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文化学者与科技专家之间为何屡屡发生群体性分歧和争论   作者:Chiren. MengYu   读了方舟子先生的文章,我对文化学者与科技专家之间屡屡发生群体性分歧 和争论现象有同感。谈一点个人体会,与网友交流、讨论。   是否还可以这样“定义”科技:凡是其效果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生活品 质的、且可以量度的,划入科技范畴。例如自行车比走路效率高,蛋白质含量高 的小麦比含量低的品质好。因为发明自行车和改良小麦品种,是科技的事。所以 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有先进落后之分。   语言文字、文学、历史、艺术、宗教等属于文化,文化只有不同,没有是非、 正错区别。例如中文和英文没有是非、高下区别。曾经一度感觉到中文计算机输 入输出比英文麻烦,因此怀疑中文不如英文好。其实,仅就计算机输入输出方便 性而言,再复杂的文字也是人创造的符号系统,在有更高智慧的计算机专家面前, 小使牛刀,现在这些符号的转换已经轻松解决了。经过了这一小小波折,中文和 英文又有了本应有的平等地位。在艺术领域,中国画和油画、印象派和抽象派之 间不能比较,启功的书法与颜正卿的书法之间等等,不能比是非、更不能量度。 既如此,那么文化还有先进、落后区别吗?   还有一种可以区别是非、但不能量度的东西,这就是人性。人性不能象文化 那样没有是非观。在正常情况下,古今中外人性好坏可分是常识,象希特勒屠杀 犹太人,以及所谓的“对阶级敌人的残暴就是对人民的仁慈”那样群体性失去人 性辨别能力,是非常罕见的怪物。一个儿童,自愿把自己买玩具的零花钱给了乞 丐,与百万富翁捐献一个希望小学是出于同样的爱心,爱心没有大小、轻重之分。   所以,从文化启蒙人心智、宣扬真善美、开发人潜能的效果的观点看,不同 文化之间总体上似乎又有了可比较性。   文化对人,科技对物,文化通过对人的潜能的开发,转而推动科技进步。这 种逻辑关系似乎可以用来解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技包括在文化里面,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文化为上、中国文化人似乎又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历 史责任。   科技强调理性、务实,文人善长感性和浪漫,按理说应当发挥各自长处,取 长补短、同心协力造福人民、富强国家。毛主席说“我们的目的是要过河”,科 技解决桥或船的具体问题,文人组织写标语喊口号、宣传鼓动。那么,现在究竟 为什么会在一些问题上屡屡发生文化学者与科技专家之间群体性分歧和争论呢? 有些人甚至还不顾争论的主题、突然使出“科学主义”、“迷信科学”、“人类 中心主义”等等怪招呢?我想,除了积习难改(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带有“学术 性”的批、斗往往表现在文化人与文化人之间)和知识越少胆越大以外,还可能 是因为他们误解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一些人借环保话题炒作自己、 甚至以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反对科学世界观。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个子集,科学世界观即是理性的世界观。长期 以来中国国民普遍缺乏理性。理性的养成不是一时工夫。举例说,记住“是地球 围绕太阳旋转、不是太阳围绕地球旋转”这个结论比说明“为什么是地球围绕太 阳旋转?”(后者必须建立空间模型)容易;更难的是,当时“怎么会想到会是 这样的?”所谓理性思维正是“怎么会想到是这样的”的普遍化。所以,普及科 学思想和方法比普及科学常识难得多。我的理解是,学校教育就是不断地、有浅 入深地,在普及科学常识过程中培养科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当然学校教育的另一 方面是人文教育,这里不谈)。我们经常听到批评教育“高分低能”主要指只记 住了科学常识、没有起到培养科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恕我直言,一般说来,文 科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不如理科生。当然,由于社会普遍、持续的环境 影响,不见得理科生都必然具有了科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由于个人修养,文 科生不见得科学思想方法都不及理科“出身”的人,同样是事实。   保护人类生态环境不仅仅有良好的愿望,同时要有科学态度。我认为在这个 问题上文化学者和科技专家之间群体性的分歧和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理性思考。 如果不要理性思考,有两种前途:象1958年“大跃进”那样,只凭良好愿望是不 可能把中国建设好的;另一种前途是,放弃人类创造的文明,回到人类起点,崇 拜自然、由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何作庥、方舟子不仅在一些焦点问题上告诉了我们科学常识,更重要的是以 生动事例为我们普及科学思想和方法,他们是当今的胡适们。我们应该理解、支 持和爱护他们。 (XYS200511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