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用金钱堆出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赵钱逊   二十多年来,我国一直把成果奖励作为衡量科研成果水平的主要标准,而且 由于各种奖励与成果完成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等直接挂钩,因此国内科技界一 直把争取高等级国家成果奖励作为自身的重要工作。目前国家科研成果奖励的种 类主要有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类。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 历,简要谈谈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争取历程。   我所在的是一个省级研究院。经过多年努力,我们育成了一个作物新品种并 有了比较大的推广面积。根据我们的了解和分析,认为已经初步具备了争取国家 成果奖励的水平。向院领导汇报后,立即引起了重视。院主要领导指示:一是将 该成果作为本院的重大成果来培育,以提升研究院的知名度,因为本院已经连续 10年没有获得国家奖励了;二是责成科研处和我们研究所组成专门班子配合课题 组从事争取工作;三是院拨付100万元作为争取国家成果奖励的专款,研究所也 要拿出相应的经费作为配套;四是为便于国家奖励的争取,责成研究所把本单位 相关的研究内容全部整合到该成果中,若出现人员排序争议,由院领导直接出面 协调;五是由研究院直接出面先争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根据院领导的指示,我们开始了国家奖励的艰苦而漫长的争取历程:   1、大力宣传   先后投资50多万元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同时花费20多万元邀请与成 果奖励有关的专家和领导多次来我院进行了现场观摩、指导和参观,由于接待热 情、成果本身也具有一定水平,得到各位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为获得奖励埋 下了伏笔。   2、整合内容   整合了本单位近10年来相关的研究内容,使该成果看起来更加充实和有竞争 力。虽然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争议,但院领导出面协调后很快平息,没有遇到 多大阻力。   3、成果鉴定   邀请了包括5位经常参加国家和省级成果评审的13位专家(3位是院士)进行 了成果鉴定,同时省内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司局级和处级领导也邀请来了10多位。 由于有意选择了一位与我们关系颇好的知名专家作为委员会的主任,且事先由该 专家对我们自己起草的鉴定意见进行了反复推敲,因此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该成 果被评价为国际领先,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只是事后算帐吓了我们一跳:13 位专家的鉴定费为2.6万元(2000元/位),10多位领导的“关心”费2.5万元,另 外的礼品费2万元。专家领导的车船(软卧或飞机)、食宿(套间或单间)、参 观(有关名胜)和娱乐等费用7万元。短短的1天会议,花去了约15万元。   4、省科技奖励的争取   由于我们单位是省内最大的研究院,每年似乎都有1-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 等奖的惯例,因此在院领导直接与科技厅领导和直接管理处室的协调下,很容易 就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期间花费的各种费用有30多万元。   5、国家成果奖励的争取   获得省内奖励后,很快被省厅作为重点成果推荐申报国家成果。由于国家成 果奖励涉及方方面面,因此整个过程十分复杂,花费也颇巨。国家奖励的大致评 奖过程是:材料申报—形式审查—网络评审—专业组会议评审—评委会评审—公 示—授奖。其中网络评审和专业组会议评审最为关键。按照这个程序,我们开展 的主要工作如下:   第一步:通过各方面的关系,在第一时间内拿到了参加网络评审的专家名单。 为此,先后花费了10万元;   第二部:动用各方面的关系与每个网络评审的专家接触、汇报。先后花费了 15万元之巨。   第三部:在第一时间内拿到了参加会议评审的专家名单,由于这些专家多为 院士,一般人接触不上,主要由我们院领导直接接触和汇报,先后花费了20多万 元。   我们的这些接触和汇报收到了良好效果。许多专家当场表示这个项目是个大 成果;即使是学术上非常严谨的专家,由于多数并不熟悉这个具体的作物,也表 示我们的汇报有利于他们的评审。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还开展了一 些外围工作,花费了20多万元。   在争取过程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老乡关系甚至老领导关系等都派上了 用场。经过2年多的艰苦努力,我们如愿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课题 组成员,我们深知该成果的实际水平获得二等奖已经是令人满意的,但院领导却 并不满意,因为我们在向院领导汇报时一直声称该成果完全具备获得一等奖的水 平。院领导的结论是“我们的争取力度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今后应吸取教 训”。   作为课题主持人,我有幸到北京领了奖,院所先后奖励了我20万元,只是我 没有好意思独吞,而是拿出5万元对帮助我们的有关领导作了表示,特别拿出5万 元对那位研究成果被整合到该成果中而排名比较靠后的一位年轻同事进行了补偿。 获得此奖后,所在单位被评为先进集体,我个人被评为劳动模范、学科带头人、 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人大代表、专家顾问团成员、博士导师等。目前院里正把我 作为院士的苗头进行包装,我也正按照有关领导的指示筹备申请第二个国家奖励。   但是,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每当回想起整个奖励的争取过程就感觉到心理 难受。这个成果的研制先后投入了不足100万元,而争取奖励却直接投入了200多 万元,虽然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但科技人员应该这样干吗?出名以后,我利用开 会的便利接触了多位获得大奖的专家,他们多数也和我有相似的经历。而且在与 评审专家接触时,我们也发现其他项目的完成人也正与这些专家接触,可以推测, 多数受奖成果来得都不容易。但是,这并没有让我得到任何安慰,作为国科技成 果技奖励体制的受益者,我更加感觉到这种体制的弊端和科技工作者的悲哀。和 大多数其他科研成果一样,一个品种育成后,推广应用面积和发表的文章等已经 可以真实、完整地完成了对该成果的评价,为什么非要把成果奖励作为最有效的 评价方式呢?科技人员什么时候才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真正的科研创新上?   我公开这个过程并非要去追究哪个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也不仅是揭露另类科 技腐败,而是恳切希望大家通过这个真实的事例了解我国现有科技成果技奖励体 制的弊端,共同呼吁改革这种体制,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XYS200606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