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许智宏提出院士制度需要补充和完善 让院士和学术以外的东西脱钩 2004年06月03日中国青年报 记者 李健 张东操   本报北京6月2日电   “不要把院士和学术以外的东西挂钩,这种挂钩可能导致不良科学作风问 题。”中科院科学道德委员会主任许智宏院士说,“院士就是院士,只是学术荣 誉称号。”   今天,在京召开的中科院第12次院士大会上,许智宏院士代表中科院科学道 德建设委员会向大会做报告。从加强科学道德角度出发,他提出改革院士制度的 五项建议:抵制行政干预院士选举,成果署名要负学术责任,杜绝学术霸道,接 受社会舆论监督,减少院士的行政化色彩。   记者就院士科学道德建设改革意见问题专访了许院士。  许院士表示,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导致不良科学道德与学 风问题的主观原因,是对名利的不当追求。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巨大的利益诱惑和 日益加剧的学术竞争压力。科学道德问题的根本危害,在于干扰科学成员之间的 相互信任,颠覆科技界崇高的社会信誉,影响科学活动的效率,而且导致科技资 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必须通过长期细致的制度化的科学道德建设,才可能根本 性地解决这个问题。   “院士人数多少,要和大学、研究所或者项目评审指标脱钩”   许院士指出,要减少院士的行政化色彩,强调院士只是一个学术上的荣誉, 不是一个职务。很多部门把院士当成了一个万能的职务,什么东西都可以跟院士 挂钩,远远超出了学术范围,容易造成老百姓的误解。   “有些地方,不管什么会都让院士参加,不管什么政策都让院士参与决策。 我不是说院士没有这个才能,只是,很多院士是很专业的,个性也不一样。他们 不太善于对非自己学术领域的事情发表看法,这样做也难为了院士。其实是一种 错位,把学术上的称谓当作了行政职务。”  许院士建议有关方面不再以院士人数作为各类评审指标。目前,很多单位、很 多项目的评估,包括一些国家级的评估,都把院士人数作为一个重要指标。院士 人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一个单位的实力,但以此为评估指标,造成很多单位 运用各种办法去拉院士,很多院士也因此在多个单位挂名。   “行政干预院士选举行为多发生在地方,国家部委很少有这样的行为”   许院士说,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比如某个地方没有院士,或者某个系统的院 士比较少,就通过行政渠道来打招呼,找到科学院的有关部门,说可不可以照顾 一下。   但这样被选上的可能性很小。许院士深有感触地说:“我参加过好几次院士 评选,凡是这样做的最后基本都落选了。科学院更加注重的还是科学家的学术水 平。”   许院士解释,院士的推荐有很多渠道。比如科学院和教育系统,就相对比较 规范。在下一步的院士选举工作中,对行政干预的抵制,要更加明确。   “院士在论文或成果中署名,不管什么情况,都要负学术责任”   有些院士实在太忙,学生发表的论文,可能署上了院士的名字而院士并不知 情。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院士身上,大学里有些教授和老师也这样的。   “你的名字署上了,你就要对文章负责任。”许院士提出两点建议。第一, 院士不能以工作忙为理由,要求学生或者别人挂自己的名字。第二,有的学生愿 意挂一个院士的名字,觉得这样文章发表比较容易。但不该院士挂名的就一定不 要挂名。这种事情是可以杜绝的,院士们完全可以跟自己的学生声明,要署名的 文章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同意。   “应该鼓励年轻人挑战权威,院士和学生在学术上是平等的”   许院士说,大部分院士很谦虚,言行谨慎。在中国,年轻人对长者一般比较 尊重,院士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后来人产生影响。   “在学术上,我们提倡不管院士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我们强调更多的是, 后来者要挑战权威,而不是盲目地服从,实现这一点,在中国的学术界还有相当 长的路要走。”   许院士强调:“学术霸道,更多的是压制别人的意见,不允许有和自己不同 的意见产生。你的学术可以是很前沿的,但是不能压制不同看法。科学有很多问 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应该提倡在学术上有不同意见。” 对院士投诉集中在三类:署名 剽窃 兼职过多   本报北京6月2日电(记者李健 张东操)“第二届科学道德委员会接到的投诉 很少,而投诉者真名实姓的,每年也就几封。”许智宏院士表情轻松地说。   关于院士在科学道德上的问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就中科院第二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处理投诉问题的情况,许院士介绍说,委 员会一般不接受匿名投诉。接到投诉后,一般的工作程序是,由委员会转给学会 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调查处理,由他们给委员会一个正式的答复,告知投诉是否 属实。“每一次投诉我们都认真对待,每年的投诉,大部分都可以调查清楚。” 许院士说。本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收到的投诉,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论文的署名问题。他解释说,有些大的科研成果,某一个科学家在 里面具体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界定困难,于是就产生了署名的问题。   第二类是剽窃。窃比较好界定,只要出示证据就可以了。许院士说:“现在 看来,剽窃一般多发生在年轻老师和在校大学生身上,据我了解,院士几乎没 有。”   第三类是有些院士兼职太多。许院士举例说,有的院士在很多单位兼职,这 样每个单位可能都会给他院士津贴。但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他很难同时全身心 地为好几家单位服务。  许院士说:“很多人质疑,院士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我觉得,一个院士一 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是可能的,一天干两份工作也是可能的,但更多就不好说了。 我们并不是反对院士兼职,在西部,我们还鼓励院士兼职,帮助进行西部开发。 但一个院士干一份工作,拿一份钱,就要为那个单位全身心地服务,为人家做事 情。”   有人建议把被投诉院士的名字公布出来,让社会进行监督。   许院士表示,这样做不太好,因为投诉问题很多都是学术上的。“在没有弄 清楚事实前,还是不公布名字为好。有时候容易引起误导,对院士造成伤害。院 士是需要保护的。” 中科院建议:国家设立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   本报北京6月2日电(记者张东操 李健)中国科学院日前完成题为《我国科学 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的咨询报告,该报告将呈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今天表示,报告建议国家建立科学不端行为监 察制度,以杜绝科学界各种越轨和失范行为。   许院士说,越轨和失范行为在国外统称学术行为不端,包括论文弄虚作假、 剽窃别人成果、论文署名不实等。针对各类科学不端行为,国外通常有专门机构 负责监察处理。在国内,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有专门负责处理投诉的 部门,但主要针对申请基金项目中的不良行为。   许院士指出,国家应该有相应的专门部门负责各种科学不端行为的投诉和处 理。 美国怎么对付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在美国的提法是“不正当科学行为”。根据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 等权威部门的定义,不正当科学行为指的是“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科研项目,或 报道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   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专门有一个“研究诚实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成立于1992年,专门调查和处置那些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 中的不诚实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置决定。   研究诚实办公室的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对于 在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人证等,也准备了 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   近年一直坚持在一家网站上揭露学术腐败的方舟子认为,美国政府对科学不 正当行为的处理相当规范,有三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科学道德监督机构,专门接受举报并进行调查、处置。 由于人事关系以及为了维护本单位的名声,由单位自己做的调查未必可靠,处置 未必合理,因此全国性机构的介入很有必要。   二、详细公布调查结果。媒体偶尔提到某个学术腐败的例子,往往遮遮掩掩, 语焉不详,连事主的名字都不敢提。既然违规者有胆剽窃、造假,又何必给他们 留面子?公布其姓名和情节,不仅是一种惩戒,更重要的是让其他研究人员知道 此人的情况,对他以前以后的成果都多留个心眼。   三、加以适当的处罚。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绝大部分都由美国政府资 助,如果研究者被处置,若干年内不得参与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此人的学 术生命基本上就结束了。不能让事主不受任何正式惩罚,继续拿着国家的资金搞 研究、当博导。  如何更好地保护学术腐败行为的揭露者和当事人的权益,是更棘手的问题。揭 露学术腐败最合适的人选,往往是具体研究项目小组的成员,他们最了解内情, 但要 “挺身而出”,需要很大和勇气。美国研究诚实办公室提供了以下数字: 25%的学术腐败揭露者称,他们事后在升职、加薪等方面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损 失。(本报综合) (XYS200406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