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newxys7.com)(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新译王吉民 伍连德《中国医史》上篇第八章 三大医家:仓公、张仲景、华佗   大海就是一切 译 梦妈 审校   中国医学在汉代始入正途,其科学发展的中心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医学家: 仓公、张仲景和华佗。仓公,本名淳于意,是首位记录个人临床病例观察的人。 他曾一度出任太仓长,人们尊称他为仓公,意为“太仓之父”。 从此,这个名 字就一直伴随着他。仓公是临淄人,据说少年时就投身医学,公元前180年,他 就学于七十余岁的老医生公乘阳庆。汉文帝四年(约公元前176年),他被控犯 有轻罪,被命西往长安接受处罚。仓公没有儿子,只有围着他痛哭流涕的五个女 儿。他生气地说:"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小女儿(缇萦)为此感到伤心, 随父亲一起前往京城(长安)。她上书皇帝,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皇帝被 她的孝心感动,赦免了仓公。   在《史记·仓公传》里,有他病历记录(诊籍)的详细条目,我们可以从中 窥见当时的医学思想。在他留给我们的二十五例病例中,死亡十例,这几乎是此 后1500年间唯一的这类记录。他不像盖伦和大多数医家那样,为了鼓吹自己的声 誉而夸大成功的医案。他是如此谦逊,以可敬的坦白承认自己的失败,承认他对 预后的诊断并非总是正确,承认除非患者脉象顺,否则他不能治愈任何疾病。保 存这些记录,他的目的有二:一是估量成功和失败的比例,一是寻求未来预测的 指向。这些案例与希波克拉底的案例不能相比,因为它们没有多少科学价值。案 例里几乎没有描述疾病的体征和症状,而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诊脉上,而由于脉 象太过模糊,以至于无法从中得到多少信息。他也弱于预测疾病的结果,试图提 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契合他的推断。在记录的25例病案中,有妇女六例和小儿两 例。疾病计有胃癌、多种消化不良、尿潴留、膀胱炎、闭经、肠道寄生虫、风湿 病、中风、动脉瘤、牙痛、咯血、肾病等。在治疗方面,他以用药为主,有时也 使用针灸和水治法(1)。他教过五个学生,但没有一个闻名医界。他没有留下 著作。   在仓公之后,记录临床病历的作法就消失了,直至宋朝再度兴起,此后一直 延用不衰。   三人中的第二位张仲景,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医生。他常被称作中国的 希波克拉底,被尊为医中之圣。张仲景是南阳人,曾师从张伯祖学医。关于他的 生平,我们所知甚少,只知道公元168年汉灵帝时期,他被举为孝廉,公元196年 他一度官至长沙太守。奇怪的是,涵盖当时所有重要人物传记的《汉书》里,却 没有关于他的只言片语。我们对这位伟大医生的了解,不是根据当时有关他的任 何传记,而是根据学者陆九芝以他渊博的学识拼凑起来的片段记录。据说他很好 学,有名的节俭和孝顺。他的医术很快青出于蓝,在当地广为人知。后来,他前 往京都,迅速成为了当时最有名望的医生。   张仲景的《伤寒论》特别知名,是可与《黄帝内经》并列的,最重要的医学 经典之一。这部书,并不如其书名所指,它不仅仅论述伤寒,也论述其他疾病。 全书共十卷,由晋代(公元280年)脉学大家王叔和编订。关于这部书的原始形式 的问题,有过许多讨论。据作者自序,书名应是《伤寒杂病论》,合16卷。但在 历代的任何书志中都没有这个书名的记载。《隋书·经籍志》中提到了《张仲景 辨伤寒》十卷。同样,在《新唐书·艺文志》中,有名为《伤寒卒病论》的书十 卷,而《宋史·艺文志》记有张仲景的《伤寒论》十卷。最后这部书就是流传至 今的《伤寒论》。从有关参考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张氏著作最初刊行的可能是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但后来此书被分成两部分,即《伤寒论》十卷和《金匮 要略》六卷。   许多学者谴责王叔和在编订此书时变动了书的原貌。方中行(公元1580年左 右)撰写了《伤寒论条辨》,率先对王的编次方式提出质疑;持同样看法的喻嘉 言,以更大的精力编写了《伤寒论重编》,大约刊行于1853年;程郊倩(2)在 他的《伤寒论后条辨》里进而攻击王叔和,书中充斥着谩骂和指责,态度是最不 得体的。然而,此后的公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至于对王叔和的功绩誉过其 实。在这场争论中,出现了许多诠释之作,每一篇都认为自己的解释是正确的, 都声称自己恢复了伤寒论的原貌。   但是,必须记住,王叔和是当时最著名的医师,他生活在张仲景之后仅两百 年,他比后来晚了一两千年的学者,有更好的条件获得可靠的材料来编订这部书。 也许他的版本是有缺点,但事实就是,在经过三国的乱世之后,张的大部分著述 已经佚失或残缺。如果不是王的耐心和研究,这部宝贵的专著即如今天的面目也 将不存,恐怕会完全失传于后世。   至于《伤寒论》本身,大家一致公认它是最有价值的医学著作之一。从许多 伟大的医著者的评论中,可见国医对它的尊崇。《甲乙经》的作者皇甫谧说它: “用之多验” ;医学权威陶弘景则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著 名的外科医生华佗形容它:“此真活人书也”;《千金方》的作者孙思邈称赞它: “仲景义最玄深。”(3) 此书典雅的文辞更加提高了它的声誉,因为好文章 向来为中国人所重。张仲景这部《伤寒论》常被视为医学上的“四书”,而《黄 帝内经》则被视为“五经”。它的影响之大,按《历代医学书目提要》所录,已 刊行有115种注疏版本,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现存最好的《伤寒论》版本是金朝成无己刊行的,一共14卷,其中10卷是王 叔和编次的原文,其余四卷则由成无己编定。书中共有二十二篇文章, 三百九 十七法,一百一十一张处方。这些处方是中国医学中最早的、最科学地开出的。 因为处方里只含有少数几种有效药物,而不似后来的“霰弹枪”处方,一方就有 一打甚或二十几种无效成份。书中记述了用药物和冷水来退热的疗法。“发汗” 和“不发汗”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设有整整一章专门论述这一点, 例举了无数有关发汗或忌汗的指征。张仲景最喜欢的两味药是桂枝(肉桂)和柴胡, 它们构成他大部分处方的基础。这些处方如下,其中的“两”是中国的用药单位: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酒洗)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去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 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 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   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服。   张仲景或许是首位使用灌肠法通便的人。他写道:“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 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灌肠剂 的制备和用法如下 :“取大猪胆一个,泻汁,入醋少许,用竹筒长三、四寸, 以一半纳谷道中,将胆汁灌入,如一食顷,当大便。”   前面已经提及的《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另一著作,也被视作医学经典。 这本书主要讨论杂病,名气不及《伤寒论》,清代徐彬的校注本是公认最完善的。 另有一些著作也被认为出之张仲景之手,计有:《黄素方》二十五卷、《伤寒身 验方》一卷、《评病要方》二卷、《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 《脉经》、《五脏荣卫论》、《五脏论》、《疗黄经》、《口齿论》各一卷。但 这些书都不重要,也无一留存。   在汉代以前,治疗方法主要局限于针、灸、按摩和汤药。医学著作完全是哲 学性的。随着张仲景的到来,一个新时代开始了。人们对疾病的研究更多地是从 临床的角度出发,着重观察疾病的体征、症状和病程;重视治疗方法和药物的作 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着眼于疾病理论。张仲景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机缘来研究 热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伤寒。在他的《伤寒论》自序中,他说:“余宗族素多, 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他对这种流行病的为害之烈刻骨铭心,他倾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这个特殊 的疾病。他的努力,使不朽之作《伤寒论》应运而生。他的卓越,不仅在于他有 敏锐的观察力,更在于他有崇高的理想。他赋予医师这一职业无上的尊严和崇高 的人生使命。当时从医者的无能和冷漠让他深感不安。他痛惜民众对医疗问题的 无知和轻信。在他身后,科学的医学可以说已经堕落成教条的形式主义。此后, 直至宋朝,在跨越近千年的岁月里,没有任何有价值或有独创性的医著出现。   三人中的最后一位华佗,与张仲景同时代,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外科医生,常 被人尊为外科圣手(4)。他生于公元190年前后,正是那混乱的三国时代。他是沛 国的谯县人,游学于徐州地区,大约在陈珪当沛相的时候,被举为孝廉。他拒绝 了许多做官的机会,选择以行医为业。   相传,他“性好恬淡,喜味方书。多游名山幽洞,往往有所遇。一日,因酒 息于公宜山古洞前,忽闻人论疗病之法,先生讶其异,潜逼洞窃听。须臾,有人 云:'华生在迩,术可付焉。' 复有一人曰:'道生性贪,不悯生灵,安可付也?' 先生不觉愈骇,跃入洞,见二老人,衣木皮,顶草冠。先生躬趋左右而拜曰:' 适闻贤者论方术,遂乃忘归。况济人之道,素所好为。所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 验,徒自不足耳。愿贤者少察愚诚,乞与开悟,终身不负恩。' 首坐先生云:' 术亦不惜,恐异日与子为累。若无高下,无贫富,无贵贱,不务财贿,不惮劳苦, 矜老恤幼为急,然后可脱子祸。' 先生再拜谢曰:'贤圣之语,一一不敢忘,俱 能从之。' 二老笑指东洞云:'石床上有一书函,子自取之,速出吾居,勿示俗 流,宜秘密之。'先生时得书,回首已不见老人。先生慑怯离洞,忽然不见,云 奔雨泻,石洞摧塌。既览其方,论多奇怪。从兹施试,效无不存神。”(5)   据说,他“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 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 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 行差。”   他是水治法的先驱,成功地用它治疗了长期持续发热的患者: “有妇人长 病经年,世谓寒热注病者。冬十一月中,佗令坐石槽中,平旦用寒水汲灌,云当 满百。始七八灌,会战欲死,灌者惧,欲止。佗令满数。将至八十灌,热气乃蒸 出,嚣嚣高二三尺。满百灌,佗乃使然火温床,厚覆,良久汗洽出,著粉,汗燥 便愈。”   他也是系统性锻炼的倡导者。他关于锻炼有益健康的观点,充分地体现在他 对一个弟子的教导中,他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 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 引輓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 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 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不幸的是,现在这些练 法都已经失传,流传至今的只有两部类似的典籍,《易筋经》和《八段锦》。前 者的作者,被认为是北魏的著名拳师菩提达摩 ,它更似一种气功,而不是体育 运动。后者是宋朝一位不知名的作者所作,它包含十二段有关肢体舒展动作的要 诀,通常被称为导引术。   但华佗的名望主要在于他发现了麻醉药的用途和他神奇的外科手术。应当指 出,先他四百年的扁鹊,就已经采用过这种方法。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 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6) 但通常还是把麻醉药归之 华佗名下,据说,他用此法施行各种手术。据《后汉书·方术传》记载:“若疾 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 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 愈,一月间皆平复。”《华佗传》还记载了他在麻醉下施行的另一例手术: “一人病腹中半切痛,十余日中,须眉堕落,先生视之曰∶'此脾半腐也,宜刳 腹,施以洗伐。'即饮以药,令卧,破腹视脾,半腐坏,刮去恶肉,以膏敷创, 饮之药,百日而平复。”(7)   扁鹊的毒酒或华佗的麻沸散,它们的确切成分是什么,目前无人知晓。但后 世的医家,用曼陀罗、闹羊花、茉莉和各种乌头(川乌、草乌等)来达到麻醉效 果。   《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一时期的史书里记载了许多他对种种疑难杂症 的神奇疗法。包括从刺络放血、针灸到剖腹、切除脾、肠、肝脏等种种手术。有 时,他做手术不使用任何麻醉药,比如他为三国时代的名将——现在被神化为 “武圣”的关公,手臂的箭伤所做的手术(8 )。另有传说,他甚至提出用开颅手 术来治疗魏王的头痛。当然,这个建议遭到了拒绝。   华佗为那个时期的许多显贵看过病,其中有魏王曹操,他封华佗为侍医。曹 操性格躁急易怒,很难称其心意。华佗常后悔行医,因为在当时,行医为世俗所 轻。他借口妻子生病得到允许回家探亲,但在假限期满后,却屡催不返。曹操察 知了他的欺骗,大发雷霆,把他抓捕,关进监狱,后来又将他杀害。华佗临死前, 将他的手稿赠于狱吏,说:"此可以活人。" 但狱吏却不敢接受。于是,他烧掉 了所有的书稿。传说在他书稿的灰烬中抢救出几片书页,书页上记有阉割术的方 法。至今,这仍然是中国人唯一还在施行的手术。他死于那个世纪之交,作为养 生术的伟大倡导者,他至死都保持着年轻的容颜。在他的弟子中,吴普和樊阿二 人也有医名。吴普掌握了师父治病的全盘技艺,他勤练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依 然齿牙完坚、耳目聪明。樊阿精于针术,擅长当时一般人不敢尝试的针法。托名 “华佗”的书籍有两种,即《内照图》和《中藏经》。两书是很明显的伪作,但 也是较早时期的作品。《中藏经》中有个处方,是用甘汞(轻粉)治病的最早记 录。   毫无疑问,华佗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外科医生。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尽 管他对麻醉药的使用大有发明,中国的外科学却从未得到过发展,因为儒家的教 条认为身体是神圣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有这样的传统,就 很难指望解剖学和生理学会有任何进步。而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即使是最简单的 手术也不可能真正成功。因此,这位伟大外科医生的去世也标志着中国外科的结 束。因为从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没有继续使用麻沸散或其他物质进行麻醉的记 录,也没有提到任何敢于尝试大手术的外科医生。   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到女医生是在汉朝,据说有一位名叫淳于衍的女医,被召 入宫中为皇后治病,她给皇后服用了一种含有附子的药丸。(9)另一处文献记 载说她是一位产科医师。(20)   ————————————————————————————   (1)译者注:水治法见《史记,仓公传》。“菑川王病,召臣意诊脉,曰: `蹶上为重,头痛身热,使人烦懑。` 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刺足阳明脉,左右 各三所,病旋已。”   (2)译者注:程应旄 ,字 郊倩 ,作者原文做程郊青,应该是记忆错误, 而非排印问题 。   (3)译者注: “仲景义最玄深。”这句话其实是巢元方所说,但孙思邈 也有类似言论:“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 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斯皆方轨叠迹,思韫入神之妙;极变探幽,精超 绝代之巧”、“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 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   (4)中国的许多地方建有华佗庙来纪念他。   (5)《魏志》。 译者注;原注有误,应为《中藏经》序。   (6)译者注:这个《列子》故事的原文,在《中国医史》36年修订版中是 没有的。根据前后文,我推测32年初版应该有,可能被修订版删除了。这里是译 者补加,否则会造成文气中断。   (7)《后汉书·方术传》   (8)《襄阳府志》。 译者注:志文为“关羽镇襄阳,与曹仁相拒,中流矢, 矢镞入骨,佗为之刮骨去毒。”   (9)《汉书·外戚传》   (10)《汉书·霍光传》 (XYS20220705) ◇◇新语丝(www.xys.org)(newxys7.com)(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