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新语丝关于司魏事件之讨论可以休矣?!   作者:太平闲人   太平闲人无奈而痛心的说出“新语丝关于司魏事件之讨论可以休矣?!”。   自从本人于2006年4月7日在新语丝上发《就魏于全院士论文事件目前各方观 点汇总和评论》一文后就此搁笔,未再参与此事件讨论。这段时间内先后出现两 个明星人物“天行健”(06.04.03初名“一个搞肿瘤的年轻人”,06.04.05改为 “天行健”)、“傅新元”(06.05.04)。对于后者的大名如雷贯耳,是留美华 裔生命科学家中贡献和知名度排在前几位的人物。   傅在06.05.04发表《120位中国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诚信的公开信》,反响 强烈,而且联合签名中有邓初夏、管坤良、刘劲松、梅林、饶毅、施一公、吴瑞 (按音序)这样优秀的生命科学家。本人觉得文章中除官样文章外有几个论点应 该注意(此处仅摘录重要语句,读者应结合原文):1.无罪假定(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2.建立外部调查委员会、提供原始数据和研究纪录;3. 建立起合适的程序和一个由学术专家组成的权威机构;4.区别正常的学术辩论和 对学术不端的指控、重大事件进行实名负责公开争论;5. 需要由一个专家组成 的委员会加以调查,判断和决定(否定舆论)。   其中“无罪假定”显然是不适合的,这个无论从常理还是法律角度讲对科研 打假都应该遵循“有罪假定”,即要求被质疑方出示证据。科学造假和医疗纠纷 在直接严重程度上虽然有区别,但其实质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应该严格遵循“有 罪假定”。对于建立法定程序、权威机构(临时或常年的)表示认同,但程序的 合理公正性、可操作性,组成人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更是决定该制度能否良好执 行的必要条件,否则又将流于形式。区别学术辩论和对学术不端的指控本来不是 一件太困难的事,只要其心术正直,是不会混淆的。造成困难的是往往被指控者 故意歪曲以降低不利影响。强调权威的主导作用本身是正确的,但不能忽视媒体 和公众的作用,不能将媒体、公众在科学打假中简单的视为缺乏正确认知能力的 群体。在历次打假事件中“公众”言论不乏关键而专业的内容,而且有些讨论内 容并不需要“专家们”所说的那种学术高度,用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简单的推理能 力就可以得到结论(太多的打假实例不正是如此?);倒相反所谓的“专家”往 往指东言西,偏离正题,显然没有体现出专家本应有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水准。缺 乏公众监督的权威机构往往会失去基本的判别能力。   其实通过这么多次的打假,中国的民众对所谓的“权威、专家”的信任度已 非常低下,对此“权威、专家”们可以继续一厢情愿的认为是民众的愚弱,并向 政府部门呼吁加强公众科学认知水平。但其实质是“权威、专家”自己砸掉金字 招牌。在美国的科学监督机制搬到中国未必可行,关键是所根基的科学、民主水 平不同。不是说“德先生、赛先生”早就到中国了吗?说实在话中国大陆和西方 还是有很大差距,中国人对两位先生在骨子里还是有不小的抵触情绪,要真正理 解其精神还难。加之现阶段发展生产力以“物质水平”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更加 阻碍全体中国人对科学、民主精神的深入理解。科学正在逐渐变成一种谋生和晋 级的手段,民主却泛滥为言论过度自由,堕落到一种松散而不负责任的地步。一 个不甚恰当的比喻,科学视民主(公众舆论)为婊子,而民主(公众舆论)视科 学为暗娼。   抛开傅新元的动机不论,其多数建议还是值得肯定的,但过于笼统、模糊, 不会对今后中国大陆的打假事业有太大贡献。况且教育部及相关政府科学管理部 门未必会理会傅先生的良苦用心。政府部门如果能认真听取海外华人科学家的箴 言,恐怕就不会是如今这个科研和道德水平。本人觉得现在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建 立科研审查机构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够找出一批让人信服的科学家来担当这个重 任,他们有没有一种对科学的责任感、对各方面压力的免疫能力,注意是在中国 目前的科学研究大环境之下。究竟能否?诸君思量。   以上说了些似乎与正题无关的话,现在回到司魏事件本身。对司魏事件的发 展过程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段:1.事件引发阶段(03.26~03.29):06.03.26司 履生《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为起点,到 06.03.29魏于全《对司先生提问的答复》之前;2.司方魏攻守阶段(03.29~ 04.15):06.03.29魏于全《对司先生提问的答复》始,到06.04.16《四川大学 新闻发布会通稿:澄清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事件》(在04.15发布)之前;3.机 构公开表态阶段(04.15~目前):从06.04.16《四川大学新闻发布会通稿:澄 清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事件》至今。但在第3阶段中还应该分出“4.网络继续讨 论阶段”:该阶段争论战场已经从司方对魏转移为众网友对天行健。在时间上基 本为阶段3后面部分,尤其在5月以后更明显,但要除去与实验本身讨论无关的话 题。事件的高潮应该是阶段2和阶段3的前半部分。   就本人而言所关心的是两个问题:1.魏的NM文章涉及的实验及数据有没有造 假;2.政府科研管理部门将如何对此事进行调查及处理。对于问题1,除了本人 在04.07的文章中所列出的问题外,最近主要的争论是在“实验小鼠数量及原始 数据”、“图7a免疫印迹条带”上,另外就是对“中国魏报道失实”、“肿瘤临 床基地”的讨论。天行健为挺魏方(好像还有几个),其余为倒魏方,双方的争 论涉及实验原理、印迹方法、图片处理等多方面,都称得上专业,但双方都没有 驳倒对方。其实这都是需要原始资料说话的问题,再多的争论还不如力争让魏出 示原始数据。相信天行健在辩护的同时也是希望有一天真理能昭示天下,而并非 为魏作伥。其文章还是比较专业的,但过于专一容易偏执,不过表面行为还不能 充分反映其真实的内心,我愿意相信天行健和魏没有直接关系。可能是希望引出 更多的讨论,从而使问题专业化、深刻化,而不是将打假庸俗化、恩仇化、绝对 化。本人的04.07的文章之所以没有展开太多的理论探讨就是避免主观性,让双 方尽量在共同认可的平台上进行讨论,可以让错误更加明确化,而且避免模糊性 和可狡辩性。   在纯粹讨论专业问题外,对此事件本身每个人都有固有的看法。我个人的观 点是魏造假嫌疑很大,无论是个人事迹报道、文章涉及的实验数据、实验所需资 源矛盾看,还是以四川大学新闻发布会形式解决此事件、不愿出示原始数据的行 为看,造假嫌疑越来越大。解决事件的方式看似因袭国外,但实质是纵容包庇, 川大真的进行调查了吗?结论不言而喻。新闻发布会的真正作用是救魏于水深火 热,全然不顾大学体面,全然不顾科学精神,全然不顾公众的存在。行为的目的 就是以政府公告形式来终结对科学问题的质疑,用行政命令式的手段来维护一个 科学家的名声。真正的科学需要这样吗?有哪一个真正的科学真理是靠行政命令 来承认的,相反的例子倒的是不胜枚举。如果是在一个有一定科学认知程度的国 度(相信中国大陆应该还算得上),科学家的尊严应该用完整真实的科学实验数 据来维护。那么现在川大的行为究竟为魏院士带来什么?一个不敢在受质疑时在 一定时间内(不要在几个月以后再拿出数据来!)拿出真实数据的科学家意味着 什么?我想只能是保住了西部生命科学院士第一人的名头,失去的却是一个科学 家的人格品质和学术声誉。假如此事件就此为止,那么不只是我们参与讨论的人 明确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且应该让更多不明了此事的人知道事件的真相。   既然这样还有没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建立在理论和猜测之上的探讨可以休 矣。因为我们不是在研究红学,一门当事人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哑口无言的学问。 当事人都健在,被质疑的一方不愿或不敢面对,却要我们在这里作假设上的假设, 推理后的推理,能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吗?我们所能做的应该是呼吁NM编辑参与 此事调查,中科院或权威机构建立“有效”的调查小组,当事人向该小组上交原 始数据(包括实验数据和材料单据等),最后由该小组(在或不在公众参与下) 对事实进行认定。既然是中科院院士受到质疑,中科院应该有所作为,如果仅仅 让川大单独调查此事件,中科院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算不算行政不作为呢?   通过司魏事件和清华刘辉事件的比对,觉得中国科学教育界仍然是一个唯权 位而不是唯科学的地方。长此以往科学永远是取得权位的工具,而取得权位后科 学又沦为附属品。在目前的中国科学环境下对科学的质疑必将引发一系列维权的 行政行为,只有对权位低下的才以科学的名义予以处罚。政治和科学的错位应该 是中国科学界导致目前不堪现状的根本原因。   新语丝关于司魏事件之讨论可以休矣?!一是讨论无济于事徒为文字戏;一 是事实真相已不言自明;一是对中国科学监督调查体系的失望。针对以上三种原 因,我们不讨论,但呼吁;我们不讨论,但宣传;我们不讨论,但奋斗! (XYS200605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