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对海外120人的公开信和饶毅先生解读的再商榷   胡途   我不好随便猜度120人及饶先生解读此信的时机和用意!但饶先生的多篇文 章中强调的某些东西确实不好理解,下面分几部分讨教。   一、饶先生观点:   “我近十年观察和比较后认为:中国科技界出现学风问题和好大喜功的毛病, 关键不是科学家,而是体制造成的。”   “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经费管理体系。建立合理、有效、尽量公平的科学 评审和经费管理体系,可以提纲携领带动整体改革。……对于中国已有的比较成 功的经验,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应该更多支持。”   “常见的是,非专家对某学科的理解是受媒体的通俗介绍所影响,然后用这 样隔靴搔痒的知识反过来在“科学计划”的旗帜下影响中国做什么样的科学。…… 即非专家通过美国和中国两层媒体吸收来的知识水平,这样来判断什么样的课题 会得到上级支持。这样,中国科学因为体制缺陷,人为地引入了媒体做指导,干 扰了科研方向,增大了科研成本。(2003年11月9-16日,《科技中国》改版后 首期2004年5月28日)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实践表明:建立可尽量减少问题的体制在中国是 可行的。比较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不难得出结论:科学经费从科技部转给自 然科学基金会就是一个可以较快地改善科学体制的方法。(2004年11月18日,饶 毅、鲁白、邹承鲁,英国《自然》杂志《中国之声Ⅱ:与时俱进》特辑《中国科 技需要的根本转变:从传统人治到竞争优胜体制——中长期规划将留下优秀遗产、 还是错失良机》。 )   “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过去20多年的运作历史表明:当适当的机制建 立以后,中国人、中国学术界是可以相当公平地运作的。健康的学术环境需要许 多人的努力——争论勿忘共同点”(饶毅,国人能否建立健康的学术环境,中国 青年报,2006.5.19)   “在缺乏适当调查的情况下,任何企图误导公众或利用新闻媒体去求得偏袒 支持,或匿名进行公开人身攻击或传播谣言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必须加以制 止。”(2006.5.4,120人信)   二、文章刊出的时机令人生疑   饶先生在《自然》杂志看法文章的时机,恰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遭遇黑暗的 时刻!   中国法院网讯 今天上午(2004-11-09),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基金委)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卞中贪污、 挪用巨额公款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贪污挪用公款两亿多的元被告人卞中被判处死 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被告人吴锋同时被法院以挪用 公款罪、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经法院审理查明,1999年8月至2002年12月间,卞中利用担任国家基金委综 合计划局财务处出纳、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的职务便利,在负责办理向申请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的院校、科研单位拨款的工作中,多次将部分因故被退回款 以重新拨出为名,分别采取伪造银行进帐单、信汇凭证、电汇凭证在单位平帐的 手段,将公款共计人民币1262.37万元侵吞。   疑问1:为什么8年时间,就一个会计,竞有2亿多元的款项被挪用,1千多万 元被贪污,就此问题,难道这种机制是健全的?为何不找自身的毛病?有转移视 线嫌疑吗?文章有注脚:1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 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共同主任。饶先生是否追求真理不避嫌呐?   疑问2:几所国内一流名校,且有得过国家自然科学杰出基金的院士遭遇学 术不端的指控,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七问,此时再抛出120信与解读,难道 不会有转移视线的口舌吗?还奢谈有完善机制,难道不是明摆着偏袒吗?   三、听听圈中言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491人,海外及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 金资助521人,促进了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 助了118个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了一批在各个研究领域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突击 队。   “提升了一些具有我国自身优势学科领域的整体水平。在科学基金稳定支持 下,一些学科领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赢得了国际声誉。如,1999年9月美国著 名的WILEY公司在德国出版的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以五星红旗为封面出版了 中国专辑,介绍中国科学家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和进展,收入的18篇文章 中,16篇标注获得或部分获得科学基金的资助。2001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与 Nature杂志联合出版的《腾飞之龙》,收录了近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有关中 国古生物化石研究方面的论文22篇,这些论文的相关研究全部得到过科学基金的 资助。我国数学领域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自科学基金,在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 上,我国有1位数学家作1小时大会报告,11位在国内工作和9位在海外访问工作 的数学家应邀作有关领域评述性的45分钟报告,报告人数在所有参加国中名列第 三。”   “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作出贡献。科学基金 支持的一些项目研究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提供了思路和依 据。如,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主持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 应用技术”研究课题组,自1989年以来,先后获得了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 年科学基金等10余项项目的支持,成果整体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材料综合性 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了国际高技术封锁,对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 都将发挥重大作用。该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打破了该奖项连 续6年空缺的局面。(陈宜瑜:发展科学基金制 推动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 科学时报,2006, 5月23日 )   评:黄土、古生物化石研究,这种属于中国独有的东西,作为唯一性研究, 即使这样,有多少是与国外合作的?   看看下面这段报道:   1987年,步入中年的张立同凭着一个优秀科学家特有的敏锐,果断地提出了 发展航空航天高温结构陶瓷的科研新方向,她毅然向“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这 个一般人不敢问津的课题发起了挑战。(2006年01月12日 《人物》杂志)   “1989年4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张立同赴美国NASA空间结构材料商业发 展中心实验室,承担了美国未来大型空间站结构用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 的探索研究工作。   1991年1月,张立同回到西工大。   为了在我国发展连续纤维增韧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她到处呼吁,四处奔走 争取经费。课题组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因陋就简自制了一台热压机。1992年 的冬天,西安特别冷,为了调试热压炉,他们在冰冷的实验室度过了春节。   经过不懈努力,“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终于列为国防预研 课题,而意想不到的困难却接踵而来。张立同和她的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泡在实 验室做试验,却做不出一炉性能合格的试样,“九五”课题中期检查时,差点被 亮了黄牌。当把实验型技术与设备向工程型转化时,所遇到的困难几乎使张立同 课题组丧失信心!”(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31日第1版 )   2005国防科技十大新闻揭晓 神六飞天居首   2006年01月26日   ……   4、张立同科技创新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3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 士领导的科技团队完成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获得 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改变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局面。该项目成 果整体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材料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我国先进武 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有深远影响。张立同院士领导的科技团队被国防科工委授予 “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在总理的关怀下”   ——张存浩院士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与发展   本报记者 王光荣 田雅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设立和不 断发展的   1994年2月18日,张存浩院士对这一天记得特别清楚:在时任国务院总理李 鹏主持召开的科技界部分专家讨论修改《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上,在场的北京 大学陈章良教授建议政府划拨专款设立“总理青年科学基金”,用于支持留学回 国人员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这项建议得到了李鹏总理的赞许。   张存浩院士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 切关怀下设立和不断发展的。其实,早在1993年,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 家宝同志还专程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调研,与一批科学家进行座谈,听取他们 对完善科学基金制、稳住人才、推动基础科学发展等方面的意见。”   张存浩回忆说:“就在陈章良教授提出建议的第三天,我给李鹏总理写了封 信,再次向总理建议设立‘总理青年科学基金’。李鹏总理很快做出了批示。3 月7日,根据李鹏总理的意见,我就该基金的名称问题再次给李总理写信,除 ‘总理青年科学基金’名称外,又提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作为备选。 3月14日,李鹏总理圈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名称并划拨专款予以支持。 当年,49位青年学者获得了该基金。”   疑问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否也算领导点头?   四、听听行内人看法   1956年,一等奖3项;(此后文革期间中断);1982年,一等奖9项;1991年, 空缺;1993年,一项;1995年,空缺。从1991年至今的13年中,总共只有3个项 目获此殊荣。在2002年度的评奖之前,已经连续空缺了三届。   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到,在1986年科技经费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科学界的 获奖能力不是上升,而是大大降低了。   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曾于1997年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进行 过调查,当时没有一位科学家认为评审过严。一等奖减少,“只能说明我国基础 研究水平下降了”,新华社在关于科技获奖情况的一篇文章中这么说   自然科学基金委设有一个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现有19名 委员,都是科学家和管理专家,负责受理不端行为的投诉。 1999~2002年共受 理了155件关于各类不端行为的案例,最后查实的有44件,不端行为主要有四类: 伪造数据7%,弄虚作假40%,剽窃34%,其他19%。第四类“其他”包括重复申请、 假冒签名、虚报工作经历、夸大表述工作基础等。   此前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为蒋锡夔院士、计国桢教授带领的 课题组,获奖项目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簇集和 自由基化学的研究”,经过了20年的研究,这个项目从1985年开始获得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的支持,18年间从没有间断过经费资助。(《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 12月20日出版)   “去年和今年(2005)上半年收到投诉和举报约100余件,查有实据的19件, 这与申请的项目数和获资助的项目数相比是极少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其网站的首页公布了3份实名通报,有3位科技 工作者因违背了科学道德,违反了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而受到公 开通报。”   “对其内部通报和内部处理的部分案例,隐去16名被处理者的姓名和单位名 称,也将其事实与处理决定以简报的形式予以公布。”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9月09日 10:02:45  来源:工人日报)   ……。 (XYS200605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