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关于魏于全Nature/Medicine论文造假的证据 作者:教父 由于本人近日锁事繁忙,未能参与论坛的讨论,先向各位朋友致歉。化了点时间拜 读了魏院士的大作后,收获颇大,觉得有必要就此文简单说明一下。 1. 有关整体细胞的免疫反应,司教授已在理论基础上否决了此文的科学性。本人就 不必多说了。顺带提一下,司教授的知识并不过时,因为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并无革命 性的变化,只是多了几个新蛋白和一些花哨的词汇而已。本人在司教授公开信中质 疑的基础上附加几点。 2. 现就重点讨论一下图7。先谈7a,再说7c。在图7a中,蛋白分子量的标示表明, 220,97.4,46 和21.5kDa之间几乎是等距离的。因文中未说明用的是何种浓度和 何种胶,故不好乱加猜测。不过,不论用什么浓度的胶,即使是用4-12%或 4-20%的梯度胶,只要跑过蛋白电泳的技术人员都应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 简单:如用低浓度胶的话,分子量21.5kDa的蛋白应跑到底部末端了;反之,如用 高浓度胶的话,分子量220kDa的蛋白还在原位未动或尚未与其他蛋白分开。如用梯 度胶的话,这四种标准蛋白也绝不可能呈现等距离的位移。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图 7a是伪造的! 3. 现再说图7c。这还得与表1连在一起说。假设文中所提到的几个peptide都能产生 足够的免疫反应并产生相应的免疫球蛋白,但是就alpha-v interin (330-364)而言, 这完全不符合最基本的化学和生物学常识。在此片段中,人与小鼠之间的唯一差别 是第24位的氨基酸。人的是丝氨酸,小鼠的则是颉氨酸,而丝氨酸与颉氨酸之间总 体差别不大。这么细微的差别在有34个氨基酸的peptide中是不可能产生显著变化的, 甚至在空间构形上也不会有明显的不同 (用分子模型证明这两段peptides是互相重叠 的)。既然如此,图7c中由人的alpha-v interin (330-364)在小鼠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又 怎么会有如此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呢?同理,唯一的解释就是图7c也是伪造的!本人 猜测,也许魏院士将此片段中的丝氨酸当成了某个脢的活性中心了呢。 4. 还有一点不明的是魏院士能在短时间内纯化到如此大量的特定的免疫球蛋白。虽 然文中并未交代纯化条件和得率等,但这并不妨碍咱们算账。不包括体外和其他实 验所需,光就体内一项所需的免疫球蛋白,咱们来算笔小帐。文中并未说明具体剂 量,只用了个范围(10-300mg/kg),先给一次,接种肿瘤细胞后每周给两次连续三周。 因此给小鼠注射每种纯免疫球蛋白共7次。按文中所述,每组十只小鼠。每只小鼠 应在25克左右,则每组约250克。如以300mg/kg剂量算的话,每次注射要用75mg的 纯免疫球蛋白。注射7次,不包括重复实验而以100%成功率计算,总共需525mg的 纯免疫球蛋白。虽然小鼠在强烈免疫反应下有可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 (5-10mg/ml全血),但有两点重要因素。一是每只小鼠仅能收集到1-1.5毫升全血, 二是特异性的纯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应在微克水平。如此说来,魏院士即使雇上几 十号“民工”日以继夜地不停给小鼠注射免疫,采血,纯化球蛋白等等,就是折腾上 一二年也供应不上一组小鼠用的量啊。不过,以魏院士当今的财力和魄力,专门建 一免疫球蛋白生产工厂也不无可能。 纵上所述,此文既无任何科学的理论依据,又有明显的伪造数据的性质。这篇“论 文”是一篇彻头彻尾的伪论文! (XYS200603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