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我们能学习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赵国胜教授的“论文”撰写技巧吗? 作者:求教者 方先生: 我是一位连三流大学也算不上的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今年10月份新华社的“安徽亳州 师专六教师剽窃论文申报副教授被查处”的报道,在我们这样与该校教师有同样境遇的 教师中,引起很大反响,我们也坚决支持惩治学术腐败。 显然,像亳州师专的几位教师那样做,既是不可取的,也是丢脸的事。但是,安徽省教 育厅又发了新的高校教师任职资格的条件要求,对论文和科研等又提高了标准。这对于 我们这种从中专学校升级的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而言,必然面临高校教师资格和教学职称 问题,也就是饭碗的问题。怎么办呢? 今年调来一位新提拔的副厅级校长,即赵国胜教授(简历见附件)。听说他比较牛,一 直从事行政并青云直上,却又能在技术职称上一步也不拉,直达教授。为此,我们很想 向他学习学习。通过网上的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获得他发表的部分有趣的论文(条件 有限,可能很不完整),如: 1.心理社会因素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探讨. 中国社会医学 1995;(2):37-38 (收稿日 期:未标注) 2.心理社会因素与消化性溃汤关系的探讨. 医学与哲学 1995;16(6):326-327 (收稿 日期:1994年12月6日) 3. 川芎嗪对大鼠心脏氧反常的保护作用. 皖南医学院学报 1995;14(3):199-202 (收 稿日期:1994年12月16日) 4. 川芎嗪和丹参对大鼠心脏氧反常保护作用的比较. 天津医药 1996;24(5):289-292 ( 收稿日期:1995年4月13日) 5. 川芎嗪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 九江医学 1995;10(4):196-198 (收稿日期: 1995年11月14日) 6. 川芎嗪抗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 中国中医急症 1997;6(5):222-224 (收稿日 期:未标注) 7. 丹参和异搏定对心脏氧反常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 九江医学 1995;10(2):65-68 (收 稿日期:1995年4月3日) 8. 核黄素和川芎嗪对大鼠氧反常心脏作用的比较. 皖南医学院学报 1999;18(3):165-167 (收稿日期:1998年3月5日) 9. 核黄素和丹参对大鼠心脏氧反常保护作用的比较. 皖南医学院学报 1996;15(2):98-101 (收稿日期:1994年11月30日) 10. 核黄素对大鼠离体心脏氧反常的影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6;12(2):214-215 ( 收稿日期:1995年5月5日) 11. 核黄素对离体大鼠心脏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6;12(3):265-268 (收稿日期:1995年8月11日) 经过对全文的初步学习,发现有如下情况: 一、论文1与2的比对: 题目:一样,不过论文2题目中的“汤”可能是“疡”之误。 作者:一样。 摘要、关键词:论文1有,论文2没有。 引言:一样,仅个别字和标点不同。 对象与方法:一样,仅论文1有“866例”和“556岁”这样的怪数字(论文2对应的是“ 86例”和“56岁”)。 结果:文字、表1和表2均相同。 讨论:一样,仅个别字不同和参考文献标引各有失误之处。 参考文献:7篇完全一样,不过论文1有编号错误。 收稿日期:论文1没有,论文2为1994年12月6日。 Abstract, Key words: 论文1有,论文2没有。 问题:如果这样就算2篇文章,显然是一种易学的论文“撰写”技巧。 二、论文3-11的情况: 在实验方法、用药剂量和方法相同(个别情况不同,见三、项),观察指标大致一致的 情况下,每一文章的实验分组和样本数(n)为: 论文3:正常组=5,缺氧组=7,氧反常组=7,异搏定组=7,川芎嗪组=10。 论文4:正常组=5,缺氧组=7,氧反常组=7,川芎嗪组=10,丹参组n=9(有关丹参组的情 况见三、)。 论文5:正常组=9,缺氧组=9,对照组(即氧反常组)=9,川芎嗪=9。 论文6:正常组=7,氧反常组=7,异搏定组=7,川芎嗪组=10。 论文7:正常组=5,缺氧组=7,氧反常组=9,异搏定组=7,丹参组=9(有关丹参组的情况 见三、)。 论文8:正常组=7,氧反常组=7,核黄素组=13,川芎嗪组=10。 论文9:正常组=5,氧反常组=7,核黄素组=13,丹参=9。 论文10:正常组=5,缺氧组=7,氧反常组=7,核黄素组=13,丹参=9。 论文11:正常组=7,再灌组(即氧反常组)=7,核黄素组=13,异搏定组=7。 从这些论文的情况,可以看出(首先声明:我们应当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即假设 所有报道的实验都做了,也真实地报告了):这显然又是一种值得学习的相对容易的论 文“撰写”技巧。 三、有关论文4与7的丹参组数据比对: 论文4丹参组n=9,丹参组的用药是“从预灌第10min起,换含丹参(1.0g/L,上海新冈 制药厂,930630)的K-H液灌流”。其观察指标与结果表达为:心肌收缩力(注意正常 组n=5)、心率(注意正常组n=5)和冠脉流量(没有正常组数据)用表1表达,MAP改变 和心律失常发生率用文字描述,冠脉流出液的SOD及心肌匀浆SOD活性和MDA含量用表2表 达(注意正常组n=5)。 论文7的丹参组n=9,但其用药是“从预灌第10 min起换用含复方丹参(100mg/L)的K-H 液灌注”,即与论文4相比剂量相差10倍以上(?)。观察指标与结果表达为:心肌收 缩力(表1),心率(表1),冠脉流量(表1)心律失常(文字描述),冠脉流出液SOD 活性及心肌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表2)。与论文4比少MAP指标。 论文7与论文4结果中部分具体数据比对:论文7的表1、2中丹参组的数据与论文4的表1 、2中对应值相比,心律、冠脉流量、SOD和MDA数据相同,心肌收缩力数据几乎完全相 同(仅个别数据的尾数稍有差异)。 问题:论文7与论文4的丹参剂量相差至少10倍(搞中药的都知道,同等重量的复方制剂 中含主要成分的量,显然低于同等重量的单纯主要成分的量),但实验结果几乎完全一 样,可能吗?有些数据的个别尾数稍有差异,原因?看来这不仅是论文“撰写”的技巧 ,也是值得学习的“实验”技巧。 近日才听说有个“新语丝”网站,专门打学术上的造假,想必有界定这方面问题的高手 ,特请教:我们能学习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赵国胜教授的“论文”撰写技巧吗 ? 附件:(http://www.ahzyygz.com/522712/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18 ) 校 长——赵国胜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3日 赵国胜,中共党员,教授。1957年8月出生,1975年3月参加工作,1978年9月考入 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83年7月本科毕业留校。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科研及管 理工作,2002年8月晋升为教授。1988年3月任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副主任、党总支副 书记;1990年2月任中共皖南医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业余党校副校长,1991年11月 兼任学院人事处副处长;1996年1月任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党总支书记;1997年7月任 皖南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正处)、2000年7月任皖南医学院教务处处长。2005年7月调 任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任校长。 (XYS200512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