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绿色沙龙:2005环保——强势、全民、科学 苏杨 来源:人民网2006年01月28日   2005年,对国家来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十五结束,十一五揭幕。这一年 的环保环保舞台上,精彩纷呈,似乎为中国未来的巨变做了预演:以一场风暴开 幕、一起事故压轴,各路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情景变换甚至像动作片。即便作 为一个业内人士,这么大的信息量,恐怕也只能速写一下此情此景。而且,以速 写来回顾,有利去粗取精、温故知新――画面上能看见细节的只有三个主体形象: 强势环保、全民环保、科学环保,堪称2005年环保的三个代表。   强势环保是2005年的环保底色。   这个底色是由年初的环评风暴渲染的。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向新闻媒体 通报了30个严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名单,同时责令这些项目立即停建 ――因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环评报告未经批准就开工建设。并建议有关部 门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这30个项目,几乎全是投资额上亿甚至数十亿 的电力大项目,有的甚至是经国务院或其他部委批准立项的。本来环保执法是司 空见惯的事,从1996年开始的“一控双达标”等国家级环境治理行动以来,环保 总局“大嗓门”的执法就没有断过。但这次不是打苍蝇,而是针对老虎,公众当 然一片叫好,美其名曰“环评风暴”。这次能够形成风暴,还是因为新来的风神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他的个人风格终于将环保执法似乎“做大做强”了: “在对违法项目的处理上,环保总局决不手软,虽然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但我 们会顶住压力,坚决捍卫环评法的严肃性。”。   然而,“环评风暴”后续局势的发展似乎也像风暴――来得快、去得快。其 实,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环保总局屡次“刮执法风”的风格:雷声大、雨点小, 舌头多、拳头少,打苍蝇、吓老虎。这次风暴,尽管影响大,但风格变化并不大, 在各个项目责任方服了软、交了款后就悄无声息了。环保总局本来想通过“环评 风暴”及一系列强权措施撼大树以招风,没想到这些大树招风不行,惹祸却厉害: 年底,就因为一个巨无霸企业――吉林石化――的事故,不仅污染了一条江,还 连累了一位公认的好局长,真是好大一颗老鼠屎!   当然,也应该看到2005年显著的进步:再大的项目也大不过法,再硬的后台 理不直也不能气壮――这就是2005强势环保的一个重要进步。更重要的是,2005 年的强势环保在其它方面也一以贯之。   风暴过后,绿色GDP核算、环保政绩考核等都相继展开试点,重大污染事故 的应急机制也在各地陆续出台。环保局的发展方向是明确的――强力介入地方政 府的经济项目立项和运行环节,触动地方政府的核心利益,地方政府不得不改变 “用地方保护对付环境保护”的习惯。这也称得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突破, 因为惟其如此,地方利益才不得不服从国家利益的大局。   应该看到,强势环保在2005年成为特色是大势所趋: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 后一年。十五期间,中国环保并没有像十五计划设想的那样“时来运转”,而是 变化没有计划快。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的环境 大势不仅不领先,甚至“前途叵测”――迄今为止,事实总在颠覆各种“计划”、 “规划”。而原因是――人不和:不当政绩观的影响,使得工业污染治理中地方 保护严重,生活污染治理投资不足不当;地不利:各地的法规执行和环境监管能 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天不时:经济发展阶段和增长方式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般认为,“十五” 以来,我国逐渐进入重化工业时代。这个阶段,能源和原 材料的大量消耗必然导致严峻的环保形势。在此不尽人意之下,环保局此时的强 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多个中央红头文件支持。十六届五中全 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 明确把节约资源作为新的基本国策,有力地配合了保护环境这个“老”国策。这 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环评风暴发生在2005年。 说到底是民意决定官意,民心所向,这也体现了2005年环保的另一个主要形 象――全民环保。   全民环保不仅指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还指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 2005年的全民环保已经成为所谓“新三民主义”――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情为民所系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这一点,不再像以往一样只体现在感觉上。 2005年,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的“民生指数”显示,公众对环保的认知和关注度 越来越高,多数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已接近对安全问题的敏感。但我国全民环 保的缺陷是――环保参与能力差。绝大多数公众一旦遇到具体的环境问题不知道 应该如何参与。当公众遇到具体的环保活动时,视当时的情况再决定如何参与的 比例最高,达到40%以上,自主参与意识不强,从众心理表现突出。这种状况反 映了推动全民环保的当务之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5年,一个榜样 群体出现了,我国首个环保人物大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赢得大多 数投票的是参与环保的“小人物”,最大的官员只是处级干部。这一结果是根据 20名候选人的网上投票、民意调查和专家评选3项最终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出 的。   这是一个公众参与选出参与环保最有影响的公众的评选,获奖的人物中若干 与描绘2005年全民环保最传神的点睛之笔――圆明园防渗膜工程事件――有关。 圆明园防渗工程被媒体披露后,引发了一场真正的全民大参与——先有公众听证 会,后有相关环评队伍整肃,还引发了科学打假人士和所谓“极端环保”、“伪 环保人士”的论争。其涉及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观点碰撞之激烈, 都是史无前例的。单就其影响公众环保的程度来看,算得上中国环保史上的标志 性事件。如果说“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圆明园防渗事件堪称全民环 保运动的开端。 就像“五四运动”在两个方向――德先生和赛先生上并驾齐驱,与2005年全 民环保图案并列的,是另一个主体形象――科学环保。   在环保领域,关于科学的各种论争就像2005年的台风一样,一波接一波登陆。 可以其中一个核心人物为代表:科学打假斗士方舟子。   方舟子在三个论争场合全面介入了环保:   一是就人类是否应该敬畏大自然与传统环保人士展开论争;二是在圆明园环 评事件中打假,曝了假科学家的光,给环保NGO扣了极端环保和伪环保的帽子; 三是怒江水电开发中让汪永晨全面出丑、让自然之友总干事薛野在台下陷于批斗 之境。   方舟子攻击的核心可一言以蔽之:以“环保”的名义造假。   这三件事,从社会效果来看,以方舟子为代表的有科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占了 上风。这也难怪,知识就是力量。本来应该代表全民利益、民心所向,但恰恰是 这些环保名人听到了四面楚歌,遭遇了十面埋伏。尽管这三次论争中方舟子因为 过于刻薄、过于“话语霸权”,但瑕不掩瑜,方舟子的确给一些可以花3小时做 演讲,也不肯花3分钟学习的极端环保、激情环保人士好好上了一课。这种人士 的代表――汪永晨历来是民间环保的活跃人物。然而,她是一个热心环保也只有 热心的女士。这么多年来,她无怨无悔地坚持环境公益事业,但她的文章和演说 也仍然坚持缺乏最起码的环境知识。刚开始,她只是一个爱好者,所以只有热心 就可以了。但现在她已是公众人物,说是环境NGO的一面大旗也不为过,仍然坚 持无知和幼稚,就有误人子弟的嫌疑了。   方舟子这种对环保的勘误已与官员的倾向不谋而合。例如,国家环保总局环 评司司长祝兴祥就评价“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代表理性不足。祝兴祥称, “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公 众听证会,也是我国环保领域规模最大、程序最正式的一次听证会。因为参与的 代表基本上都是从社会上邀请过来的,囊括了正反两方不同意见。因此,这场听 证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祝兴祥认为这场听证会有些缺陷。特别是听证会代 表发言时感性成分大,理性成分少。虽然争论很激烈,但没有拿出充足的事实和 数据,不太符合听证会的宗旨。   不过,也应该看到,本来环保NGO被学术打假并没有什么丑:他们只是公益 事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最多相当于业余学者,犯点学术错误在所难免。不过, 职业学者犯和屡犯学术错误,就有问题了。2005年,有一位本来绝对是内行的科 学家在环保上说了不少外行话:美籍华裔学者刘建国在世界最顶级的学术期刊 《Nature》上发表了对当前中国环境的整体评价――《全球化下的中国环境:中 国与世界各地如何相互影响》。其主要观点是:   ――中国高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旧、低效、污染环境的技术与设 备,这些技术被中国的采媒产业、水泥厂、造纸厂、化工厂广为使用。中国工业 能量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几乎所有的近海都被污染。   ――淡水渔业资源因受到污染和过度捕捞的影响而消耗殆尽。品质退化。   ――由于环境破坏造成了经济损失,社会冲突,和对人民健康造成危害。   不必说刘建国的文章第一句话就出错:“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 国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也不必说这些内容在中国只是老生常谈,“地球人都知 道”,单说刘建国在发表后接受的采访中宣称的中国对策:“要买就要买先进的 技术,不能买已经过时的产品。虽然买先进技术比较贵,但是从长远来说,污染 小,能源利用率高,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也是比较有利的”。这种对策比刘建国 在文章中的跨行――从生态技术领域到宏观环境评价领域――还远。懂一点经济 学的人都知道其实技术进步是相对的,而环境容量是不一样的,从经济学角度来 说,这是经济产出与环境容量的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比值。中国的很多地方还处在 温饱阶段,环境消费者支付意愿不可能高,而且先进技术要发挥比较优势必须要 求上下游产业、人力资源等配套,这种情况下盲目引进所谓先进技术,很可能又 搞成大跃进。   刘建国这样的职业学者在中国被视为大牌科学家,但这样的科学家一旦超过 其专业领域,犯的错误可能是低级的。其实,这样的错误,在方舟子阵营里也存 在。例如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四面出击中将2005年的重点转移到研究中国的 资源利用水平上。他否认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资源利用水平,认为中国经济在世 界上的比重要比直接按汇率法折算要高得多,这个观点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他想 到了需要用PPP(购买力平价)来换算中国的GDP,却忽略了在中国与世界GDP的比 值计算中,如果分子用PPP折算了,分母也应该折算――世界各国的GDP都需用 PPP来折算才对。   尽管民间环保沸沸扬扬,但真正的环保大事还得靠国家――2005年,国家的 环保大策和新策纷纷出台。统计一下,2005年出台的与环保有关的重策有:《中 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 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组织开展循环 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 的决定》等。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也明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的重大任务。所有这些文 件中都体现了一个新意:环境保护是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而通 过发展循环经济兼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则是主要手段。   当然,与环保有关的最大的政策还是――国家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十一五 规划的基础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未来预测方法是情景分析。套用一下此方法:以 十五期间的态势为依据,中国环保的十一五前景也有三个可能情景:基准情景, 和谐情景、理想情景。基准情景只是因循守旧,和谐情景则是符合和谐社会要求 的情景,而理想情景则是强势环保、全民环保和科学环保三合一的情景。   从年终结果来看,2005年的环保还只能算是理想情景,因为三缺一――强势 环保只是表面上的、有待加强。尽管现状只是差强人意,但放眼世界,中国环保 还算得上一幅壮丽图景。2005年的世界不太平,不仅灾难遍地:前有东南亚海啸, 后有新奥尔良飓风;而且这么多发达国家,不管环保现状多好,与坚决贯彻三个 代表的中国环保相比,显然在势头上相形见绌。这也难怪,这么大的一个国家, 这么重要的环境,一举一动,没法不惹人注目。   而且,这三个特色的环保,已经让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了变化:不仅广受世 人关注,而且中国可以负起与其身份相符的国际环境义务。年末的松花江污染事 件处理,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与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 日本打着科研旗号全球滥捕鲸鱼等相比,中国的环保可谓为国争光。如果这种态 势能够保持下去,中国环保乃至中国环境在十一五期间有望真正成为国家的面子。 从这个角度而言,速写2005年环保,画面主题已经显现:今朝三个代表,远景这 边独好。 (XYS200601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