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没有科学的标准定义就不能识别科学和非科学了吗?   张功耀   继于光远、许良英在80年代带头反对以人体特异功能为代表的伪科学以来, 20多年以后的今天,“反对伪科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反对伪科学 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清楚地说明,我国反对伪科学后继有人。   笔者注意到,在当前人们议论伪科学的时候,我国一些从事科学哲学教学和 研究的年轻学者,背离科学哲学界坚定不移反对伪科学的基本宗旨,居然跟着伪 科学倡导者一起摇旗呐喊,多次发表文章,以科学没有标准化的定义为由,提出 一个看上去冠冕堂皇的口号,主张“反对伪科学要慎重,不要扩大化”。云云。   那么,没有科学的标准就不能识别科学、伪科学和非科学了吗?   众所周知,如果我们要对“人”下一个标准化的定义,估计也是非常困难的。 可是,如果要我们在通常意义上把“人”和“非人”区别开来,并不难做到。没 有“人”的标准定义可以识别“人”和“非人”,没有标准的“科学”定义为什 么就不能识别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了呢?   “科学”这个术语是从笛卡尔“真实而确定的知识”这个短语演变而来的。 把笛卡尔这个短语表述得更明确一些就是,一切关于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真实而 确定的知识就是科学。   在这个定义中,确定性是决定真实性的基础。因此,确定性就成了判断科学 与非科学的第一个标准。没有确定性,一切关于真实性问题的讨论都是没有意义 的。许多人在论及中医理论的“客观性”和“先进性”的时候,不顾起码的确定 性,使得对中医全部“客观性”和“先进性”的标榜都失去了意义。   所谓“确定性”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第一、概念要有确定性。   一个概念究竟指什么,这是首先要明确的。没有概念的确定性,不用说科学 思维,就是日常思维,也是不可能有效的。根据17世纪经验主义的哲学要求,概 念的确定性,应当满足概念的“经验可理解性”。没有经验可理解性的概念是没 有意义的。就如“飞马”那样的概念,也是“飞行的”和“马”两个经验可理解 的概念构成的。有了经验的可理解性,才有可被理性思考的余地。画家才可以根 据他的经验,通过想像画出“飞马”来。如果一个概念缺乏了类似的经验可解性, 不用说找出这个概念的经验原型,就是对这个概念进行理性的思考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确定性。   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通过人为的武断方式去认定,而应该用公理性去衡 量。不能满足公理性要求的逻辑关系构造,没有资格叫科学。如“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关于“生”的逻辑关系构造,就没有确定性,因 而,这样的陈述没有科学价值。   但是,也不是所有概念确定、逻辑关系确定的陈述都是科学陈述。比如, “勾”、“股”、“弦”三个概念是确定性的。“勾三、股四、弦五”在逻辑关 系上也是确定性的。但是,“勾三、股四、弦五”是一个经验陈述,不属于科学 陈述。因此,作为一个科学陈述,在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同时,还要满足下一个 要求,那就是“普遍性”。   第三、科学陈述是普遍性陈述。   诸如“勾三、股四、弦五”这样的陈述是永远正确的,但没有推广运用价值。 我们不能根据这个陈述来预言“勾一,股一,弦是多少”。因此,科学需要找到 可以判断所有相关关系的基本陈述。很显然,在确立直角三角形各边长度关系的 陈述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达到了这个要求。于是,我们把 “勾三、股四、弦五”叫做经验陈述,把“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平方之和” 叫做科学陈述。   确定性的未必都是真实性的。我们认识外部世界并不是以确定性为满足的, 更重要的还要去判断我们的认识的真实性。于是,我们必须进一步引入关于“科 学”的第四个标准。   第四、科学赖以立论的经验事实是真实的。   任何一个科学发现,都必须要有坚实的经验事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这些经验 基础可以是直接观察得到的,也可以是实验得到的。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 所有这些经验事实都必须经得起相同观察条件下的可重复性。没有可重复性的经 验事实不能成为科学的基础。此外,值得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所谓的“经 验”,必须是“外经验”,即可以通过外部测量得到的经验,不是“内经验”, 即内心感受。经由内心感受得到的经验,是一种主观经验。对于相同的刺激,一 个说“痛”,一个说“不痛”,这种随意性的经验表述是不能作为科学的经验基 础使用的。   第五、科学结论对经验事实的覆盖是真实的。   一种科学理论必须能够充分解释过去和预言未来。对于一种新的地震预报理 论,如果它是科学的,它不仅要解释已经发生过的地震,而且还要预言即将发生 的地震。单独预言一次,尤其只能预报“唯一的一次”,则这个地震预报理论就 极有可能是不科学的。   在确认了一种理论的确定性和真实性以后,科学理论还有一个附加要求,那 就是“简单性”。这就是判断科学的第六条标准,即简单性标准。根据这个标准, 新引入的科学概念要越少越好,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越简单越好,结论表述要 越明了越好。   总括起来,科学是沿着这样一条认识路线发展的:   —— 在所有认识中,确认确定性的认识;   —— 在确定性的认识中,确认真实性的认识;   —— 在真实性的认识中,确认简单性的认识。   凡是违背这个认识路线的,其认识活动都没有走在科学的道路上,都可能滑 向非科学、伪科学、迷信或神秘主义。   以上原理不是从任何既成的哲学中引申出来的,而是从科学的基本形态中概 括出来的。只要我们亲近科学,我们都能从众多的科学成就中发现这些特点。因 此,就像我们虽然没有“人”的标准定义,只要我们善于从日常观察中去把握 “人”,我们照样可以区别“人”与“非人”一样,即使我们没有标准的“科学” 定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科学,我们也能区别“科学”和“非科学”。 (XYS2007011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