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妖魔化名人的背后:从郎咸平与何作庥说起 作者:隔壁王一   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话语 空间有了很大的扩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媒体类型的多元和媒体数量的增 多,使得现在媒体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的结果一方面使得媒体的质量得 以提升,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良现象,如炒作名人、恶批名人等。   今年关于经济学家的话题比较多,就先说说去年的郎顾之争吧。媒体在报道 的过程中,大都喜欢取哗众取宠的文章标题,这也罢了,但是不能断章取义、故 意曲解人家的观点啊。事实上细心的读者如果仔细看过有关的资料,就会发现挺 郎一方和反郎一方针对的焦点并不重合,也就是说基本上是各说各的话。挺郎派 说要停止MBO这种国企产权改革形式,反郎派说不能停止国企改革。看不明白, 到底在争论什么。其实是媒体为了轰动效应,在制造和放大这种分歧。郎咸平是 身处体制外的名人,炒作他,既有名人效应,又能迎合一般民众痛恨国资流失的 心理,还能获得道德上的正义感。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事情发展到后来,又有媒体发文恶批郎咸平。如说郎咸平哗众取宠真无耻、 我坚决不选郎咸平为年度经济人物等。仔细看看内容,基本不是对郎观点的反驳, 多是些无端的指摘和道德的批判。当然目的是一样的,吸引眼球。不论是作者, 还是媒体,如果要出名,反对甚至恶批名人无疑是一条捷径。如何“抓”名人之 恶或“制造”名人之恶,则是各显神通。如茅于轼在某大学关于反对抵制日货的 发言和何作庥和摄影师争执时关于矿难的讲话,遭到不少媒体评论文章的泛道德 化的攻击。如果心平气和的弄清当事人的原话及其讲话时的具体语境,不难发现 这些名人身上并没有所谓的值得大书特书的“恶”。“谁让你生在了中国”这句 话,更是成为众矢之的。据何作庥与友人对话披露,这个对话中的 “你”并不 是泛指一般人,而是特指的摄影师本人。退一步讲,即使是泛指一般人,又有什 么错呢?他说的不过是个事实。我说“每当我看到美女的时候,我就产生强暴她 的念头。”这能说明我道德低下、对美女没有同情心吗?无他,我说的只是个事 实而已。矿难的发生是正常的,任何国家都没法完全避免和控制,但矿难频繁发 生,则说明政府管理(行业管理和安全管理)不到位。一些不太成熟的或容易意 气用事的自由主义者,喜欢放大一些问题,但是对另一些问题往往有视而不见。 如中国交通事故,由于太多太多了,早就不具有太大的新闻价值了。但中国的高 交通事故发生率,你以为是正常的么?其原因何在?用一句外国也有交通事故就 可以敷衍吗?外国难道没有矿难么?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事故发生频率问题。 而《南方人物周刊》对整个对话是有删改编辑过的。最让人不解的是,在其正式 刊出采访之前,网络上就有了多种版本的访谈内容的帖子。人们不禁要问,是谁 提前泄露了采访内容,目的又是什么?用媒体暴力来妖魔化名人,如果既不是为 了打击报复,也不是为了迎合一种低俗的审美趣味,那它多半是为了名和利。   名人离不开媒体,在“注意力经济”或者称“眼球经济”的支配下,名人的 市场价值和相应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名气的大小。名人与媒体之间的关 系前所未有地密切。然而,他们之间的冲突也在不断地爆发。在这个过程中,一 些名人是真正的无辜的受害者,同时也有一些是因自己的虚伪和谎言而受到伤害。 在这场冲突与共谋的暧昧游戏中,媒体更多地是罪人而不是受害者。一味追求轰 动效应和受众注意力而恶炒名人或恶批名人,是媒体缺乏社会责任的表现,说严 重点,是对全社会的一种犯罪。当然,在媒体市场化运作的今天,受众成为了媒 体的生存命脉。因此,实事求是地说,媒体也有不得不迎合受众的无奈。然而受 众却是最轻易上当的受骗者。事件的真假在名人与传媒的冲突与共谋中变得扑朔 迷离,完全超出一般受众的辨别能力。受众是被动的信息的接收者,从某种程度 讲,是受名人和传媒共同操纵的对象。即使有时候媒体并没有故意欺骗受众,但 媒体提供的具有明显个人情感倾向性的话语表述对他们仍然是一种消极的误导。   恶炒名人及恶批名人(或曰恶炒“名人之恶”)有着极其恶劣的不良后果, 对社会风气和正常的新闻事业损害极大。首先,名人的名应该是基于他或她的努 力和努力下所取得的成果及做出的贡献,而不是靠媒体的炒作。其次,名人的名 应该根源于民众的认知、认可、认同,而非媚俗的哗众取宠。作为公众人物,名 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一举一动都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应该严于自律,慎言 慎行。   恶炒和恶批名人的背后彰显的是新闻媒体的话语权力。这种权利的杀伤力, 我们不能低估。如果媒体话语权利滥用,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作为当事人的名 人,媒体和受众也同样是受害者。这种伤害很难恢复,也可以说不可能恢复。就 象一个人撒谎后再来道歉一样,是没有大用的,因为伤害已经造成了。   媒体的话语表达应该是有道德的,它是一种建立在两个基本理念上的道德: 真实与合法。理性的社会需要理性的媒体,媒体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因为, 事实上我们拥有的是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媒体。而怎样使负责任的媒体有生存和发 展的可能,则是包括媒体自身在内的全社会尤其是当权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对于恶炒或恶批,有人说媒体媒体是最大的赢家,但媒体是最后的嬴家吗? 我对此表示深深的怀疑。媒体的成长土壤在于普通受众,媒体应该更多的关心民 众真正关注的焦点,当我们的媒体被民众怀疑甚至抛弃的时候,媒体还有话语权 吗?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媒体的责任和良心?媒体和媒体人,请不要掉进媒 体暴力话语的泥沼。不然到最后,民众发牢骚说:名人与媒体,谁更虚伪?   关于人物专访报道文稿需不需要被采访者确认的问题,我看到很多网友其实 是含混不清的。我想说几句。   因为是人物专访,当然访谈对话就是最主要的部分,访谈对话不让被采访者 确认,将产生两方面问题:一是被采访者口头表达的不完整、不清晰、甚至口误; 二是采访者的误听、误记。而且,由于采访者和媒体是文稿的起草者,删改和编 辑后的文字能保证是被采访者所想表达的原意吗?我想没人敢肯定。   有人说让被采访者确认访谈内容会导致批评性报道无法出现,这也是信口开 河、胡说八道。让被采访者确认访谈对话内容,决不会影响批评。因为人家要求 的、而且能要求的就是确认访谈对话本身,而不是你的批评部分。丝毫不会影响 你就被采访者的谈话发表批评的权力。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南方人物周刊》的访谈对话部分,并没有得到何作庥 的确认。   一,很多人讽刺何作庥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物理学,但其实何说的是用马克思 主义来指导物理学研究,这有什么错?你可以不认同马克思主义,但你没权力要 求别人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物理学的研究。   二,关于“谁让你生在了中国”的争论,我的原帖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不再 重复。   三,由于媒体在刊出报道时,对访谈对话进行了删改和编辑,即使刊出的话 是被采访者说过的,也往往会扭曲被采访者的原意。我们知道,如果把前言和后 语删去的话,有时真理也会变成谬误。特别是如果媒体想整一个人的时候,这种 可能性就更大了。   如果骂名人,搞臭名人成为一种时尚,那只能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是病态的。 (XYS200512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