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见怪不怪的清华教师造假风波 文/记者 王永治  特约撰稿员 欣欣 《凤凰周刊》2004年1月15日   英国首相布莱尔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去年7月来中国访问会使清华大学的 青年教师董关鹏扬名全国,继而又陷入虚夸学术履历的尴尬之中。该事件导致清 华大学在全校范围内秘密发动了一场为时一个月的学术道德自查运动。   但学术道德自查一结束,去年12月中旬,媒体又报道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 技术系副教授常智杰成批捏造论文,再次使清华大学陷入尴尬之中。   跟清华大学过不去的主角,是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和他主办的网站新语 丝。中国许多学术履历造假和腐败行为都是该网站首先揭露的,并得到传统媒体 的响应,一次次成为舆论热点。   但在上述事件中,清华大学校方一直讳莫如深,没有公开回应。部分主管者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本校当事人百般爱护,却怀疑方舟子的动机。有的师生私下 里对学术履历造假和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却不敢公开表态。还有部分师生对此无 所谓。   方舟子在专为《凤凰周刊》撰写的文章中认为,中国学术界的不端行为已到 了见怪不怪、大多数人都难以洁身自好的地步。   (小标题)事起“十面博士”董关鹏   去年7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访问中国时到清华大学与学生对话,对话的主 持者就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董关鹏,曾留学英国,年仅28岁。随后,中国众 多媒体报道了董关鹏如何年轻有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青年报》在8月 底的报道。   该报道称董是副教授,英国杜伦大学东亚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哲学博士,2 002年应聘到清华,身兼十份工作,有五部联系电话,四台笔记本电脑,全能 无线上网。报道描述:“董关鹏的名片很有特点,正面‘董关鹏博士’下面印着 他认为最为重要的三项主要工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 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持人;而名片背面则密密麻麻 地印着其他多项兼职。”   董提供给《北京青年报》记者的简历上,他的兼职有7项:中共中央外宣办、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专家咨询组成员、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主讲;国务院台湾事务 办公室对台宣讲课题组核心成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美国大学联盟北京中心大众 传播学兼职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国家级重点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 部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广播电视语言研究中心研究员;辽宁省鞍山市人民 政府对外贸易经济与合作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副局级);鞍山科技大学 (市场营销学)客座教授。董因此被媒体称为“十面博士”。   董的简历和一系列学术成果目录,贴在校方网站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的网页上。在报刊正面热炒的同时,有网友在新语丝网站和水木清华等BBS上 发帖子,质疑董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网友查证,董在2003年获得博士学 位前很久就以博士自居,对有些媒体和机构误称自己是副教授也没有纠正。有位 网友说:“还没有获得海外的博士学位,在国内却以博士自居,并因此获得一些 实质性的利益,这种行骗方式是国内相关机构应该引起注意的,毕竟‘博士’, ‘博士生’,‘博士候选人’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不久,董在校方网页上修改了自己的简历和学术目录,并加了致歉声明,说 自己没有认真核对论文和著作的发表与出版时间、刊期、标题,对待网页内容不 够严谨。   9月,董接受《羊城晚报》的采访,回应网友的质问,承认自己只是讲师, 副教授是媒体的误解。他认为自己没有因为那些兼职和头衔而影响正式工作。奇 怪的是,记者的稿子还没发表,董却把记者给他审阅的原稿以《羊城晚报》的名 义贴到了网上,字数也比记者后来公开发表的报道多了2000多字,并附上了 董修改后的著作目录。董解释,自己不清楚此事,可能是助手所为。   随后,《北京娱乐信报》继续追踪报道,认为董的博士学位和大学三年级时 出版的《伊扎克·拉宾传》和《纳赛尔传》也值得怀疑。奇怪的是,当有人向英 国杜伦大学东亚系询问董是否获得博士学位时,系秘书回复,清华新闻与传播学 院要求所有关于董的问题都转回清华。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胡显章接受《凤凰周刊》电话采访时说,董在有些地 方不严谨,自己的文章让秘书上网发表,所标示的又不是原来的日期,引起别人 的误解。学院已经严肃批评了董,主管副校长也找董谈了话。但董的职务没有变 动,部分兼职也没取消。   胡显章说:“青年人对清华的校风、学风不是太了解,但学风不严谨与造假 不是一回事。对董关鹏我们要帮助。我们也希望媒体不要再炒作。”    方舟子则认为:“董关鹏事件其实是很典型的事件。‘海归’夸大自己在国 外的学历、履历、学术地位,比如把博士候选人称为博士,把担任助教当成教授, 捏造论文和学术成果,都是非常常见的。而一旦被揭露出来,他们肯定要百般狡 辩,推卸责任。”   作为旁观者,北大中文系一位老师认为,董关鹏在社会上工作还可以,但是 作为教师,尤其是清华大学的老师,不太合适。在他的诸多职业当中,最主要的 依托还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老师的身份。也许他有能力胜任很多职位,但对老师 的工作,他肯定没有尽心,至少没有尽全力。   (小标题)方舟子指证常智杰成批捏造论文   去年12月中旬,方舟子向部分媒体发去文章《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常智杰副教授成批捏造论文》,并把该文贴到新语丝网站上。经《新京报》等报 刊报道,常智杰事件顿成焦点,许多网站都设了专题。   常智杰1989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1990年在该校任副教授,19 95年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从事信号传导成骨细胞分化研究,19 98年底回国到清华大学生物系任教。   常的问题也出在他的网页简历上。常在英文网页上列出到清华前于1997 到1999年发表的8篇论文。方舟子查证,有1篇论文发表在美国《生物化学 杂志》上,是真的,但是常只是最不重要的倒数第2作者。另外7篇论文常声称均 发表在J BMR上,即美国《骨与矿物质研究杂志》,但到该杂志的网站上搜索, 却连常的一篇文章都没找到。   方舟子认为:“显然,常智杰在国外做博士后期间,只发表了一篇为倒数第 二作者的论文,凭这一篇是不可能在清华大学找到副教授职位的,于是捏造出了 一份漂亮的论文发表纪录,顺利被录用。问题是,清华大学负责录用的人员竟然 会被如此拙劣的诈骗手法所蒙蔽,既不要求申请者提交论文单行本,也不去做一 点起码的核实工作,申请者写了什么就信什么,这难道不是渎职吗?”   有人在网上为常辩护,认为常的7篇文章都发在杂志的增刊上,是其研究领 域年会的会议论文摘要,并指责方舟子“自己干科研没本事,于是就泼妇骂街一 样靠揭人家的短来出名”。   但方舟子认为,豆腐干大小的会议摘要是不能算做文章、论文的。他也从来 没有见过国外哪个教授把会议摘要列入自己的发表记录中。常显然知道会议摘要 是不能算成论文的,所以才挖空心思地将其加工,错写刊期、刊名和页码,让人 误以为是论文。   对于方的确凿指证,常最初只含糊地辩护说是秘书打印错误,随后就保持沉 默。     在舆论上赢得上风的方舟子穷追猛打,又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文章《就这样 给学术履历涂脂抹粉》,继续指证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和主任助理在学术履历上 打擦边球误导他人。   生物系主任、长江学者陈应华教授在其列举的众多头衔中,有一个是“兼任 国际著名学术杂志AIDS审稿人”。方舟子认为,按惯例,生物学领域的学术刊物 都是根据某篇来稿的内容,临时找专家审稿的,不能把审稿人当成是可以“兼任” 的固定职务。   生物系主任助理、长江学者罗永章教授,在履历的奖励一栏称自己 “1994-1997连续三年获美国国立卫生院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奖 (NRSA)”。 方舟子认为,这个“奖励”的英文全称是N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Award Postdoctoral Fellowship,直译过来是“国家研究服务奖励博士后奖学金”。 罗把博士后资助错译成“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奖”,很容易让中国读者误以为他获 得类似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奖赏。在工作经历一栏,罗称自己1999到2001年 任“Medgenn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方舟子查证,所谓“Medgenn 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其实就是由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烟台麦 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中国境内,有中文名字,用英文名字会让 读者误以为那是国外公司。   对于方舟子的这些指证,清华的有关教师都在自己的网页上悄悄做了修改。 但校方没有正式回应,对于媒体的采访,有关人员多半回答正在调查,并劝媒体 不要炒作。甚至有传闻,校方曾通过新闻主管部门向媒体施压,不让报道学术履 历造假事件。   (小标题)学术道德自查难以查处问题   在拒绝媒体炒作的同时,清华校方采取外松内紧的政策,在校内秘密开展了 一个月的“学术道德运动”。董关鹏事件后,学校要求所有教师从去年9月中旬 到10月中旬,自查过去署名的论文、网页、名片,有无抄袭剽窃、一稿多投、谎 报学位职称等。运动期间自查出的问题从轻发落,既往不咎,以后被人揭发出来 的从严惩处。该运动的指示口头传达到各级教师,不得形成文字材料,不得泄漏 给学生,不得外传,以免媒体炒作。在此基础上,学校出台了学风道德建设的意 见、学术道德规范和违反规范的处理意见共3个文件。   清华大学人事处一位老师对《凤凰周刊》承认:“自查期间几乎没查出什么 严重的问题,有的人认真,有的人走过场。”   他说,现在发现的大量问题是论著引用资料不规范,标注不明确,但没有发 现《围城》中方鸿渐式的人物。   他认为,常智杰把论文摘要说成是论文,其动机怎样不知道,但效果不好, 至少说明不严谨。对他要批评教育,并要进一步调查。但也要对他全面地看,特 别是他来清华之后的表现怎么样。现在,生物系的压力也比较大。   他认为,董关鹏是比较有才华的年轻人,讲课不错。他应该吸取教训,扎实 做学问。这位老师说:“大众传播讲究包装,但不能过度包装。行胜于言,有一 说一,有二说二,甚至有十分说七八分,也没什么不好。自己贴简历,自己要负 责。”    他主张实事求是,治病救人。他说:“网上文章太不负责,跟大字报差不多。 不能把一个人搞臭,一棍子打死。”   清华大学中文系一位教授对《凤凰周刊》说:“这些事揭露出来,有利于领 导反思。引进人才,既要看实力,也要看人品。至于学校向媒体封堵信息,主要 是涉及与当事人有牵连的人的责任问题。”   方舟子则认为,自律行动的效果不大,倒是外界的批评还能起点作用。特别 是网络的存在和查询的便捷,可以使许多造假者难以藏身。   (小标题)注重晋升忽视处罚的制度设计   中国头号学府清华出现许多学术履历造假的人,令人难以置信。媒体一直认 为这是学校缺乏学术审查、纠错和处罚机制造成的。《凤凰周刊》从清华大学人 事处和清华官方网站上,能找到各种奖励、晋升规定,却找不到一份详尽、可操 作的学术审查规定。与学术审查有关的内容分散在各种规定之中。   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校、院、系(所)设立相应的学术委员会,管理 与学术有关的活动,其中与学术审查有关的只有3条:一是评议学校师资队伍建 设计划,评议拟引进的优秀人才,推荐国内外重要的学术组织任职人选。二是决 定学校基础研究基金资助的领域、方向及重点项目的设置,组织对项目的评审, 监督项目的实施。三是评审申报各类奖励的科研成果。这几条规定都更注重正面 推荐,忽视了对违规者的审查和处罚。   人事处负责人向《凤凰周刊》介绍,清华对教师晋升有严格的年限、成果要 求和评审程序。但对于教师提供的学术论著的审核则由图书馆提供检索证明,由 院系负责人核实、签字。   有老师认为,因为没有专门机构负责,这种审核很容易出现疏漏。在非评审 期间,教师就可以随意修饰自己的学术履历而无人监控。   《经济观察报》就董关鹏事件发表评论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围绕着学 术打假与学风建设问题,虽然已经有一些有识之士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总体 上还处于零敲碎打的自发状态,离制度化还差得太远。如果各个职业群体能够形 成各自的价值体系,在组织内部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机制,那将极大地丰富转型 中国的道德资源。”   一位网友在新语丝网站发表评论说:“中国的学术评审制度留给个人的空间 非常大,从好的方面说,这有助于培养学术界相互信任的良好习惯。从坏的方面 说,则会导致弄虚作假行为的泛滥。”   方舟子说:“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术道德教育,如果不敢大胆地处罚 学术腐败分子、特别是身居高位的学术腐败分子,如果不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和 处罚机制,如果不改变中国的科研、教育体制和学术评价方式,那么我们没有理 由相信中国学术界的面貌会有根本的改善。” (XYS2004012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