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与“林业科学”的造假文章   李明鹤   武汉市 华中农业大学   最近读到新语丝网站12月14日雷池钓徒点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 士制度不可动摇》和12月21日新民周刊记者贺莉丹撰写的:《院士增选考验中国 学界,沈国舫:改革正在讨论中》两文,并访问了中国科学院网站上的有关报道。 沈国舫副院长似乎气壮如牛,断言“中国工程院……院士们也是科学道德上的楷 模”,他可以勇敢地说,“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学术浮躁和学术不良作风,不会影 响中国工程院。”   我为沈国舫汗颜。沈先生那来如此勇气和胆量,说此等豪言壮语!他本人就 不是一个“科学道德上的楷模”,他自己就参与了弄虚作假行为,而且知错不改。 现将具体事实叙述如下,请新语丝网站刊登出来,供大家评判,并希望得到沈国 舫副院长的指教。   1987年,中国林科院研究员马常耕,把浙江省开化县林场技术员周天相仅仅 经过3年试验的4个杉木无性系,鉴定为“优良无性系”,认为是大成果和创新, 并建议国家组织推广。杉木要到25年或30年才能采伐。这个成果相当于把幼儿园 里4个3岁的胖娃娃鉴定为优良品种,并立即克隆繁殖、推广。这是一个荒唐的假 成果。但是,周天相获得了浙江省和国家大奖,成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 表。经过十多年的辩论,从国内到国外,学术界一致公认,这是一个假成果。马 常耕和周天相对此论断不能反驳。2002年6月12日,新语丝网站刊登了本人的 “中国‘科技兴林’的假样板和全国人大代表”一文,对此作了简要报道。   但是,科技成果是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政绩。为了自己虚假的政绩,有些人要 维护这个假成果;即使知道错了,也要维护。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进行了 大规模的欺骗性宣传。这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要算是中国林学会主办的“林业 科学”杂志了,而该杂志的主编正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先生。   2000年,马常耕和周天相在第36期“林业科学”上发表了《杉木无性系生长 的遗传控制和早期选择初探》和《杉木无性系选育》两篇文章。文章假借 McKeand的公式,采用无中生有、胡乱编造和捏造数据的方法,得出结论说,杉 木无性系选择可以在4~6年生时进行。他们试图以此证明,他们的成果不是假成 果。文章发表后,周天相获奖金20万元,马常耕再次聘为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 种委员会顾问。伪造十分明显,是有意的。文中证明他们捏造数据和结论的要点 如下:   (1) 文章报道的试验设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2个试验林,各有17个或18 个杉木无性系,采用固定模型,随机完全区组,五次重复。这是一个典型的无性 系育种研究,它与传统的果树和杨树无性系育种法是一样的。无性系育种程序规 定,必须进行至少一个轮伐期无性系测验,品种才可确立,如果要将品种推广, 还必须在新的地区进行一轮区域化试验。这是全世界育种家公认的程序。杉木的 轮伐期为25~30年,而他们的试验才进行了10年或11年,因此,他们的试验尚未 完成,品种尚未选育出来。   但是,他们避开这个公认的程序,用一个公式去计算,就说选出了优良无性 系,是大成果和创新。这是毫无根据的,岂有被一种科学方法否定的东西却可以 被另种科学方法认可的道理。从理论上说,17个或18个无性系是绝对的“小群 体”。在早期从中选出5个或10个无性系是更小的群体。根据统计学中小样本抽 样误差理论和遗传学中随机遗传漂变的原理,小群体平均数变异的方向是随机的, 没有任何公式可以预测它将来的产量。因此,用任何公式来计算选择效率和年龄, 都没有理论根据,由此得出的一切结论都属伪造。   (2) 该公式是数量遗传学中的普通公式。它是在有性繁殖时,用于计算 家系选择遗传增益的。McKeand在文章中对此也说得很清楚。家系选择是将选出 的个体用于建立种子生产区,使其开花结实,从其实生后代中再选择,等等。无 性系选择是从许多无性系中选出另一些无性系,选出的无性系采用无性繁殖而不 是有性繁殖,不需要建立种子生产区,并使其开花结实,所以,这是两种完全不 同的选择法。马常耕和周天相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用一个与自己的试验毫不相 干的公式去计算,算出了许多既不真实,又与命题毫不相关的数据,因此,所有 的数据和结论都属伪造。作为研究员、专家,他们难道不知道有性繁殖和无性繁 殖的区别?不知道家系选择与无性系选择的区别?怎能相信他们不是有意伪造?   (3) 所谓早期选择效率,这是以伐期的数据为分母,以早期的数据为分 子,相比较所得的百分数。这是定义。因此,伐期龄及其相应的数据是不可少的。 McKeand公式的符号、下标和说明对此也写得很清楚,他们的火炬松伐期龄为25 年。杉木的伐期龄为25~30年。但是,马常耕和周天相为了使得出的早期选择年 龄小些,他们就用假设的伐期龄(10和11年)进行计算,得出的是假数据和假结 论。用公式计算本来就是在作假,又不按公式的要求提供参数,如果是外行,尚 可原谅,作为专家、研究员、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学会委员和顾问,就很难说不是 有意弄虚作假,伪造数据和结论了。科学道德之堕落以至于此!这种伪造数据和 结论的方法使人感到既可叹,又可笑,也可怜。真的是走途无路了,才如此下作。   (4) 理论上,由于马、周在早期选出的是少数无性系,如5或10个。到采 伐时,由于随机遗传漂移,其增产效果为“不可预知”;即,可能增产,也可能 减产。   假设早期选出的是大群体,如1000或2000个无性系,其产量可以预估;再假 设伐期选择的效率为1.0,并设早期与伐期的相关系数为0.3,则早期选择的增产 效果应为伐期选择效果的0.09,是很小的。   但是,他们却按那个毫不相干的公式,算出了一个虚假的年平均早期选择效 率,其数值高达1.2485~1.3554。打个比喻,这好像是说,他们认为,从幼儿园 4~6岁的儿童中选博士,其效率要比从25~30岁的成年人中直接选博士的效率还 要高24.85%~35.54%。这是可能的吗?马常耕和周天相的伪造也太荒唐了。这是 该文中最重要的数据和结论,也是最具欺骗性、吓人听闻的伪造。他们就是利用 这些伪造的数据作结论,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哄骗我国科技界,诱骗我国林业生 产者采用他们的方法,把生产引入歧途。而《林业科学》编辑部则根据这些结论 否定我的文章。   (5) 实际上,从他们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按公式算得的选择年龄是2 ~3年,但马、周觉得这似乎实在令人难以相信,因而将其改为4~6年。这反映 了他们在伪造数据和结论时非常随便。用公式计算不过是幌子,他们完全按照自 己希望的结果随意作结论。他们没有一点对科学和人民负责的态度。   (6) 计算最适早期家系选择年龄时,还需要有“为完成一个育种周期所 需的附加年龄”。这包括嫁接、建立种子生产区,使其开花结实,采种育苗。 McKeand在文章中对此都说得很清楚。他的火炬松的“附加年龄”为10年。马常 耕和周天相没有做这些工作,没有这些数据,他们也不提这件事,但是,他们还 是算出了结果。人们要问,如果不是伪造,他们的最适早期家系选择年龄是怎样 计算出来的?   (7) 他们的试验使用的是固定模型。仅仅只有2个试验林,每个林分才17 或18个无性系。无性系不是从全部143个试验林中随机抽出的。但是,他们却将 计算的结果按随机模型处理,用一个小试验的结果作广泛的大结论,按自己预设 的结果任意夸大并将其推而广之。好比是,他们调查了浙江开化县某小学两个班 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得出结论说,中国小学生数学成绩一团糟的结论一样,这也 是一种巧妙的伪造结论的方法。   (8) 他们不是把257个无性系作为一个整体而设计,他们的每个试验林大 约只有20个无性系,而每个试验林各有不同的无性系,因此,不可能像他们所说 的那样,按Mckeand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选择。10个无性系不是从两个试验林中 选出的,而是从开化林场全部试验林中选出的;不是在早期2~3年或4~6年生时 选出的,而是根据最后一年(即第10年和11年)的表现,直接从试验林中选出的。 他们自己在文章中也是这样说的。所以,他们的选择与Mckeand公式毫不相干。 “用Mckeand公式计算早期选择年龄”是不实之词,是撒谎。他们东拉西扯,计 算了许多与命题无关的、没有价值的数据。他们用Mckeand公式所作的大块文章 只是为了装模做样,故弄玄虚,哄骗我国科技界和人民。   (9) 马先生是杨树育种专家。他当然知道,即使是杨树,就算伐期龄为10 年,也是不可以在2~3或4~6年生时选出5~10个无性系用于生产的。他曾在一 次大会发言时对这种想法加以嘲笑。杉木轮伐期一般为25~30年,怎么倒可以在 2~3或4~6年生时选出5~10个无性系用于生产呢?这样明显的错误,凭常识即 可判断。但马常耕和周天相还是要煞有介事地搬出一个公式来计算一番,好像确 有其事,装扮成很科学,这不是把我国科技界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作傻瓜加以愚 弄吗?   (10) McKeand的公式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一切结论均出于此。但马常耕和 周天相在文章中没有把该公式写出来, 对公式中的参数也一字不提。在整个文章 中,仅用一句话 “ 按McKeand (1988)的公式计算各年选择效率,以确定早期选择 年龄 ” 作了结。这种处理法也使人怀疑,马常耕和周天相知道自己是在伪造, 因此不想让人们去研究这个公式。   这样低档次的、恶劣的伪造是如何通过“林业科学”编辑部、审稿人、编辑 委员会、主编的审查的?编辑部来信说,所有这些文章都初审、复审,并经主编 沈国舫先生亲自审查,并由他签字才发表。   2002年10月,本人在全国学术会上宣读论文,当众指出,马常耕和周天相 “用不相干的数据,代入不相干的公式进行计算”,“缺乏参数也算出了结果”, 因此,其结论是错误的。马常耕无言以对。我将文搞“就杉木最适早期无性系选 择年龄与马常耕、周天相先生商榷”投寄“林业科学”。我并未使用‘伪造’等 字样。该文的摘要是:   2000年,马常耕和周天相先生在《林业科学》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他们通过 公式计算,得出结论说,杉木最适早期无性系选择年龄为4~6年,因为那时选优 的增产率比伐期选优的增产率还要高24.85%~35.54%。他们据此选出了10个无性 系,并已将其用于生产。   作者研究了有关文献后发现,马常耕和周天相忽略了大群体与小群体的差异, 误解了年平均选择效率的概念,错把家系选择当作无性系选择,误把固定模型当 作随机模型处理,用不真实的数据进行计算,而所用公式与所研究的问题毫不相 干。因此,关于杉木无性系最适早期选择年龄为4~6年的结论是没有根据的和有 害的,它对我国林业生产会产生严重的错误导向。   “林业科学” 编辑部没有指出我的批判有何错误,但是,它拒绝发表本人 的文章。他们说,发表马、周的文章“不存在把生产引入歧途、对我国林业科学 研究和生产产生严重误导等问题”,而公开发表我的文章则“有可能对马、周两 作者的个人名誉造成不应有的侵害”。我们进行了辩论。我认为,只发表造假文 章而不让别人反驳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不维护科学真理和杂志的 声誉,却要维护造假者的声誉不符合人民利益。   2004年2月27日,《林业科学》忽然来信说, “编辑部从未收到过您的” 《就杉木最适早期无性系选择年龄与马常耕、周天相先生商榷》一文,并说,这 是“最终答复”,以后“恕不再答复”。   可是,该文稿共寄出4份,分两次,每次两份,分别寄中国林科院和北京林 业大学,都是挂号寄出的。邮局查询证明,4份文稿全部被编辑部和主编签收。 一张查询回执单上还附有北京林业大学收发室人员留言,问:“谁说没有收到? 我问过沈(国舫)先生,他说收到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的2003年7月8日,编辑部的来信就写道:   “李明鹤先生:您好!您于6月16日寄出的《就杉木最适早期无性系选择年龄 与马常耕、周天相先生商榷》一文及函件我们已经收到。编辑部对此非常重视, 及时向主编做了汇报,主编也收到了您同时寄出的材料。”   信上盖有《林业科学》编辑部大红图章。   科学看重的是事实和诚信。看来是,《林业科学》理屈辞穷,无可奈何,只 好谎撒。   编辑部曾说,所有的稿件都经过“初审--复审--主审……,最后发稿前要经 主编主审签字。”,“在您(李明鹤)提出异议后,我们将整个过程又向主编做 了详细的汇报”,决定都是经过沈国舫主编签字的。   沈国舫先生也曾担任过中国林学会理事长,对马常耕、周天相假成果十分熟 悉;1989年,他还亲自参与处理与此案有牵连的马常耕剽窃案;编辑部曾将整个 过程向他做了详细的汇报;马常耕、周天相的伪造如此明显而恶劣,但他还是签 字,让其发表。他是怎么回事了?沈国舫先生能够向我国科技界和人民说明一下 吗?   常言道:欲正人,先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沈国舫先生也是中国工程院 副院长,中国工程院还成立了专门的学术道德委员会。但上述事实证明,他本人 就参与学术腐败,干心充当伪造者的帮凶,打杀科学民主,不是一个“科学道德 上的楷模”。他所主持的刊物,尚且不遵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发表了 造假的文章,还不让人反驳,它把造假者的声誉看得比科学真理、杂志的声誉和 我国科学的声誉更重要,如何能够指望其它的杂志能维护人民利益?   中国学术腐败为何如此猖獗,人们不是应当从这个例子中得出一些结论吗! (XYS2005123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