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忽悠分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陈吉德   “忽悠”一词大概是从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出现之后开始流行的,大意是 指使用种种巧妙的手段使得对方上当,与“欺骗”、“坑蒙”之意相当。提到 “忽悠”,人们大都会想到街头巷尾的诈骗分子或者商业领域里的行业欺诈,殊 不知,在一向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中间也存在着“忽悠”现象。我把这类人称为 “忽悠分子”。   忽悠分子大都会给自己的头上“忽悠”上种种诱人的光环,如全国某某学科 教学委员会主任、主编、博导、会长、院长等等,然后全国各地到处“忽悠”、 圈钱。北京某大学的博导占有了学报主编的有利地势后,四处出击,而每到一处 所“兜售”的内容几乎是如出一辙:中国电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 特点。这种“一个话题到处卖”的忽悠分子还讲究接待条件,比如住总统套房, 豪华轿车接送等。这种颐指气使的“忽悠分子”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果戈理《钦差 大臣》中那位装腔作势,吹牛撒谎,其实是分文不值的十二等文官赫列斯塔柯夫。   忽悠分子虽然名声在外,但在本校讲起课来却味同嚼蜡,听者了了,因为平 时正常讲课,战线长,信息量大,“一个话题到处卖”的倏忽手段就难以有用武 之地。前几天,我遇到在上海读博士的师妹,故意说他们学校的某某教授真厉害, 到处做讲座,还是某某学会的副会长。她回答说,那他真是厉害。我一愣。她接 着说,他的厉害就在在于能把听课的学生讲跑了,最少一次只有一个学生在听课。   忽视分子对待学术研究雄心勃勃,豪气十足,动辄就宣称要创立某某学科, 或者某某学科的中国学派,再不然就是某某领域的新论,接着就组织人员“忽悠” 出一批学术专著(行话叫“造势”)。王蒙在为郜元宝《拯救大地》一书所作的 序中对这种人有着绝妙的讽刺:“他们看见头屑就戴帽;看见剪落的脚趾甲屑就 套皮鞋;听见笑声就责备你的匪恭匪谨;闻到屁味就给你塞痢特灵。他们像是宠 坏了的孩子,天真而又骄傲地随时宣布他们已经证实了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航行 了全部海洋;世界已经被他们征服而真理才刚被他们首先发现。他们那么急于填 平他们只尝了几杯水的海洋;那么急于把非己的一切送入垃圾堆至少是博物馆。 他们还动辄自我作古,宣布文学史应该也只能从他们哥儿几个开始,整天吹什么 中国无文学,中国只有两个半小说家,中国文人都是娼妓;或者另一种极端,说 是由于他们没有中举掌印,邪恶瘟疫泛滥了多少年,所以多少年来只有黑线专政, 只有一片黑暗之类的痛心疾首的昏话大话。”这种人由于会“忽悠”,各种课题 也就不难得到,但自己仅挂个“课题负责人”的名义,实际上从不“负责”,而 多半叫自己的研究生或者其他人操刀。   忽视分子的著作很多,但多半仅当“主编”,写写序言和后记,实质性的内 容却很少涉及。这样的主编多多少少给人以“主骗”的嫌疑。有的著作确实是忽 视分子自己写的,但质量却不敢恭维。我读过北京某大学博导写的一本关于影视 编剧方面的书。该书中间“引用”了其学生写的几个短剧,大概有两万字;末尾 “附”上了两个电影剧本,足有五万字。总共二十多万字的著作竟然注入了七万 字的“水”,其胆量之大,心理素质之好,令人敬佩。不但如此,而且章节不合 理,所兴之例都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陈芝麻、烂谷子。这样的“著作”,毫不 夸张地说,充其量也就是本科生的水平!现在,我终于明白有些高校在评职称时 为何不重著作而重论文的道理了。   忽视分子认识很多名人,并且以此为资本,到处炫耀。或者说我与某某很熟, 或者说某某是我的学生。一位博导亲口对我说,他曾经与冯小刚在一起吃过饭。 我听后感到非常可笑。这恰似钱种书《围城》中自称与“西洋大哲学家”很熟而 名声显赫被封为“中国大哲学家”的褚慎明,其实,所谓的“很熟”,只不过是 通过几封信而已。   关于忽视分子的话题很多,不可能一一列举。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忽悠分子 的存在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坏了知识分子的形象。由于体制的不完善和利益的驱 动,忽悠分子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消失。这就要求每一个知识分子洁身自律,警钟 长鸣,否则,就可能蜕变为忽悠分子。 (XYS200610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