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关于“人书俱老”,李敖只说对了一半   作者:whening   2005年09月24日10:08,凤凰网发布一则《网友不懂“人书俱老” 古典教育 出问题》的消息:   凤凰卫视9月24日消息 台湾历史学家、作家、当代著名学者李敖先生,今 天在凤凰网与网友聊天。聊天过程中,有网友问李敖,您在北大图书馆和法源寺 两次题词“人书俱老”,你是指自己也老了吗?   李敖答到,网友这个问题就表示了我们很多的古典教育可能出了问题。李敖 解释到,“人书俱老”是出在孙过庭《书谱》里的一句话,他的《书谱》里讲人 书俱老,书是指书法。我在图书馆里写这个“书”也代表书,也代表书法。这个 “老”字,不是真的老,这个“老”是表示炉火纯青的意思。这个精神是代表书 是那么了不起的书,人也是了不起的人,隐含了吹牛的意思,如果大家没有看过 孙过庭的《书谱》就不懂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只能从字面上来看。   (参阅网页: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4596512717340672/20050924/645474.s html)   这一消息被凤凰网的编辑单独摘编、发布后,广为其他网站转载,有人还将 其与中新社通稿《清华大学学者评李敖演讲:李敖老矣 尚能骂否》拼凑在一起, 认为清华大学学者“误解了李敖题字的含义”。   此后,凤凰论坛更出现伪造“XX社北京九月二十八日急电”的电头和以“中 新社记者bruce2002”、“XX社记者bruce2002”的名义发布的谣言——《清华学 者奚落李敖反受辱,昨晚羞愧自杀》,言之凿凿地宣称:   “很显然,这位清华的副教授误解了李敖题字的含义,说明他的学问实在太 浅陋,他在大众面前丢人了,现眼了……”   由一个典故的应用,从而引发网上“自杀”谣言大流行,由此更演出一段 “人书俱老”的文字公案。因此,不由得使人想在此“咬文嚼字”一番。   一、查《书谱》原句,李敖只说对了一半   网友“岭外弱草”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的高论,认为李敖“法源寺题字全 错”(见《法源寺题字全错,李敖的古典教育到底有多高?》一文,网页链接: 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1125277&typeid=17),笔者对 此说法虽不苟同,但是经过详考《书谱》,发觉李敖对于“人书俱老”的解释只 对了一半。   孙过庭在《书谱》中的原话是: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这里的“通会”是指一种中庸的境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书俱 老”与苏轼所谓的“寄至味于淡泊”和“绚烂归于平淡”具有大致相同的意味。   但是,这里的“人书俱老”中的“老”字既指“书”又指“人”,并非专指 “书法精妙境界”这一层意思;如果用于指“人”,恐怕用“炉火纯青”一词并 非孙过庭的原义。   马永强撰文、供稿的《书谱·书谱译著》(河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 第92页对“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句话的翻译是:   “到了能够融会贯通之时,书法达到了老成,人也到了老年”。   吴方注译、沈阳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孙过庭<书谱>今译》一书第19-20页 对此的翻译是:   “到了这个时候(运用自如的境界),书法臻于成熟老到,人也到了老年 了。”   为避免断章取义,此处抄录《书谱》一段原文: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而 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二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 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 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吴方对这段话的翻译是:   “至于说到深入思考、精研书法的规律,青年人是比不上老年人;但学好书 法的规矩,老年人又比不上青年人了。思考问题,年纪老的人(由于阅历丰富) 容易想得周全精到一些。从事学习,青年人(由于精力充沛)可以刻苦第努力进 行。不断努力学习得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每经过一个阶段,都会产生一 个新得变化,最后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初学结体和布局时,只要达到平正。既达 到了平正,就应该去追求险绝了。险绝能做到了,又要回复到平正上来。在初级 阶段,工夫赶不上前人,到了中间阶段,或则过于险绝,到了最后阶段,才能把 平正和险绝统一起来,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到了这个时候,书法臻于成熟老到, 人也到了老年了。孔子说,人到了50岁的时候才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到了 70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超越规矩了。因为只有到了老年,才能理解和 掌握平正与险绝统一的情态;体会出作书时从权达变的道理。……所以王羲之的 书法,晚年之作更是精彩。原因时到了晚年,他的思虑才通达精审,精神状态才 能恬淡平和,既不偏激,也不凌厉,其风范的影响也就自然深远。”   尽管书法界对于书法家晚年的创作比以前的要“老”要“好”的看法,历来 存有不同的看法(参见杨泽著<书谱>评注P25,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但是无论如何,联系《书谱》的上下文,这个“人书俱老”的“老”字在孙过庭 的原文中确有一层意思是指“年老”,这一点似乎不应有疑义。   如果再联系苏轼的有关论述,对这一问题就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苏轼与侄书 中有言: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 平淡,绚烂之极也。”   这里的“渐老渐熟”与前面的“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相对,也是指“年老” 无疑。   可见,“人书俱老”的“老”字在该词中是一字多义,一是指“年老”;二 是指“老到”、“老成”。也正因为它有双重的意思,因此,就有了“转义”的 可能。也就是说,“人书俱老”的“老”字如果用来指“书”,李敖认为是“炉 火纯青”的意思,恐怕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但是他说:“这个‘老’字不是真的 ‘老’,这个‘老’是表示炉火纯青的意思”,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二、到底是谁“误解了李敖题字的含义”?   中新社的原稿中有关“人书俱老”一词的相关段落共有三段: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三日电 清华学者评:李敖老矣 尚能骂否?   “李敖老矣,尚能骂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媒介批评研究 学者王君超今日听完台湾文化名人李敖演讲后设此一问,表示李敖虽仍在嬉笑怒 骂,但已不复早年写书时的新知灼见,令人颇有“人书俱老”的感喟。   王君超说,听过李敖演讲后,感觉他所抖的包袱、提出的见地,比写书时并 无新意,给人技穷之感。李敖访北大、探法源寺时两叹“人书俱老”,此中虽含 褒义,但用于形容今之李敖却令人遗憾。   “人书俱老”的另一重要原因,王君超认为是因为李敖与网络的隔绝。李敖 虽是天纵之才,但是拒绝与集散各种信息和真实民意的新媒介往来,造成了李敖 知识系统的有限和封闭,这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视野。   通读以上稿件,发现其中凡提到“人书俱老”之处都加了双引号,而且通篇 并没有“并以李敖题字“人书俱老”为证,来证明李敖自己也承认老了”这样的 句子,可见此一判断纯系发贴 “敖迷”的一己论断。   值得说明的是,个别网站在转载中新社的这篇稿件时,可能是出于某种特殊 目的的需要,故意删除了稿件的第6段(即“李敖访北大、探法源寺时两叹“人 书俱老”,此中虽含褒义,但用于形容今之李敖却令人遗憾”的关键段落,这种 断章取义的行为后被一些网友揭发),从而使得一些一目十行的在线阅读者轻信 了发贴者的若干论断。   其实,具有中学语文水平的人在完整地读完中新社的稿件后,恐怕都不会误 解“李敖题字的含义”,更不会相信有人为此“羞愧自杀”的传言。   那么,究竟是谁误会了李敖“人书俱老”的含义呢?   在2005年9月24日11:27 《李敖凤凰网聊天图文实录》中,可以找到如下原 始记载:   [09:52:19] 吴小莉:您在北大图书馆和法源寺题词“人书俱老”,你是指 自己也老了吗?您如何看待您在我们“敖迷”心中永远不老形象?   [09:56:05] 李敖:他这个问题就表示了我们很多的古典教育可能出了问题, “人书俱老”是出在孙过庭书谱里的一句话,他的书谱里讲人书俱老,书是指书 法……   (网页链接: http://bbs.phoenixtv.com/fhbbs/viewtopic.php?t=1751773&highlight=%5B09 %3A52%3A19%5D+%CE%E2%D0%A1%C0%F2%A3%BA%C4%FA%D4%DA%B1%B1%B4%F3%CD%BC%C A%E9%B9%DD%BA%CD%B7%A8%D4%B4%CB%C2%CC%E2%B4%CA%A1%B0%C8%CB%CA%E9%BE%E3 %C0%CF%A1%B1%A3%AC)   此文由凤凰网的论坛管理员“蓝花绣”发布,聊天时间具体到秒,而且穿插 有网友“蒋彦”、“无眉”、“何琳”、“雪域”等人的提问,应为信本。此外, 凤凰网论坛管理员“凤凰网管理员”(后者为网名)于同日11:38发布的 《李 敖凤凰网聊天精华全文实录》(网页链接: http://bbs.phoenixtv.com/fhbbs/viewtopic.php?t=1751782&highlight=%CE%E 2%D0%A1%C0%F2%A3%BA%C4%FA%D4%DA%B1%B1%B4%F3%CD%BC%CA%E9%B9%DD%BA%CD%B7 %A8%D4%B4%CB%C2%CC%E2%B4%CA%A1%B0%C8%CB%CA%E9%BE%E3%C0%CF)与上文的内 容也并无出入。   从以上“图文实录”、“精华全文实录”来看,并不是“网友”向李敖提出 这个问题,而是凤凰网的吴小莉向李敖提的。那么,为什么凤凰网将这一消息单 独摘发时说是“有网友问李敖”,并设计了《网友不懂“人书俱老” 古典教育 出问题》这样的标题呢?   在凤凰网论坛的“搜索”中键入“吴小莉:有网友问,您在北大图书馆和法 源寺题词”,结果是:“没有符合您要求的主题或文章”。   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或许是吴小莉代某位不愿透露身份的“超级网友” 提问的?或许是凤凰网在此之前与“李大师”就有某种默契?因为小莉一发问, “李大师”就来了个“他这个问题……”(如果“李大师”平时有“他这个……” 口头禅,则另当别论)。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天就有人将这段聊天实录与中新社的通稿拼凑在一起, 以证明“清华学者”确实“误解了李敖题字的含义”。但到底在哪里、如何误会 了李敖的题字的含义,却没有哪怕一星半点经的起推敲的合理解释。即便如此, 某些可以预期的效果还是立竿见影地产生了……   “五柳村主人”陶世龙在《果真有人因错骂李敖而自杀?》的博客文章中, 认为此后“形势大变”,“……这回是‘清华学者’成了嘲笑的对象,而在出来 当事人自杀的消息后,于是连自杀也成为嘲笑的话题。”   (网页链接: http://blog.bcchinese.net/sltao/archive/2005/10/01/37309.aspx?Pending= true)   三、对中新社稿件中 “人书俱老”的解读   中新社新闻稿中第六段中说:“李敖访北大、探法源寺时两叹“人书俱老”, 此中虽含褒义,但用于形容今之李敖却令人遗憾。”对这里的“人书俱老”究竟 该如何解读?   似乎不需请教稿件作者和语言学家,因为在中学课本里就有“反语”的修辞 知识——也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用同一个词表示另外的意思。   汪丽炎著《汉语修辞》(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对这种修辞方法的解释 是:   “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的辞格就叫反语辞格。通俗地 说,反语就是“说反话”……在形式上,或以正作反,或以反作正……”   在鲁迅的著作里,“反语”的修辞手法比比皆是: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 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 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国 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 中国的叭儿狗。这也是一种国光。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鲁迅《“友邦惊诧”论》   而最宽仁的王化政策,要算广西(此指解放前广西的桂系军阀)对付瑶民的 办法。据《大晚报》载,这种“宽仁政策”是在三万瑶民之中杀死三千人,派了三 架飞机到瑶洞里去“下蛋”,使他们“惊诧为天神天将而不战自降”。   鲁迅:《王化》   因为以上大多取自中学语文教材、教参,相信一般人对其中的“伟绩”、 “武功”、“国光”、友邦人士”、“天神天将”的感情色彩与具体所指都不会 误解。   语言学家骆小所在《现代修辞学》一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9次 印刷)中认为:“有的修辞现象,只有在语境的参与下,只有在具体语境提供补 充信息的前提下,才能显示出它特有的修辞效果,它才具有确切的含义。”“具 体的语境会使话语产生义变,所以,也只有具体的语境才能确定变化了的语言含 义。”(P20)   仍以鲁迅的作品为例:   “流氓欺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 杰。” 鲁迅《冲》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样,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   以上两段文字中的“豪杰”和“标致”在具体的语境中,都产生了明显的 “义变”。   再回到“人书俱老”一词的应用上,中新社的稿件第六段中已清楚地说明了 该词的意义与感情色彩都起了变化。   对此,下面一则网贴的质问颇能说明问题:   “李敖在解释“人书俱老”的意思时,认为有网友认为“老”字的误读, “就表示了我们很多的古典教育可能出了问题。”请问李大师,在不同的汉字语 境中,是不是可以用同一个字表达不同的意思呢?   如果有人拿着一篇自己的文章向你夸口:“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 平”;你讽刺一句:“您的文章是挺老的”!可不可以呢? 这两个“老”字非 要一样意思不可吗?拜托,你们是怎么学的中文呢?”   (网址链接: http://bbs.phoenixtv.com/fhbbs/viewtopic.php?t=1753878&highlight=)   写至此,忽然想到一本时下正在热销的图书来。这本名为《人书俱老》的海 派散文集,是由岳麓书社于今年3月份推出的。李敖来访之时,正值各大书店强 力推销之时,想必嗜书如命的李敖先生也早已看到了吧!   该书作者是与张爱玲颇有渊源的海派作家李君维先生,他在《跋》中写道:   “书名叫《人书俱老》,似有沧桑之感,感叹之意,其实不妨看做仅仅叙述 事实。人老了,名利失时,淡出尘网,反倒自由自在,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书伴着我老了。书厮守着我,相依为命。在暮色苍茫中,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在 聊些什么”。   现代文学史家、华东师大教授陈子善先生在为该书所做之《序》中写道:   “这是君维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笔墨生涯大半生,终于在‘夕阳无限好’ 的晚晴时节董理旧稿,出版自己的散文精选集,我想君维先生一定会感到欣慰。”   余斌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题为《文章与年纪》的书评,其中讲到:   “如果李先生写下书名时想到自己的少作,却也顺理成章:人老了,写过的 书不入时调,早已成为过去时,谓之“人书俱老”,不亦宜乎?”   “就说《人书俱老》这书名吧,与《往矣集》《垂老集》之类岸然的名字比 起来,仿佛也于“老”中透出几许摇曳,几许妩媚。”   (网址:http://www.cat898.com/html/2005/09/20050928170046.asp)   面对一位80多岁的文坛耆宿和一家“古籍专业出版社”,不知是否还会有人 言之凿凿地宣称:“我们很多的古典教育可能出了问题”?!   如果这句话最终可以被证伪的话,那么剩下的恐怕只有一种解释——“我们 很多的”、“别的什么教育”“可能出了问题”! (XYS200510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