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newxys6.com)(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对《自然让我们肥胖》的书评   作者:ThoriumCore   美国执业医师和临床科学家Richard Johnson最近出了《Nature wants us to be fat》。这本书体现了一个专业科学家的严谨,书里面的大大小小的观点, 是有依据的,有来源的。但是这本书的观点并非在学术共同体达成共识,本书的 作者也没有在书中指出相反观点的证据和参考。该书的创作背景当然和作者的科 研经历有关,此公自八十年代一直在研究糖的代谢,对于该领域最新的进展是了 如指掌。按照他的说法,对于糖的代谢,最近二十年的研究改变了很多以前科学 界对糖的认识。这让我想起了运动生理学上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葡 萄糖,糖原以及脂肪的代谢途径也是到了八十年代才逐渐被人们理解。更早以前, 如果向该领域的资深专家提问长跑和短跑有啥区别,他也只能用氧债和你解释。   我们当下处在一场大流行中,这里指的不是Covid19,新冠流行基本上到了 末期,全球大多数地方目前为止取消了新冠爆发以来的限制和临时政策。书里面 说的流行是肥胖,以及伴随而来的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脂肪肝等等“代 谢综合征”。这些慢性病的影响的人群非常广泛,不仅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 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了种种“代谢综合征”的困扰。人类在现代社会中容易 长胖可以用进化论解释,我们的基因被“自然选择”出对抗恶劣环境,善于留存 脂肪的变异。过多堆积脂肪有什么生存优势?最主要的是帮助个人度过食物缺乏 的困难时期,比如说饥荒。人类繁衍至今,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很多时候面临食 物短缺,这时候适当超重的人,也就是脂肪含量高的人就有生存优势了。另外脂 肪还可以帮助妇女在孕期给婴儿提供能量,避免流产。缺水的环境下,脂肪可以 起到储水的作用,想想看沙漠的骆驼为什么长个厚厚的脂肪垫。   全书里面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幸存开关”。只要人体内的“幸存开关”打开, 人的身体会尽量累积脂肪,减少身体能量输出。打开的时间长了,体重增加越来 越大,线粒体面临的氧化压力也越大,磨损越来越多,输出的效率越来越低,血 液中的低密度脂肪酸越来越高,尿酸含量越来越高,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带来 高血压,二型糖尿病等等“代谢综合征”。“幸存开关”原先是为自然界的恶劣 时期做准备的,比如熊进入冬眠的状态,对于身体长期的状态没有任何承诺。而 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原始人的差别巨大,这就导致了这场肥胖以及“代谢综合征” 的大流行。   作者认为“幸存开关”的打开最重要的触发因素是果糖,一种特殊的单糖。 西方人的糖摄入量在上个世纪特别是二战后猛增。果糖在体内的代谢有别于葡萄 糖,葡萄糖可以直接供能给ATP,所以如果是葡萄糖一直供能的情况下,体内有 用的ATP水平可以保持固定。果糖无法让ATP的代谢产物ADP还原为ATP,相反果糖 通过代谢将ADP转换为AMP,然后再生成尿酸。所以可以看出,在果糖代谢过程中, 体内有用的ATP水平骤降。体内能量工厂受阻,导致果糖更容易转换成脂肪,并 且使身体主动增加食物摄入。   不光是果糖可以打开“幸存开关”,高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比如大米饭, 也容易开启“幸存开关”。东亚人吃的糖相对来说少一些,但是摄入的盐,味精 多,这些也能开启“幸存开关”,比如有人喜欢吃海鲜,日本人喜欢酱油,食物 里面含有过多的谷氨酸,都容易导致“幸存开关”被开启。盐和高血压的关系, 长时间以来一直被研究。摄入了过多的盐,所以需要喝更多的水,血管里面水多 了,压力就大了。很不幸,这样的物理直觉其实是错误的。作者的一个合作者做 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志愿者喝咸汤,然后分成两组,一组喝两杯水,一组什么也 不喝。然后发现没喝水的这组血压和一些生化指标立即上升,而喝水的这组却没 啥变化。这种实验设计是不是非常简单?实验表明盐的浓度而不是摄入量直接影 响了血压。作者的解释是摄入过多的盐,又没有补充足够的水导致身体处于脱水 状态触发启动了“幸存开关”,从而使得身体进入高血压的状态。盐不存在任何 热量,但是流行病调查表明每天摄入盐高的人容易肥胖。这很让人困惑。其实这 里面就是“幸存开关”在起作用,身体处于缺水状态而切换了工作模式。另外盐 容易促进体内合成果糖,加重了代谢模式的切换产生的效应。   科学家已经注意到摄入过多的糖导致行为上的改变,比如缺乏专注,容易冲 动,草率决定。这个行为上的改变可以从野生动物那里找到答案。动物会出现觅 食行为应对食物缺乏的艰难时期。它们尽可能累积脂肪,降低代谢水平,同时胃 口大增。   把肥胖,糖尿病等等“代谢综合征”归咎于摄入果糖,目前来看,只有一小 部分科学家这么肯定。互联网上有个网红,Gary Taubes,一直致力于这方面宣 传,但他不是专业科学家。如果果糖并不比其它的糖更“坏”,那么这本书的立 足点就错了,整本书也就成了一本错书。   作者指出减肥的难度不在于能否减肥,而是在于维持体重。所以要尽可能减 少果糖的摄入,这也是显然的,最近二十年的研究发现果糖是肥胖和“代谢综合 征”的关键因素。作者认为时下流行的生酮饮食对一些人群有效可能就在于完全 禁绝了果糖。同时要减少盐的摄入和鲜味的摄入。还要适当运动,推荐中等强度 的运动一个小时以上,每周三至四次。每次运动时间过短没法燃烧脂肪,运动强 度过高容易造成乳酸堆积,反而对线粒体造成压力。长跑训练有一种训练方法就 是基于心率的,有公司已经做成标准的算法内置进智能手表中去了。我以前就闷 这些训练计划为什么能仅仅根据年龄,性别很少的参数给出精确的心跳区间。如 果训练强度的心跳区间有波动,考虑到人体的复杂情况,这几乎是肯定的,怎么 能保证训练计划最优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也发出了同样的质疑,他的建议是 测乳酸浓度,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太可行。马拉松训练有个著名的训练程序MAF180, 据说一些专业运动员也按此训练。这套程序最反直觉的地方就是大量的慢跑,压 低心率。很多人觉得这套程序专门为了迁就低心率使得训练强度变低得让人觉得 是在磨时间,不大像能提高成绩的样子。可的确一些人通过MAF180实现了突破。 MAF的发明人Maffetone虽然有博士头衔,但其实是一个国外“整脊”博士,而且 对于在哪里获得博士学位也语焉不详。结合这本书推荐的锻炼方法,MAF180推荐 的慢跑也许对提高人体“能量工厂”--线粒体的效率对一些人是有帮助的。当然 你不必逐字逐句遵循他推荐的程序。   能否有一种药丸,只要每天或者每周吃一粒,就能让人起到减肥的效果? Johnson医生提到了现在有大药厂在开发这方面的药物,但他没有在书里面对于 这些药物的前景有过多预测。我估计即使这些药物开发出来,可能也没法适应所 有人群。人体利用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涉及 几乎所有的组织器官。如果某一种药物能够对这一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由于多样 性的存在,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药物很可能会有致死的风险。就像二硝基苯酚, 对于一些人来说,就不存在安全剂量。   Johnson医生推荐每日服用维生素C,表儿茶素等抗氧化的保健品。他认为这 些抗氧化剂能降低细胞内线粒体的氧化压力。保持乃至提高细胞能量工厂的效率 是维持体重的关键。一般人是否应定期服用维生素C,这方面的研究不少。综合 起来并没有给出确定的推荐意见,不然权威机构应该推荐所有人定期补充维生素 C。现代人不容易完全从食物里面获取足够维生素C,因为水果成熟时往往全部转 换为了果糖。考虑到维生素C非常廉价,在我看来每日服用维生素C是值得的。可 能不会有高质量的研究,比如多中心,双盲对照,或者大规模的人群长时间服用, 证明维生素C能够保护甚至提高线粒体的效率。从机制上来说,维生素C有益健康, 特别是在目前“超重”的疫情期间比很多公共卫生机构推荐的戴棉纱口罩,勤洗 手能防范新冠病毒传染可能有效的的证据要强很多。这样的灰色领域正是保健品 的价值所在。在能够预见的将来,不怎么明确的领域很多还会继续存在。人们总 是不那么确定一种化合物或者某些食品的提取物能够对健康有确定性的帮助。一 个自由理性的社会不应该一刀切完全否定它们的功效,当然也不应该一股脑接受 它们有功效的说法。根据证据的强弱,让理性的人自由选择服用膳食补充剂。如 果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一些证据变得强了,那这些营养品使用的人就会增加, 从而研究也能发挥现实的作用。不幸的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保健品都是一个 市场营销驱动的产品,监管机构总是不停打压那些进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 厂家。保健品也需要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消费者也要避免盲目跟风,把品牌的 诚信放在选择因素的首位。   最后看到文末致谢,居然有Joseph Mercola,这位新冠疫情期间反疫苗的名 人,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新冠假消息散播者。如果在书的开头看到致谢 Dr.Mercola,我可能甚至不会读下去。作者致谢整脊医生Mercola,对我来说, 是严重损害自身信誉的行为。本书的前面还推荐过《Drop Acid》,那本书的作者 是David Perlmutter,曾经写了一本著名的伪科学著作《谷物大脑》,方舟子专 门写过一篇文章《《谷物大脑》的真相》批判过这本书。如果我去看《Drop Acid》,我可能抱着极大的怀疑态度。 (XYS20220304) ◇◇新语丝(www.xys.org)(newxys6.com)(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