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南京大学6位博士生关于请求查处潘知常事件给校领导的公开信   尊敬的南京大学校领导,   学风监督部门:   你们好!   我们是南京大学中文、历史、哲学专业的几名在校博士生,我们写这封信, 起因于互联网上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令人不安的“潘知常事件”。在这场事件中, 仅仅是新语丝网站就有约20篇文章涉及到对我校学者潘知常教授的学风问题的指 控,指控的内容十分令人震惊,批评者之一方舟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强调说 “潘知常(事件)是到目前为止我遇到的性质最为恶劣的剽窃案”。国内各个学 术网站上也充斥着相关转贴和评论。在校内,老师和同学对此也整日议论纷纷。 外地的学人则纷纷来信来电打听此事情。一时间,无人不谈南大潘知常,这场风 波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学丑闻”,相关指责也不仅针对一个学 者的学术操守,而且波及了我校的文艺学、美学、新闻学等相关学科的声誉,也 严重影响到我们这个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百年名校的学术声望。作为南大的一员, 我们感到,学校不应继续保持沉默,相反应该尽快研究和调查和应对潘知常事件。   根据网上的部分文章指控内容的归纳,我们整理了潘知常事件中需要澄清的 9个要点方面,如下:   1、潘知常教授1999年的著作《生命美学》一书是否为抄袭之作?是否曾在 《光明日报》理论版窜改他人的评论文章?是否因此曾被中文系剥夺申报博导资 格?是否曾经因为伪造证据被多家媒体揭发和批评?是否事后在不同场合对有关 教授实施恐吓漫骂?   2、潘在主持“企业形象研究所”期间是否收了学生一万块钱以任命他为该 所“副教授”?学校领导对此事是否知情?过后是如何处理的?   3、是否在以上事件后潘知常教授依然被晋升为社会新闻传播方向的博导、 并被调到新闻系委任为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调动和晋升的理由是什么?   4、潘知常教授是否在2003年曾再次被揭发其编著《传媒批判理论》涉嫌剽 窃《后现代转向》一书?此外是否多处章节存在抄袭陶东风、陈阳等其他学者现 象?是否存在多处违背学术常识的学术谬误?   5、潘知常教授的《批判的视境》、《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等一系列博客文 章究竟与张远山、李劼以及其他多位学人文章之间有无抄袭的联系?潘知常教授 这些文章或相关内容是否还曾经在纸质媒体公开发表过?   6、《传媒批判理论》发表之后,潘知常教授是否曾将其中多处内容作为论 文公开发表过?这些论文中是否也有涉及到对陶东风、陈阳、章戈浩等以及其他 学者的抄袭和侵权?潘知常教授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现 代传播》等学术期刊发表的相关主题论文究竟与涉嫌抄袭的内容有无联系?是否 在“没有将抄袭内容作为论文公开发表过”问题上撒过谎?   7、潘知常教授的国际会议论文《媒介叙事与现代性神话的建构——从入世 宣传看国家主义话语的张力》是否是他的博士研究生所写?潘是否还曾经曾经获 奖?他的其他会议论文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形?   8、潘知常教授给方舟子等人的信是否为恐吓信?潘本人是否动员过中宣部 和地方宣传管理部门恐吓过参与报道的相关记者?近期是否在利用新闻界主动参 与策划对该事件的炒作?   9、在抄袭风波中,潘知常教授为何在博客上隐藏了自己的所有文章?是否 是因为在其所有文章和书稿中的问题不止于上述内容?   由于我们不是著作权法专家,也不具备对此进行实证调查的基本材料和权力, 我们仅仅能够存疑将以上问题梳理给学校领导。如果经过调查,潘知常教授是清 白的,那么学校有责任给予其澄清事实,恢复名誉;如果以上问题中有部分是真 实存在的,那么学校应该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如果学术界的以上指责大部分均 为事实,那么我们认为该事件系为严重的不良学风案例,希望学校果断处理,并 以此为契机整顿学风,以儆效尤。   近百年来,南京大学俊彦云集,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杰 出贡献。李瑞清、吴有训、竺可桢、茅以升、柳诒徵、胡小石、陶行知、郭秉文、 陈鹤琴、汤用彤、马寅初、李叔同、熊庆来、童第周、金善宝、闻一多、张大千、 徐悲鸿、傅抱石、严济慈、吴健雄、李国鼎、罗家伦、顾毓琇、李方训、吴宓、 朱光亚、赵忠尧、赛珍珠、杨杏佛、吕叔湘、梁希、戴安邦、陈白尘、匡亚明等 名家大师们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 勋”中,有6位是南京大学校友。南京大学则正在致力于“承百年传统、展辉煌 成就、扬南大精神、创世界一流”(以上内容引自南大主页)。在国内外学界, 南京大学的学风、教风一向有口皆碑,学校精神也被概括为“诚朴雄伟、励学敦 行”。我们因为在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也时时刻刻亲身感受到本校的严谨学风 和学者们的崇高品德。100多年来,无数师生、众多先贤勤勉奋斗,孜孜以求,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有了南京大学今天这样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也因此成 为了包括我们在内的海内外众多学子   心目中的学术圣地。也正因为于此,今天,我们才对南京大学的学术声望珍 惜备至,对影响到学校形象的事件痛心,对堂堂南京大学因为出现学风问题而被 炒作尤其感到难以释怀。   众所周知,学术腐败在今天已经是影响中国科学进步的主要障碍,成为失去 大学精神的罪魁祸首,成为中国学人失去创新能力的主要诱因。从研究生的角度 看,学术腐败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的学术权益和未来发展的前途。学术腐败 最典型的表征就是学术抄袭、剽窃、模仿。美国现代语言联合会《论文作者手册》 对剽窃(或抄袭)的定义为:“剽窃是指在你的写作中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表述而 没有恰当地注明出处。……这包括逐字复述、复制他人的写作,或使用不属于你 自己的观点而没有给出恰当的引用。”(引自方舟子文《剽窃的层次》,2005- 08-01搜狐文化频道)那么,学术抄袭、剽窃、模仿盛行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 监督、打击不力。正如何毓琦写给宋健同志的信中所言:“剽窃。表现为署上本 人姓名、不当引用原文以及省略原文出处等不同形式。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 为相信管理者不会知道其中的差异以及学术监督不力。”(转引自2006-02-06 日浙江大学海纳百川站)。   南京大学在端正学风方面曾经做了许多坚持和努力。我们也在学校网站各有 关资料看到,1998年,南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出台了规范科研行为的管理细则。 明确规定了禁止剽窃、坚持科学数据的真实性、反对一稿多投及简单重复自己的 科研成果等6大规范,规定对学术不规范行为,一经查实,即取消晋升职称资格, 取消学位、职称及相应的工资待遇等。2002年,蒋校长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时大 声疾呼:建设高水平的一流大学,达到一流的学术水平,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 离不开健康的学风、文风。南大将一如既往地营造“守正而创新”的学术环境, 对可能出现的“学术泡沫”,要一查到底。洪银兴书记等16位博士生导师也曾联 名向全国呼吁———以德治学,抵制学术腐败,倡导精品意识。部分学术委员则 提出:要加大对学术腐败的惩罚力度,让剽窃者“名利双损”,对把关不严的人 也要追究责任。文学院院长董健教授曾大声疾呼,中国大学要找回“大学之魂”。 这些都在全国学术界引起过普遍关注。   正因为如此,我们建言学校及早对“潘知常事件”作出对策,成立独立的专 家调查小组,并尽快公布调查结论和处理结果。我们认为,如果学校不能认真查 处该事件,那么南京大学未来还可能会出现形形色色类似事件,学校在学术伦理 方面将会导向酱缸文化,学风的整顿将愈发困难;而对抄袭事件的从速从严的查 处,不仅无损于学校的荣誉,而且会对学校长远健康发展有利,对南京大学在全 国学术界的口碑有益的。在这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从名校身份比较,北 京大学对王明铭教授抄袭事件的处理方法可以借鉴;从地理相邻性比较,本地河 海大学对刘汉龙教授抄袭事件的处理方法可以借鉴;从学科的相似比较,汕头大 学对新闻学院胡兴荣教授抄袭事件的处理方法值得认真学习。   作为一封公开信,我们也真诚的呼吁新闻人士在南京大学对“潘知常事件” 有调查结论之前,不应再就该事件盲目炒作,对尚未核实的事实不以讹传讹,读 者亦不应把潘知常事件与与南京大学的学风主体和研究生教学质量混为一谈。此 外,众所周知,在中国大学界,学术剽窃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各个大学广泛存 在的。“学术界关于学术腐败现象的揭露和遏制学术腐败的讨论是越来越多,其 中既涉及科学界、科研项目、职称评聘、学位论文、成果评奖、新闻出版等方面, 也论及学术腐败现象和根源、揭露集体学术腐败、遏制学术腐败、实行学术监督 等问题”(引自2006-02-26《法制早报》)。针对近期相继出现的各类学术造假 事件,国家教育部2月2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教育部今后将健全学术评价机 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目前正在酝酿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来促 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经常化、规范化,以有效治理学术抄袭和学术造假问题”(引 自2006-03-03 新华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南大,有理由 在类似事件上率先垂范,并坚决杜绝再次出现类似的学风事件。我们也希望全国 的高校和学术界能够联合起来,共同为净化学风、重塑大学之魂而奋斗。   我们殷切期待着学术界学风健康的那一天!   2006年3月5日 (XYS2006030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