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也评《分子克隆(第三版)》中文版——SPR就是“表面等离子共振” 作者:不吐不快 编辑先生: 若非读了铁中棠《我来揭〈分子克隆(第三版)〉中文版的皮》一文,我不敢相信我们 的翻译作者水平会低到将“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中文翻译为“表面等离子 共振”)这一生物物理常用的基本技术翻译为“胞质基因波”的程度。表面等离子共振 技术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然而其仪器设备早已实现商品化,成为测量生物分子间作用 的常用手段。在google中输入“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搜索简体中文网页,共 得到203项结果,绝大部分中文翻译为“表面等离子共振”,有个别翻译为“表面胞质团 共振”,“表面薄膜共振”的。由此也可见此项技术作为研究手段即使在国内也已经很 普遍了。《分子克隆(第三版)》中文版将其翻译为“胞质基因波”,在中文文献中没 有先例,而且其义与英文原文相差甚远,令人不知所云。在google中以“胞质基因波” 作为关键词搜索,仅得一项结果,便是铁中棠的揭露文章。以上足见“胞质基因波”的 荒谬。 而今天竟然有幸读到“酶动力学”对铁中棠的反驳文章,称“铁中棠《我来揭〈分子克 隆(第三版)〉中文版的皮》一文有误.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与等离子体相去 甚远.'胞质基因波'可能译义不准,但毕竟还沾边.”给我的感觉是"酶动力学"思维混 乱,不仅对现代生物物理完全不通,而且很可能连基本的科学训练也没有接受过。否则 如何会将“表面等离子共振”与“等离子体”等同起来?“酶动力学”称“胞质基因波” 与“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沾边,大概是因为“plasmon”的英文解释是“(细) 胞质基因(组)”的缘故(金山词霸)。然而科学翻译又岂可如此“沾边”?误人子弟! !!现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酶动力学”不要是《分子克隆(第三版)》的翻译者。否 则的话,他(她)既然能翻译《分子克隆》,那就保不准他(她)又在酝酿什么“新著” 或者甚至任着教职,那样被糟蹋的,就不止是一本书了。 附: 关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资料(来源于google搜索): http://medicine.bjmu.edu.cn/department/biophysi/biophysics/LAB/NewSNL/ training%20course/reviews/ZhangHaiDi.pd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就是表面等离子共振! 作者:xylose SPR 已被广泛用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随便用google查一下就会知道将 其译为“表面胞质基因波”实在是不知所云(但富有想象力)。胞质是plasma而 非plasmon。 http://www.astbury.leeds.ac.uk/Facil/spr.htm http://medicine.bjmu.edu.cn/department/biophysi/biophysics/LAB/NewSNL/ training%20course/reviews/ZhangYingYu.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张颖娱 综述 生物物理系 学号10281036 摘要 : SPR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而且SPR对金属表面附近的折射率的变化极为 敏感,利用这一性质,将一束平面单色偏振光以一定角度入射到镀有薄层金膜的 玻璃表面发生全反射时,若入射光的波向量与金膜内表面电子的振荡频率匹配,光 线即耦合入金膜引发电子共振,即表面等离子共振。以SPR原理设计的生物传感器 近来引起广泛的重视。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生物传感器 薄膜 1900年,由 Wood发现了光波通过光栅后,光频谱发生了小区域损失,这是关于SPR这一电磁场 效应的最早记载。1941年,FanoU发现这种 “Wood异常”是由于等离子波造成的。 1958年,Turbader首先对金属薄膜采用光的全反射激励的方法,观察表面等离子共 振现象。此后,至60年代Otto以及1971年Kretschmann分别发表了里程碑性质的文 章,激发了人们应用SPR于传感机制的热情,而Kretschmann结构也为 SPR型传感器 奠定了基础。目前SPR被尝试用于测量各种物质的结构、特性及其的相互作用等。 (XYS200405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