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2004年4月22日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无神论学会“科技普及与科教兴 国”研讨会上的发言)   逆向思潮在涌动   ——评析“科学文化人”的科普理念   陈祖甲   如果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的科普界曾经有过不景气 现象,而伪科学、迷信却泛滥成灾的话,那么在九十年代后期,即在1994年12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表关于科学技术普及若干意见之后,科普事业开始复苏。   结合反伪科学、反邪教、信息、纳米、生物等现代高新技术的进展、防治非 典、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等典型事件,有关的科普文章、书籍和影视作品像春 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一样鲜艳、丰硕。2002年中国科协发布了《中国科普报 告》,阐述了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同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 术普及法》颁布实施,对科学技术普及的内涵、事业性质、领导机构等关键性问 题作了法律界定。可以看到,我国的科普事业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需 要,适应提高人民大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喜趋向。   逆向思潮的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科普事业繁荣趋向出现的时刻,有一股反科普、反科学 的逆向思潮在涌动。有几个自称为“科学文化人”的学子,又是聚会发表宣言, 又是发表论述,连篇累牍地宣扬以“科学传播”“替代”或“取代”科技普及。   据笔者看到的资料,最早提出“替代论”的是一家名牌大学的科学传播中心 主任吴教授。2000年11月2 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谁应担起科学传播的重 任》一文,首先表示:“我主张,用‘科学传播’概念替代传统的‘科学普及’ 概念。”(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在2003年3月吴教授将此文题目改为《用‘科学 传播’替代‘科学普及’》,在北大科学传播中心网站再次发表摘录,其主要观 点原文一字未改。)同一天,该中心的刘副教授,在同一张报纸上竭力呼吁: 《应推广“科学传播”概念》。2002年6月,刘副教授在所在的大学学报发表高 见,认为“科学传播”是科普的新阶段,提出整合传统科普与科技新闻两大“科 学传播”系统,高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学派”。(此文还在中国科技 新闻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上亮相)2002年12月,“科学文化人”在上海聚会,发 表“学术宣言”,再次指责传统科普是居高临下地灌输。他们认为:“所谓科学 传播是从科学文化自身的要求出发提出的一个超越传统科普的概念。科学传播的 核心理念是公众理解科学,强调公众对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活动的理解、欣赏 和质疑,而不单是向公众灌输具体的科学知识。”(见《中华读书报》2002年12 月25 日)   在2003年9月,“科学文化人”再次聚会,虽然没有发表宣言,而他们的领 头人吴教授撰写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再思考》一文,重复了“替代论”的 “新理念”,指责“科普笼罩在一种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见2003年10 月29日《中华读书报》)好像这些都不够。被赞誉为“科学文化人F4”之一的上 海交大江教授于2004年1月9日在上海《文汇报》发文,宣称“近年已经有越来越 多的人感到,我们先前传统的‘科普’概念过于狭窄,因而主张以涵义大大拓展 了的‘科学传播’或‘科学文化’取而代之。”   能够引述的“妙论”还有许许多多,限于篇幅,没有必要多引。不过,仅仅 这些也已经足够说明这股逆向思潮有点势头猛烈。对此,我们不得不作剖析,揭 开其蒙着的面纱。   阻逆为科普正名   有逆流,而且来势有点猛劲,理所当然地受到执著地为科普事业发展的科普 界人士的反击。资深的老科普作家陶世龙带头,借冠状病毒肆虐神州,轰动世界 之际,以实例剖析“科学文化人”的谬论,指明“科学传播”无法替代科学普及。 (见2003年5月“五柳村”网站)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撰文《反科学文化人要什 么样的科普》,(见“五柳村”网站)仗义执言的斗士方舟子则从更宽的范畴评 论“科学文化人”的反科学思潮。(见“新语丝”网站)   在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这里也可以称为“科技传播”与“科技普及”)的 关系上,有几点是不能不明确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科学文化人”的作为,概 念含混、逻辑混乱、否定一切、思维怪诞。   既然他们如此处心积虑地竭力倡导“科学传播”,那么他们是怎么界定其内 涵的呢?   吴教授说:我们倡导“科学传播”“一方面,我们在理论上依托科学史、科 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科学人文类学科的知识背景,试图深化对科学的理解,弘 扬新的科学理念;另一方面,在实践上,深度介入科学与公众的沟通活动,直接 从事科学的大众写作和出版等科学普及工作。”(见《科学传播和科学文化再思 考》)   刘副教授说得隐晦一些。他在2000年表示:“现在科普工作者必须先用理论 将自己武装起来。用哪些理论武装呢?主要是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 这三种学问综合起来有助于全面揭示科学的本来面目,是从事现代科普工作的前 提。”(见《大科学时代的科普理念》《光明日报》2000年11月2日)   上海江教授在今年发表的言论最露骨了。他说:“‘科学文化’这个概念不 仅可以包容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它也可以包 容原先传统的‘科普’。近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我们先前传统的‘科普’ 概念过于狭窄,因而主张以涵义大大拓展了的‘科学传播’或‘科学文化’取而 代之。”(见《文汇报》2004年1月9日)   前面引过“学术宣言”的话这里不再重复。   其实,简单地说,科学传播就是传播科学技术。那么,按“科学文化人”的 说法,岂不是传播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了吗?而且 是“现代科普工作的前提”,不用这些理论“武装”,便做不了科普工作。此论 真是高妙。那样,基础科学研究的数理化、天地生到哪里去了?属于现代高新技 术的信息技术、纳米技术、航天技术的位置又在哪里呢?难道这些不是科学技术 普及的内容吗?向大众普及这么庞大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怎么会变“狭窄”的 呢?普及这些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有关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会妨碍 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传播吗?   根据查到的资料,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J·D·贝尔纳是较早提出“科学传播” 概念的科学家之一。他的专著《科学的社会功能》在1939年出版。(我国商务印 书馆在1950年翻译出版该书,名为《科学与社会主义》,到1982年重译出版时, 改为现名。——笔者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科学的科学”,也即现代所称的科 学学问题。“科学传播”(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书中译作“科学交 流”)是其中的一章。在这一章中,贝尔纳认为“按照过去关于科学的概念,交 流是科学家之间唯一的桥梁。”不过,到贝尔纳写书的时候,形势发生了变化。 “今天我们已经明白科学情报数量之多已使其传播成为巨大问题,现有的机构完 全不能应付。”他说:“保证一切新观察到的现象和新发现都能够发表显然已经 不够了。……这就需要极为认真地考虑解决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 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划分为提供 专门资料和提供一般资料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科学出版物本身的职能和科学 家之间个人联系的其他手段,第二部分涉及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见该书第 398页)   1979年创刊、1994年改名的《Science Communication》是美国出版的科学 传播领域的专业杂志之一。它表明杂志涉及三个主题:研究科学共同体内的传播; 面向公众的科学技术信息的传播;科学技术传播政策。(参见翟杰全:《再论科 学传播》)台湾学者谢灜春对“科学传播”作了如下界定:“科学传播就是研究 使科学讯息(指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知识,不包括社会科学)传播得正确、广 泛、深入、快速且有效,实现科学知识普及、民智(指对科学的认知)发达的理 想境界。”(见《科学新闻的传播——理论与个案》,台湾1991年版,第8页)   从上述的引文中可以看到,科学传播是一个大口袋。他既包括科学家之间的 多种方式的专业传播,也包括向公众普及性地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 神和科学方法。“科学文化人”也承认科学传播有不同的层面,科普是其中的一 部分。然而,两者是不能混同的。科学传播不仅讲究传播的内容,而且研究传播 的方式、策略与技术装备等等。而后面这些是科学普及所不能兼容的。为什么要 以科学传播替代科学普及呢?我们不妨作个比喻:心脏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患心脏病,理所当然地找治疗心血管方面的大夫。但是,按照“科学文化人” 的逻辑,可以找任何医学界人士。那样,治心脏病可以找泌尿科大夫,治脑中风 则去找肛肠科大夫,那样还不闹出胡庸医乱开虎狼药的乱子来?社会上不少见这 样的混乱的欺骗事件。然而,真正从事科学技术和科普的工作者不会如此没有头 脑的。   可以理解,“科学文化人”不论是其中的F4,还是别人,大多从事科学哲学、 或科学史工作。他们把这些学科放在第一位,而且企图取代其他内容的科普,岂 不显得有点惟我独尊的味道。   为科普作家辩白   那么“科学文化人”有什么理由再三地宣扬“替代论”呢?那位吴教授是这 样指责“传统科普”的:“科普作家对科学一味搞景仰和赞颂的态度,认为科学 家都是道德高尚、智力超群的人物,科学总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普通大众唯 有坚定地相信科学、自觉地运用科学,才能从愚昧无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获得 幸福的生活。科普笼罩在一种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见《科学传播和科 学文化再思考》)作为曾经撰写过科普作品的堂堂大学教授竟如此诋毁科普作家, 让我不得不为他们辩白。什么叫“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目前是否存在?因不 在本文阐述范围,暂且搁置一边。什么是科学?这个早有界定,无非是科学(专 指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物质的结构、生成、成长、功能的规律以及相关现象的 定理、定律认识的知识体系。请问“科学文化人”:科学技术普及不传播这些, 你们想传播什么?   做过科普工作的朋友都明白,无论是提笔写作,还是拍摄和录制影视科普作 品,都是把科学工作者发现、发明,并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原理、定律和 某项技术,用接近不同层次公众水平的通俗、生动的方式传授给公众的。有必要 时把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总是解释清楚的。从来没有把科学技术放在高不可攀的云 端,让公众顶礼膜拜。否则,科学还有发展的余地吗?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又有 什么意义呢?除非是骗子、邪教头目才把假冒伪劣的产品带上科学的桂冠,把歪 理邪说、歪门邪道吹作至高无上的“科学”来传播,这些哪个属于科普的范围。 难道不是这样吗?这里倒想请问“科学文化人”,你们大多是大学的教师,当你 们站在讲台上,或在电脑显示器前敲击键盘的时候,你们想过你们写的和讲的是 自己不想赞颂的内容吗?我想,你们的答案是,只有丧失道德的人才会把明知错 误的东西强行推行给受众的。那么,你们又凭什么根据来指责现在的科普作家和 科普工作是在居高临下地“灌输”、“笼罩在一种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呢? 哪些科普作家把科学“神圣化”了?在做什么“教化”读物?请拿出证据来!   我们不会因为替科普正名,而否认目前的科普工作还有不少地方值得改进的 地方,科普作家队伍也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但是,为了占领科普的阵地,证明自 己的“新理念”站得住脚,竟否定一切,不顾《科普法》的实施,抡起大棒对所 谓的“传统科普”胡批乱砍。这种拙劣的手法,大多数科普作家并不是没有尝过 滋味。在改革开放,提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今天,“科学文化人”的把戏受 到唾弃,也是势所必然的事。奉劝“科学文化人”们,深入细致地了解科普现状 与实情,向老一辈的科普界人士请教,借鉴而不是照搬外国的观念,实事求是、 扎扎实实地做一些科普创作和研究吧。   2004.4.2.定稿 (XYS2004042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