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跟天行健网友切磋(一)   土里长   早就是[新语丝]的看客,对方舟子先生的打假义举深为佩服。司履生先生的 一封质疑中科院院士魏于全造假的公开信的发表,在学术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支持司先生的人和支持魏院士的人形成了两军对垒之势,舌剑唇枪,你来我往, 杀的难解难分,刹是好看。网上论坛成了这场搏杀的主战场。本人心痒难耐,不 想再只做个看客了。看近来发在[新语丝]上的帖子,这场司——魏之争的主角之 一魏院士可能醒悟出什么——再多言对自己绝无好处,而徒授人以柄,所以再不 见露头。原来几个支持魏院士或者持“中立”态度的网友不知何故也不再吱声, 只剩下个天行健网友在那里独力抵挡,而且以一当十,拆招化势,从容应对,一 篇接一篇大作发上来,旁征博引,宏论不断,大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之风。怪不得 让堂堂的魏院士引为知己,要送你到美国当教授。说实话,本人打心眼里是很佩 服你的:学识渊博,思维敏锐,有涵养,还有颗报国之心。你在[新语丝]上发表 的高见,有许多是很有见地的,我很赞赏,但是本人实在想不清楚,你是揣着明 白装糊涂,还是一时迷了心窍,你在你的大作中又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错误,使 之大失水准,实在可惜。由于你曲解了一些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凭空想象了一些 本不存在的细胞、分子生物学过程,导致你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分析,最后得到 一堆错误的论断。结果让我们的魏院士还以为你真给他那些荒谬的论文找到了理 论根据呢。我在此给你提提醒,你好好考虑一下。   你在跟网友辩论为什么魏院士的NM论文中用固定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免疫的 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去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裂解物做WB只得到有数的5-6条带时, 做了长篇的分析。你说:“在3%的浓度下,甲醛多是与细胞的蛋白中的赖氨酸的 自由氨基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体,然后再与酪氨酸的羟基反应主要形成分子间 交联(但甲醛>4%时分子内交联的趋势将上升),整个细胞所含的各种蛋白基本 在原位被广泛地交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原位交联形成的交联蛋白大颗粒(显微 镜下观察颗粒大小稍小于原细胞大小),在该颗粒中,虽然不排除某些蛋白质的 构象被破坏,但仍然有大量蛋白保留了其天然或近似天然构象。”   这没错。但你又说:“这种交联蛋白大颗粒(象不象一个细胞蛋白骨架?细 胞的脂类成分和一部分胞内可溶性蛋白已经丧失)”。这就有问题了。你前面还 说“整个细胞所含的各种蛋白基本在原位被广泛地交联在一起”,这儿怎么又说 “一部分胞内可溶性蛋白已经丧失”?是你想象的吧?实际上很多人用多聚甲醛 固定细胞,然后做胞内蛋白,很多时候就是可溶性蛋白的细胞免疫化学分析或流 式细胞术检测,就是基于大家认为经过这个处理基本可以把胞内的蛋白也固定保 留在原位。   “固定细胞在体内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其形态,由于难以被吞噬,自身又不 会被溶解,其解离分解可能会主要依靠体液中的少量蛋白酶、水解、机械剪切等 作用,因此其游离蛋白或多肽的释放是少量而缓慢的。”这又是你的想象吧?单 核巨噬细胞是干什么吃的?固定细胞大小稍小于原细胞,巨噬细胞专好这一口。   “固定细胞的蛋白抗原很难被呈递给T细胞免疫反应的相关细胞,但可能更 容易被B细胞识别并激活B细胞;而活细胞或细胞裂解产物则很容易同时引起细胞 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这是免疫学的常识,不再复述)。固定细胞进入体内 后作为蛋白交联的大颗粒抗原,因为很难被吞噬或摄取蛋白抗原,即便被摄取, 由于赖氨酸和酪氨酸许多已经生成了不同于蛋白酶可降解的肽键C-N的与甲醛的 C=N的化学键,也会极大地干扰蛋白降解为可被提呈的多肽,因而很难实现T细胞 效应途径的有效抗原呈递,难以激活有效的T细胞免疫反应;然而固定细胞表面 的仍然存在的抗原表位却可以被B细胞接触、识别,从而提供B细胞的第一活化信 号,然后,固定细胞再通过类似半抗原载体的机制(或是其它机制?)活化某些 CD4+T细胞,并与B细胞相互作用提供第二活化信号,从而活化B细胞,并由CD4+T 细胞辅助抗体的产生,最终引起体液免疫反应(第二个理由是我的推论,欢迎广 大网友指正,尤其是关于CD4+T细胞如何被活化的机制)。”你做了很大胆而合 乎逻辑的想象,可惜这与现代免疫学研究的发现不符。目前免疫学理论公认B细 胞产生特异性抗体除了要有抗原的刺激,还需要有辅助性T细胞(CD4+)的协助。 而CD4+T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呈递细胞(APC)向其呈递经过处理的抗原肽段(如 果是蛋白类抗原)并提供共刺激信号。单核巨噬细胞就是一类重要的抗原提呈细 胞,可以把吞噬的颗粒性抗原降解并把由MHCII 分子结合的抗原小片段呈递给T 细胞。这就是说,如果固定细胞中的抗原不能被降解提呈,根本无法T细胞,也 就不可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那魏院士的抗肿瘤血管的体液免疫反应 何从谈起?   “即便是在引起体液免疫方面,固定细胞和活细胞或细胞裂解物也有着非常 显著的不同。由于固定细胞在体内保持了其基本的完整形态,因此,大量内部的 蛋白抗原表位被遮盖,不能自由地刺激B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你说得有一定道 理,B细胞接触到固定细胞胞内抗原的机会小,所以诱导产生的抗体滴度会低, 检测不到也完全有可能。但是,即便不考虑细胞内抗原,位于细胞表面的抗原又 岂止成百上千?姑且不讲有些蛋白只有人的细胞表达,在小鼠中找不到对应的分 子,就说小鼠和人对应的蛋白分子,你能举出几个是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的?就 是具体到它们的抗原表位的一小段氨基酸序列来看,完全相同的绝也不会有多少 (可能有些功能分子的活性中心部位除外,他们确实很保守)。你说的“尤其是 关于许多种属差异大的表位,它们在进化上易位于蛋白质构象的内部”不错,但 同源蛋白质构象表面的表位序列的种属差异也多了去了,现成的例子就是魏院士 的NM论文中列出的那三对肽序列。如此众多的异源抗原表位为何仅仅有5、6个分 子诱导产生出可检测到抗体(对应于WB结果的5、6条带)?而且这其中就包括魏 院士想要得到VEGFR-2和integrin αv!   你引述了一篇文献(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04) 53: 955–962) 来证明魏院士的结果不特出:“采用多聚甲醛固定(文中未提及具体的固定条件) 的牛大动脉内皮细胞免疫大鼠,产生的抗体可以识别鼠肿瘤内皮、增殖的牛大动 脉内皮细胞、增殖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肿瘤细胞、鼠肿瘤细胞(呵呵,我估 计这位仁兄是采用了更接近其它型别的大动脉内皮的缘故,把抗某些增殖相关抗 原的抗体也给打出来了),但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抽提物的WB中仅染色了1条主 带,1条弱染色带。”这个结果不能用来和魏院士的结果比,魏院士的结果是用 固定的人内皮细胞免疫小鼠,然后用得到的免疫球蛋白再去染人内皮细胞的抽提 物,而该文的这个结果是用固定的牛内皮细胞免疫小鼠,然后用得到的抗体去染 人内皮细胞抽提物。这个结果好理解,人和牛的抗原交叉反应小吗。   司先生质疑魏院士的某些提法确实存在不妥之处,被你挑出毛病,这上面大 家都赞同你。但是司先生根据免疫学的最基本原理质疑魏院士的论文结果是没有 错的。人家司先生起初跟他进行正常的学术探讨,他要跟人家私了。理论上讲不 通,再加上这回事,人家质疑他造假不是有根有据吗?还有后文继续和你探讨, 请接招。 (XYS2006051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