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利益圈”包围院士 2006-06-09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原春琳 李健 潘圆 今天,汇聚了“中国最智慧头脑”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在北 京闭幕。 在大会开幕的当天,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说,科技界出现了一些违背 科学道德的不端行为(见本报6月6日报道)。近一段时期以来,媒体关于院士的 报道不在少数,尤其是负面报道,让公众对代表最高科研学术水平的院士们产生 质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士说,参加这次院士大会感觉有些灰溜溜的。现在 的院士当得太累了,“感觉压力太大了”。 一位与院士经常接触的科技工作者很理解这些院士的压力。社会上对院士有 一些误解,比如说,认为院士兼职多,活动过多过滥等。实际上,不少院士是在 还人情债。有的时候为了礼尚往来,院士不得不出席一些活动,干一些自己不愿 意干的事情。 院士行为总被各种关系左右 院士的一个重要责任是推荐新院士。上个世纪90年代,洪德元当选为院士, 这十几年来,他推荐了不少新院士。让他不舒服的是:越推荐越感到压抑。很多 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关系,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荐院士。他甚至希望暂时 取消推荐。 洪德元院士的苦恼还不算大。更多的院士被更大的烦恼所困扰:院士本应是 对个人学术能力的认定,可是因为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之中,总是被各种关 系所左右,陷入了多个利益集团的“包围圈”。 在今天召开的中国工程院关于院士队伍建设的总结大会上,谢礼立院士说, 社会普遍功利化,不少行政单位、地方政府把院士的数量作为衡量本单位、本地 区学术水平高低的指标,好像这个区域院士多,水平就上去了。这种思路对院士 的学术道德杀伤力很大。 如今,院士们被高校科研院所争相聘请,甚至出现所谓的“双聘院士”。实 际上,全国的院士数量有限,不少地方都宣称自己有多少名院士,如果把这些院 士数量加起来,早已超过了已有的院士总数。 谢礼立院士说,有些院士本来应该是一个专业的专家,而现在,有很多单位 和地区,总是将院士推举为学术问题或者非学术问题的裁判,好像一个人一旦当 上了院士,什么都能说明白。 另外,谢礼立院士说,一些院士个人为了所在单位、地区的利益,参加一些 有违学术道德的活动、事情。这些事情往往不是院士自己愿意的,但是为了争取 地方利益也没有办法。 许智宏院士说,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院士主动或者自愿做的,是地方政府请 他们去做的,如果他们不去,就会被说成清高。 现在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很多院士出去做官。实际上,社会上对这种现 象有很大的意见。谢礼立院士认为,工程院作为工程学科的荣誉性组织,要采取 各种措施,防止使自己成为高官的出入口。 不过据他了解,很多院士并不是很愿意做官的。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哄抬”让院士成了“香饽饽” 一位常年从事科技领域报道的记者感慨:院士原来并不是“香饽饽”。 当年,为了体现国家对人才的重视,院士享有这样的优待:每人每月200元 的津贴补助,在医疗上可以享受一定级别的待遇。除此之外,院士没有任何特权, 他们的工资、住房、用车等待遇都是他们所在的单位视实际情况而定的。 就是近几年,院士突然成为众人哄抢的“香饽饽”。 不少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开出高价,比如说,年薪10万元,希望 院士能到单位工作。此外,提供诸如车子、房子、科研启动资金等。 院士的身价就这样被抬了起来。 科研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很多地方看重的不是院士现在的水准,而是他 所代表的荣誉。实际上,院士已经被当作此地实力的证明。 陈宜瑜院士在就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之前,是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 负责院士队伍建设。他说,院士本来是对个人过去在科学方面作出成绩的评价, 不是现在成绩的评价,更不能替代将来成绩的评价。这些部门的举动是为了吸引 人才,并以此显示对人才的重视,这本无可厚非。但他最担心的是,这些部门对 院士的热衷给很多人形成这样一个印象:只要当上院士就名利双收,终身受益。 此举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增选过程必然出现不正当的风气。 社会上不准确的评价造成了增选的困难。陈宜瑜院士说,每到增选院士的时 候,中国科学院都会公开候选人的资料。现在一旦知道谁被推选为院士,不同意 的人就会发匿名信,而且这匿名信可能是在投票的前五六天发出来的,有关部门 甚至都来不及调查,某个科学家的前途就可能这样被毁掉。 “这种竞争让队伍建设非常困难。”陈宜瑜院士说,造成现在这种现象的很 大一部分原因要由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来负责。 面对学术不端行为,每个院士都必须站出来说话,否则就是失职 面对社会上对院士的负面评价,很多院士都呼吁,要加强院士队伍建设。 谢礼立院士建议,要严格控制入口关。现在成为院士有很多推荐渠道,他建 议将渠道改为一个,就是通过各种学术协会进行推荐,这样有利于院士推荐的公 正。对于有学术道德问题的候选人,应进行严格的一票否决制,绝对不能提名推 荐。对于不在工程一线的领导人,也不能进行提名推荐,对于刚刚从领导岗位退 下来的领导也不能马上进行提名推荐。 谢礼立院士说,目前社会上因为急功近利带来一系列的学术不端行为,工程 院应该就此问题对国家提供咨询报告,以推动其他学术机构一起建立处罚学术不 端行为的机制。现在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到了每个院士必须站出来说话的时候,否 则就是工程院和全体院士的失职。 中国工程院在两院院士大会期间向院士们公布了一项对院士进行的问卷调查 结果。统计结果表明,认为有必要在院士学风道德方面建立具体约束监督制度的 占71.7%,认为无必要的占16.3%,未答的占11.4%。 84%的院士还在从事本专业研究或者带研究生 很多院士呼吁,还院士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本位角色。 有一位院士,当选院士以后与之前没有什么两样,他几乎谢绝了所有的会议 邀请,安心钻研自己的学问。 一位女院士说,自己当院士十几年了,经费加起来不过三四百万元,每天除 了干活就是干活。 其实,目前更多的院士还是在踏踏实实地工作。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说, 最近,中国工程院对院士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调查结果显示,84%的院士还在 从事本专业研究或者带研究生。 针对社会上对院士的种种评价,很多院士感觉“憋得慌”。今年春天,中国 工程院的几个院长牵头,分别赶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成都等地组 织院士座谈。刚刚从副院长位置上退下来的沈国舫院士参与这次调研。他说,炒 作院士的收入多,兼职多,是不了解院士。 经过了解,院士的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是应该的,有些人还达不到这个标准, 有的每年只有几万元。一些年纪大的院士不做项目,只做顾问,还不如自己的学 生挣钱多。 陈宜瑜院士说:“要想院士正常化,就取消院士的一切特权和待遇,让院士 回到荣誉本位。这才是院士队伍建设问题的根本所在。”他 1996年去美国,正 赶上那里的院士选举,过程很简单,候选人由院士推荐,选举也很简单。美国的 院士每年还要缴会费,也没有什么特权。有的学校为了表示尊重,会为院士专门 留出一个停车位。 “院士只是一个荣誉,完全体现在对个人的科学评价上。大家都很坦然。” 陈宜瑜院士说。 辛世文院士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他说,自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学校 感到很光荣。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待遇。他到北京来开院士大会,还要自己出 路费和食宿费。 严陆光院士说,以后不要讲院士如何不得了。院士不过是在本行作出了自己 的贡献。 中科院提高院士门槛 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票方可当选 本报北京6月8日电(记者李健 原春琳 潘圆)中国科学院今天宣布,正式提 高院士门槛,今后,该院院士只有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票才能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七条原来规定,“各学部参加投票选举的人数, 应超过本学部院士人数的二分之一,获得赞成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 按本学部应选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当选,满额为止”。 但许多院士认为,赞成票超过二分之一即可当选,没有反映出大多数院士 的意愿,应提高取得共识的院士比例。根据院士们的意见,学部增选工作研究小 组经过研究,建议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修订稿中将关于“获得赞成票超过 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规定改为:“获得赞成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 人,按本学部应选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当选,满额为止”。 此外,增选外籍院士的办法也略有调整。《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十一条 原来规定,“选举外籍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外籍院士候选人,应获得不少于 5名院士的推荐。每位院士每次最多推荐两人。外籍院士由院士大会实行无记名 投票选举”。本次修订,第十一条改为“选举外籍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 选举,每位院士推荐1名候选人,获得5名院士推荐为有效。外籍院士由全体院士 实行无记名投票选举,其选举工作与院士增选工作同年进行”。 另讯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8日在分别 顺利完成大会各项议程后圆满结束。 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完成了各学部常委会的换届选举,成立了学部 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此外,还选举了若列斯·阿尔费罗夫、克·冯·克利钦、 彼得·史唐、蔡南海、钱煦、迪金森、萨姆韦尔·格里戈良等7名外籍院士,使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总数达到51人。 (XYS2006060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