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维生素之争 2007年03月19日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任翀 林环 梁建刚 尤莼洁   维生素能长吃吗?忽然成了一个难题。   南方某报近日头版发表5000字报道,“维生素:从补药变毒药———一项颠 覆常识的最新研究显示,长期服用维生素明显增加死亡率”。此文一出,立刻有 多家报纸发表了国内诸多专家的质疑:“这项研究的设计存在问题”,“试验人 群并不科学”,“结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群”。昨日,又有报道称,新西兰研 究人员日前介绍,维生素C对保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还对治疗癌症有帮助。   维生素到底是杀手还是救星?引起争论的是一项什么样的研究?更重要的是, 很多人习惯服用的维生素安全吗?带着诸多疑问,记者开始了调查。   利弊之争没有答案?   “我都不记得这是关于维生素的第几次争论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 授、上海微量元素学会理事郭红卫听说记者来意,笑了。但她很快表明自己的立 场:“这次我同意国内一些专家的意见,丹麦那个研究的确有问题。”   郭红卫所说的丹麦研究,就是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科克兰肝病小组领衔, 对全球1990年至2005年10月间68项有关抗氧化剂的国际研究,该研究进行梳理和 综合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摄取抗氧化剂,主要是维生素A、E、C以及β胡萝 卜素和硒。如以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E作治疗可能增加死亡率。“服用 维生素E的人死亡率增加4%,服用β胡萝卜素的人死亡率增加7%,服用维生素A的 人死亡率增加16%。没有证据表明维生素C能延年益寿……硒可能减少死亡率,但 是对此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   郭红卫认为这项研究的问题在于,68项研究结果涉及年龄与健康状况的不同 人群,还涉及不同的服用剂量和服用方式,如何以同一标准整合?又如何得出适 合整个人群的结论?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翟凤英则认为,在国外长期存在的维生 素争辩中,某个单项研究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一个科学的结论,肯定要经过 多次反复、不断论证。”   确实,也有试验取得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比如颇为著名的“林县试验”,证 明长期服用维生素能够降低死亡率。这项试验,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癌 症研究所携手在中国食管癌、贲门癌高发的河南林县进行,是世界上首次针对营 养干预的大型随机人群试验,共涉及32000余人,开始于1985年,但对于试验人 群的随访、获取样本的再分析至今仍在进行中。目前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服用 维生素及矿物质复合制剂,使总死亡率下降9%,食管癌死亡率下降17%。国外也 有临床研究称,癌症末期大量补充维生素C,能明显延长生存期。   是杀手还是救星?不同的试验条件和方法往往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看来, 明确的答案还需要等待。   破除对维生素的迷信?   “丹麦这个试验提醒我们,对维生素的作用不能迷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 学院俞顺章教授说。   这样的广告语耳熟能详:孩子个子长高不感冒、老人腰好腿好精神好、女人 面色细腻红润有光泽、补足钙铁锌硒维生素。“就说维生素C吧,可以增加人体 抵抗力、预防感冒吧?这种冷热交叠的季节,我习惯每天吃一片泡腾片。”在浦 东乳山路上的一家药房,陈小姐拿着刚买好的维生素C泡腾片,对记者说。   陈小姐不知道的是,据以学术打假闻名的生物学博士方舟子介绍,迄今至少 有30个对照试验证明,每天服用维生素C并不能预防感冒。个别试验结果表明它 能够轻微地减轻感冒症状,但不具有临床价值。   另一种广泛使用的补充剂维生素E,被认为能延缓衰老,预防心脏病。但去 年美国科学家对4万名妇女进行的一项试验表明,尽管维生素E对65岁以上的妇女 有些帮助,但对大部分参加试验的妇女来说,补充维生素E并不能减缓衰老,也 不能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抗癌,是许多维生素广告的着眼点。但研究癌症预防20多年的俞顺章教授却 告诉记者,维生素的抗癌作用尚未研究清楚。有些研究结果甚至显示,过量摄入 维生素反而会促发癌症。俞顺章教授介绍:科学家在芬兰给2.8万名吸烟者服用8 年一定剂量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制剂后发现,该人群中肺癌发病率反而上升 了8%。而美国一项针对吸烟人群的科学试验发现,长期服用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A制剂,会使肺癌发病率上升28%。   2006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对维生素保健品进行研究后发布了一 份报告,指出这方面的临床试验时间太短,目前拿不出确凿证据证明长期补充维 生素是否有益健康。俞顺章教授为此提出,“我们对化学预防措施的了解还相当 浅薄,补充维生素不应盲目。”   中国人普遍缺乏维生素?   长期补充维生素是否有益还在争论中,但长期缺乏维生素肯定有害无疑。翟 凤英认为,而根据目前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及地区、城乡差异,探讨如何补充维 生素不足更有现实意义。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预防医学研究所 副所长蒋卓勤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   虽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典型的维生素或矿 物质缺乏如脚气病、夜盲症等已不常见,但中国营养学会一份报告显示,我国城 市居民日常所吃的肉比40年前多10倍;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水果消费量和蔬菜消费 量却反而比1992年有所下降,远低于营养学会建议的每人每天100克到 200克水 果和400克到500克蔬菜的标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上升迅 速。营养学家何志谦教授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包括维生素在内的多种微量营养 素摄入不足。   翟凤英介绍,国内对维生素补充剂作用的试验绝大部分结果都是正面的。比 如营养学会刚刚完成一项长达3年的营养补充剂(内含多种维生素)研究,对象 是湖北溪水县几所小学843名5至10岁的健康儿童,试验组503人,对照组343人, 结果证明服用补充剂的儿童生长发育要优于未服的,且贫血得到改善、骨密度得 到提高等。“2003年我们对贵州的青年妇女做过类似试验,也证明了维生素对促 进健康有利。”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维生素C分会会长乔海利认为,和欧美人相比, 大多数中国人没有服用维生素补充剂的习惯,即使服用量也很少。“比如国产的 维生素C片剂,每片含量就100毫克,一日三次也才服用300毫克,而进口的维生 素C泡腾片都要1000毫克一片。”据《纽约时报》报道,在有服用维生素C习惯的 美国人中,1/5的人每天服用量超过1000毫克。   安全的界限在哪里?   美国生化学家弗雷认为,丹麦研究发现的维生素补充剂与高死亡率相关,很 有可能是出在超量服用上。“是药三分毒,维生素吃多了当然会中毒,但在人体 需要的量的范围内服用,那对人体必然有益。”翟凤英说。   什么才是人体需要且安全的量?这其实也有争论。比如维生素C,中国规定 的成人每日服用最高限量是1000毫克,而美国规定的最高限量是2000 毫克,哪 个更有道理?翟凤英介绍,1955年起,中国制订“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从此开始推荐中国居民的营养素摄入水平。这是套适合中国人的标准,得自于国 内几次大型营养调查及临床的动物试验、人体试验。   市面上大多数维生素产品属于保健食品,一部分维生素产品属于药品,不过 多为非处方药,是辅助治疗的产品。郭红卫曾经担任维生素保健品生产的审批工 作,她告诉记者,对此类保健品的每单位含量,过去一直要求以营养学会的推荐 量为准,“比如维生素C,每片不能超过100毫克”,直到去年才放开以最高限量 为准。“应该说推荐量对人体健康来说就够了,另外,这个量里边已经包括了食 物中摄取的部分。”郭红卫提醒。   有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呢?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告诉 记者,收到过维生素产品的不良反应报告,但具体看来,主要集中在医院使用的 针剂上,往往发生在较复杂的病例中,且不能判断不良反应一定与维生素使用有 关。因此,这名负责人强调以上报告均为“疑似不良反应”。对于市民关心的口 服维生素产品的反馈情况,他肯定地表示,还没有收到过由此类产品引发不良反 应的报告。   靠吃药还是吃菜?   1911年,波兰科学家丰克命名了维生素,至今,维生素已发展为年销售额25 亿美元的巨大产业,其中飞速成长的中国市场令人瞩目。人民路上益丰大药房, 各种各样的单一维生素、多维元素混合片等维生素系列产品摆了整整一个货架, 占据了药店内中心的位置,数一数足有30多种,片装、胶囊,儿童型、成年型等 一应俱全。   再看药价,也是从低到高不等。南京白敬宇的维生素B1片,10毫克100片装 仅需0.9元,上海延安药厂的30粒装维生素E胶丸2.5元。而价格高的如“力度伸” 维生素C片,1克10片装售价20元;玛特纳的多维元素片,30片装售价52元;而最 贵的金施尔康100粒装售价78元。药房总经理刘湘岳介绍说,就数贵的卖得好。   为什么售价差那么多?某进口维生素产品生产企业的一名员工告诉记者,维 生素可分天然提取和人工合成两种,有些进口企业的原料甚至来自特定的生长环 境,成本自然高于人工合成;有些产品还大多添加一定的化合元素,以促进人体 吸收,“价钱贵的肯定效果要好。”但俞顺章告诉记者,相同含量的维生素补充 剂,“一两块钱的和一两百块钱的,效果没啥区别。”   事实上,补充维生素的最好方法永远都不是吃药或保健品。翟凤英告诉,某 些广告宣称,食物无法充分保证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其实,平衡膳食 肯定能充分达到每天人体所需的量,这也是最安全的维生素补充方式。 (XYS200703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