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偶闻“方舟子”   ·曹涵·   去年(2000年)秋天一个清风徐徐的中午,坐在普林斯顿大学新建的福里斯 特学生中心外的草坪上吃中饭。两个年轻的亚裔学生坐在不远处,一边啃着比萨 饼,一边在讨论着什么。   作为一个生物学者,我一直对遗传学有着特殊的兴趣。每当我看到亚裔,总 是好奇地想猜测他们的国籍或种族。偏偏你总是有那么几个美国朋友,每每宣称 他们有非凡眼力,能一眼分辨出亚裔的种族,我的前美国室友E.J.就属这类自封 的奇才。   我从小在亚洲长大,常常与各类同胞打交道,来美之后,更广交朋友。日本, 朝鲜,越南,泰国,菲侓宾,中国的亚裔,我觉得很难完全精确地分开。尤其中 国,地大人多,历史背景纷纭复杂。同是中国人,一个从福建南部来的男孩,血 缘上可能更接近一个越南男孩,而不是黑龙江祖籍的男孩。拥有五十多个民族, 从遗传学角度说,“中国人”,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定义。一眼见分晓,谈何容易。   所以我从来对E.J.的天才不以为然,他对此非常耿耿于怀,于是每当我们见 一亚裔,便要打赌见分晓,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我每赢免费啤酒,也就不 抱怨了。那已是几年前研究生年际之事,偏偏这天恶习难改,虽距离太远,我仍 不由自主想听听那两个年轻的亚裔学生在说什么。   他们在说普通话。他们是中国人。   偶尔地,我非常惊奇地听到:“方舟子……方舟子……”。我立刻竖起耳朵。 这个“方舟子”不会就是那个“方舟子”吧?那个我中国科大大学同窗五年,同 寝室四年的方舟子。上一次见到他,大概是五年前,可能是六年前了,在华盛顿 特区。我的耳朵竖得比德国牧羊犬还高:“听说他大学里不太学习,整天舞文弄 墨……”哈哈!那肯定是他无疑。   八五年夏天,生物学正是中学生当中最热门的专业选择之一。科大八五级四 十五个学生,号称是当年全国高考平均分最高的一个班,奇人怪事也真是不少, 方舟子可算上一个。有意思的是,科大宿舍搭配也照搬省区地理分布,五个十几 岁的来自四个南方省份的男孩就呆头呆脑地挤进了152楼走廊底端角落的一个西 晒而炎热无比的房间。现在回想起来,校方安排也是不无道理的,从逻辑上来讲, 如果福建南部最顶端土生土长的方舟子也不能生存那个温度,大概八五级生物系 别人能活的几率就更低了。而象我这样从浙江来的室友,并非方兄之类的高温突 变型,当年也就活活跟着陪葬了。想起那些难熬的不眠之夜,心里不由颇为愤愤 不平。   好歹活过了科大第一年的“高温处理”,终于升级到了凉爽通风的四楼。学 习课程也越来越紧张,除了踢足球,我几乎放弃了所有别的文化活动,访问通宵 教室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而作为当年福建省语文单科高考状元的方舟子,写诗作 文,办刊创社,课外活动却是纷繁无比。车水马龙,经常有别系,别年级的诗人 模样的学生进出我宿舍。在以纯理工科为本的科大当年的一片文化荒原之中,我 室俨然颇有“科大文化中心”之位。然而,每当大考来临,方兄搬出课本笔记, 乱翻几遍,摇头晃脑,嘴里念念有词,便每每从容过关,却也不是我等非高温突 变型所能及。   第五年,方兄去了北京作本科论文。   之后,似乎全班同学都先后来美攻读,都先后毕业,各奔东西,纷忙无比, 失去音信。   曾经听说方兄在美课外活动搞得更是变本加厉,干脆辞职上网,纂文出书, 指点江山,舌战群儒,揭虚打假,搞得众人惶惶不安,大呼“方舟子来也!”。 八五级生物系芸芸博士众生,弃学从商,改行换业的却也不少,黑白颠倒的是 (ironically),被认为最早最有可能离开生物去别开生面的方兄却是唯一一个 靠纯生物,一个他自己克隆的基因,而能独立谋生的人。   此时,在新泽西中部的普林斯顿,一个平凡的中午,随机的两年轻学生正似 热烈地讨论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我不禁想打个电话,随意聊聊。   浓厚的福建口音从电话线的那一端滚滚而来,一切依然没变,显然十年的环 镜因素对方兄的基因组毫无作用。粗略一聊,方兄不但没有脱离生物领域,更是 紧紧追随火红火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我被他的普及大众科学教育,尤其现代生 物科技教育的热忱所深深感染。他提起正在筹备一项在中国出一本关于人类基因 组,面向大众浅显易懂的科普读物的计划,问我是否感兴趣写其中与技术相关的 一章。我当时正在微阵列生物芯片技术领域里工作,最近又开始探索下一代的生 物纳米技术,所以对这个课题比较熟悉,就答应下来了。   其后的几个月中,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信息日新月异,不断扩充,这个主意也 逐渐雄心勃勃地从一本书演变成为一系列小册子,因此出版日程也一再延期。仅 就人类基因组中基因数量总值而言,最初估记在6万个左右,后来有人估计多于 10万个,最高数达到14万个。去年《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 杂志发表人类基因组草图时,宣称人类只有3万个多个基因,大出人们意外。这 项消息颇为打击以地球之主自居的人类的自尊心,因为区区一条线虫基因数也在 2万多个。前几个月不久,又有权威性的报道,根据新的生物信息软件搜寻方案 人类基因组总数,可能又爬升回6万个左右,大家稍松了一口气。等到你读这本 书时,说不准又有一个新的定数。   整个过程前前后后历时一年半载,不觉深感羡慕方兄能够全职专业写作的自 由。前大部分时间花在构思,经常在开车回家的路上苦思瞑想,好几次差一点儿 撞进路边树林。终于体会到作家也有其职业危险性,世上确无十全十美之职业。 每当灵感突袭,一词半句,立即随手写下,并无前后伦理次序。天长日久,我的 laptop中渐渐积累了一个“文库”,虽杂乱无章,偶尔某天也会有随便两个篇段 自然前后承接起来。某天恍然间大悟,我无意之中也运用了“鸟枪终端拼装法” 策略(“shotgun paired-end sequencing strategy),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正 象赛莱拉(Celera)基因组公司一样,我在最后阶段较短的时间里把那些EST般 的篇章添枝加叶,接合起来,整个雏形就出来了。这大概是继果蝇和人类基因组 的成功之后,对温特(Venter)博士和司密斯(Hamilton Smith)博士的“鸟枪 法”测序策略的又一次支持。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不得不承认对老祖宗的文字阅读有点疏忽,一但提笔开 写,才知大脑区的唐人街需要好好从新装修一遍。再者,我对中文输入软件几乎 一窍不通,多亏方兄慷慨提供最新优质免费软件下载。最后,对国内最新基因组 科技词汇的翻译标准不甚熟悉,语句安排也颇费周折。不由汗流浃背,挑灯夜战, 兴亏当年大学熬夜功底尤存,总算渐渐涮新记忆,速度也从蜗牛上树逐渐升级为 乌龟下山。   2001年11月于普林斯顿 (按:文中提到的书后来未能完成) (XYS200603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