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董关鹏:我很普通,只有“一面” 2003年9月8日羊城晚报      “十面博士”董关鹏的真实一面   近日,一些媒体以“十面博士”为题报道了28岁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青年教师董关鹏,他的传奇经历和过人精力,让人着实惊讶。可令记者同样吃惊 的是,当采访董关鹏时,他第一句话就是“我只有一面,并非什么传奇人物”。 在随后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十面博士”真实的一面。   必须澄清的兼职   在采访开始前,董关鹏特意向记者澄清:我并不像媒体所说的是副教授,目 前我的职称只是讲师,我也从来没有向媒体说过我是副教授,一定是媒体误解了。 现在某境外网站的号称打我的“假”,反倒没有“打”到这个“假”,说我的学 术文章都是假的,对此可能又有一些误解。我已经通过学院的网站作了详细说明。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cbx/3faculty/faculty.htm#)   清华大学对职称评定和人才引进都有一整套极其严格的系统。我申请来清华 工作的时候是博士候选人的第三年,当时以两个硕士学位获得者的身份的是不可 能申请副教授职位的。但是,清华给年轻人很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虽然是聘任 为讲师,由于我主讲的课程都是以研究生课程为主,所以也指导两名国际新闻专 业的研究生。董关鹏说,其实进入清华工作也曾经经过一个漫长的竞争和接受考 验的过程,学院在众多应聘者中一般要选择合适的候选人首先在清华担任一段时 间的访问学者(通常一年左右),我担任访问学者是从2001年9月份开始的,并 开始比较全面地参加研究、教学和学院筹备期间的一些对外联络的工作,直到 2002年学院正式成立两周以后,我才被通知可以办理正式调入的手续了。经过竞 争和被考验获得的职位,我是十分珍惜的。   董关鹏告诉记者: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以外,他还被安排担任学院主管外事、 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院长助理,这才是他作为学者的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兼职。而 考虑到新闻学科的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在经过学院领导同意的情况下,他才在中 央电视台兼任新闻频道早间新闻时段直播节目《媒体广场》的主持人。清华同样 对教师的校外兼职有一套严格的审批机制,与教学科研没有直接关联,或者将严 重影响他在清华工作的兼职,不可能被批准。针对他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头衔, 董关鹏说这些头衔,应该很多学者都可以列出一大串,尤其是应用社会科学学科, 这些学术兼职往往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在一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参与课题研 究或项目咨询,与学校的教学研究紧密相连。例如:他所担任的北京广播学院国 家重点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一职,是因为他回国前2000年开始参加了该 中心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广播电视”的课题研究工作而开始的,作为广播电 视研究的唯一国家重点基地,参与其中的研究对一位业内的学者来说肯定是必要 而有益的。   我努力做好我的正式工作   记者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网站上了解到,董关鹏在回国任教清华大 学前,曾获得北京大学外交学与外事管理专业法学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传 播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并在调入清华以后利用工作之余 的时间完成了在英国杜伦大学东亚系最后一年的《东亚国家通过电视进行政治传 播的有关策略研究:一个比较的视角》为题目的哲学博士论文。   董关鹏说:清华是我十分热爱的工作,在清华大学任教后,我并没有因为这 些兼职和头衔影响正式工作,因为他们都在为我核心的政治传播学研究服务,中 国的政治传播研究基本上还没有任何的基础,我在西方所学的方法论和分析手段 需要大量的中国案例,然后把这个学科的研究本土化。他一直都感谢很多政府主 管部门领导和一线新闻工作者对他开放而坦诚的谈话,他说,这是他研究的一个 重要的基础。教学研究之余,为了更多接触学生,我还主动要求兼任了一个本科 班级的班主任。在学院负责的外事活动很多,我们学院和英国的伦敦大学、利兹 大学、澳大利亚的国立大学、美国的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很多著名 大学传播学院和传播系都已经或正在建立着密切联系和合作的关系。差不多平均 每周都要接待1.5个国外机构的代表团并和他们商谈有关合作和师生交换的计划。 此外还要用大量的时间与他们进行日常书信联系。学院还几乎在每周都邀请一些 国外著名学者、政治家或企业家将新闻传播相关话题举办一次演讲,这些后面的 服务工作都是由我主要负责的。   我每周一般要上六个学时的课,在我担任班主任的那个班,我采用了英国的 导师制,每周安排两次共四个小时的答疑时间。另外,我所有的学生都有在每学 期开始、期中和期末与我单独谈话15分钟的安排,在负责毕业班的学生到媒体单 位实习或联系工作,我都是亲自送他们去。”说到这,董关鹏不无感慨地表示: 他在清华的工作已经常常忙得他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且没有周末和假期。   在中央电视台做主持人   在谈到他在中央电视台做主持人一事时,董关鹏说:我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传播系学习时,我的导师拜瑞·刚特就告诉我,新闻传播与其他学问不一样,如 果三年不在新闻媒介“插上一脚”,你的理论就过时作废了,新闻教授的水平如 果还不如“业余观众”,那就是在是失职了。拜瑞刚特认为研究新闻传播要两条 腿走路,他本人也因此而在英国独立电视台担任研发总监。谢菲尔德大学传播系 系主任切尔诺教授也是《观察家》的前任总编辑。   基于对导师观点的认同,董关鹏在英国攻读硕士学位时,就曾在英国著名一 家电视台担任实习记者,并被派到前南斯拉夫科索沃去采访了两个星期,后来又 到一线担任记者和主持人。回国后,他积极地参加到新闻实践中,先后在中央电 视台的几个频道担任兼职策划和主持人。大家认为他的专长是善于设计节目的形 态,以及是节目包装创意的专家。曾经有很多节目对这个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 表示过怀疑,但是当听了他的新颖观点和建议以后,就把它当成频繁的座上宾了。 他现在在中央电视台的最主要工作是在新闻频道担任早间新闻直播时段的主持人。   据董关鹏介绍:之所以选择《媒体广场》这个栏目,一方面是对这个栏目创 意的兴趣和与部门领导、编辑们的默契,同时也考虑到不影响在清华大学的教学 科研工作。他说:每天早上4:30分起床,赶到电视台去做节目。7:52分做完节 目后,8:30分正好赶回学校上班。他说,在电视台兼职做主持人,不仅不会影 响我的学院工作,反而对我的研究有所帮助,我们做新闻传播这个学科的研究还 是要强调要来源于实践,然后在服务于实践,讲求的就是实践性,如果一句话能 讲清楚的事情,学者就绝不应该用一篇大幅文章或一本书去论述。人类所有伟大 的科学成果都是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变成复杂。电视是 一个团队合作的  “艺术”,也是永远充满遗憾的“艺术”,因为是比较匆促 走上新闻频道的主播台,所以董关鹏认为自己准备得很不充分,他说自己既然接 下这份工作,就一定对得起领导、同事尤其是观众对他的信任。从幕后可以畅所 欲言的专家走向前台,使董关鹏更加认识到新闻一线工作者在操作层面与很多理 论的脱离,他说,希望大家给他多一些时间来提高节目的质量,然后也用这些经 历来准备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整理出些可以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成果。   关于我在鞍山的任职   记者注意到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头衔就是辽宁鞍山市对外经济与合作委员 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董关鹏说,这也曾经是一个经过激烈竞争和考核而获得的 职位。2001年初,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并生政府人事厅向海外留学人员招聘30余 个副厅局级职位,但是要求必须至少在国外学习或工作三年以上,并至少获得硕 士以上学位。先后有108人报名参加,经过面试、笔试、外语口试和资历评价, 仅有少部分进入最后的考察阶段,在这个名单当中当时26岁的董关鹏总分第一名 列榜首。辽宁省后来派出工作人员专门到境外对全部候选人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 单位进行了认真的核查,包括造访了我曾经在英国学习和工作过的大学和媒体。 2002年春节前,省委组织部公布最后18个人的任职名单中,董关鹏被安排到鞍山 外经贸委工作。任职数月后,我就被清华大学通知经过考察可以正式调入了,根 据自身的情况综合考虑,董关鹏放弃了任职鞍山的机会,希望在北京也会有更多 的方式为母亲家乡做些贡献。因为任职鞍山一直都不占鞍山的人和干部编制,因 此谈不上对任何人构成了“就业的威胁”。至今保留鞍山的职位,应该像很多地 方一样,希望我在帮助家乡联络一些招商引资项目的时候,至少有个鞍山的身份, 完全是出于工作的需要。其实,调入清华以后,就再也没有在鞍山领取过任何的 工资。   记者问他,鞍山的工作现在是否会牵扯他很多精力。他说,很少,只是偶尔 有需要才去鞍山,而且路费也是自付。   我反对多能学者   谈到媒体纷纷报道自己身兼的数职和那么多的头衔,董关鹏说:我所作的, 都与我的专业政治传播或政府公共关系有关。从北大到英国,我所受的系统教育 和我目前所从事的研究、教学和实践都与现在的这个核心专业有关。那么多政府 部门和单位请我参加课题研究和讲学,就是因为它们需要我从事的专业,美国人 评价中国常常说我们不会做公关,其实就是政治传播的“术”我们比人家落下了 很多。   我其实十分反对所谓的全能学者,什么都能说一点儿,我只愿意在我的领域 里发言。 政治传播学在国内属于新兴的传播学分支。我在2001年就提出了中国 需要建立公共应急处理机制中的快速反应高效危机传播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年轻 人,曾经被质疑过我是危言耸听和杞人忧天,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提出政府的形象 也需要包装,包装不是造假,使让事实更加有效的到达受众,我在那个时候就开 始讲授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的课程了,并强烈呼吁中国需要尽快推出上到国 务院下到县乡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因为全球传播时代到来以后,西方媒体的 力量无处不在,不全面与及时的沟通就会造成误解,进而有可能被“妖魔化”; 董关鹏的观点还包括强调现在中国的传播应该强调一段时间的“形式大于内 容”,我们传播的内容常常是无懈可击,但还是常常被曲解,国外的媒体就常常 可以通过技巧性的“雄辩”而胜于事实;董还强调,WTO之后中国媒体要有危机 意识等观点。由于准备已经长达近三年的著作《政治营销:全球传播中政治传播 的理论与实务》目前还没有最后推出,他的很多观点还仅仅被听过他课的政府部 门领导和传媒业者所了解,而没有被一些国内的传播学学者所知晓和认同。作为 学者,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到自己的很多观点和建议在中国本领域的实践中正在 渐渐变成现实。   在采访中,董关鹏多次强调,他不是什么奇人,但他是个勤奋的人。媒体称 他是“工作狂”几位不雅,但也确实是董关鹏的工作和生活的写照,他的工作和 生活总是非常有规律,他的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都事先被他规划在他的日志中, 当然也有因偶然情况改变的时候,但大多数情况下,他像总是近乎机械的认真完 成他的每一个计划。他告诉记者:他一天一般只睡四五个小时。不少身边同龄的 同事和朋友都说董关鹏一直都属于早熟的那种类型,以前媒体说了他有很多“数 字”,他的朋友也披露了他们有的数字,比如他几乎没有太多和家人团聚的时间, 母亲过世以后他一直以个人住在清华的教师公寓里。他没有年轻人流行的QQ账号, 他不知道怎么登陆BBS,他也不知道往上的聊天室是一个什么样的风景。   最后他说:我是一个一直都很低调的人,这也是清华严谨的大环境,我曾经 担心耽误清华的工作而拒绝担任某黄金时间电视节目的主持工作,也曾经在担任 英国首相与清华学生对话主持人而拒绝所有媒体要求的专访。年轻人选择学者作 为自己的职业,实在是需要时间和安静的环境去积累。没想到一个星期以前被上 级组织安排的第一次完全关于个人情况接受的专访就把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平静改 变了。当然,作为一个研究过西方竞选政治的政治传播学者,我对任何形式的讨 论都并不感到突然。我只想做好我所喜爱的事业,这一点是不会变的。希望借贵 报一角告诉大家:我是很普通的董关鹏,只有“一面”。  董关鹏的著作说明:  请参考下面内容: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cbx/3faculty/faculty.htm   已出版和发表的部分文章和学术著作 PUBLICATIONS   [郑重致歉]近日来国内外先后有BBS和媒体刊登文章质疑本人发表文章与著 作的真实性,因本网页作为暂时性网页,制作时间匆忙,且新华网正在为我学院 设计和制作新的网页,将于近期全面改版,故我未能在网管上载文件以前认真核 对论文和著作在最后发表和出版时,有可能已经编辑修改的标题和期次。原页面 所列文章标题与发表期次多为投稿时的约定,但实际刊登时,多篇由编辑作过相 应调整。由此体现出我个人对待网页内容不够严谨的态度,而因此给广大关注我 们研究的学界朋友、媒体朋友和网友带来很多不便与误解,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原来所列文章和著作如果有更名或更改期次的情况,全部在下面作了详细说明, 并增补了部分新近   发表和撰写的文章,如仍有错漏之处欢迎直接与我联系 steven.dong@tsinghua.edu.cn。另外,即将推出的改版以后的网页将增加所列 全部文章的全文链接,到时候就可以更加方便大家查阅。   *《假新闻的土壤》,新华社《环球》2003年第12期第5页   *《试论全球传播时代电视新闻频道开播的必然》,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 2003年6月号第67页(注明:原投稿时题目为《试论全球传播时代的网络传播、 电视新闻频道与意识形态:一个政治传播的视角》 ,字数11000,注解41条,经 作者本人同意,由编辑删改并由第5期推迟到第6期发表,责任编辑尹焱)   *《论中国新闻的直播时代:从伊战报道到反击“非典”》,外交部《世界 知识》2003年第11期第50页(注明:原投稿时题目为《全球化与新闻频道》,并 拟登在2003年第10期,后经过编辑修改发表,责任编辑葛 军)   *《解读〈纽约时报〉新闻谎言》,外交部《世界知识》2003年第13期第56 页(注明:原投稿时题目为《全球传播时代的新闻谎言:一个制度性信息不对称 的解读》,拟刊登在2003年第11 期,后经过修改刊登在第13期,责任编辑葛军)   *章节《漫谈全球化时代的广播电视语言》(原名为《媒体语言的政治传播 学》),载于姚喜双、郭龙生主编《媒体与语言》,经济科学出版社(原拟定由 龙门书局出版),2003年1月,345-358页   *《号角已经吹响:中国传媒业接受挑战》,新华社《环球》2001年第23期   *Can firms base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tch up with firms based in the advanced economies?--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Media Industry 第三届亚太科技与媒体高峰会发表论文(2001),由中国国家科技部、 中国科技新闻协会和清华大学联合承办   *Party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in the Globalization Age: Chinese Media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orking Papers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0)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ensus and Stability: CPC Members' Roles Reconsidered in the Chinese Television Institutions,Working Paper at Sheffield University (1999)   *独自撰写,伊扎克·拉宾传, 海南出版社,1997   *合作撰写(合作者为尤鲁明),纳赛尔传,海南出版社,1997(以上两本 书出版时间较早,且不在畅销书范畴,故现在购买具有一定困难,可尝试在以下 这个网页上有销售或数字化阅览方式 ebk.jllib.org.cn/list.asp?classid=011&other=1,以上两本专著由当时本人 就读的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著名中东问题专家已故李湖教授指导,两本传记均以 国际政治和政治心理战为主要切入点,为本人后来的政治传播研究积累了最初的 案例与经验)   即将出版著作和文章 Forthcoming Publications   [说明]本网页所列内容并非强调全部内容为已经取得的学术成果,只是希望 提供本人已经完成的和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因本人所涉及的政治传播学尚属国 内前辈学者涉及较少的领域,故鄙作《政治营销:国际传播背景下的政治传播理 论与实务》草稿撰写历时将近三年间几易其名,架构和理论也几经修改,案例与 实证也在不断丰富中。本着审慎的态度,本人正在征求业内前辈专家的审读意见, 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出版。其他所列条目也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即将先后呈现 给读者批评指正,权且学某些西方学者在自己的网页登载Forthcoming Publications,作个提前的预报,如需评价本人目前的学术水平,请不要将以下 书目列入计算考察之列。   *《新闻的章法》,为美国经典新闻学教科书曼切尔著第九版《新闻写作与 报道》中国区英文影印版撰写的序言和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已定稿),编辑纪海虹   *《就读一个全球传播的理论文本》,为美国著名国际传播学者雅亚·卡玛 利珀编著《全球传播》中国区英文影印版撰写的序言和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出版(已定稿),编辑纪海虹   *合著,(合著者为李希光教授、史安斌副教授,受清华大学985项目资助), 《全球传播学:战略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底以前出版   *专著,《政治营销:国际传播背景下的政治传播理论与实务》,五洲传播 出版社2003年内出版   *专著,《新闻发布与媒体公关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底出版 (书稿审定中)   *译著,《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新华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书稿审 定中)   *译著,《媒介化政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已经开始翻译)   *专著,《全球广播电视新闻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底出版 (XYS200309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