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诺贝尔的囚徒》的启示:必须反对学术腐败 陶世龙   上海亦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匡志强先生发来E-mail热情推荐新出的据称是 揭示学界内幕的小说《诺贝尔的囚徒》,随后又通过特快专递送来新书,热情令 人感动。   我多年来不看当代的小说了,因为许多真实的事件比小说更引人入胜,而这 类材料现在可谓汗牛充栋,没时间再去看纯属虚构,而且许多是远离生活胡编乱 造的小说。这回感动于匡先生的热情,同时也为小说的主题是揭露学术界的腐败 所吸引,大致地翻了一翻。   说是“大致”,是因为我要维护一个内容越来越多的网站,我不能有充分的 时间去读这本小说,但初步得到的印象,已可以说匡先生的推荐是有根据的。胡 启恒先生说:“学术道德问题,自从有学术以来就存在了,古今中外皆然。由于 本书作者对于科学界的深刻了解,我认为这本书很值得一读,我们的学者和未来 的学者们可能会从中得到特殊的启发和感悟。”还有秦伯益先生说:“把科技界 看得过于神圣,不切合实际;容忍科技界的行为失范,有悖于道德。那么,该怎 么办呢?这正是本书留给我们的思索。”   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本已说了这回就偷个懒,对这本书,不再多说。 但看到江晓原和刘兵两位的对话《困境因何而生?--谈《诺贝尔的囚徒》(文汇 读书周报,2004-12-03 ) ,就不能不再说几句话。   因为按两位先生的说法,这本书是让读者“通过像这样的小说,应该是能够 起到让公众认识真实的(尽管小说的内容情节是虚构的但在更高的意义上却相当 真实)科学家的作用的。这样的科学家的形象,也与我们传统中树立的那种不真 实的科学家形象大为不同。”   我们传统中树立的科学家是怎样不真实的呢?两位没有具体指出和充分展开, 但从他们过去的言论来看,那是把科学家传记写成励志读物,将科学家写得太崇 高了,神化了,是在培养人们迷信科学,是他们志在消减之的“科学主义”。所 以这回他们虽然出言谨慎,仍有点心虚,要补上一句,“嘿嘿,你当心又被指责 为‘贬低科学家的形象’许多人习惯的科学家形象是苦行僧式的,或者是只会工 作不懂生活的弱智型的——他们认为这才是科学家的‘崇高的’或‘光辉的’形 象,康托那样的人如何要得?”。   我不知道有多少写科学家的读物给了人们以他俩描述的这种“误导”,但我 从早年读过的曾宝葹的《科学家奋斗史话》和翻译过来的《爱迪生传》、《居里 夫人传》,到后来出版的万景华的《征服病菌的道路》、秦关根的《爱因斯坦》 等都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我也相信这些科学家传记诱发了许多青少年对科学 的兴趣,走上科学的道路。当然这在江刘二君看来,让人们爱科学那是在培养 “科学主义”,是要不得的,《诺贝尔的囚徒》写了科技界的腐败,即他们强调 的负面影响,按他们的眼光来引导读者也就不奇怪了。   奇怪的是,既如此,他们应该支持反对学术腐败才对,但正是他们,却与维 护腐败的野鹤唱和,诋毁致力于在学术领域中打假的方舟子和新语丝。   其实科技界或者他们判定是“科学主义者”的这些人,从来不讳言科技界中 有腐败行为,从未认为科学家就是伟大无瑕的人物。不同的是,他们不把这些作 为什么 “科学的负面影响”,用来证明科学是什么“双刃剑”。而以江晓原、 刘兵、吴国盛为核心的“科学文化人”(吴岩:我印象中的科学文化人,原载 2003年6月 5日科学时报)则是把科学家以及他的活动统统视为科学,某个科学 家出了问题,就成为科学的问题。如胡新和先生在一篇文章说的,按他们的逻辑: “科学家听音乐,喝咖啡,吃喝拉撒睡也就都成了科学。”(胡新和:伪科学抑 或类科学?,原载2004年11月11日 科学时报)这是什么逻辑!   因此不同观点的人可能都在推荐这本书,但出发点不同,差别很大,就由读 者自己去鉴别和选择吧。不过我相信,读者看后并不会动摇对科学的信任,而会 更坚定地去反对学术领域中的腐败。 (XYS200501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