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十评丁伟岳教授的《为什么要提出百分比的问题?》 作者:本大师 丁院士说: 我认为“百分比”问题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这种说法已经损害了我们的 国际形象。 评1:要提升国际形象不难,不必和百分比纠缠。有一个旷古以来就有的难题,重要 性超过庞加莱猜想无数倍,一直未能解开。本大师独家悟出答案,文尾将提供给丁 院士做提高国际形象之用。不过既然百分比的问题已被提出,只好先费一点笔墨。 具体是何难题是何答案,且听本大师慢慢道来。 丁院士说: 《纽约客》的长篇文章首先报道了这种说法 评2:《纽约客》的文章是八月底发表的。 而根据丁院士自己不久前在《庞加莱 的困惑》中的叙述, 是《新京报》6月5日“第一次”把这种说法公之于众的。怎 么现在又把“首先”拱手送给她人了呢? 前言不搭后语,谁把谁闹糊涂了?同一年 的六月在八月之前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吧。 评3:也许本大师多心了, 也许丁院士写“首先”二字只是笔误。好吧,假设“首 先”二字根本没写, 本大师为胡说八道赔礼道歉。但还是有个问题。丁院士为什 么要引进这条《纽约客》引用的中国媒体上未经证实的消息? 为什么丁院士引进 这个引用后就显得底气十足了?为什么要选择这样做呢?难道中国媒体没有告诉中 国读者这条消息吗?非也,历史证明,出口转内销是有它的销路的。数学功夫很深 的人,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地犯循环论证的错误。 丁院士说: 然后,在马德里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记者采访了曹怀东。据大会的《每 日新闻》报道,记者提了两个问题,都是围绕庞加莱猜想是谁证明的这个中心。 这两个问题是,   问题一。你一直处于一个媒体风暴的中心。甚至有报道说你们最终证明了庞 加莱猜想。你是怎么熬过来的?[You have been at the heart of a media-storm. It was even announced you have finally proved the Poincar é Conjecture. How have you lived through all this?] 评4:只引问题而不引回答,难免给人以曹怀东不知以对,哑口无言的印象。这个 “熬”字译得好生了得。为公平起见,特录曹的回答如下: “我喜爱数学,热爱几 何流,特别是里奇流。不幸的是有些媒体的注意力似乎对讨论数学以外的东西有 更大的兴趣。我只是专心于数学。” [I like mathematics and love working on geometric flows, in particular Ricci flow. Unfortunately some of the media’s attention seems to be much more interested in something else other than discussing mathematics. I simply focus on the mathematics part.] 啊, 原来曹怀东这个书呆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 数学书”,自得其乐,何来“熬”一说? 丁院士说:   问题二。争议的焦点是“谁做了什么”。比如有报道引用丘成桐教授的话说, 对于问题的解决佩雷尔曼的贡献不超过25%,而你们贡献了30%。你的看法如何? [The controversy has focused on ‘who did what’. Prof. Shing-Tung Yau, for instance, has been quoted saying that Perelman contributed no more that 25% to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while you contributed 30%. What is your view?]   从记者的提问可以看出马德里的大会上对于我国媒体报道的一种不满情绪。 评5:数学界不常有值得报道的新闻,所以也不大可能有专职报道数学的记者。尤 其遇上这种世界级难题, 外行记者又想报道又不知从何问起,正好天赐良机有这 个大家都能听懂的百分比的问题,所以当然就问这个了。无论源于何处,无论属实 与否, 无论是否有哗众取宠之嫌,关于百分比的报道是客观存在,所以记者的问题 是客观的,是于情绪满不满没有关系的。 评6:另一方面,很难证明丁院士主观上看到的不满情绪在客观上确实存在。也许 丁院士本来就有一点受压抑的不满情绪,现在终于有机会浮上来了。受什么压抑呢? 丁伟岳名字中岳字的上部是个丘,所以他是被丘压住了。(诸位:这是本大师的搞笑, 别当真,千万别捅到《纽约客》去然后再出口转内销,拜托拜托。) 丁院士说:   在《纽约客》文章发表以后,我收到了一位在美国某大学任教的中国数学家 的电子邮件。他告诉我,一位他的美国同事看了这篇文章后问他:丘成桐是不是 因为中国政府的压力才把功劳归于中国数学家的?他向他解释情况不是这样的, 但他很担心许多别的外国数学家也会这样想。   所以事情是很明白的,我国媒体关于庞加莱猜想的报道已经损害了我们国家 的国际形象。 评7:《纽约客》文章尽其能将丘成桐“塑造”成一反面人物以衬托佩雷尔曼的 “高大形像”。这位美国同事看了文章后并没有得出丘成桐罪大恶极的结论,反 而怀疑是否有“中国政府的压力”,岂非咄咄怪事? 究其原因, 《纽约客》“塑 造”过头, 其反面人物难以令人置信为一。“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在《纽约客》 文章发表以前(不必等到以后)已经被损害到深入人心的地步为二。美国有一名人 以“损害形象”将一媒体告上法庭,法官以名人的名声如日中天不可能被损害为由, 撤除了申诉。同理,丘成桐如状告《纽约客》“损害形象”是很难胜诉的。反理, 如国际形象已受到严重损害,区区一篇报道所能造成的影响也应是无伤大雅的。 丁院士说: 其次,对于究竟是“丘成桐误导了媒体”还是“媒体歪曲了丘成桐”这个问题是 有必要搞清楚的,因为这关系到是谁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声誉的问题, 评8: 这不过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母命题的子命题。这母命题是从有人类以 来就有的难题,无人能解。最近丁院士所在的北大推出了“筑巢引凤”全新理论, 本与蛋鸡之争无关。但偶加思索,应用“筑巢引凤”全新理论,脑筋豁然开朗,答 案就在眼前: 先有巢! 证毕。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评9:母命题被证明后,对丁院士“先有丘还是先有媒”的子命题的破解只是小菜 一碟,不必本大师亲躬。任何人, 在认真学习“筑巢引凤”理论后,都会一看就明 白。如有人愿花三年时间填补本大师证明的漏洞, 本大师只好说活该。 评10:本大师无偿授命丁院士全权(百分百)向全世界宣布丁院士已破解自大爆炸 以来困惑全人类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并因此为此自此由此一举提高国际 声誉。本大师郑重声明永不向北大或丁院士索取半点利益或荣誉。这是因为本大 师不过仅仅应用了“筑巢引凤”理论,而不是该理论的发明者。 本大师 二零零六年九月八日 于网上 顺便声明:既然“先有巢”的答案已被证明,任何机构的认可都是不必的。本大师 从此消声匿迹。 (XYS2006090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