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今古齐观:海归 田东江 南方日报2006-08-21      如今在不少地方,海归变成了“海待”,面临就业窘境。为什么如此?央视 《东方时空》年初有个调查:洋文凭含金量总体下降、海归增多、期望太高以及 国内学历竞争力上升。海归,一度是人才的同义词。前几年,一个“客串”海归 弄了几个基因样本回来——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先生说在美国市场上任何人 花上几千美元都可以买到,把我们这里弄得兴奋异常,至于有院士出面捧场、央 视报道助阵,且毫不吝惜地掷过去一顶“基因皇后”的桂冠。没多久即证明, “皇后”等人着实愚弄了我们一回。   海归变成“海待”,也该是社会对海归的认识有了回归理性的征兆。所以说 回归,因为这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认识。在钱锺书先生的笔下,海归就不那么光环 耀眼,诸如方鸿渐、韩学愈式的海归,在半个多世纪前不是已被钱先生辛辣嘲讽 得灰头土脸了吗?后人以为那是文学作品的虚构,没有引起注意罢了。据石霓女 士研究晚清留美幼童的著作《观念与悲剧》,1872年,中国向美国派遣了自古以 来由政府派遣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留美幼童,加上此后三年的,总共分四批 派遣了120名。其中,除了第一批的谭耀勋、第二批的容揆因为信教且剪辫被查 出、进而被勒令遣送回国接受处罚而避难他乡,另外三人客死异国,其余的都是 海归。在他们当中,以罗国瑞、詹天佑后来在铁路上的贡献最大,此外,还产生 了中国邮电业的奠基者、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中国第一代留学生外交官等, 但比较而言,多数海归无疑还是寂寂无闻的。   《苌楚斋四笔》载有宣统元年(1909年)《时事报》刊登的一篇《拟考试人员 上唐宝锷书》,有趣得很,不妨录来解颐。那是天津审判研究所考试,唐宝锷出 题:《唐明皇以诗书赐吐蕃论》。但那帮来考试的家伙想必就是走个过场,通过 这种并不能证明什么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专业素质如何“过硬”以淆乱视听, 让社会认为他们不是吃干饭的。然而,不要说答题,他们连题目也看不懂,“不 知唐明皇为何人,吐蕃即今为何国”,至于“搜索枯肠,不得其解”。这件事情 的有趣之处在于唐宝锷的讲解:“唐明皇即鉴书内之唐太宗,吐蕃即中国,即今 之俄罗斯。”毕竟还是有明白人的,即所谓“不识时务之优贡某,不知自谅,竟 敢出而辩难”,他说,吐蕃明明是西藏、明皇明明是玄宗嘛。该文揶揄道:“此 等无据之谈,诚如公所云:尔于中学则致力矣,历史地舆之学素未讲求,无庸争 辩,致误真解。”瞧,不懂装懂反而还理直气壮呢。   这个唐宝锷就是海归。该“上书”起首便交待得清楚:“公非所谓留学毕业 生耶?公非所谓毕业考取翰林者耶?”喝过洋墨水,还是“竞争上岗”的,委实 不过如此;而“以如此之翰林,有如此之认识,此足见留学生之特色,令人崇拜 之不暇。”以偏概全,这话说得有些过分,但应该也道出了若干实情,有些文凭 不过就是“克莱登大学”的而已。《四笔》里的另一则似可作为诠释。“光绪末 年及宣统初年,国朝名器之滥,为历代所未有,动辄赏几品京堂,或调部授丞参。 乳臭未干者,多亦蒙此恩泽,庞然自大”。这当中,“洋翰林、洋进士、洋举人 啧啧在人耳目,尤可笑者,日本留学生多有未入学堂,只购各校讲义一部,作为 校外生,不知如何,亦得文凭”。这么看,方鸿渐倒是非常老实的呢。有个早稻 田大学毕业的海归致书馆职,“前辈”误为“前辇”,“研究”误为“研宄”。 可能是一时的笔误吧,但时人没有放过,作联嘲之:“辈辇同车,夫夫意作非非 想;究宄同穴,九九还须八八除。”   应当承认,晚清那个时候人们对出洋留学在观念上是有认识偏颇的成分的, 最早的留学生决没有权贵人家、富豪人家的子弟就是侧面的生动例证。但一些南 郭海归的“成色”,也的确是人们所以诟病、所以能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XYS200609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