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四川大学师生职工对4月13日《人民日报》所载《七问“论文迷局”》一文的强烈反映   情况反映[2006]第27期   四川大学党委办公室 2006年4月16日   2006年4月13日,《人民日报》科教周刊版整版发表长篇纵深报道《七问 “论文迷局”》并配发署名文章《学术重“学”更重“德”》后,激起四川大学 广大师生的强烈愤慨,纷纷通过各种形式,向学校各级党政组织反映他们的意见 和呼声,一些学生甚至强烈要求学校状告《七问“论文迷局”》的作者。学校党 政正在努力做好学校的稳定工作,并表示一定将他们的意见和呼声通过正常的组 织渠道向上反映。现将学校有关部门汇总的师生职工意见归纳反映如下:   1、广大师生职工普遍认为:对魏于全论文之争,本来是一个在互联网上进 行的普通的学术争论,不少相关领域的学者都参加了讨论。对这样一个正在进行、 尚未得出结论的学术争论问题,这篇文章的记者却以强烈的倾向性介入,是一种 极不严肃、极不负责的态度。一位青年教授说:“这篇文章的记者对一场正在进 行的学术争论撰写带有如此偏见的文章,是对科学的亵渎,是对学术争论的粗暴 干涉,是对科技工作者尊严的蔑视,更是把媒体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典型行为,这 样做太不应该。我难以理解,感到失望。”   2、许多师生职工认为:国家正在致力于自主创新,我们既要旗帜鲜明地反 对学术造假和腐败,同时又必须大力鼓励科学探索,要允许失败,宽容失败,营 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而绝不能对科学探索乱扣“造假帽子”。而这篇文 章却反其道而行之,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主创新的有关精神背道而驰,已形成 了严重的舆论误导影响。一位老教师说:“这篇文章具有乱扣‘学术造假’帽子 的倾向,令人心寒,令人胆颤。今后谁还敢去探索,去提出新观点、新方法。”   3、不少海归学者认为:魏于全教授怀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回来,做出了 许多重要的学术贡献,是我们海归学者的优秀典型。但是,这篇带有明显倾向性 的文章,不仅严重践踏了学术争论的原则,更使我们海归学者的感情受到严重伤 害。一位海外回来的博士后说道:“我们回国,不求待遇多高,不求条件多好, 我们需要的是社会和舆论对我们理想抱负和科研工作的理解、宽容和支持帮助, 像这样动辄就上纲上线地把人置于‘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的舆论境地,以 后谁敢回来?谁能够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呆得下去?”   4、许多师生指出:这篇文章除编者按,共计6900余字,其中引用司履生的 话有25处,共计2300余字;摘用魏于全的话仅14处,共计1023字,而且魏于全对 关键性问题的回应没有采用。一位博士生说:“很明显,这是以司履生的观点来 诱导读者,并且事实上也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这样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造假杰 作。”   5、一位青年教师反复研读该文后指出:“全文共分7部分,这7部分无论是 结构还是标题上,都有失公允立场,具有明显的倾向性。首先是结构上,例如只 有‘在司履生看来,魏于全有什么错’部分,却没有相应的‘在魏于全看来,司 履生有什么错’部分;只有‘司履生为何旧事重提’部分,而没有魏于全对此的 回应部分。是魏于全没有作答复吗?显然不是。众所周知,针对司履生的指控, 魏于全在2003年就在给两个杂志编辑部的回信中给予了逐条答复,这次又在新语 丝网站上进行了相应的回复。这些答复在互联网上已被大量转贴,但本文作者都 视而不见,全然不予理会,难道这是客观公正的立场吗?”一位历史文化学院的 学生说:“这篇文章通过大段引用司履生原文或原话,指责魏于全论文中的所谓 ‘破绽’、‘虚假’,但为何不相应地引用魏于全从学术角度对此作出的回应? 魏于全针对司履生提出的所谓学术造假问题,在回复新语丝的文章中专门从学术 角度进行了说明,对刊物的编印疏漏部分也有专门说明,具有很强说服力,获得 了广泛支持和普遍理解,作者对此却只字不提,使读者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无从比 较,这不是通过传媒强势,把司履生的观点强加给读者吗?”   6、一位法学院学生说:“这篇文章混淆了学术争议与学术腐败的概念,故 意诱导读者把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与魏于全相联系。众所周知,学术进步的过程, 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即使存在方法的某些错误或疏漏,也 是学术研究中正常的现象,这正是科学探索的曲折所在;而学术造假则是指伪造 数据、伪造结论,学术腐败则是指剽窃、抄袭等等。但是从该文所引用司履生观 点看,对魏于全的指责都是‘实验设计’错误导致实验结论不可靠,就连文章所 引用的《中华肿瘤杂志》复信也只是表述为‘那篇文章确实存在错误疏漏之处’。 是否存在‘实验设计错误’和‘错误疏漏’需要经过科学界严谨论证才能得出结 论。但是,即使存在,我们还是要问,‘实验设计错误’与‘造假’能同日而语 么?‘错误疏漏’与‘学术腐败’能相提并论吗?这样混淆黑白,偷换概念的文 章,能在权威党报上发表,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一位临床医学院的学生说: “文章从题目和编者按开始,就精心设计了一个把魏于全置于‘打假’范畴的舆 论氛围,继而又在文章后专门配发了邹承鲁院士过去已被刊载过的文章《学术重 ‘学’更重‘德’》,其用心何在?难道不正是未等科学界论证,就在为读者预 设魏于全‘造假’的前提吗?难道不正是在以强势舆论来左右甚而取代科学论证 的过程吗?这不仅是中国科学家的悲哀,也是中国新闻界的悲哀。”   7、一位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说:“这篇文章多处使用一些司履生无法证实 的话来误导读者,这些话已经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畴,已是变相的人身攻击,令 人十分反感。例如:文章引用了司履生的话:‘魏说,这对他很重要,我的文章 让他非常紧张,他每天难以入睡,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干扰……’,‘这篇文章求 你别发了,对他影响很大,关系到他个人名誉’,等等。”一位青年教师说: “很显然,大量引用司履生在学术争论范围之外的一面之辞,其真实性无法证实, 但却能够对魏于全的人格尊严带来严重影响。记者进行这样的描述,就是以貌似 客观来掩盖其严重的倾向性,这严重违背了新闻记者特别是权威党报新闻工作者 的道德良知和公正态度。我真的很怀疑这几位记者的动机是什么?”   8、还有不少师生指出,该文把华西医院某负责人对此事的看法等同于四川 大学的看法,把个人观点与学校行为混为一谈,已给学校的社会声誉带来严重的 负面影响。一位学校机关管理干部说:“文章第七部分的标题是‘魏于全与川大 的说法为何不一致’,主要通过两点来说明,一是魏于全对‘学校’关于其介绍 材料的否认;二是华西医院某负责人的一些话。据我了解,第一,关于魏于全对 所谓‘学校’材料的否认问题根本就是一个偷换概念的问题。所谓‘学校’材料 是三位当时学校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作为自由投稿撰写的,没有经过学校审定,也 未经魏于全本人审阅,根本不能代表学校。对此,魏于全本人和学校有关负责同 志早就向有关媒体作了专门说明并要求更正,对前来采访的这几位记者也作了具 体说明,原材料的三个作者也已在网上公开说明并致歉。这正说明了魏于全和学 校在宣传报道上的实事求是。该文作者在对此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又在文章中颠 倒事实,恶意炒作,把之归为学校行为;同时把魏于全当初没有认可并且删掉的 部分又重新登出来,不知是何用意?!第二,把华西医院某负责人的谈话视为川 大行为,更是荒谬。学校职工或华西医院负责人对此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是完全正常的,但是,不能把个人观点等同于学校的观点,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文章作者却以偏概全,违背常理,其动机让人难以理解。这不仅伤害了魏于全本 人的声誉,也损害了四川大学的形象,严重伤害了四川大学十万师生员工的感 情。”一位法学院的研究生说:“现在是法制社会,媒体侵害了我们学校的名誉, 我们就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讨个公道,讨个说法,要求道歉赔偿。”   9、一位干部说:“记者在采访了解过程中严重违背权威党报的诚信原则和 职业道德。我们在接待这几位记者时曾表示,希望在科学机构对这一学术争议有 结论之前,暂不报道此事,以免引起一些影响正常工作的干扰和舆论炒作。当时 记者明确称:以人格和党性保证,只是了解情况,决不会公开发表。但今天却以 不负责任、失之公允的态度发表此文,同时,对学校负责同志表达的态度不作全 面准确的反映,这使我们很难理解。既然要发表此文,就应光明正大,为何却要 对一级组织隐瞒初衷,为何要背着我们,欺骗我们?这严重伤害了我们对权威党 报的感情,损害了党报记者的诚信。”   10、学校不少专家指出,鉴于魏于全教授的研究工作涉及当今科学研究前沿, 是一个新的领域。如果用牛顿经典力学的基本理论来判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用 平面几何的基本理论来判断球面几何的理论,必然得出错误的言论。目前双方的 争论极具专业性,媒体和公众不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判断,靠诉诸社会 舆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正确而理性的办法只能是按照科学界处理不同学术争议的 正常途径来解决。目前,魏于全教授也已主动提出,希望学校在适当时间就此学 术争议举行一个由国内外肿瘤学和免疫学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答辩听证会,邀请 魏于全本人与司履生教授参加,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证据,由该领域的专家对此学 术争议做出科学判断,以正视听。也有不少专家希望,由上级有关权威部门来组 织这次学术听证会,学校给予全力配合。许多师生希望我校师生职工的这一态度, 《人民日报》能作公开报道。   11、学校许多师生职工在向学校反映他们意见时都强调,四川大学历来坚持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一贯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腐败”,学校制定有严格的学 术规范制度。不少师生表示,我们倡导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鼓励不同学术观点 的争鸣,反对在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之前将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定性为“学术造 假”,并公开发表言论,误导社会公众和舆论,干扰正常的学术争论。相当部分 师生认为,这些不正常现象对繁荣我国的学术、促进自主创新极为不利。他们希 望新闻媒体能够真实、全面、客观的报道争议双方的陈述,真正维护科学的尊严, 共同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健康环境。   正由于该文在四川大学师生职工中引起了强烈愤慨,学校正在做师生工作, 正面引导师生对待此事。许多干部和师生恳切希望《人民日报》能本着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的态度,从维护党报权威、支持和引导高校稳定的角度出发,通过适当 方式对文章不当之处进行说明和更正,以挽回其负面影响。 (XYS2006042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