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newxys6.com)(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警惕“颠覆性技术”之坑   作者:孙滔   来源:为何鸭   8月19日,科技部发布通知,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颠覆性技术研发方向建 议”,重点聚焦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网络与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 绿色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交叉学科,可谓大手笔。   在发出这份通知之前,科技部还于7月14日发出了举办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 大赛的通知。在这个通知中,对颠覆性技术作出了定义,即可改变游戏规则的创 新技术,将超越并替代原有技术,“具有另辟蹊径、改变技术轨道的演化曲线和 颠覆现况的变革性效果”。   各省市、各院校都已经行动起来。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要求各单位可推荐 1个项目,于8月10日前申报,经遴选后择优推荐1个项目至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 业开发中心。大赛成效“显著”,单是湖南省科技厅就组织、动员到144个项目 报名参赛,其中有效报名123个。   按这个体量估算,那么全国至少有上千个甚至更多的“颠覆性技术”项目参 赛。这不禁让人犯嘀咕:科技进展似乎成了群众运动,“颠覆性技术”如一夜春 雨的竹笋冒出来,是不是也太多、太容易了?   我们不必怀疑科技部期望加快推进中国各领域高新技术的初衷;但这一系列 动作,尤其是向全社会广泛征集“颠覆性技术”这一举措,不得不让人担心最终 能产生怎样的效果。   “颠覆性”“革命性”这样的词汇,一向被民科们用于形容自己所谓的研究。 之前有人热衷“水变油”,有人钻研永动机,有人追捧特异功能,还有大学教授 养了一屋子鹦鹉来预测地震。这些研究违背最基本的科学定律或常识,然而他们 都曾是、甚至目前还是政府部门或科研院所支持的项目。   出现这种怪现象,无疑与管理者存在民科思维有关,一些人读了武侠小说, 就真以为高手在民间。不仅是管理者,专业科学家也经常犯民科的毛病,院士也 会沉迷在某种不靠谱的研究中而不能自拔。   科研计划的决策必须要尊重常识、警惕民科思维,否则很容易给投机者留下 造假的空间。以常识看,革命性技术当以蒸汽机、电灯、交流电、计算机的发明 为代表,这些技术都是研究人员经过数年、数十年甚至数代人的积累,在前人工 作基础上一步步改进而来。尤其是在今天,以量子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 术,更不可能由某个角落里的无名隐士一鸣惊人发明出来。   最近几年我们常常听到的一个词是“弯道超车”。常识告诉我们,弯道超车 是危险动作,即便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剑走偏锋的行为也不值得一再提倡。   一辆轿车要想超车,须得底盘足够稳,需要转向系统、制动系、传动系、行 走系的全面协作,仅仅是动力足还远远不够。翻译这句话就是,超车拼的是全方 位技术进步,而非单项技术突出。并且,仅仅技术进步还远远不够,技术所依附 的生态系统更为重要。汽车厂商打造出一款出色的轿车,如果品牌效应不够、4S 店铺得太少、保值率太低,最终依然无法在市场上拼过那些生态系统更好的品牌 汽车。   这个浅显的道理曾在众多案例中得到体现。曾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助 手的梁宁在回顾2000年到2002年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中提及,尽管做出了 红旗Linux操作系统,然而国产办公软件与微软Office存在着兼容性问题。而这 个生态系统才是真正的难题,如果生态系统不能完善,用户自然会用脚投票,使 用其它产品。   急功近利的心态大概率会助推造假,这是弯道超车的噩梦。本世纪初,上海 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用细砂纸磨去摩托罗拉芯片上的logo,印上“汉芯” 的logo及字样,造成震惊科技界的“汉芯事件”。陈进利用的,正是我们急于推 出国产芯片的心态。这个典型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急功近利会把颠覆性技术变 成颠覆性造假,把弯道超车变成弯道翻车。   中国能不能产生颠覆性技术?能,但它不可能是拍脑袋的结果,也难以通过 社会征集而来,它更可能出自某些领域某个具有雄厚科研基础的专业团队。科学 和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任何一项大的突破,都已经不太可能依赖于某个大天才灵 机一动而产生,即便是马斯克的那些想法,也都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打好基础稳步前进,依然是科研的主道路。 (XYS20210827) ◇◇新语丝(www.xys.org)(newxys6.com)(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