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院士造假,该当何罪   ——揭露陈景院士学术道德败坏的典型事例   刘时杰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前言   本文公开揭露陈景院士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227)的课题中,大量伪造数 据、拼凑研究结果、制造假成果、假专利,欺骗国家、欺骗社会的详细情况。并 附上他造假事实的全部书面材料。这是陈景学术道德败坏的典型事例,在中国冶 金界过去闻所未闻,影响很坏。揭露的事实及提供的材料如有不实,我愿负道义、 行政或法律责任。   学术界曾经是人们心目中圣洁的象牙塔,两院院士是人们非常崇敬的象牙塔 顶端的象征,也应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伦理的模范,但陈景这样的个别 人玷污了“院士”这一崇高荣誉。   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探求真理是每个学者的崇高职责,诚实是治学的最基本 态度。但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不端行为日渐泛滥,已逐渐显现为一个要用“成 风”、“风气”这样的词来描述的社会问题了,有人甚至认为,学术腐败如果跌 破道德底线而产生的社会毒素对社会肌体的毒害,无疑是一场“社会SARS”(孔 静,《大地》2004年13期)。在人们公认的学术腐败表现—如伪造、抄袭、拼凑、 制造“学术泡沫”、违规学术交易中,伪造学术成果是最不能容忍的腐败。处于 学术体系顶端的少数人的学术腐败行为,其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国家决不容许学术腐败行为漫延。2004年初,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 益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恕说;“如果任由科学领域的不端行为泛滥,不仅会败坏学 风文风,导致学术道德沦丧,贻误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而且将损害中国 学术界的声誉,甚至会阻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 施。”中国工程院强调:“科学道德建设是工程院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求各 位院士率先垂范,自觉遵守《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 则若干自律规定》。要求院士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 袭和一切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   为什么学术界的违规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重要原因是尚未建立和建全一种 强力有效的遏制、揭露和惩罚机制,使腐败行为及责任人没有受到应有的追究和 处分。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邹承鲁说:“要遏制这一趋势,必须增加透明度,使 每一位做学问的人的行为都置于广大学术界的监督之下。无论他的地位多高,在 学术界的声望多大,如有违规行为,也同样应该予以揭露,同样应该受到学术界 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只有敢扬家丑,才能逐步消除家丑,才能逐步净化我国学术 界的空气,使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中共云南省纪委书记陈培忠在“云南省纪检监察学会第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 会”上指出:学术领域中的道德失范,其欺骗性和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后果,比 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要严重得多。学术界对这些行为历来深恶痛绝,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因此,必需公开揭露陈景院士学术道德败坏的行为,才能消除社会影响。   一,事件的过程概述   2001年10月陈景以发明了创新的新工艺的内容提出“科技攻关课题立项报 告”,向云南省计委要求挤进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7-227)列题攻关,并 获取了50万元经费。2001年11月7日,陈景用与立项报告相似的内容和数据,申 请了发明专利优先权(优先权号01130222.4),2002年1月陈景唯一署名向省计委 提交了“第一阶段工作总结报告”。2002年5月陈景唯一署名向省计委提交了 “第二阶段工作总结报告”,2002年5月28日正式申请了“发明专利”(申请号 02122502.8)。令人不能置信的是,在涉及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的上述书面文件及 “专利”中,陈景大量伪造数据、拼凑研究结果,欺骗领导和专家,并要求继续 资助100万元。2002年6月这些不端行为被发现和揭露。剥去了伪装,一般科技人 员都能轻易判断造假的事实。经省计委领导和省计委咨询专家委员会2002年9月 初研究决定,在97-227攻关项目中终止陈景的课题并取消资助。陈景伪造数据及 拼凑研究结果的事实,是他所在单位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唯一一件学术不端行为。 证据确凿,影响极坏,令人耻笑。有科技人员于2002年9月向主管部门及有关领 导作了详细反映,并写信给他直接指出了系列错误,当时这些问题还局限在内部。 但他却利令智昏,执迷不悟,提前约一年,于2003年5月14日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公开了他造假的“发明专利” (公开号Int.Cl7 C22B 11/08及CN 1417356A)。同 时,隐瞒曾经发生的造假事实,将研究内容重新包装后欺骗云南省另一科技主管 部门,继续申请立项并骗取大量经费。   无论专利、科学技术成果、论文皆不允许造假、剽窃和拼凑。陈景公开造假 专利的行动,表明这个学术道德败坏的事件已由他自己主动向全社会公开,对中 国学术界声誉的影响也自然而然地从内部扩散到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必需公开 揭露这一不能容忍的学术腐败行为,还它历史本来面目,才能以正视听,消除社 会影响。   二, “专利”及“报告”中虚假的吹嘘   公开“专利”摘要中写道:“本发明涉及一种从低品位铂族金属硫化矿或其 浮选精矿中提取铂族金属及铜镍钴的方法。该方法流程为:①火湿法联合预处理 或湿法预处理,②传统工艺分离制取铜镍钴产品,③加压高温氰化浸出铂族金属, ④高温热分解,⑤传统工艺分离精炼。采用上述③④⑤的工艺流程则可实现硫化 矿中铂族金属的直接提取。本发明铂钯回收率可达到Pt96%,Pd99%,铜镍钴冶炼 总收率达到98%以上”。   在“科技攻关课题立项报告”中写道:“该技术具有原始创新性。对物料适 应性强,无有害废渣和废气排放,废液易处理,排放污染很小,属清洁、短流程 新工艺”。“实验已证明该技术流程短,回收周期短,操作环境好,使用设备少, 厂房面积小,建设投资小,加工成本低,能耗低,经济效益明显”。还特别指出: “在最佳条件范围内,从浮选精矿到混合金属粉末的贵金属回收指标对200克批 量的小试,分别可达到Pt96%、Pd99%”。还特别强调,攻关研究的最终目的是 “解决工程化实施和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和设备配置、优化和集成,最终形成 完整的工艺技术,为产业化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不太熟悉重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冶金知识的人可能会相信,“发明”的技术和 工艺非常先进,“创造”了超世界水平的指标。本文将揭露“专利”及“报告” 中吹嘘的所有“创新”、“优点”、“指标”和“突破”皆是假的,是骗人的。   三,针对的原料成分及技术流程简介   为了说明这一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情,首先需介绍一下陈景“发明”的“新工 艺” 所使用的原料性质和成分,及实验的工艺流程图。   1,“专利”和“报告”先后使用两批含量略有差异的浮选精矿。为了计算方 便,这里仅列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报告”使用的浮选精矿成分及品位:   元素 Pt Pd Au Ag Rh Ir Os Ru   含量(g/t) 46.1 52.0 5.8 35 1.58 0.88 0.82 0.63   元素 Cu Fe Ni Co S SiO2 CaO MgO Al2O3   含量(%) 5.28 25.2 3.86 0.30 14.15 25.97 2.89 18.56 2.05   浮选精矿中含铂族金属合计每吨102克(102g/t),Cu+Ni+Co=9.44%,Fe 25%, S 14%,硅铝酸盐(SiO2+CaO+MgO+Al2O3) = 50%。   2, “专利”及“报告”提出的技术流程图示如下:   浮选精矿   ↓   加压酸浸或碱浸预处理 →含铜镍钴的溶液 →传统工艺分离   ↓ ↓   预处理渣 铜、镍、钴产品   ↓   高压氰化 →含铂钯的溶液   ↓   高压热分解   ↓   高品位贵金属混合金属粉末(ΣPt%70-90)   ↓   传统工艺分离精炼   ↓   铂、钯金属产品   四,虚假和伪造的事实   1,“专利”及“报告”隐瞒了预处理时铂钯大量分散损失的事实,伪造了 数十个损失为0 %的数据   预处理的目的是分离铜镍铁硫等非贵金属组分。“专利”及“报告”提出的 预处理方法,几乎把冶金教科书中提到的方法都包括进去了。最后在“第二阶段 工作总结报告”中选择了加压硫酸浸出或加压碱液浸出两个方法。判断预处理方 法在流程中是否可行,除工程化实施(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及硫、铁、铜、镍的 分离效率外,贵金属是否在预处理时分散损失是判断工艺可行性的关键问题。   但“专利”的10个实例和“第一阶段工作总结报告”的表6(碱浸工艺方案条 件试验结果)、表7(酸浸工艺方案条件试验结果)中却隐瞒了预处理时铂钯大量分 散损失的事实。   在必须使用预处理渣成分(即氰化的物料成分)计算氰化效率的试验结果,如 “第一阶段工作报告”的表9(碱浸工艺方案放大试验结果)、表10(酸浸工艺方案 放大试验结果)及“第二阶段工作总结报告”表1(加压碱浸碱用量对金属浸出率 的影响)、表4(加压酸浸酸用量对金属浸出率的影响)、表7(碱浸方案含铂族金属 氰化液返回使用的试验结果)、表8(酸浸方案含铂族金属氰化液返回使用的试验 结果)、表9(加压氰化浸出条件试验结果)、表10(碱浸方案放大试验结果)、表 11(酸浸方案放大试验结果)等10个表格中,将78个预处理时铂钯严重分散损失达 30%~40%的数据异常大胆地全部伪造为0 %。   这里仅列出“第二阶段工作总结报告”表10、11两组放大试验结果的数据为 例(本文编号为表1):   表1,伪造预处理浸出液中贵金属损失为0 %的示例   原料及渣 成分及品位(g/t,%) 浸出率(%) 渣率    Pt Pd Cu Ni Co Pt Pd Cu Ni Co (%)    g/t g/t % % %   浮选精矿原料 46.1 52.0 5.28 3.86 0.3 100   高压碱浸渣 57.1 60 0.32 0.27 0.038 0 0 96.6 96.1 92.9 56.5   高压氰化渣 12.4 4.9 0.24 0.22 0.024 92.2 97.3 98.7 98.3 97.7 29.0   高压酸浸渣 57.9 60.8 0.07 0.06 0.01 0 0 99.3 99.2 98.2 54.0   高压氰化渣 10.9 5.8 0.10 0.10 0.01 94.0 97.2 99.5 99.3 99.0 25.3   湿法浸出过程中各金属在浸出液中浸出率的计算非常简单,碱浸或酸浸时用 浮选精矿成分、浸出渣成分及渣率计算各金属的浸出率。计算式为:   浸出率% =〔原料中的金属量-渣中金属量/原料中的金属量〕×100%   以铂为例,用100重量单位浮选精矿为原料碱浸时,渣率为56.5%,铂在浸出 液中的浸出率的简化计算式为:   铂浸出率%=〔(46.1×100)-(57.1×56.5)/ (46.1×100)〕×100%=30%   按本文示例表1中给出的品位和渣率数据计算,在碱浸时Pt、Pd的浸出损失 率分别为30%和34.8%,酸浸时的浸出损失率分别为32.0%和36.9%。这个数字就是 铂、钯在碱浸和酸浸时损失在浸出液中的百分数。也即碱浸预处理时铂钯在碱浸 渣中的回收率仅分别为70%和65.2%。酸浸预处理时铂钯在酸浸渣中的回收率仅分 别为68%和63.1%。将所有78个数据重新计算,无论加压酸浸或加压碱浸预处理时, 铂、钯在浸出液中的损失率多在30%~40%之间,也即在预处理渣中的回收率仅为 70%~60%。说明这么大的分散损失有客观规律性。   “报告”的所有表格中,一百多个铜、镍、钴的浸出率数据都用同一方法计 算,重新计算核实无误。这充分证明,陈景并非不知道这个计算方法。在所有报 告中隐瞒铂钯在预处理浸出液中分散损失达30%~40%的事实,将全部数据伪造为 0%,是主观预谋的欺骗行为。   2,“专利”及“报告”中伪造了近300个氰化回收率很高的假数据   陈景的工艺中高压氰化是回收铂钯的主要工序,铂钯进入氰化溶液的氰化率 是最重要的指标。按照实验流程,预处理后的碱浸渣或酸浸渣是氰化的原料,因 此氰化时各金属的浸出率(氰化率)应以碱浸渣或酸浸渣成分、氰化渣成分及氰化 渣率进行计算,而不能以浮选精矿原料的成分计算。计算式是:   氰化率%=〔(碱浸渣或酸浸渣中贵金属量-氰化渣中贵金属量)/碱浸渣或酸 浸渣中贵金属量〕×100%   按本文表1所列示例的数据计算,碱浸渣氰化时铂钯的氰化率分别是88.8%和 95.8%,而不是92.2%和97.3%。酸浸渣氰化时铂钯的氰化率分别是91%和95.5%, 而不是94%和97.2%。   铂、钯在氰化液中的真实回收率应是他表格中氰化率数据减去已经损失在预 处理溶液中的百分数后的数值。即在碱浸后氰化方案的氰化液中Pt、Pd的实际回 收率分别仅有62.2%(即92.2%-30%)和62.5%(即97.3%-34.8%),绝不是92.2%和 97.3%。在酸浸后氰化方案的氰化液中的实际回收率分别仅有62%(即94%-32%)和 60.3%(即97.2%-36.9%),绝不是94%和97.2%。   陈景在“专利”及两份“报告”中全部近300个铂、钯氰化率数据故意以浮 选精矿为原料进行计算,把在预处理时已损失了的铂、钯也算在氰化回收率中, 伪造氰化回收率很高的假象。   3,“报告”中将预处理浸出液中Pt、Pd、Au、Ag浓度全部伪造为0   在“第一阶段工作报告”的表11(碱浸工艺方案放大试验浸出液、渣成分及 浸出率)、表12(酸浸工艺方案放大试验浸出液、渣成分及浸出率)及“第二阶段 工作总结报告”表12(碱浸工艺方案放大试验浸出液、渣成分及浸出率)、表 13(酸浸工艺方案放大试验浸出液、渣成分及浸出率)等4个表格中,伪造了48个 碱浸或酸浸的浸出液中Pt、Pd、Au、Ag浓度为0的数据。这里列出“第二阶段工 作总结报告”表12、表13的数据为例(本文编号为表2):   表2,专利及报告中伪造预处理浸出液中贵金属浓度(g/L)为0 的示例   浸出液成分及浓度 Pt Pd Au Ag Cu Ni Co Fe Mg   碱浸方案 一段碱浸液 0 0 0 0 16.3 11.4 0.98 10.8 18.3    一段氰化液 0.005 0.008 0.002 0.003 0.18 0.02 0.01 - -    二段碱浸液 0 0 0 0 0.16 0.04 0.06 3.82 5.5    二段氰化液 0.001 0.001 0.001 0.001 0.06 0.02 0.01 - -   酸浸方案 一段酸浸液 0 0 0 0 18.9 10.1 0.90 8.96 27.1    一段氰化液 0.005 0.008 0.002 0.003 0.09 0.01 0.01 - -    二段酸浸液 0 0 0 0 0.17 0.06 0.05 2.12 9.1    二段氰化液 0.001 0.001 0.001 0.001 0.04 0.02 0.01 - -   众所周知,溶液样品送检化验时,若某种金属浓度很低而不能给出准确分析 数据时,正式出据的分析检测报告只给出该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下限,绝对不会给 出“0”的数据。现今对溶液中贵金属元素的化学分析方法的分析灵敏度下限是 <0.0005g/L,即<0.5mg/L。这是陈景所在单位化验分析检测部门几十年坚持的 一贯原则,也是从事贵金属冶金的一般科技人员都懂的常识和常规。   陈景的“报告”中将预处理浸出液中贵金属浓度全部伪造为0。是他所在单 位50多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例。用浮选精矿原料和加压碱浸或加压酸浸浸出渣 成分计算,在浸出的固液比为1:4~5的条件下,在预处理的溶液中,铂、钯的浓 度不是“0”,而分别约为每升0.003克(即3mg/L)和0.004克(即4mg/L)。   陈景伪造溶液中贵金属浓度为0的数据,与他伪造预处理时贵金属在浸出液 中分散损失为0%是同一目的,都是为了制造氰化回收率很高的假象,也是别有用 心的主观欺骗行为。   4,编造了近乎神话的铂钯回收率指标   “专利”及“论证报告”中说:“在最佳条件范围内,从浮选精矿到混合金 属粉末的贵金属回收率指标对200克批量的小试,分别可达到Pt96%、Pd99%”。 这个指标完全是编造的,实际上仅仅算预处理和氰化两步,在氰化液中的回收率 铂钯皆<65%。   更可笑的是,每次用200克浮选精矿原料(专利的实例是每次用料100克),其 中仅含0.01~0.02克铂和钯,却能做完“从浮选精矿到混合金属粉末”的全工艺 批量试验,还能获得回收率Pt 96%、Pd 99%的超世界水平的高指标。这个研究方 法和试验技巧,创造了冶金界闻所未闻的“奇迹”,达到了申报“吉尼斯世界记 录”的要求。   5,陈景剽窃美国专利的技术将其拼凑到自己的专利和工艺中   将加压氰化获得的含铂、钯氰化液进行高温高压热分解获得品位>70%的贵 金属混合金属粉末,是美国专利--Alxiuson USP698031-A的技术。但陈景自己没 有做任何实验,没有一个实验数据,隐瞒出处,将美国专利的权项拼凑在自己的 专利和报告中,变为自己“专利”的权项及推荐工艺的重要工序。   而且拼凑也拼得牛头不对马嘴。这一点只需简单比较就一目了然。   美国专利针对的汽车尾气净化废催化剂的载体是化学惰性的堇青石 (2FeO.2Al2O3.0.5SiO2或2MgO.2Al2O3.0.5SiO2),每吨含铂435克、钯186克、铑 25克。废催化剂磨细后用1%浓度的氰化钠溶液浆化入高压釜,升温至160℃氰化4 小时,浸出率(%)为铂94、钯97、铑98。氰化的固液比为1:4~5时,一次氰化液 中贵金属浓度可大于每升0.1克,氰化时载体不发生化学反应,氰化液成分很简 单,可以补加氰化剂后返回多次氰化提高氰化液中的贵金属浓度。含铂族金属浓 度较高的氰化液泵入另一高压釜中升温至250℃分解1小时,高压热分解时其它元 素的干扰很小,既能获得品位>70%的混合金属粉末,也可达到99.8%的热分解回 收率。   但陈景针对的是成分很复杂的矿物原料,大量杂质参与化学反应溶解入氰化 液中。按本文表1的数据,以碱浸或酸浸渣为原料氰化时,原料中约50%的非贵金 属杂质溶解入氰化液中。氰化的固液比为1:4~5时,一次氰化液中铂钯合计浓度 每升仅0.013克,其它杂质的浓度是每升15~20克。不允许反复补加氰化纳后返 回氰化,返三次的氰化率已下降(见“第二阶段工作总结报告”表7表8)。若免强 以返回三次计,氰化液中铂钯合计浓度约每升0.03克,其它杂质浓度达每升50~ 60克,其它杂质浓度是铂钯浓度的数千倍。这种溶液高温热分解时,假设铂钯能 完全分解,但只要有一克杂质同时分解,获得的沉淀物中铂钯品位仅到2%~3%, 如果有10克杂质同时分解,获得的沉淀物中铂钯品位<0.3%,根本不可能获得品 位>70%的铂钯混合金属粉末。   6,对铜镍钴的回收没有方案也未做实验,却主观臆造了一个“传统工艺”   “专利”及“报告”中针对含(g/L):Cu 16~19、Ni 10~11、Co 0.9~1, 还含Fe 9~11、Mg 18~27及毫克量级贵金属的溶液,未提出任何分离回收的具 体方案,没有一个实验数据。却主观臆造了一个“用传统工艺分离提纯,分别制 取铜镍钴产品”,并毫无根据的宣示“铜镍钴冶炼总收率达到98%以上”的高指 标。院士所指的“传统工艺”依据的是哪本冶金专著或手册,哪篇文献或专利? 没有根据地胡编,完全是一种不严肃、不负责的“伪科学” 欺骗行为。   7, “报告”中画出的工艺流程只需三段工序(实际是五段),故意制造工艺 简单的假象。   在“第二阶段工作总结报告”中提出要进行每次投料(浮选精矿)6~10Kg的 扩大试验,但拟定的方案比“专利”及“报告”提出的流程图复杂了一倍,而且 这种情况在报告中很隐避,必须特别注意表12和表13中的数据才能看出来。因为 一段加压碱浸或酸浸预处理后进行一段加压氰化的氰化渣中,Pt+Pd仍高达每吨 20克(20g/t),是原矿品位的6倍,不能丢弃,必须进行二段加压碱浸或酸浸预处 理后进行二段加压氰化,才能将氰化渣中Pt+Pd降至约每吨4克(4g/t)。即高压碱 浸或高压酸浸,高压氰化皆必须各进行两次。即实际的技术流程为:   ① 高压碱浸→高压氰化→二次高压碱浸→二次高压氰化→高压热分解;   ② 高压酸浸→高压氰化→二次高压酸浸→二次高压氰化→高压热分解。   不仅工艺流程复杂了一倍,工艺条件也非常苛刻。“第二阶段工作总结报告” 中制定的扩大试验条件为:两次加压碱浸或酸浸的氧分压10~25atm、温度160℃, 时间8~20小时;两次加压氰化的压力10~16atm、温度160℃;一次高压热分解 的压力46atm、温度250℃。连续五段非常强化的高温高压反应过程,设备及工艺 结构复杂,大体积矿浆高压输送、加温并保持160℃高温长时间强烈搅拌、减压 冷却、过滤洗渣、滤渣收集转移重新浆化入高压釜,剧毒氰化纳溶液和含氰废渣 的储藏、处理和排放等过程,不仅配套设备多,能耗高,大体积剧毒氰化物溶液 跑冒滴漏很难避免,造成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隐患很大。   如此复杂的工艺,工程化实施的难度很大。并没有做全流程实验,却不切实 际地吹嘘为:“实验已证明该技术流程短,回收周期短,操作环境好,使用设备 少,厂房面积小,建设投资小,加工成本低,能耗低,经济效益明显。该技术对 物料适应性强,无有害废渣和废气排放,废液易处理,排放污染很小,属清洁、 短流程新工艺”。   如此不负责任、别有用心的吹嘘和欺骗,完全背离了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 这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8,“专利”及工艺没有铑铱锇钌的走向数据和综合回收方案   原生铂矿是一种多金属共生的宝贵战略资源,除铂钯外还含铑铱锇钌,实现 共生金属全面综合回收是国家产业开发的基本政策,是检验工艺技术水平的重要 尺度。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经实现了从金川伴生矿中全面综合回收所有六个 铂族金属的技术进步。金川伴生矿中铂钯铑铱锇钌六个金属合计品位约每吨0.3 克(0.3g/t),铑铱锇钌的品位<每吨0.1克(千万分之一),到产出金属产品的冶 炼回收率铂钯达≈65%,铑铱锇钌达30%≈40%,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励。针对 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宝山原生铂矿,其浮选精矿中铂族金属品位每吨约100克 (100g/t),其中铑铱锇钌的合计品位每吨4克(百万分之四)。但用“第二阶段工 作总结报告”中的数据计算,仅到氰化工序,铂钯的真实回收率<65%。且“专 利”和“报告”对铑铱锇钌的综合回收没有任何方案,没有一个实验数据。凭什 么将其吹嘘为“技术创新的新工艺”。   五,“专利”造假的简要剖析   公开的“专利”中主要使用“立项报告”及“第一阶段工作总结报告”中的 一些探索试验数据,造假的事实很隐避,单阅读“专利说明书”较难直接发现, 但只要将其与报告内容相互对照,造假事实就一目了然。主要造假事实是:   1,“专利说明书”的摘要、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中叙述的发明工艺由五个 工序组成,但全部工作仅进行了①预处理、③高压氰化两个工序的实验,②④⑤ 三个工序没有任何实验依据。但竟敢隐瞒预处理过程铂钯大量分散损失的事实, 用氰化率数据伪造为全工艺(包括五个工序)的回收率数据进行欺骗。显然公示的 铂钯铜镍钴回收率指标都是假的,是凭空伪造的异乎寻常的高指标。   2,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权项④没有实验依据,是拼凑美国专利的权项并 估意隐瞒出处窃为自己的专刊权项。   3,专利说明书中实例1~5的数据取自“立项报告”表2的4~8号探索实验数 据,但将两段氰化的结果伪造为一段氰化的结果,估意制造工艺简单的假象。实 例10~17中皆隐瞒了预处理过程铂钯大量分散损失的事实,编造了铂钯铜镍钴的 高回收率指标。而且所有实例都是用100克原料,如此少的原料做完全工艺流程 实验,在冶金工艺研究中闻所未闻。   “专利”“发明”的是处理矿物原料的工艺技术流程,其真实性首先必需能 用说明书叙述的方法、步骤和条件被实验或实施重现,所有具备一般实验设备的 冶金实验室都可以通过实验证明该“专利”的伪科学真像。   六,院士造假,该当何罪?   本文揭露陈景的这一学术不端事例不是偶然和唯一的,只是他一系列学术不 端行为中发生较近的一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有窃取别人科技成果的事实, 其它还有:1996年他吹嘘发明了“国际首创”的从二次资源提取贵金属新工艺, 欺骗国家列入“国家重点工业实验计划”,后来历时6年,花费数千万元搞了一 个摆在那里谁看见谁心寒的豆腐渣项目;2001年7月他授意报纸宣传他发明了 “国内外首创”的、从含极微量黄金的矿石中提取黄金的 “点石成金”新技术, “刷新了世界记录”,但三年来却没有一例实际应用的记录。这些问题都应调查 核实,严肃查处,还它本来面目。   本文揭露的这一典型事例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只需用国家的有关政令、相关 领导同志的讲话进行对照就一目了然。   1999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联合发布 的《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第一次就规范和指导科技工 作者职业道德行为所制定的政策性文件。意见指出,“科学技术研究是有风险的 探索性活动,应当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为得出某种主观期望的结论而捏造、拼 凑研究结果或者实验数据”。“在科研立项、科技成果评审、鉴定和验收中应本 着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如实反应水平。不得滥用国内先进、国际领先等抽 象用语。不得随意冠以重大科学发明、重大技术发明等夸大性用语进行宣传、推 广”。   中国工程院强调:“科学道德建设是工程院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2002年 初的两院院士大会制定了《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要求各位院士率先垂范, 自觉遵守《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若干自律规定》,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袭和一切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 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 ,成为遵守职业道德准则的模范。陈景造假事件 正好发生在院士大会三令五申之后。   2004年初,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以中国科协常委会名义提 交的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报告,明确而具体地指出:当前在我国学术领域 存在着“七宗罪”,即七种不端行为损害学术界的声誉。   1,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 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   2,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 性地采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丧失“求实、诚信”的职业道德,影响和误导其 他科技工作者正确地开展科技工作。   3,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   4,重复发表论文。   5,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的不负责任。   6,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   7,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   这七种表现,在所有科技人员面前都是一面镜子,也是尺子和鞭子,可以对 照抽打一切学术腐败分子。   本文揭露的陈景弄虚作假,欺骗国家的一系列行为,已经触及了“七宗罪” 中的很多条,是中国学术界少见且影响很坏的反面教材。“专利”的第一署名是 陈景,三份科技攻关“报告”的唯一署名是陈景,他理所当然要承担全部责任。   附件:   1,陈景, “加压氰化处理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浮选精矿新工艺中试研究” 《科研课题立项报告》 2001年10月   2,陈景,“加压氰化处理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浮选精矿新工艺中试研究” 《第一阶段工作总结报告》 2002年1月   3,陈景,“加压氰化处理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浮选精矿新工艺中试研究” 《第二阶段工作总结报告》 2002年5月   4,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51〕Int.Cl7 C22B 11/08   陈景、黄昆,“铂族金属硫化矿或其浮选精矿提取铂族金属及铜镍钴”   申请日 2002.5.28 申请号 02122502.8   公开日 2003.5.14 公开号 CN 1417356A (XYS200410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