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看热闹中的冷思考 艾华   “丘、魏事件”在海内外学子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的确给四川大学造成了巨 大尴尬,在全国教育、科技界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在全校教职工的心目中留下 了难以愈合的伤痕,在世界顶尖杂志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尽管我们不清楚事件的全部内情,事情也远远没有结束,但从见 诸媒体以来,四川大学正式举办的新闻发布、通报,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报导等 各种“热闹”来看,如何反思它,对于川大也许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一、   副校长李光宪在新闻发布会上称:“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川大的海归教授 丘小庆、川大副校长魏于全院士先后被人质疑‘学术造假’。然而质疑的过程, 又惊人的相似:网络指控——BBS恶炒——媒体报道”,“在法治社会中,没 有充分论据,就在网络、媒体上指控学术造假,制造社会舆论,这是难以想象 的!”。认为“司魏之争”所涉及的话题极具专业性,媒体、公众不具有足够的 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学术争议应按学术界处理学术争议的正常途径来解决。反对 用"新闻炒作"的办法误导社会公众和舆论。其后四川大学党委办公室针对《人民 日报》记者赵亚辉 武卫政 杨 健 王乐文发表的七问“论文迷局”发了一份“情 况反映”,集中了全校“广大师生的强烈愤慨,纷纷通过各种形式,向学校各级 党政组织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呼声,一些学生甚至强烈要求学校状告《七问"论文 迷局"》的作者。”要求《人民日报》“通过适当方式对文章不当之处进行说明 和更正,以挽回其负面影响。”……这些都有反映了一些领导把自己置于媒体的 对立面,发出了强烈不满。平心而论,在学术造假风靡世界的形势下,媒体可以 不闻不问吗?韩国的黄禹锡事件不是在媒体的介入下做出了正确的解决吗?人民 日报在刊文时编者按语清楚地指出,媒体为什么要参与,是因为:“司履生教授 对魏于全院士的举报,是近年来少有的实名举报,涉及的内容比较具体,加之双 方都是肿瘤免疫学领域有一定声望的资深专家,所以无论最终调查的结果如何, 都将成为举报学术不端行为的典型案例,对我国正在完善中的科技界学术规范和 制度产生积极的影响。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人民日报记者对当事双方和有关方 面进行了初步调查和采访。应该坦承,由于举报涉及的核心内容专业性较强,新 闻媒体很难也无权对是否‘论文造假’做出最终的评价。我们将了解到的内容和 疑问予以公开,是希望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推动有关主管部门和学术机构对这 一事件的进一步独做调查、公正裁决和信息公开,还清白者以清白之身,给违规 者以应有惩戒。”这是媒体在对公众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不参与才是不正常的。 作为事件的当事人及单位,有什么特权回避、敌视这种监督呢?因此李光宪们把 怨气发在媒体上显然是本末颠倒。   二、   事情闹到沸沸扬扬的地步果真是是媒体有意炒作吗?对方执意要挑起事端故 意损害川大的声誉吗?按现在公开的信息,丘的事情是2006年1月1日,美国 Porphet公司以《四川大学海归教授丘小庆在<自然>杂志造假蒙人》为题将几位 作者给Nature杂志社主编的信公布在了《新语丝》网站上首先披露的,开始则是 源于2002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投资方签订了该科技成果的(《人工组合 的抗菌工程多肽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权转让协议书)专利转让协议。 2005年1月, 丘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生物科技》杂志上发表的抗菌多肽一文开始遭到 严重质疑,2005年2月1日对方经西藏药业检测后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提出正式质 疑的函告。3月4日,向四川大学转交了美国PROPHET公司致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的有关质疑的电子邮件;4月28日再次向四川大学书记及校长递交了项目质疑及 情况反映的信函和背景资料。随后,美国PROPHET公司也向川大校长发出再次质 询和责问的信函。这就证明川大校领导在2005年3-4月已知道事情的全部状况, 如果李光宪们是从来就把维护学术的纯洁和科学的尊严看作是自己的生命,非常 重视,那么为何要在2006年1月19日才来“迅速回应”,“以第一时间通报呢?” 并在“第一时间组建专家组”,进行调查?如果能真的在2005年4-8月内的第一 时间,由川大真的组织专家组拿出在一年后的4月17日声明的专家组报告,如果 这个报告又是可以重复,相信一定能作为与对方讨价还价的法码,事情也许会是 另外的样子。现在人们不知道是这八个月的时间里,谢和平院士、杨泉明书记作 了些什么批示?李光宪等又进行了那些调查?显然把这八个月的时间,应该而且 可以做的事归给媒体、归到对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三、   比起对“丘事件”的反应来,对“魏事件”的反应确实要快得多。2006年2 月26日新语丝刊出了司履生2005年8月18日《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 国科学院的公开信》,2006年4月13日,《人民日报》科教周刊版整版发表长篇 纵深报道《七问"论文迷局"》并配发署名文章《学术重"学"更重"德"》后。4月 15日川大就面向全国媒体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李光宪又表示学校对司履生教授反 映魏于全院士有关问题给中国科学院的信,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小组进行了初步 调查,认为司履生教授信中所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属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司对 魏的“学术造假”指控目前缺乏事实依据,并对媒体做出了强烈反应。   在这里人们都清楚,司履生质疑的是魏于全院士,信是写给中国科学院的, 虽然魏是川大副校长,与川大有难以割舍的关系,但在逻辑层面上,对方并没有 向川大质疑,也没有向川大写信,更没有要求川大必须回答。川大为什么那么急 于回应呢?这该不会是中国科学院的意思吧?难道说对魏院士文章可信的质疑, 就真的损害了百年老校的声誉需要出来捍卫吗?   如果按川大自己的“属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议”的说法,作为一级组织更没 有必要站出来表态;如果要否认对方的“弄虚作假”的指控,且不说没有资格, 要回答对方提出的那么多的具体质疑,也不是初步调查,连魏本人都没有接受调 查,就断定“缺乏事实依据”,可以把事情平息的。没有内行的专家,详尽查看 魏的全部原始资料,对质疑一条条说清楚是无济于事的。而这在严格意义上说不 是川大份内的事。与其这样,到不如认真组织相关专家按质疑,帮魏清理原始资 料,复核实验结果等切实的事更实际。   四、   最让人困惑的是新闻发布会刚落幕,党委办公室的“情况反映”就出来了。 大家都明白,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很难是作者凭个人主观意愿行事,编辑、审查 都会听之任之的。而且人家还专门发了按语。可是就有人不信邪,要追究。   说情况反映,事实上只反映了与领导持相同态度的一种意见,列了十一条之 多,而且全面代表了师生、老中青等。老实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已经找不到 舆论如此统一的任何单位,川大向来思想活跃,能说是例外吗?你这些反映又是 怎么收集起来的?是师生自己来反映的,还是指定人参加的座谈会上讲的或者根 本就是杜撰的?难道川大就真的没有赞成人民日报报导的师生吗?据知道学校内 情的人讲,不少人却是另外的见解。   既称之为情况反映又是怎么样被公开的呢?是媒体刺探、偷窃得到,还是有 人故意透露出来,要造成一种社会影响和对人民日报的压力呢?   如此重大、严肃的情况反映,绝不是少数几个人敢盗用党委办的名誉,没有 逐级,乃至经过书记审批是不可能出来的,而且其基调又与李光宪对记者的答复、 四川大学澄清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事件的新闻发布会通稿的调子完全一致,因此 可以断言这是领导的意思。看到这个反映,不得不让人想问这是要利用“广大师 生的强烈愤慨”干什么?   五、   出现丘魏事件从现实土壤分析恐怕是难免的。中国人受压抑的时间太长,急 于改变现状的心理是那样的强烈,加之评职称要文章,评政绩首先看成果,评成 果看的是在国际顶尖杂志上的文章,评单位的名次要看院士的数量,……到处浮 燥、急功近利地争第一流。有“成果”者,一夜间荣誉、物质纷至沓来,足以压 死人。所以不少人对丘魏的艰辛、心理压力也深表同情,对他们所在的基层单位 也有一些理解。但是作为大学的管理者,无论如何不能把自己降到一个“区长” 的水平,凡事不能跟着下面走,跟着感觉走。按常识稍为站得高一些的领导,在 了解下面的事情后,特别是关系重大的学术问题、纠纷一定是组织专家独立调查, 至少使领导层有一个稍准确的认识,作为自己决策的基础。绝不会简单批给下面, 更不会在那么长的时间内对问题没有自己的认识,也不会对提出的单位“无可奉 告”。   可能领导也有难处,四川大学成立大公社后,最热衷的是集权管理,一切由 校长直线领导,华西的所谓医学中心不过是挂的一个空牌子,而没有这一层的实 体,也难想象批给谁去查呢?所以最容易的办法莫过是批到被反映的单位,让你 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事情到了“成为举报学术不端行为的典型案例”的地步,“无论最终调查的 结果如何,都将对我国正在完善中的科技界学术规范和制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怨媒体、怨对方、怨下面都于事无补。要维护好学校的信誉,需要智慧,领 导艺术,更需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和魄力,无论是与非,只要坦然面对,不做错 误处置,都不会影响学校的声誉,这已经有不少的先例了。 (XYS2006051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