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电动车”的冤屈起源于科学界的不道德行为   倪捷   6月25日,我赴北京为电动车在福州的命运鸣冤叫屈,召开恳谈会,无意之 间得到一份约2.5万字的名为《北京电动自行车发展对策研究报告》,署名为北 京工业大学和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经初步了解,该《对策研究报告》的主要 起草者是两位学者,一位是北工大建工学院下属的“交通工程研究所”的陈教授, 一位是“北京交通研究发展中心”的全教授。这份《对策研究报告》是如何出台 的,花了多少时间,任务来源何处,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以及具体参与的主要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都未有载明。然而,恰恰是这一份于“2002年5月25日” 完成的“研究报告”奠定了去年北京《通告》和今年福州《通告》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北京《通告》还是福州《通告》,在通告之前都有一个官方发给媒体的 《宣传提纲》或《情况通报》,也是新闻界贯称的《新闻通稿》,这些新闻通稿 的观点大多数都可以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找到,可见这份洋洋逾2万字的研究 报告才是反对电动自行车的“元凶”,是反对发展和封杀电动自行车的“理论基 础”,是各类地方官员决策的“科学”依据。   本人花了近一个小时,如饥似渴地读完这份洋洋万言的《研究报告》,一种 愤怒的心情油然升起,联想起近来科学界反对“七种不道德行为”,这份“研究 报告”至少能够够上两项,一是“伪造成果,篡改数据”,二是“目的为了做不 切实际的宣传”。   一、《对策研究报告》简介   该《报告》一共分成六个部分,五个附录,六个部分是情况介绍和研究者的 观点,“附录”则是调查、数据、分析。   六个部分分别是:   1、电动自行车简介;   2、电动自行车国内外发展介绍;   3、北京市电动自行车现状;   4、北京市发展电动车的考虑因素;   5、上牌必备条件(政策建议);   6、结论。   五个附录分别是:   1、电动自行车需求情况调查(3000份问卷);   2、各种车辆占用道路资源的静、动态数据;   3、电动自行车对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4、电动自行车对现有自行车的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5、电动自行车边际成本分析。   二、《对策研究报告》的重大错误和荒谬观点   由于这个《对策研究报告》错误实在太多,荒谬实在太多,如果一一指出, 则本文的篇幅会十分冗长,为了迅速让读者了解情况,本人只有选择其中几个特 别重大的错误和荒谬观点予以公开,如有时间或有必要则可以就其全文逐字逐句 地公开所有的错误和荒谬。   重大错误及荒谬观点如下:   重大错误之一:   1、报告作者称:“目前市场上65%的电动自行车选择的是铅酸蓄电池,30% 选择的是镉镍电池,5%选择是氢镍电池和其他电池”。   评论:报告作者的附录一、三、四,称他们对电动自行车对非机动车和机动 车的通行进行过大量现场试验,并有详细的实验数据,那么,一定是对北京市的 电动自行车现状有了解,那么试问“报告”作者,你能否找到哪怕是千分之一的 电动自行车选用了镉镍电池?而无需称35%,如果真的找到千分之一,则数据误 差达到3000倍,如果一辆镉镍电动自行车都找不到,则完全是自由编纂,你们有 胆量说做过“路面试验吗?”谁做的?有没有原始记录,有没有认清楚什么是 “镉镍电池”的电动车?   明知镉镍电池的二次污染难处理就编数据,目的是把一个“污染”的罪名强 加于电动自行车,随心所欲达到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   重大错误之二:   报告作者为了证明电动自行车占用了大量的道路资源,在附录二中列表, (表2:各种车辆动态数据比较),其中有一个关键数据是:电动自行车的车头 间距,也就是两辆电动自行车之间的前后运行距离是9.44米,精确到小数点后面 两位数,侧向净空为1.25米,两项相乘得到一辆电动自行车的占用道路面积为 11.8平方米。于是一个人骑车就要占用11.8平方米的道路。这是何等低的道路利 用水平啊!于是在正文中得出结论:“电动自行车是低效率的个人交通工具”。   评论:该报告附录的表一(各种车辆的静态数据)称,电动自行车车身长度 为1.75米(这一点作者没有编造),那么为什么一上路,两辆电动自行车的车头 之间的距离就达到9.44呢?留给电动自行车头尾的空间达到7.69米,我真的不知 道《报告》的作者有没有骑过自行车,上下班高峰期的自行车道路拥挤,一辆挨 着一辆,心智稍正常的人也知道,前后距离大约1-2米,大体与自行车车长相当, 暂且算它1.75米,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十分简单的,只要用平常的目测可以知道 的数据,被这个“科学工作者”一弄,就真个变了味道,成了7.69米,整整扩大 了4.4倍,是不是对电动自行车通行能力的调查是在“夜间”或“路面十分空闲” 的时候进行的?如果是夜间,无人骑车,则车头间距可以达到“数公里”,电动 自行车占用道路的平方面积可以达到“数平方公里”,不是的!作者的意图十分 明显,他在计算公交车时就不是这样,公交车车长10.5米,作者定义给他的车头 间距为22.52米(也是精确到小数点的后两位),留给公交车的头尾间距大体与公 交车长相当,公交车座位乘员是25人,高峰期人拥挤可以达到60-70人,报告作 者则按80人计算,于是就计算出一个非常漂亮的数据:公交车占用道路资源远远 小于电动自行车,将“道路空间利用率很低”的恶名强加给电动自行车!   这样的“研究”到底是怎么搞出来的?问一问骑自行车的百姓,他们怎么说? 两辆电动自行车的车头间距有9.44米,北京上下班高峰期是这样骑车吗?如果不 是高峰期,道路资源很丰富,车头间距再长也没有关系,其中奥妙是我百思不得 其解!真的为这种专家学者汗颜!如果是“教授或副教授”应该立即撤消,否则 不知道还要误人多少子弟!   顺便说一下,《报告》的作者是否真的作过电动自行车的全面调查,前一段 分不清“镉镍”和“铅酸”,(称有30%用了镉镍),已经是不应该,因为镉镍 电池的重量和体积大约只有铅酸蓄电池的1/2到1/3,既是专家,而是要以此立论 写文章,要将“污染”的帽子扣向电动自行车,不应该分不清。现一段,车头间 距9.44米,有眼睛的都看得出,到底看过没有?请正面回答!   三、最大的荒廖   《对策研究报告》的作者,不仅有自编数据的才能,而且还有令人痛心的 “黑心肠”,在研究报告的第12页有这样一段赤裸裸的文字:   (如果允许市民骑电动自行车),“而一旦开上电动自行车,再让人选择公 交就很困难。因为其速度不低于一般的公交车(长安街公交车专用道上的车速也 不过20.7公里),而点对点的便利程度及舒适程度大于公交车,因此公交车对 电动自行车的用户缺乏吸引力。我国许多城市公交近20年来都呈现萎缩趋势,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自行车、摩托车为中下层收入者出行提供了便利。因此得 靠一种方式把人们引导到或逼到公交上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往日浩浩荡荡 的自行车大军会明显感到速度和时间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因此,正是……的最佳 时机。”   这是一个“阴谋家”在出主意吗?用词也十分险恶,关健在一个“逼”字, 还有一种“趁人之危,及早动手”的机敏,我真的不想评论这种“对策报告”作 者的品质道德,明知道中下收入者可怜,收入已经低了,乘“公交”要多支出不 少钱。以福州为例,热季公交每次2元,每天至少4元,中途转一次车则8元, 转两次则12元,骑电动自行车每天均0.6元,自行车则没有费用,一年下来, 被人“逼”得要多掏逾千元,还不能享受“点对点”的便利和快捷。   这样的“阴谋家”不仅能够“编纂数据”,而且还能不顾人民死活,“引导” 或“逼人”损失,学术道德何在?良心何在?党和国家要体现“三个代表”的重 要执政思想,千万不要向这样的“学者专家”询事问政,否则,祸害无穷?伪科 学,人神共愤!   四、其它的荒谬   《报告》的作者还有一些奇思怪想,不妨浓缩起来和盘托出:   例如:电动自行车不好看,自行车停车则“破坏历史环境的视觉效果”。   又例如:“男士和女士的骑车习惯有所不同,遇到情况男士喜欢用车刹,女 士则选择下车,而电动自行车没有考虑这一点,情况紧急,女士下了车,电动自 行车就可能冲出去,极易造成事故。另外电动自行车触地面积较小,而速度较高, 刹车时稳定性较差,特别是闸皮质量不过关,造成诸多隐患。”   (评论之一:不知道《报告》的作者是否有女士家属,但他确有故意污辱女 性的嫌疑,女性骑车不会用刹车,不刹车就跳下来,车飞出去,女性难道这样弱 智?真是天大的笑话!)   (评论之二:两轮车本身就是不稳定的,触地面积有什么关系?闸皮质量不 过关,你是如何知道的,有没有实验数据?)   再例如,《报告》的作者用了一种“边际成本”的理论,分析电动自行车, 本人反复参详阅读,就是无法理解。报告作者定义“边际生产成本MPC是交通 工具使用者在使用交通运输时所付出的直接成本”,那么“边际”何在,所谓 “边际”就是一种增加量(英文为marginal),微观经济学者习惯使用的“边际 效用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的理论,都是指这种意思,而报告作者彻底混淆 学术,用“边际”理论来体现自己的学术高深。   另外,“报告”还引用“压缩波”和“消散波”的理论来分析电动自行车, 声称在北京南北河沿大街做过实验并有计算结果,分别在“自行车流”中,混入 5%、10%、15%、20%、25%的电动自行车,然后计算对机动车通行 能力的变化比,按照已有的对作者品德的了解,对此,我指出很大的怀疑,就连 电动自行车车头间距都搞不清楚的人怎么能够做如此复杂的实验,可惜《报告》 中没有证明100%的“自行车流”的样本数是多少辆,以至于我们也不知道 5%,10%直到25%等等条件下的电动自行车是多少辆?这些电动自行车是 作者自己买的,还是借用的,买了多少?借了多少?有多少辆是用“镍镉电池” 的?是谁在骑这些电动自行车?这一切都值得怀疑,望给予正面回答,拿出原始 记录来!否则就有学术欺诈的嫌疑。    五、结束语:   粗读这一份《对策研究报告》,回想今年的福州事件和去年的北京通告,可 恶之源也有学者的一份“功劳”,一件好好的事情被别有用心的胡乱研究搞得不 成样子,进而磨成一把砍向产业的“利刃”,心术不正,治学之风更是不堪入目, 丧失了知识分子的起码良知,可怜,可叹之极!难怪这份报告不敢暑上研究者的 名字,只是用“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交通发展中心”,特别是堂堂名校“北 京工业大学”,难道能够容忍如此教授,如此沾污您的名声?恳望学校领导查处。 (XYS200306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