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谈谈“中医有效”问题   张功耀   中医的思想和方法是保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千年积弊,不是任何意义 上的“优秀文化”。这种千年积弊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原因很多。其中,最主 要的恐怕就是“中医有效”。值得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很少 有人对“中医有效”进行过系统的哲学反思。   一、“有效性”在误导我们的思维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都是因为“有效”而误导了我们的思维。看八字算 命,求神祈雨、化纸消灾、婚丧择吉、抽签打卦、占梦相面,在许多人心目中都 是“有效”的,甚至是“非常灵”的。也正是这些“有效”,败坏了我们的社会 风气,搞乱了我们的思维,浪费了我们的钱财。   这种以“有效”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的思维方式,用一句歌词来概括,就叫 做“跟着感觉走”,其思想底蕴上缺乏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把我们引 导到歧路上去。由于大家依据“有效”来“跟着感觉走”,于是,就有那么一些 人,看着人家唱歌赚钱,他就去唱歌;看着人家做生意赚钱,他也去做生意。始 终发现不了“自我”。不能发现 “自我”的人,当然也就不大可能超越“自 我”。   我们选择人生道路不能“跟着感觉走”,做科学工作的人就更加不要“跟着 感觉走”了。科学原理,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都不是浮在事物的表面的。停留 在“太阳东升西落”这种感性有效的观察层面上,不启用理性思维,是不可能建 立正确的太阳系各天体之间的关系的。因此,无论是搞科学,还是选择我们的人 生道路,都要学会从感觉层面深入到理性层面去认真地思考。用王阳明的话说, 就是要学会“用心求是”。   我们中国人的营养观念,蕴含了许多“跟着感觉走”的思维成分。比如说, 大家一直相信“人参是大补之王”。事实上,古中国人证明“人参大补”的方法, 不加任何理性思考,也不做任何实验,而是“跟着感觉走”。证明的方式和结果 十分荒唐:   正面的论证是:“人参是大补之王,我吃了人参以后,昨晚睡得特别好”。   反面的论证是:“人参是大补之王,我吃了人参以后,补得我一个晚上都没 有睡着”。   你看,“人参是大补之王”可以在感性层面得到100%“有效”的证明。   如果我们这样“跟着感觉走”,表面上,我们似乎得到了充分可靠的“真 理”。其实,它经不起深入的追问。你说人参是大补之王。其他人则要问,人参 补了什么?答曰:“补阴”。“补阴是补什么呢?”恐怕就没有进一步的答案了。   在欧洲人的思维中,实践性的特点是非常强的。它要求所有的概念都能还原 到实践层面来理解。于是,当欧洲列强了解到中国用人参来解决人的精力问题以 后,便对人参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进行了生物化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理性分 析和对比。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在研究。他们总希望得出与中国人的实际运用 相一致的结论来。然而,科学是铁面无私的。欧洲人对人参的多次研究结果具有 高度的一致性,人参既没有营养价值,也没有药用价值。可见,跟着感觉走的 “有效性”可能误导我们的思维。   二、警惕“有效”之中蕴含“有害”。   我在与曾昭武讨论中医中药问题时已经说过,我自己曾经就是中医,我当然 知道许多中医方剂是“的确有效”的。大黄泻下,麻黄发汗,仙鹤草止血,生姜 止呕,非洲草医用金鸡纳树皮治疗疟疾,古埃及人用河马粪消炎,古印度人用胡 椒消除胃脘膨胀。这些都可能是“的确有效”,甚至是“极其有效”的。这也是 我主张在告别中医中药以后,允许中医在无伤害原则的指导下,作为“应急选择” (没有西医的条件下看中医)和“最后选择”(西医无能为力的时候看中医)使 用的原因所在。对于这些“有效”,值得引起我们现代人注意的有两个方面,一 是应该对这些“有效”加以重新确证,消除一切可能的“假治”有效;二是在某 些“的确有效”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有害”,现代人应该善于把“的确有效”与 “蕴含有害”区别开来,使每一个治病救人的过程成为“安全第一”的过程。   关于如何重新确证“有效”的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继续讨论。这里,我们集 中讨论“有效”之中可能蕴含“有害”的问题。   首先,“有效”后面隐藏着“有毒”。   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北宋时期出版的《开宝本草》首次将鸦片入药。其中, 尤以治疗“下痢”最为神效。正因为鸦片对某些疾病“有效”,洋鸦片效果最明 显也最神速,于是,鸦片一时成为求之不得“福寿膏”。遗憾的是,导致我国忍 受两次鸦片战争屈辱的,正是这种具有止痛、止痢、提神功效的鸦片。   其次,“有效”后面隐藏着欺诈和浪费。   假若你到商店去买一斤饼干,营业员要强行搭卖一盒糖果给你,你恐怕会老 大不高兴。可是中医生习惯于“打散弹”。尽管中医生自己并不确切知道,在一 付方剂中究竟是哪一味药起了作用,却一再对你“捆绑销售”十几味,而你似乎 连拒绝的权力都没有。这样做,对患者所造成的经济欺诈和对国家造成的生物资 源浪费,应该不难想像。   三、判定治疗是否有效的“黄金标准”   如何判断一个治疗过程是否对某种症状有效?这个问题,在哲学中就是因果 关系问题。在科学中,就是如何对前后相继的两个物理事件进行循证判断的问题。 以往我们判断医疗过程的有效,采取的是临床统计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开始, 这个单纯的临床统计方法就让位于循证医学了。   循证医学对整个医学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人把循证医学看做是医学 史上的又一场革命。甚至有可能导致对医学的普遍性信任危机。在这场革命面前, 许多沿袭已久的医疗观念,尤其医疗方法的有效性,遭到了颠覆。其中,读者熟 悉的例子就是,用了60多年的“止咳糖浆”已经被证明对咳嗽无效。“放血疗法” 在欧洲用了2500年,也已经被证明无效。荷尔蒙替换疗法对更年期妇女的心脏病, 原以为可以起预防作用,经循证医学研究以后,结论恰好相反。   循证医学在冲击西医观念的同时,对中医“有效性”的冲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90年代,我国中西医结合医生陈可冀曾经列举过世界性的医学成果17项,其中8 项是中医成果。8项中医成果中,真正被世界医学界认为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只 有针灸。在美国,医疗方法的使用涉及一个保险给付问题。保险公司对一种医疗 方法的投保取向,要看这种医疗方法是不是充分可靠。于是,经美国一些保险公 司投资验证,针灸的任何治病作用都不存在。于是,美国愿意为这种疗法提供保 险的公司已经越来越少。为了吸引患者接受针灸疗法,海外中医生对针灸疗法的 要价也越来越便宜。   循证医学采取“黄金标准”来判断治疗过程是否“有效”。其中,运用比较 广泛的有两种方法,一是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和系统评价,俗称“双盲方法”; 另一是 “元分析法”。前者操作比较简单,后者属于复杂性科学的一个具体运 用,需要用电脑模拟来做。由于复杂性科学还刚刚起步,所以医学界目前普遍采 用“双盲方法”。我国对于复杂性科学还处在思想准备阶段。在这个思想准备阶 段,复杂性科学的许多概念已经被一些伪学者的“自我标榜”搞乱了。为我国公 民所熟悉的,可能也就是“双盲方法”。   如果我们要判断某种药片是否对缓解某些症状有效,我们可以做出外观上与 这种药片一模一样的“安慰剂药片”,然后随机抽样出症状诊断指数相同或相近 的大样本病例来,把他们随机地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接受真实药片的治疗,另一 组接受“安慰剂药片”治疗。在这个实验中,医生和病人对这样的实验同时保持 在“盲”状态。然后,再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判断这种药片是否真的对 治疗有效了。没有经过这种双盲方法检验的“个案有效”都不能成为有效治疗的 证据。   可惜,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中医方法(包括针灸)得到了双盲法的检验。 因此,中医里边的许多“的确有效”至今还是盲目的。   四、“有效”治疗的统计心理学效果   中医界一直热衷于宣扬个案有效。只要有一个稍微突出一点的个案,就铺天 盖地地大吹大擂。这种做法一方面严重违背国际医德;另一方面容易产生统计心 理学误差。   据卫生部发布的200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统计资料,2005年西医综合医院接 治病人人数为10.58亿,其中非营利收治10.17亿,营利收治0.39 亿。同比,中 医医院接治病人2.14亿,其中,非营利收治2.11亿,营利收治0.03亿。现在的中 医医院,西医因素大约占了70%。用这个比率可以推测到,中医医院实际接受完 全中医治疗的人数大概是0.64亿。如果中医生的治愈率为1%,我们就可以从0.64 亿病人中找到64万个有效的个案。可见,即使这样小概率的治愈率,也可以找到 成千上万个“中医有效”个案。加上40%的疾病具有“自愈性”。如果这40%的自 愈性疾病,有3%接受完全的中医治疗,则被中医“治愈”的人数就可以达到1526 万人,加上真实治愈的的64万人,仅此两项,接受中医治疗的理论治愈率为 (0.1526+0.0064)÷ 0.64×100%=24.84%。这就是说,接受完全中医治疗的病人, 被“治愈”的最低概率可以达到24.84%。如果再对这大约四分之一的“中医有效” 个案进行鼓噪和渲染,产生“中医有效”的统计心理学效应就更强了。   然而,当人们在形成上述“中医有效”的统计心理学效应的同时,许多人忘 记了将实际数据与西医进行比较。众所周知,凡是看西医的,“疾病不好不出院” 大概占 70%左右,可能更高。我们用70%做统计分析,大约可以从西医治疗中找 出成功治疗的个案为7.41亿。即西医的成功个案大约是中医成功个案的11倍。可 是,由于西医是按照科学规范做的,所以,纵然有这么多的成功个案,也没有人 会把疾病的康复归结到“医生”,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归功到“医学”。   中医则不然。它没有科学规范(因而也没有医疗事故)。因而,疾病的好转 同时被归结为“医生”和子虚乌有的“中医学”。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非常不对 称的统计心理学效果。尽管经西药医生治愈的病人比中药医生治愈的病人多得多, 可是,西药医生很难成为“名医”。中医反倒“名医遍地”。甚至,一个中医生 只要“治好”(其中许多属于“假治”)过一两个“疑难杂症”,也会被鼓噪为 “一代名医”。   另外一方面,因为西医属于科学医学,西药医生治好病是正常的,治不好病 是不正常的,所以,在常规治疗下,西医更注意不成功的个案。中医则不然,它 不属于科学医学,没有科学规范,病人找中医生是“试试看”,医生给病人看病 也是“先吃两付药试试”。于是,中医生没有治好病是正常的,治好了病则是 “奇迹”。所以,中医生在进行医疗统计时,更关心的是成功的个案。于是,西 医“不成功个案”的累积与中医“成功个案”的累积很容易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 由此产生的统计心理学效果,想必读者是可以推测得出来的。   五、“个案有效”何以不能成为“普遍有效”的证据?   据中央电视台最近报道,我国中医界又取得一例“针刺麻醉”的成功个案。 有人对这个个案继续进行了“中医有效”的渲染。但是,如果我们要问写这篇报 道的记者:“你是否同意接受作为‘下一个’针刺麻醉的实验病例?”估计,这 位记者先生就未必有为科学献身的胆量了。其实,如果“针刺麻醉”真的有效, 召集一个医学鉴定会议,到医院随机选择若干个需要麻醉的病人进行实验,看看 针刺能不能使他麻醉就行了。用不着进行“个案”报道,更不值得这样大肆渲染。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个案有效”不是“普遍有效”的科学证据。医学人命关天。 如果不能达到普遍有效,临床上就可能出现预想不到的危险。这也是科学医学 (西医)更关心 “个案无效”,而不是热衷于“个案有效”的原因。   以下“无效”治疗可以给你“有效”治疗的印象:   1、疾病的自愈性。   稍微有点生活经历的人都可能知道,疾病具有自愈性。这一点,可以在系统 自平衡机制的理论框架下得到解释。在自然界,不仅人的疾病具有自愈性,野生 动物的疾病也明显具有自愈性。没有人为野生动物开设医院,但绝大部分动物却 都能够活过它们的平均年龄。这就证明,野生动物的身体自平衡机制可以帮助它 们战胜疾病。   对于自愈性疾病,任何无害的治疗都可能是“有效”的。而且,这样的自愈 性疾病占人类疾病的大约40%,因此,只要你“行医”,并且确保在你行医期间 不造成当场死亡的医疗事故,你的“理论治愈率”大概可以达到40%。像中医那 样只统计“有效个案”,不统计“无效个案”,只要你一年收治1000个病例,你 就可以赢得400个“成功个案”。有了这400个“成功个案”,加上民间的传闻和 徒弟的渲染,你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了。   2、疾病的趋平均性。   有些疾病时好时坏、时烈时缓。这是大家可能都观察到的一种疾病现象。如 果你精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疾病的时好时坏、时烈时缓,实际上是在围绕着 一个“平均状态”波动。如果你在疾病“时坏”时给药,到它走向“时好”的时 候,就会出现“治疗有效”的观察效果来。如果你碰巧都是在“时坏”时给药, 在每一个给药过程之后,都出现“时好”状态,则这个“治疗有效”就会被强化 起来。只有循证医学才可以说明这个“给药过程”与“治愈过程”是不是存在对 应的因果关系。单凭表面观察,是不能说明这一点的。   3、诊断误差。   中国用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已经形成了千年积弊。无论是站在现代科 学角度,还是站在最起码的常识角度,望、闻、问、切,是不可能确切诊断任何 疾病的。尽管如此,这样的思维习惯却在中国医学界根深蒂固。于是,就有一些 不那么严谨的西药医生,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望、闻、问、切思维习惯的束缚。 单凭病人的一些表面现象,如出汗、口渴、二便(大小便)、舌苔,就做出判断。 此外,在我国还有许多不是十分训练有素的医生,不能对疾病的诊断指标进行综 合判断,导致误诊经常发生。北京一位病理学家通过调查以后指出过,我国西医 医院“冠心病”被误诊的概率在10%左右。由于诊断不严格,有许多本来不严重, 甚至可以自愈的疾病,也会被误诊为“非常严重”或“晚期”。中医生对这样被 西医误诊的病例进行施治,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其偶然性因素实在太多了。 要中医生革除自我吹嘘的恶习,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中医生在相同的诊断标准下, 展现他获得“有效治疗”的医术。舍此,一切“中医高于西医”的自我吹嘘,都 是没有意义的。   4、安慰剂效应   安慰效应是指由于药物、手术或其他医疗措施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良性 反应,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医生的语言和态度以及医院环境,都可有这种效 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安慰剂如生理盐水和乳糖可能产生明显的镇痛、安眠等 效果,其模式与有效药物相似。   安慰剂的用途主要作为临床试验的对照,亦曾用作暗示治疗。大约35%的躯 体疾患和40%以上的精神疾患,安慰剂可能产生效果。保健品、补药或强壮剂 (tonics)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其实都是安慰剂效果。我国的传统补药人参、 鹿茸、阿胶、虎骨、燕窝等家喻户晓,被认为是珍贵药材,但都没有经过临床试 验,或者不能证明有效。当前“珍贵药材”赝品泛滥,名不副实,但销售势头依 然不衰。尽管大多数人识别不了赝品,但却没有任何人报道过“疗效”不好,这 显然就是安慰剂效应起作用的结果。1952年,“五反运动”期间,中药店里查出 很多假药,牛、羊角冒充犀角和羚羊角,蚌壳粉充当珍珠粉。居然他们的“治病” 效果相同。周作人也许是中国最早发现这种安慰剂效应的人。他提出,应重新估 价这些药是否真的灵验。可惜,现在“用辩证法武装头脑”的年轻人,至今缺乏 这样的认识。   还有其它因素,可以使一个“无效治疗”获得“有效治疗”的假象。限于篇 幅,不再赘述。 (XYS200609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