质可能共存于同一无长 突细胞。 {下接Dowling 书中译本5.2.5节, 90 页第 3 段 第5 行}  硬骨鱼和阔鼻猴 (New World monkey)的网间细胞似乎主要是多巴胺能的;在人和 猫的视网膜似也有一些多巴胺能网间细胞。但猫的大多数网间细胞似乎是采用另一 种递质,也许是 GABA。[ ..... ] 。但在蛙、蟾蜍和金鱼 [ ..... ]可能存在甘氨 酸能网间细胞。 ( VII ) 杨书第 11 章-色觉和视觉适应的视网膜机制  A,杨书第11.2.3节-网络适应机制第209 页 4 段-211 页第 4 段: 除了光感受器机制外,在一定条件下,非光感受器机制或网络机制也参与视觉适应 过程,改变视网膜的对光敏感度。以下两类实验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 第一类实验是,如在鳐鱼视网膜所显示的,当视网膜被很弱的背景光(只有一部分 视杆在每秒内吸收一个光量子)照射时,光感受器和水平细胞均不显示任何适应的 征象:在暗中和在这些弱背景光存在时所测定的反应振幅-强度曲线相同,即阈值 没有变化,[ ..... ] b 波和神经节细胞的敏感性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图 11-4 显 示鳐鱼视网膜各种电反应的辨增阈曲线。当背景光强度低于 log I = -6 时感受器 电位和水平细胞反应的阈值并无差异。但在同样条件下 b 波和神经节细胞的敏感性 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 ]。当使用的背景光强比阈值高 2 对数单位后,所有 远端和近端视网膜神经元的反应均有相似的阈值变化,遵循 Weber-Fechner 关系。 从这一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三个重要的结论。首先,在弱适应光时,有一种非 感受器的网络机制参与适应过程。第二,在强背景光条件下,光感受器似乎控制整 个视网膜的明适应过程。第三,这种网络适应机制一定位于水平细胞与 b 波的起源 之间。 第二类实验从另一方面显示网络适应机制如何控制暗适应过程中近端视网膜反应的 敏感度的变化。用一个不太强的背景光,不漂白显著量的视紫红质,之后使视网膜 暗适应。b 波和神经节细胞放电阈值同步恢复,其复原速度比感受器电位和水平细 胞反应的复原速度要缓慢得多。在较强光明适应后( 漂白约 50% 视紫红质),最初 10min 内 b 波阈值的恢复比感受器电位更慢,但之后两者阈值相会合,它们在暗 适应的最后 30min 中同步恢复,与视紫红质的复生相平行。 {杨将Dowling 书中译本书 132 页第 3 段-133 页第 2 段删去了有关实验结果, 将从实验得到的结论缩为两段} . 图 11-5 的模式图总结了以上的结果,概略地说明在明、暗适应的过程中光感受器 机制和网络机制对视觉适应过程可能作出的贡献。在明适应时( 左),弱背景光所引 起的视系统阈值的变化显然是由于网络机制的活动,因为此时光感受器的敏感度几 乎没有变化。在较强背景光引起的明适应过程中,则是光感受器机制为主导,因为 在这种情况下光感受器阈值随适应光强度的变化与更近端细胞的阈值变化相平行。 在暗适应时( 右),初始的阈值变化反映的是一种网络机制,而之后阈值的变化则由 视紫红质的复生,即光感受器机制所决定的。 B,Dowling 书中译本 7.2 章-视觉适应和光感受器机制,129页第 3 段第2 行起-132 页第2 段: [ ..... ] 在一定条件下,适应的非感受器机制或网络机制,也能改变视网膜单元 的光敏感度,[ ..... ]。一个特别突出而清晰的实例见于鳐鱼视网膜,[ ..... ]。 视网膜用很弱光照射,使只有一部分视杆细胞在每秒内吸收一个光量子。[ ..... ] 光感受器和水平细胞均无任何适应的征象(即在暗中和在这些弱背景光存在时所 确定的振幅-强度曲线是相同的)。另一方面, [ ..... ] 和 b 波的敏感性发生 了明显的改变;{ ....., 下接130 页第 2 段} 图 7-18 显示这些关系。[ ..... ] 此图显示,b 波[ ..... ] 和神经节细胞放电的敏光感度均等同地、明显地为弱 背景光(《 log I = -6)所改变,这种背景光对感受器电位或水平细胞反应的敏感 度没有或几乎没有影响。{下接130 页第 1 段}[ ..... ] 这个背景光比使近端反应 阈值升高的背景光强 2 对数单位。 [ ..... ] 所有视网膜反应均有相似的阈值变化,它们均遵循 Weber-Fechner 关系。 {接 131 页第 2 段} 除了证明当用很弱的适应光照射时有一种非感受器的网络机制 运转外,从示于图 7.18 的数据还能得出另外两个重要的结论。首先,[ ..... ] 在强背景光条件下,光感受器似乎控制整个视网膜的明适应过程。其次,网络适应 过程的机制一定位于水平细胞反应产生与 b 波产生之间,[ ..... ]。    {下接Dowling 书中译本132 页第 1-2 段} 在另一些情况下,有可能显示网络适应机制控制近端视网膜反应的敏感度。[ ..... ] 在并不漂白显著量的视紫红质后,b 波和神经节细胞放电阈值同步恢复,其恢复 速度明显地比感受器电位和水平细胞的速度更慢。[ ..... ] 在较强的适应光照射后 ( 漂白约 50% 视紫红质), b 波阈值的初始恢复也比感受器电位更慢。但在约 10 分后,b 波和感受器电位阈值相会合,它们在暗适应的最后 30 分中同步恢复,与 视紫红质的复生相平行。 [ ..... ] 归纳于图 7.20。这些结果提示,感受器机制和网络机制对在 [ ..... ].视觉适应过程可能有怎样的贡献。例如,因对弱背景光的明适应而引起的阈值变 化显然是由于网络机制,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光感受器的敏感度没有或几乎几乎没有 变化。在强背景光时,光感受器阈值以及更近端细胞的阈值作为适应光强度的线性 函数增加,[ ..... ]光感受器控制明适应过程。[ ..... ] 初始的阈值恢复反映一 种网络机制[ .....],而之后与视紫红质的复生相平行发生的阈值很缓慢的恢复反 映感受器机制。 杨雄里在抄袭中还出了不少问题: (A) 已经过时的内容也照抄不误,不予修正补充。举两个例子: (1)视网膜中的一种细胞类型-网间细胞-的发现和定名是在 1969 -1971 年。 Dowling 的书是 1987 年出版的,因此Dowling 在书中写道:“Interplexiform cell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a distinct class of retinal neurones in the vertebrate retina for only about a decade”(Dowling 原书29页第3 段)。杨的书是 1996 年才出版的,他不管时间又过了 9 年,距 1969-19 71 年已20 多年,仍照抄为10 余年(杨书 54 页最后一行)。 ( 2)Dowling 在1987 年写道“迄今为止,至少已有15 种物质鉴定为视网膜神 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的后补者(中译本 73 页第3 段)。”杨不管到1996 年,发现的 视网膜的神经活性物质已不止 15 种,可是杨仍照抄为“迄今为止,至少已有15 种 物质鉴定为视网膜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的后选者(杨书 167 页第3 段)。”(B) 在抄录时所作某些删改使得内容都有了问题。举两个例子 : (1) Dowling 在 3.4节-视网膜突触组构的概图中写道:“图 3.17 是在许多 视网膜观察到的突触联系的模式图,可以用作脊椎动物视网膜突触组构的总 结。”(44 页第1 段)(原文为“ Fig. 3.17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ynaptic contacts observed in many retinas and serve as a summary of the synaptic organiztion of the vertebrate retina.”原书75 页第1段) Dowling 只是讲“在 许多视网膜”,可是杨雄里将它改为“图 5-6 为脊椎动物视网膜中突触联系的模式 图。”不指明它只是根据从许多(不是所有的)视网膜观察到的突触联系绘制的。   (2) Dowling 在 同一节45 页第 3 段中写道:“在许多( 并非所有) 种属,已 鉴定了水平细胞形成的突触。”Dowling 在这里特别加了并非所有种属的动物都是 如此。可是杨雄里在抄录时将“在许多(并非所有)种属”这9 个字删去了,成为 在所有种属的动物中情况都是如此了。 前面已经指出,杨雄里多年来的研究工作都在视网膜方面,在写这本《视觉的神经 机制》专著的视网膜部份还要大量抄袭,那么在视网膜以外的部分又会是怎样的就 可想而知了。下面在本书的第一篇--- 视觉的基本特性和第三篇--- 视觉的中枢机 制中各举一个抄袭的例子: ( I ) 第一篇的一个例子: 杨雄里一书第2 章第2 节眼球运动的神经控制是抄自德国视觉生理学家Gr乻ser, O.-J.写的“Gesichtssinn und Oculomotorik" 一文(Schmidt, R.F. 和Thews, G. 编的《Physiologie des Menschen》 一书中的第11 章,Springer-Verlag,1980)。 杨在这一节第20-22 页中是这样写的:    2.2.1 水平运动 眼睛的水平运动受正中旁脑桥网状结构(PPRF) 的动眼神经元的控制,[ ..... ]。 当头向左运动时,水平半规管中的感受器兴奋,[ ..... ] 激活前庭核的神经元,转 而经单突触或多突触通路兴奋右侧外直肌和左侧内直肌的运动神经元,而这些肌肉 的拮抗肌则受到抑制(水平前庭-眼反射), 2.2.2 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也受 PPRF的神经元系统的控制。但这些神经元和支配眼肌的核之间的联 系要通过中脑网状结构(MRF)。当头前倾或后仰时,由于前垂直半规管中感受器的兴 奋,引起眼的垂直运动。这种垂直前庭-眼反射主要通过自前庭核至眼肌神经核的 直接联系。 2.2.3 对脑干视线控制区域的兴奋性输入 中脑和脑桥网状结构的视线控制区域是不同起源的兴奋性输入信号的整合中枢,这 些信号均影响眼球的运动。从上丘来的信号主要是控制突然出现在视野周边的运动 物体所引起的反射性变化。额眼区也影响视线控制系统,电刺激该区引起眼球向对 侧作共轭的水平运动,但神经通路还不清楚。 视皮层(主要是 18,19 区) 有传出纤维至上丘和顶盖前区,由此参与对眼球运动 的控制,例如追踪无规则运动的物体主要就是由这些离中纤维控制的。 Gr乻ser 一文第 293-295 页是这样写的: a) Horizontale Augenbewegungen. Die horizontalen Augenbewegungen werden durch blickmotorische Neurone kontrolliert, die in der paramedianen pontinen Formatio reticularis (PPRF) liegen. [ ..... ] Bei der Kopfbewegung nach links werden die Receptorzellen in den horizontalen Bogeneaengen erregt. Die dadurch aktivierten Neurone der Vestibulariskerne erregen durch mon- und polysynaptische Verbindungen die Motoneurone des rechten M. rectus lateralis und des linken M. rectus medialis, w刪rend die entsprechenden Antagonism gehemmt werden (,,vestibulo-ocularer Reflex"). b) Vertikale Blickbewegungen. Auch die vertikalen Blickbewegungen werden von einem Neuronensystem in der PPRF kontrolliert. Diese blickmotorischen Neurone haben jedoch nur indirekte Verbindungen zu den Augenmuskelkernen 乥er die mesencephale Formatio reticularis unterhalb der Colliculi superiores (MRF). [ ..... ] Wird der Kopf jedoch aktiv oder passiv nach vorne oder hinten bewegt, so werden vertikale Augenbewegungen durch eine Erregung der Receptoren in den vorderen vertikalen Bogengaengen ausgel攕t. Dieser vertikale vestibulo-oculaere Reflex verlaeuft 慴er direkte Verbindungen aus den Vestibulariskernen zu den Augenmuskelkernen. c) Erregungszufluesse zu den blickmorotrischen Regionen des Hirnstammes. Die blickmotorischen Regionen der mesencephalen und pontinen Formatio reticularis sind Integrationszentren f憆 zahlreiche Erregungszufl憇se, die alle einem Einfluss auf die Augenbewegungen haben: Von den Colliculi superiores kommen Signale, durch die vor allem die reflektorischen Blickbewegungen gesteuert werden, die durch pl攖zlich neu in der Gesichtsfeld peripherie auftauchende bewegte Objekte ausgel攕t werden. Das frontale Augenfeld der praemotorischen Hirnrinde beeinflusst 乥er noch im einzelnen unbekannte Verbindungen das blickmotorische System des Hirnstammes. Elektrische Reizung des frontalen Augenfeldes einer Hirnhaelfte l攕t konjugierte horizontale Blickbewegungen zur Gegenseite aus. [ ..... ] {下接295 页第3段} Die visuellen Hirnrindenfelder (von allem Area 18 und 19 des visuellen Cortex) greifen vorwiegend 乥er Verbindngen mit den Colliculi superiores und der praetectalem Region des Hirnstammes in die Steuerung der Augenbewegung ein. Die willk憆lichen Augenbewegungen bei der Verfolgung unregelmaessig sich bewegender Objekte (z.B. bei er Beobachtung eines Schmetterlings, der vor einem Geb憫sch hin- und herflattert) werden vor allem ueber diese corticofugalen neuronalen Verbindungen gesteuert. [ ..... ] ( II ) 第三篇的一个例子: 杨雄里一书的 14.3 节-《视信息的平行处理》开始一段是这样写的:“视觉是一 个按两维视网膜象所包含的信息演绎出外部世界的三维结构和组成的过程,其最终 结果是视知觉。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具有多个侧面。这显然是因为视网膜象所反映的 物理参数就有多重性。任何视网膜象均能完整、明确地描述为一种强度分布,这种 分布是以下五个物理参数的函数,即视网膜位置(二维)、波长、时间和眼(右或左)。 DeYoe, E.A. 和Ven Essen, D.C. 1988 年发表在此Trends in Neuroscience 11 卷219 - 226页的题为《Cocurrent processing streams in monkey visual cortex》 的一文219 页《Information flow in early visual processing》一节的开始部分是 这样写的:“Vision is a process for making inferences about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external physical world, based upon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wo dimensional (2-D) images. The net result is a seemingly unified visual percept, yet the process itself is inherently multifaceted. This is evident from the multiplicity of physical parameters needed to describe retinal images; [ ..... ]”. 在下面一段,作者们接着写 道:“Any retinal image can be completely and explicity described as an intensity distribution that is a function of five physical parameters: retinal position (two dimensions), wavelength, time, and eye (right or left).” 显然,杨雄里书中的这一段就是从DeYoe 和 Van Essen 的文章抄来的,可是在此 处,杨又不加引号注明出处。 仅就笔者已经揭露的材料已经可以看到,杨雄里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十多年,他在 成为院士之前就做出不符合科学家品格的事;成为院士以后,随着他的地位愈来愈 高,“名气”愈来愈大,不符合科学家品格的事愈做愈多,愈做愈大胆。他的行为 不仅损害了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信誉,而且为中国年青的科学工作者们, 中国科学事业的接班人,做出了极坏的榜样,其后果之严重是显而易见的。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