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从杨瑞春给方舟子的信来看《南方周末》的思维   作者:桂铭   从《南方周末》编辑杨瑞春给方舟子的信来看,方舟子的确是被玩了一把。   从报道的标题和开头的文字来看,杨瑞春事先已经做了定性:“两败俱伤的 恶战”、 “两个人谁都没有赢得这场恶战和混战。”。“最后学术真伪已经不 那么被人关心,人们只是观看两个著名知识分子如何在叫骂”。的确,杨瑞春其 实根本不关心方-于之争中哪些事实反映了怎样的问题和影响,关心的是“如何 在叫骂”。这从他给方舟子的来信中暴露无遗。杨瑞春内心里最鄙视“话语姿态” 中的“暴戾之气”。他早已认定,方、于两人的话语姿态都是太暴戾,应该为 “几千年的人生智慧被唾弃”而负责,应该放在南方周末的审判台上曝光和批判。   我想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方舟子和新语丝所从事的学术打假,关心的是否有事实根据,以及这些事实 造成了什么不良影响。南方周末虽然列出了于建嵘被严晋质疑的几点问题,却不 做任何评论。于建嵘开口恶骂,之后又此地无银地道歉和推托责任,其对电脑和 网络的基本无知暴露出的拙劣的掩饰伎俩,实在是贻笑网络世界。南方周末虽然 告诉读者于建嵘开口恶骂,却试图以什么湖南人的性格,或者其关心农民的什么 表现,来替于建嵘粉饰开脱。于建嵘以为在国内撒野惯了,还被南方周末吹捧为 什么年度致敬人物,就可以拿撒野来回答别人对他的学术问题的质疑。他错了。 学术打假,关键在于打假的内容事实是否成立。几句骂街的话,唬不了任何人, 不过是自取其辱。于建嵘之所以道歉,是他知道闯了大祸了。“其学格、人格都 已破产,无可挽回”。   网上反对方舟子的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方舟子指出的实质性问题证据 避而不谈,却在所谓的人格修养以及用词的力度方面大做文章,其实正是他们脆 弱无力的表现,无论人数ID再多,都不过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杨瑞春们不理解,也不屑理解方舟子们为什么要进行学术打假,只是主观武 断地认为那是“为了在攻击对手的过程中获得的快感和成就感”,“似乎与知识 分子阶层中的‘良知’准则格格不入”,“锄弱扶强”,“局部上你也许是正确 的,但在整体上却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利”。杨瑞春以为只有自己才悲天悯人, 痛惜“知识分子个人修养的要求与标准,当然早已被潮流冲刷得体无完肤”, “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已经满溢暴戾之气”,于是设个局子,拿方舟子于建嵘左 右开弓。   维护学术诚信,直接关系到社会诚信体制的建立和维持,关系到“几千年的 人生智慧”和“治国”。李方们之所以被网友认为是“狗眼看人低”,是因为他 们根本没有科学知识以及正规学术训练,不知道学术评论是怎么回事,单凭随手 读点科普文摘帖子,就以为有了能力资格对社会乃至学术问题指手画脚,却不知 自己的浅薄。媒体的堕落,就因为这些浅薄却自大,罔顾事实根据和科学/学术 知识的文人在操弄媒体,操弄学术和社会问题。   杨瑞春们起先答应了方舟子,在发表之前必须经他过目和确认,之后却强调 “删节是我的权利”。这种手法,很类似不少奸商的一贯伎俩,玩契约文字游戏, 欺骗消费者。要知道文字一经删节,意思很可能就完全被曲解。如果南方周末真 的尊重对方舟子的承诺的话,完全可以在付印之前,给方舟子打个电话,发个电 邮。可惜,南方周末没能这样做。试问,南方周末以后怎么去约谈争议人物?杨 瑞春做的是一锤子买卖。这种不讲信义的做法,能做几次、多久? 附:   《南方周末》编辑杨瑞春致方舟子的信(登在“天涯论坛”)   方舟子先生:   您好。昨天得知您对《南方周末》本期对您和于建嵘的报道提出异议,第一 反应是非常吃惊。昨天晚上我打电话给负责此次报道的记者李海鹏,他也表示惊 讶,并立刻通了电话和您沟通。   我们的反应为何是吃惊?倒不是怕挨骂——作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一份周报, 如同承受对它的赞美,《南方周末》一样可以承受得起骂声 ——而是为什么你 会跳出来骂。事实上,以文章发表之前拿给报社一些同事看的反应,他们认为这 组文章在立场的把握上十分有分寸感,对您是足够尊重的。特别是体现到访谈部 分,我想您应该注意到,您的访谈文章是经您审阅过的,相反,于建嵘的访谈未 经他本人审阅。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于建嵘的一种不公,但因为您接受采访时 提出过这样的要求,而我们也已经答应,这就是我们必须的选择。   我邮箱里至今保存着您前后发来的几个版本,特别是为了防止出现编辑上的 失误,专门发来一个完全干净的版本,您对自己文章负责的精神让人欣赏。   但我不明白在您关于“《南方周末》现在真是堕落了!”的文章里说:“现 在登出来的访谈录,并不是经我确认的那个版本,而是被删掉了约一半,里面有 的对话被删得七零八落,不能再准确表达我的原意。如果是因为篇幅的缘故必须 删节,也应该把最后版本再寄给我确认。”   我想诚实地告诉您,在最初的设计中,这组报道是占用三个版面,而在出报 之前的几个小时,临时被调整为两个版面,空间已经严重不足,所以,现在出现 的版面上的6篇文章每一篇都涉及到了删节问题。你和于建嵘的访谈,同样遭到 了大量的删节。   另外我想,审稿是您的权利,那么作为编辑,删节是我的权利,我做删节的 原则,一是不违背被访者本意,一是重要性原则。比如说您谈了很多“伪环保” 问题,也许对您意义重大,但是对我们关心的主题关系并不是很大,所以我也多 少做了取舍。我想,对于任何一家报纸,这样的处理都应该是允许的。尤其是在 出报的紧张时刻,删节文字几乎是必需的调整。您所说的再寄给你确认的办法, 如果时间充裕,我们当然可以努力尽量达到,但在那种情况下却别无选择。   幸而您同时把您的全本和我们刊发的版本一同放在了网站上,我想大家确实 可以比较一下,删掉的部分是否歪曲了您的原意。或者您也可以直接指出来供我 们探讨研究。   至于您说的主稿部分,则大体不存在给您审稿的问题,我们更多使用的是别 人对您的评价,即使审稿,也应该是给那样受访者审来保证其准确。如果您连这 篇稿子都要求审,那就对于建嵘愈加不公了。说实在的,我倒觉得,这次采访如 果非要有一个人跳出来抗议的话,那个人应该是于建嵘而不是您。   至于说到评论部分,从我们的原意出发,并没有一边倒的意思,为了组织一 组相对平衡的言论,我们大概联系了将近十个学者或者评论者,然而很多人要么 是没有时间,要么不愿意引火烧身。事实上,我们还毙掉了两篇评论,因为针对 您的倾向性太强的缘故。目前呈现的稿子,尽管有不完美之处,但无论如何是一 种努力追求客观中立的结果。   我想和您再聊一聊做这个选题的初衷,我们并不想只是就你们的争论谈争论, 其实引起我们兴趣的是你们这次吵架所使用的话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 是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经常采用的一种话语姿态。我们希望探讨这背后到底是什么?   曲水先生的文章里原来有一段话,我认为是代表我们对于这种状态的思考的: “1919年以来,“打烂”成了主流的方法论,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对传统的剧烈 破坏。几千年的人生智慧被唾弃了,几千年的国家治理经验被当成障碍,几千年 的教育、人才选拔制度都被看作糟粕,在这些大问题下知识分子个人修养的要求 与标准,当然早已被潮流冲刷得体无完肤……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经过众多刻骨 铭心的事件的洗礼,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已经满溢暴戾之气。”   我在5年前,在别的媒体做记者时,曾经做过“二余”的报道,其他是非不 说,余杰批判余秋雨的文字风格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种普世价值观和骨 子里的暴力的结合让我觉得很危险,那种选择,具有文字上的以暴制暴的味道。 我们一位同事有个说法,说我们都是喝狼奶长大的孩子,反思我们自己每个人, 是否都有潜在的暴戾之气?作为民众引领者的知识分子,这种暴戾是否尤其危险? 我们更希望读者思考的是这个东西。   事实上,从策划这个选题开始,我们就在考虑如何在这场争吵中做到冷静、 客观和全面。因为这确实是个需要拿捏尺度的题目,也正是因为对此的追求,我 们最早的记者人选,和于建嵘比较熟悉的记者赵凌,自动回避了这次采访,而改 由对此事没有任何人情利益考虑的记者李海鹏来操作。在对复杂问题的把握上, 李海鹏的新闻写作一向有着很好的口碑。而我认为他这次也完成得非常优秀。   祝好   杨瑞春   2005年11月12日 (XYS200511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