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科学时报》既不“科学”也不“时”   书剑子   文科从高二开始就基本上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了,自然科学科目的基础很薄 弱。更要命的是,态度还不谦虚谨慎。自我感觉好得很,连相对论这样的问题都 想发表发表高见并上升到哲学和形而上的层次,而实际往往连基本的科学常识都 不懂。   新语丝上就提过不少这样的事例,其中不乏所谓“名记”或者重要媒体。下 面我就谈谈我对《科学时报》的感觉。   我读《科学时报》有两年多的时间了,越来越懒得看了。不仅仅是因为经常 刊登一些让我很反感的观点,而且也经常发现一些语言、文法以及常识错误。下 面随便提一个我印象最深的错误:   中学生发明植物生物电流测试装置(来源:科学时报)   植物对空气的感知力非常强,当污染物侵入体内时,其生物电流就会出现异 常。而人体对这些污染不会产生感觉。利用植物的这一特性,武汉中学生潘晓发 明了植物生物电流测试装置,就像给病人做“CT”一样,可为植物病情作出诊断。 植物体内存在着经常变化的生物电流,但这种电流信号极其微弱,一般只有几至 几十纳安(一纳安相当于十亿分之一安培),无法用现有设备检测。潘晓找来低 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以及同相放大器等检测仪器,经过数十次调试后,发现 如果将这些仪器串联,可将生物电流放大一万倍。在王维佳教师的指导下,潘晓 终于获得了稳定真实的植物生物电流。这一发明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新途径,并已 获得国家专利。(由于没有找到当期,所以就从网上搜索了一个只找到一个转载 的摘录。我印象中原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论述、描写和抒情,不能给大家一一展 示很抱歉)   首先,建议《科学时报》、《楚天都市报》的记者编辑们用GOOGLE检索一下 到底什么是“CT”再写报导。CT 是Computerized Tomography的缩写。其基本原 理是通过层析扫描实现二维或者三维图象的重构。该技术曾获得1979年的诺贝尔 奖。其实其也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神秘,如果你谦虚点,我可以给你介绍介绍其 基本原理,CT层析成像算法还作为我们的数学建模例题案例讨论过。(我当然没 有工夫和耐性来教你,不过你可以到http://www.slaney.org/pct/pct-toc.html 来下载教科书读,前提是稍稍补充补充数学才能读懂)。   而你们报导的装置实际上是类似做心电图,用的是生物电流!   其次,真的是该中学生“发现”把它们一串联电流就放大了一万倍了吗?如 果不串联滤波器就不会放大吗?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同相放大器等电子期 间到底是何玩意有何功能长得是方的还是圆的估计记者们并不清楚吧?   如果该中学生和她的合作伙伴根本不懂得上述几个器件的功能,没有足够的 理论指导这个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过程,那么她怎么知道放大的就是“一万倍”? 怎么知道确定各个器件的相关参数?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不会相信她 “找来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以及同相放大器等检测仪 器”,然后“经过数十次调试”,接着就“发现如果将这些仪器串联,可将生物 电流放大一万倍”。   这一个系统足够一个信号处理的专业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做毕业论文了。很难 想象一个高中生“经过数十次调试”然后就发现“如果将这些仪器串联……”。   不懂没有关系,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任何人懂得的知识都是皮毛。但是,不 懂装懂,误导大众就是你的不对了!   其实,类似这样的文字是文科记者们报道科学研究时常用的修辞,为了塑造 他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一来就是经过多少次失败的考验、经过多少次反复的实 验等等。不要把写报导当成写小说好不好?拜托了记者先生们!   在科学启蒙时期,人们掌握的科学知识太少,而未知的东西太多,所以很多 发现、发明都是带有很强烈的偶然性,都是在辛苦的反复尝试下获得成功的,都 经过很多反复探索的过程才获得真知。描写科学启蒙时期的科学工作者们的工作 用类似的修辞还差不多。   而现在的科学研究,由于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科学事实和必要的研究工具, 更多的是理论外推过程和学科移植过程。甚至连化学家和材料学家们都可以通过 计算机来“设计”!   显然这个中学生的发明就属于“技术移植”——将医学中的生物电流检测引 入到植物中来。其研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手段、方法都是早已为人们所熟 知的科学常识,只是对这个具体的科学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 方案、确定合适参数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发现问题、改进方案,直到方案得到的 结果可以接受。   该中学生能够细心地观察问题,并根据自己生活、学习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技 术移植,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如果她足够聪明的话,在她有了idea以后接下来 需要做的事情绝对不是如记者所描述的那样的过程,而是首先找内行的人——譬 如物理教师、电子工程师等咨询,然后查找文献资料看哪些知识、手段可以借鉴 和移植。再接下来是自己学习必要的知识和工具并在必要的时候和该领域的专业 人员合作,而不是自己一个人蛮干。这个过程中她必然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帮 助和合作支持。不然无法想象一个中学生能完成这样一个专业的信号处理系统。   可该报的科学报道的创作技巧还停留在科学启蒙期,虚构推测的手法太陈旧 以至于看得人都反胃了!完全外行的人来描述内行人科学研究的顿悟、思索、曲 折过程,就好比男作家写分娩的内心感受。写出的东西不让人反胃才怪!   科学时报,顾名思义,应该不但科学,而且跟上时代。而实际上,最近《科 学时报》既不科学,也不与时俱进。过几天我再给大家展示展示《科学时报》宣 传的民间科学。 (XYS200603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