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解读新时期的虚假新闻 葛畅   【内容概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媒介到网络参与,新闻信息的 采集与传播发生了诸多新的变化,也随之带来新的问题,其中就包括禁而不止的 虚假新闻。近几年的虚假新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给新闻的真实性提出新的挑 战。   【关键词】 虚假新闻 新特点 原动因   进入新世纪,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 在:新闻的来源趋于多元化、新闻的传播渠道日渐增多、新闻传播主体复杂化以 及高新技术的介入带来的新闻操作模式、运行规则上的改变。 应该说,这些变 化适应了信息时代受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面、多向度的需求,跟随了全球一体化 的趋势,在新闻传播的实效性、丰富性、深度性上给予了创造性的开掘,但是与 此同时,新闻赖以存在的真实性原则却在这个过程中有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并且 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态势,催生出层出不穷的各式各样的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的新特点 为了揭露虚假新闻,《新闻记者》从2001年开始每年 评出该年度的十大假新闻,回顾这四年来的虚假新闻经典案例,可以发现这些虚 假新闻在消息源、传播主题、传播过程和虚假新闻制作手段等方面和以往相比呈 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 虚假消息的消息源从国内延展到国外   以前虚假新闻的消息源大多取自于我国本土,伴随着网络更深的介入到新闻 信息的传播中,各家媒体获得新闻信息来源的方式更加便捷、地理半径更加延展, 国内虚假新闻的消息来源也从国内走向了国际。   案例①:   2001年2月25日,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刊出题目为《上海计划建造可 容纳十万人的摩天大楼》的文章,声称:“上海将建造一座可容纳10万人、高达 1121米、300层的摩天大厦。这将是全球最高的摩天大厦,比现时全球最高、位 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452米的双子塔大厦还高出一倍有多。”1香港《文汇报》 给予了转载,上海最早报道的是《新闻晨报》(2月27日)。国内网站最先报道 的是大洋网(2月26日)。几天之内,此消息出现在全国几乎所有的网站上。从 报道内容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报道的来源,不是直接译自《星期日泰晤士报》, 就是转载自香港《文汇报》。而事实上,据知情者披露,这只是欧美建筑商的设 想而已。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公开澄清事实:“欧美多批建筑商屡次向上海有关方 面推销了各种方案,但都还没有得到中方的认可。国内报纸引用时没有完整表达, 以讹传讹造成了误解。”2   诸如此类从国外媒体转载而成为虚假新闻的事例不胜枚举。由于消息来源于 国外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更具有欺骗性。   案例②:   2004年10月27日,《青年参考》刊登了一则新闻,题为《美国〈洛杉矶时报〉 10月4日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评选——中国最受尊敬大学及校长排行榜》: “中国私立大学首次进入前10名,该所私立大学西安翻译学院位于中国西部,在 校学生4万名,是中国最大的私立大学。”3后来经方舟子的核实,证明这次某联 盟的调查提名只是一个付费广告,而不是由《洛杉矶时报》记者根据事实所写的 文章。   新闻消息源是新闻素材的出处和源头,是传者可以控制的变量之一。消息源 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或虚假。因此,在新闻报道的活动中要选 择那些真实可靠的消息源进行采访。一般说来,从国外媒体获得的消息源给人以 真实可靠的印象。虚假消息源取自于国外媒体正是造假者利用国外媒体的公信力 和受众的心理,提高虚假新闻的“可信度”,使消息源成为虚假新闻的招牌和幌 子。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国外媒体的专业权威性,忽略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2、 传播主体从地方性一般媒体扩展到国家权威主流媒体   在中国,国家级媒体的地位和权威是无可置疑的。人们很难将国家权威主流 媒体与虚假新闻联系在一起。但是近些年,许多虚假新闻正是通过国家级媒体产 生或是加以确认、放大的。   案例③:   2001年7月12日,新华网发表名为《中国天才少女打破800年校史记录》的通 讯,其中写道:“近日,英国牛津大学颁发校长令,把博士学位和最高奖学金的 荣誉授予来自中国齐齐哈尔第一中学的留学生吴杨,以表彰她在数学和电子计算 机学科中获得的优异成绩……颁发给她6万英镑的最高额奖学金。导师戴里克教 授说,吴杨是他当15年博士生导师中教过的最好的学生。”4《人民日报·海外 版》紧跟其后,于10月2日以《“我是中国人”》为题加以报道,人民网迅速 转载。10月8日,中新网也予以报道。但是另各家媒体难堪的是,11月23 日,吴杨本人在《中国青年报》上公开表明报道的失实性。   在这个事件中,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等国家主流权威媒 体的报道或是以原创新闻的方式或是以转载的名义加速了这一虚假新闻的传播。 在媒体自负盈亏的今天,许多媒体在尚未成熟的市场竞争中往往把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牌错了位,只要所报道的新闻能够吸引受众,即使内容有疑点也是照上不 误。国家级权威媒体发布虚假新闻也就不难理解而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了,只是有 时候国家级权威媒体出现虚假新闻原因并不是那么简单:   案例④:   2003年2月,《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电,称广东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 的发病情况已基本得到控制;4月又报道了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信息,说我国 局部地区发生的非典型肺炎已得到有效控制。事实上,这些报道的情况严重失实, 隐瞒了非典迅速扩散的事实。   由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权威媒体的地位,这些虚假消息一经传出便迅 速传播开来,致使更多的人蒙受侵害,在一定范围内造成疫情的恶化。由此看来, 权威主流媒体在记录党和政府的声音时,需要做到“如实记录”,但更应该尊重 事实真相,对社会负有更多的责任;当某些权威机关提供的信息与实际情况显然 不符时,媒介需要做更为细致和详尽的调查;否则会产生较其他媒体更为严重的 负面效果,一方面为虚假新闻鸣锣开道、推波助澜,一方面又会给受众对国家媒 体预设的可信度心理造成波动,损害媒体长久以来形成的公信力,而且公信力一 旦受到重创可不是短期内便可以恢复的。   3、传播过程呈现“多米诺牌骨”效应   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工具,互联网极大开阔了新闻信息的视野,各种传统媒 体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快速、迅捷的采集、选择和加工各种新闻信息;但是正如硬 币的正反两面一样,网络技术也为虚假新闻更迅速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之门,往往 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力爆炸式的加以扩散,形成“多米诺牌骨”效应。   案例⑤:   2003年5月20日凌晨,一名记者偷听110信息,凭借现场嘈杂的声 音主观臆断现场发生大规模的聚众械斗,在未去现场采访和未听到一声枪响的情 况下,写下了“百人群殴,警察鸣枪”的报道。《东方家庭报》刊出之后,经河 南报业网发布,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30余家网站都以《郑州百余男女持 械群殴 警察鸣枪示警八次才制止》为题给予迅速的转载,一时之间闹得满城风 雨,人心不稳。   这一虚假新闻事件凸现了媒体间的议程设置。根据美国学者丹尼斯利恩和瑞 斯(Danielian&Reese)的总结研究,影响媒体议程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来自其他 媒体内容,特别是精英媒体。他们称这一现象为“媒体间的议程设定” (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由于中国的商业网络没有自采新闻的权利,一 旦有公信力高的媒体报道了具有高度“可读性”的虚假新闻,各大网站之间就会 进行链条式的转载,成批量地在短时间内完成复制粘贴发送这一系列工程,引发 媒体间的“多米诺牌骨”效应。这是在网络传播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   4、虚假新闻的制作手段更趋多样化   新闻的真实性常常通过新闻信息的细节、要素和相互之间的各种逻辑联系显 现出来,以往的虚假新闻为了蒙蔽过关、逃脱责任,往往把这些关键点加以模糊 化,语言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从头到尾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识别起来较为容 易,但是目前出现的虚假新闻却多是真假相间,实里掺假的失实新闻。   案例⑥:   2003年1月26日,《北京青年报》一篇题为《卡梅隆决定执导<9·11 生死婚礼>》,报道的是一个不知名的作者上海旅加女作家贝拉的不知名作品《9 ·11生死婚礼——我的情爱自传》,被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花102万美元 买断了影视改编权,并确定由好莱坞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后经查证,这 部作品的策划人只是与一家美国投资公司签订了版权协议并通过它向十多家公司 投递了作品的英译本草稿,其中包括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因此由詹姆斯· 卡梅隆执导仅仅是公司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这一新闻的绝大多数要素都是真实的,只是构成新闻眼的关键要素是虚假的。 该新闻处在似与不似、假与非假之间,判断起来就增加了难度。   另外,从互联网上凑新闻的不在少数,也有人把网络上的新闻来个“地方 化”,甲地发生的新闻改头换面移植到乙地的媒体上报道,新闻事件中的地点、 人物大而化之,让人无从查证,还有的虚假新闻凭借网络上的笑话或故事加以绘 声绘色地改变就作为新闻发表出来。   案例⑦:   2004年11月7日,《重庆商报》、《现代快报》等媒体发表了《18 0万买辆宝马砸着玩》的新闻,新闻中的人物、事件、细节、现场情景都有着确 凿的指称和详细的描写:“6日下午,徐老太带着孙儿宇宇在肯德基用餐,宇宇 吃着吃着便跑出去玩了。过了10来分钟,宇宇突然哭着跑了进来,‘奶奶,叔叔 喊我找你赔钱,还打了我一耳光’……徐老太的儿子向宝马司机说:‘好,这个 宝马是我的了。儿子,看叔叔们把这辆车砸烂了耍哈。’说完,他便和另外几个 奔驰司机将那辆宝马的车窗砸得稀烂。”5   后经查证,这只不过是全国各大网站的BBS里流传的一个类似的故事,《法 制日报》将这一新闻与网上的故事给予了比较:“就‘what’和‘why’而言, 从事件的起因、发生、展开、高潮、结局,并无二致;就‘where’来说,无非 是把各‘帖子’中‘不具体的大城市’的‘麦当劳门口’(也有说‘肯德基门口’ 的)挪到了新闻中‘确凿’的‘四川成都八宝街肯德基快餐店’;对于‘who’, 各色‘帖子’中的‘姥姥 ’或‘奶奶’转化为了新闻里的‘徐老太’;最搞笑 的是,可能是为了突出新闻的‘时效性’吧,报纸把‘when’放在了‘11月6日 下午’这样一个如此精确的一个时间段。”6 上面提到的新时期虚假新闻的 新特点,其前两项即:消息源和传播主体上的变化使得虚假新闻更具有隐蔽性, 利用受众的心理为虚假新闻蒙上更难以质疑的遮避层;而传播过程的改变却极大 的加速了虚假新闻生成和扩散的速度,这使得虚假新闻的传播可能在群体动力论 和沉默的螺旋作用下获得超强的力量,查证起来更困难、更需要花费大力气;至 于虚假新闻制作手段上的“异彩纷呈”更是让受众眼花缭乱,增加了辨认虚假新 闻的难度,给辨别虚假新闻提出更多的挑战。   新时期虚假新闻产生的动因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虚假新闻”?“虚假新闻的泛滥,是综合因素使 然。”7   新时期虚假新闻的原动力必然在于社会变革和媒体变更引起的各种需求,这 种种需求是来自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首先,从社会环境上看,愈来愈商业化的氛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新闻自身 的操作规范。在一个仅仅崇尚吸引受众注意的媒体初级竞争中,出于利益的驱动, 一方面新闻媒体往往在新闻价值取向上把时效性、可读性的考虑放在了新闻真实 性的前面,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抢夺新闻“至早点”,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 新浪网2004年8月29日,发出早就准备好的消息模块,即“女排姑娘奋战 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这一消息,过早的得出结论使消息严 重失实就是典型的范例;另一方面,商业化的竞争环境还催生出商业机构与媒体 的联手炒作行为,一同制造新闻事件,特别是在娱乐新闻中有关歌星影星的各种 私人新闻,炒作无中生有的新闻更多,虚假新闻更为普遍。   其次,从记者职业构成和行业管理上看,记者的门槛降低,生存压力加大影 响到记者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目前各家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的 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了解新闻媒体 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更不要说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 和职业道德了。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大量任务,为了基本的生 存或更好的生活而疲于奔命。在这种条件下,部分记者为了完成任务未经核实进 行报道就成了情理中的事情,甚至有些记者为了追名逐利根本不采访而随意编点 或者编抄“煽、色、腥”的稿件,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加之现在涌现出的 “自由撰稿人”、“业余撰稿人”更是加剧了造假的泛化,部分人甚至以造假为 生。一些媒体也放松了“把关人”的职责,只要有卖点就大开方便之门,通过虚 假新闻来赚取不正当利益。   再次,从媒体技术环境上看,日渐先进的网络技术助长了假新闻的扩散和传 播速度。网络的即时性、包容性、个体性和它的海量信息相对于传统媒体都是绝 对的优势,但是网络的自主操控性、随意性又使网络上的信息缺乏可信性和权威 性,包括一些主流网站都逃脱不了虚假新闻的频频干扰。它的互相转贴现象又助 长了虚假新闻的扩散。一些虚假新闻本不是出自什么权威媒体,一经网络传播很 快会形成超强的传染力,在网络间蔓延开来。而且网络的开放性又使得虚假新闻 的制造者或传播扩散者可以轻而易举的推脱责任,不仅欺瞒了受众,而且更重要 的是使网络丧失了公信力。   至于治理虚假新闻的措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无外乎监管制度的制定 和严格实行,记者队伍的职业精神教育。只是这么多年以来虚假新闻不但没有被 打禁反而有愈打愈猖獗的趋势,思索其根本,一是我们国家的各项事业正处在的 转型期,任何事物出现一些偏差实属正常,虚假新闻的蔓延也是一段时期中必然 经历的过程,没有这个痛苦的过程,我们的媒体成熟不起来,我们的政府、受众 也成熟不起来;其次我们要敢于直面虚假新闻,在面对虚假新闻时需要更为冷静 的思索,更为理智的行动。不是怀有浮躁的情绪,而是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不 是简单的单打一,而是要综合的治理虚假新闻产生的各种环境,使新闻周遭的环 境重新达到应有的平衡点;不是只知道制定各种措施,而是要使其坚决而有效果 的的实施贯彻下去,在实施的过程中加以适度的微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 在看到虚假新闻泛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各种揭露虚假新闻的组织和个人在日渐 增多,以及许多媒体在面对自身出现虚假新闻时表现出的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这应该是遏制虚假新闻的希望所在。只有当我们的媒体真正认识到新闻的真实性、 媒体的公信力对自身生存的重大意义时,我想虚假新闻就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 打的地步,那时我们的新闻、我们的网络才会具有崇高的威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对新闻最基本的要求。虚假新闻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社 会和经济生活,还会严重损害媒体公信力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坚决制止、杜绝 虚假新闻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界、全体新闻工作者、全体受 众共有的责任!   注释:   1、 转载于人民网 2005年6月10日,源于《新闻记者》:《2001年十大假新 闻》   2、 同上   3、 转载于新华网2005年4月26日,,源于《新闻记者》:《从一则假新闻 看媒体对“消息源”的使用》   4、 同1、2、   5、 转载于新华网2005年1月6日,源于《新闻记者》:《2004年十大 假新闻》   6、 同上   7、 转载于人民网2005年6月10日,源于《新闻记者》中吕怡然著: 《鞭挞假新闻锲而不舍》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2004级研究生 (XYS200510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