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关于一位失散女红军的文章的若干异议   肖史忠   本人近日偶然登陆新语丝网站 (http://www.xys.org/xys/netters/psi6/bugu.txt),阅读了一篇纪实性文章: 卜谷为作者的《红军留下的女人·第9组、40多年的“红军隐身人” 》(此处简 称卜文)。这篇文章讲述的主人公是原籍为湖南省平江县、失散在江西省于都县 的前红军女战士华可英。   华可英是我已逝去多年的祖母,我正是她的嫡亲长孙。我从小就与她老人家 朝夕相伴,祖孙之间感情非常深厚。曾记得,她背着年幼的我,爬山涉水去走亲 戚,荒山老林里扒柴草;曾记得,她带着我自留菜地里挑肥浇水,生产队田园里 出工收工;记得她教儿时的我唱红军时期的歌曲,听她讲红军的故事和做人的道 理;记得她说过,她老人家曾多次近距离地见过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曾经在项英 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过;记得在我稍大一些时,她与我说起过,她来自遥远的湖南 山区,被迫嫁给祖父之前,曾与一位优秀的红军年轻指挥员结过婚;她老人家既 热爱脚下这片生活了几十年的热土,又经常回忆远在湖南娘家的弟妹,也希望有 机会回去看一看……   记得是在1984年春节前夕,祖母在红军时期的丈夫和战友、前修水县委书记 冷郭仪老人,邀请我们全家去作客。在我父亲和已上小学的大弟弟陪同下,祖母 踏上了北上寻亲访友的短暂旅程。在修水,祖母与冷老因战乱分别几十年后,以 老战友的名义第一次再见面了(同时也是最后的一次会面)。之后,他们三人冒 着严寒和风雪赶赴湖南平江长寿镇,去寻找血溶于水的骨肉亲情。天道酬情,虽 历经艰辛,却也终于寻访着了祖母的同胞弟妹及其儿孙等亲人,同时也访着了祖 母的儿时伙伴及革命战友程淑英。返回江西于都之后,直到1993年去世前,祖母 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在此期间,我父亲曾为祖母向于都县民政部门申请过失散老红军补助,并且 得到了冷老的支持和鼓励,冷老百忙之中抽时间为她写了证明信。虽然申请补助 的努力没有结果,但祖母从没有计较什么,平静地和我们一起生活,安度晚年。 在这次申请过程中,我有幸阅读过冷老写的证明信和祖母本人的自述材料。加深 了对祖母的革命历程和生活、工作经历的了解。卜文的素材应该是来自于这两份 材料(不知是否仍存放在于都县民政部门?)。我相信除了我们家人外,除非阅 读过这两份材料,外人不太可能对祖母的经历有过多的了解。   祖母华可英的故事也是很平凡的,因为那个年代象她那样参加革命的人是很 多很多的,并且绝大部分革命的人和事后来都淹没在了岁月长河及生活琐碎中。   事实上,对于在网站上发表文章宣传祖母华可英等革命先辈的事迹,作为家 属和后人的我们是很赞成的。   在文学作品的写作中,对于故事情节的处理,我是个门外汉,因本人是搞理 科的。但我知道即使在报告文学中,出现某种程度的虚构情节或笔误有时也是可 以理解的。因此对于卜文中出现不少的无关大碍的虚构或不符事实的地方,作为 华的家人的我们基本持超然态度。但是某些地方的虚构,站在家属及后代的立场 上,在家庭情感方面,我们是持有异议的。具体如下所述:   一、我祖母共生育有四个孩子。其中我伯父与三姑早年即因病去世。我父亲 为次子,现在是于都一中的退休教师,小姑现在赣州市定居。卜文称祖母的第一 个孩子是她与冷老的孩子,这显然不是事实。造成这种结果很可能是作者为了加 强艺术感染力,也有可能是有关部门在未经过祖母本人或家属的同意而向记者公 开的有关祖母的某些文字记叙材料中曾是这样写的。实际上,我祖父肖建顺解放 前即已去世,但我伯父是在解放后,十几岁读初中时期,突然患病去世的。祖父 生前对伯父也是很关心痛爱的。   二、这篇文章提及了我的祖父肖建顺(真实姓名)这个特殊的人物。卜文在 对肖建顺的刻画和描写中,不仅存在严重的虚构现象,对我祖父肖建顺的形象还 进行了丑化处理,作为后代和家属的我们在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   首先,祖父肖建顺在祖母被捕一事中是无辜的。当时他只是在一位当地反动 民团武装头目的家里干木工活,看到我祖母即将被押赴县城处决,出于恻隐之心, 主动找伪民团头目说情,并愿出一笔钱换她留下来。该头目同意后,祖父依照家 乡的风俗习惯与祖母举行了结婚礼仪。从另一侧面也可以说,祖父是祖母的救命 恩人。   其次,在当时白色恐怖的高压环境中,收留“共匪”罪名不小,是要冒很大 风险的。如果有人告发到县里,祖父肖建顺必将吃罪不起。他之所以愿意冒这个 风险,估计还有另一深层次原因,即,同为受苦人的他是很同情红军的,并且他 本人就是红军战士的亲属。我的祖父弟兄共有五人,他排行第三。老大老二身体 不好,他不得不挑起养家糊口的家庭重担。而老四和老五,其中一人我小时侯曾 听村里老人说过,大概是在红军长征前夕的扩红运动中与我们肖氏宗族的几个青 年一起参加红军长征的;之前另一人也曾离家出走,后来传说也参加了红军并踏 上了长征路程。自打他俩分别离开家乡后,七十余年过去了,至今音信全无,生 死不知。若生,是在何处苟延残喘,为何不回来与家人团聚?若死,尸骨又埋于 何处?而当年参加红军的本族青年没有一人能够在解放后活着回到家乡。   因而祖父肖建顺作为红军战士的亲属,或仅仅是一般老百姓(即使他身上有 旧社会的烙印),也是不应该在文章中受到丑化描写的。该丑化的是反动民团武 装及其头目的穷凶极恶、敲诈钱财和告密者的可耻。   另外,我祖父有两件事当年在方圆数里的乡村之间是比较出名的,一是木工 手艺好,门徒众多;二是脾气暴躁。听祖母说,当年有一天,我的堂伯父(祖父 的大哥的儿子)曾经骂了她一句土匪婆,刚好被祖父听到,立即拿起一把斧头要 砍堂伯父,吓得堂伯父跑出去后好几天不敢回家。但是祖父对祖母却异常温柔体 贴,夫妻感情很好,从来不打骂她。要知道在旧社会,男人经常打骂妻子的事经 常发生。   而在卜文中,描述的是他们夫妻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继而,在阅读完卜文中 有关祖父肖建顺的虚构情节描写后,在作者随意的文笔和特有的文风影响下(类 似文风在该作者的其他组文章里也时有体现),在读者脑海中呈现的肖建顺的人 物形象,最起码将会是一个粗俗丑陋、心胸狭隘的市井小人形象。特别是“肖建 顺一见……见到老母猪也当仙女” 的虚构情节和比喻描写,看在家属及后代的 眼里,是对祖父肖建顺人格的严重侮辱。   三、卜文中出现的虚构的“白娃”与其他子女的对比描写,有贬损幼年时的 我父亲和姑姑的嫌疑。   四、不知为何,卜文中其他人物用的是真名实姓,为何写冷老时用的却是假 名。但即使用假名,知情人也明白卜文中的“冷宇宙”就是冷老。我想作者这样 做大概是惧怕曾任县委书记的冷老的家属及后人找他麻烦,而从卜文中可看出作 者也了解华可英是有家属及后代的,却又明显地轻我肖家无人。   五、卜文中描写的在文革中,冷老专程来赣南看望祖母华可英的情节是子虚 乌有的,这样的描写唯一的效果是反映了作者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政治生态和人情 世故缺乏最基本的常识。该文中其他常识性错误也不少,如卜文第四部分中有 “电话、通信,成为他们最主要的交往”的描述,试问作者一下,你了解在文革 期间甚至于八十年代,江西省的于都县里有几部电话?那个时候人们打电话很方 便吗?   六、惯穿卜文全文主线的是华、冷两人的“奇缘”。但关于华、冷两人在卜 文的第四部分甚至其他部分在感情方面的过分的虚构描述,有损华、冷两人的清 誉,我想我们肖、冷两家的家属和后人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我祖母华可英不必 多说了,自从与我祖父成亲后,孝养老人、相夫课子,是一名正直善良、任劳任 怨、朴实无华的很平凡的农村妇女,为家庭、为社会默默奉献自己。而冷老,却 是一位身经百战的革命老军人、久经考验的老共产党员、工作经验丰富的政府老 领导,他的思想境界、理论水平、政治素养、生活阅历和情感理智岂是凡夫俗子 所能比拟的?难以想象他们两人会有如卜文中所描述的那样不可思议地一直“儿 女情长”下去。   七、卜文中的“使华可英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作为失散红军,得以享受一 月数十元的‘定补’”的描述不是事实,或者说祖母生前及去世之后,我们家均 未领过一分钱的该类补助。   八、卜文的作者在这篇反映真人真事的文章发表之前及公开发表之后,均未 与主人公华可英的任何一名直系亲属或后人询问、商榷过任何问题。   以上是我们目前对该文章的一些异议。但总的来说,我们是很欣赏、赞成在 媒体发文章宣扬包括我祖母华可英在内的老红军的事迹的。本人希望新语丝网站 能帮忙或与作者一道,在发表宣传祖母华可英的文章的同时,顾及一下她本人及 其家人、后代的隐私、名誉,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地消除因文章的公开发表 存在的对她本人及家属的不良影响。我想这样做同时也有利于赣南老区的红色文 化在健康向上的轨道上蓬勃发展,而不至于滑向哗众取宠、低级趣味的泥潭。   谢谢!   2006年1月于上海复旦大学 (XYS200601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