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   “李尔康”不知何许人,北大反科学传播中心不久前曾经登过此人一篇《袁 隆平的杂交稻育种过时了吗?——评方舟子〈从袁隆平获国际大奖想到的〉》, 看完令人哑然失笑,一见而知就是那种对所谈的科学问题一窍不通,却又自以为 是,觉得靠玩点文字游戏就也可以来跟专业人士坐而论道的。他和那些痴迷破解 重大科学问题的科学妄想家还有所不同,算是科学妄评家吧。如果他不是在炒冷 饭(《从袁隆平获国际大奖想到的》发表于2004年10月),我也许还有兴趣来陪 他玩玩。今天看到此人在《羊城晚报》上登了《令我困惑的“郑岳青现象”》, 还是哑然失笑,虽然也是炒冷饭,但既然这回出丑出到了报纸上,就给他在这里 存个照吧。关于“郑岳青现象”,评论文章已经够多了,从文中引用看,此人显 然也是看过的,看不懂不是你的错,看不懂还自以为比别人还懂,还要训斥别人, 就不对了。他最擅长的是把无关的事情搅到一起,最好玩的是这两句:“‘他人 引用率’多少算多,譬如丁肇中所研究的暗物质,除极少数的专业人士外,其他 人很难真正弄懂,如果他的文章引用率低,你能说他的文章水平低吗?可见, ‘他人引用率’也不能用来评价文章质量。”“发表文章给奖金不当,那是学校 的事,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说不定也会多写几篇呢?方舟子先生一贯标榜‘赔 本打假’,他不也写专栏赚钱吗?”他显然是把专业论文的“引用”等同于通俗 文章的“引用”,把科研奖励等同于文章稿酬了。我想,李尔康在《羊城晚报》 上登这篇文章,应该也是有稿酬的,那么根据“方舟子先生一贯标榜‘赔本打假’, 他不也写专栏赚钱吗?”的逻辑,以后我们就可以把这做为李尔康是为了赚钱而 批方舟子的证据了。 (方舟子)   令我困惑的“郑岳青现象”   金羊网 2006-03-03 09:19:38   李尔康   “郑岳青现象”是半年前发生在网上的一段公案。在网上浏览,“3年发表 82篇论文”几个字跳入我的眼帘,寻踪搜索找到了“难得愤怒”和柴会群两位先 生分别在《新语丝》和《南方周末》上的文章,和围绕这两篇文章和方舟子先生 的一个讲话而来的铺天盖地的跟贴和评论文章。这些都是揭露和谴责宁波大学郑 岳青教授发表了大量SCI文章,“骗取”名利行为的,并把这称为“郑岳青现 象”。   读着读着,我不禁地困惑起来。指责郑岳青教授的根据有三条:发表的文章 数量多、刊出文章的刊物的“影响因子” 低、“他人引用率”低,由此推定郑 教授发表的都是“垃圾文章”,这是主要罪名;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其它罪名, 如骗取奖金、科研基金、名誉地位等等。令我感到困惑的是,所有的根据和论证 都不能令人信服。   首先,说郑教授3年发表82篇文章太多,可方舟子先生说这还不是最多的, 还有一年发表65篇的,16个月发表148篇的;我的困惑是,在一定时间内,到底 发表多少文章最合适?譬如我问:3年发表50篇行不行?   其次,“影响因子”是评价刊物的一个指标,并不与刊物上具体文章直接发 生关系,并不能用来评价具体文章。不能说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的文 章一定好,反之依然。   最后,“他人引用率”多少算多,譬如丁肇中所研究的暗物质,除极少数的 专业人士外,其他人很难真正弄懂,如果他的文章引用率低,你能说他的文章水 平低吗?可见,“他人引用率”也不能用来评价文章质量。就郑岳青的82篇文章 来说吧(如在3年内,别人引用次数为160或100,是算高还是低?),其中部分 可能水平一般或较低,但你没法断定其他文章水平都不高。“难得愤怒”先生不 是承认郑教授还有一篇文章是好的吗!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R.Hoffmann引用的那 篇可能就不错。我无法相信,郑教授除了一两篇好论文外,其它的都是“垃圾”; 难到就没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吗?。   由此可见,根据文章数量、“影响因子”和“他人引用率”来推断文章质量 是靠不住的。如果无法判定郑教授的文章质量,那么加给郑教授的其它罪名也就 跟着不成立了。发表文章给奖金不当,那是学校的事,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说 不定也会多写几篇呢?方舟子先生一贯标榜“赔本打假”,他不也写专栏赚钱吗? 至于那些荣誉头衔,有人愿意给,而他又愿意接受,别人无权说三道四。根据靠 不住,结论也靠不住,而依靠这些来攻击一个人,对这个人造成的伤害和给国家 所造成的损失,大家想到了吗?   在“难得愤怒”、柴会群和方舟子诸先生的文章和讲话中有些说法,笔者是 很难认同的:   ·“难得愤怒”先生问,郑教授为什么要窝在宁波大学这一所三流大学里, 没有被清华、北大、浙大等名牌大学挖走。道理很简单,名牌大学既不可能,也 不需要收罗全国所有有才干的人。至于郑教授为什么愿意“窝在”宁大,就像方 舟子先生不搞生物化学,专搞“反伪打假”一样,人各有志。不过不论谁,如果 有人能为他提供100万元建实验室,那他还会做别的选择吗?   ·“难得愤怒”先生说:“北美任何一所二流大学的博士生的三年间的出版 记录都比他好。”如果有人问,北美有多少所二流大学,你或许还能查到一个大 体数字。要再问:这些大学有多少教授,每个教授都带几个博士生,他们的研究 方向是什么,他们发表了多少论文,你又是怎样将这些论文与郑教授的文章做比 较的,该如何回答?我提这些问题,当然并不期待“难得愤怒”先生回答,我断 定他也回答不了,就是回答了,我也不相信。   ·“难得愤怒”先生告诉我们,他将这些论文(当理解为82篇)拿给一个做 化学晶体合成的白人博士后朋友看。这位白人博士浏览后说,郑教授的论文全是 垃圾(rubbish)。我疑心这位“白人朋友”是杜撰出来的,因为我不相信这位 “白人朋友”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和耐心浏览那么多的文章,而且还得出“全是 垃圾”的结论,但是连“难得愤怒”先生认为好的那一篇都没有看出来。在这里, 他特别强调他那位朋友的肤色,是不是说“白人”比“黄人”或 “黑人”更有 诚信?“难得愤怒”先生在“白人朋友”面前汗颜和无地自容,我倒为“难得愤 怒”这位“黄人朋友”的卑微心理“汗颜和无地自容”。   ·柴会群先生在《南方周末》上说:郑教授为杂志审稿“并不是多么难的事 情,‘一些博士研究生也可以做到’”。笔者曾与两位审稿人有过书面往来,他 们所质询的问题是博士生绝对提不出来的;而且要对是否发表所审文章提出意见, 博士生没有这样的资格,当然也办不到。我有位朋友,恰巧审查过我的同事和法 国一位有名望的学者合作的文章,我的朋友的学术水平在同行中是无可置疑的。 我不能说,一定没有博士生审稿的事,因为我不知道。不过我也接触过不少研究 生,还没有听说,谁为杂志审过稿。我不认为审稿“不是多么难的事情”, 《Science》和《Nature》的黄禹锡案就是实例。不信你就试试看。   ·方舟子先生说:“大家去翻翻《晶体成长》或类似的刊物(他们认为的垃 圾刊物),会发现那上面大部分的作者是中国的作者”;“我知道有的美国教授 因此拒绝给来自中国的论文审稿。”我要问:“类似的刊物”是哪些?“中国的 作者”又是哪些人?哪些教授拒绝给哪些“来自中国的论文”审稿?方舟子先生 常常以这种轻蔑的口气提及中国和中国人,坦率地说,我厌恶这种说话的口气。   现在,在我面前有两个截然相反的郑岳青:一个是被方舟子先生们斥为“学 术道德败坏”、 “cheating, scandalous (欺骗,丑闻)”、 “学术骗子和垃 圾海归”的郑岳青;另一个则是“留德学生中的拔尖人才”,学而有成,回国后, 在国家和大学提供的良好的学术环境下,工作勤奋努力,成绩显著,发表了大量 的学术文章(在短短的三年内,发表的文章达82篇,有的曾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所 引用)的郑岳青;依据一连串不可靠的论据推断出的郑岳青,很难令我信服,宁 大学校当局淡淡一句“没有任何不正常”的话,很耐人寻味。现在,我最大的困 惑就是,那个真实的郑岳青到底是怎样的人? (XYS200603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