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澳洲Bruce Hall学术造假案记事之一:谬种流传   作者:Juchuan Chen   事情发生在六年前,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大岛上。这事本来已不是新闻,和东 土神州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如今我却不得不借新语丝论坛把这件破事儿描述 一番。   听说美国《科学》杂志要刊登华南虎的照片了,这消息让一些人莫名其妙地 兴奋起来。真不明白,上了《科学》杂志真的如此荣耀吗?《科学》杂志当然可 以报道或评论发生在中国的事件,但对《科学》杂志不实或误导性的报道读者也 应有权批评反驳。   今年八月《科学》杂志报道了所谓澳洲出台研究行为新守则(见附录1), 因为引用了采访中我的一句最不经意的话,使我成为文中的当事人之一。国内 《科学时报》也不甘人后,在中国科学院和与其相关的网站上刊登了一篇更长的 译述文章(见附录2: “霍尔事件”影响深远:澳大利亚颁布研究行为新守则), 以讹传讹。   当时正为上了当而为《科学》杂志提供信息而不快,因而想到《科学时报》 文章既然登在中国科学院的官方网站上,作者王丹红女士又是该报的首席记者, 大概有些来头。于是查到了王女士的联系电话,告知她的报道有多处与事实不符, 表示愿意提供文件证据,也希望她能通过电子邮件采访涉案各方,包括Bruce Hall, Warwick Anderson, Robert Loblay, Martin Van Der Weyden等, “解铃还请系铃人”,对报道作出更正。   出乎意料的是,王女士反复强调她的消息来源于美国《科学》杂志,言外之 意是《科学》杂志不会有错,她没有精力自己采访。原来中国科学院竟如此不中 用!于是我撂下一句话:那么我自己写!   先对Bruce Hall案略作介绍,使大家对《科学》杂志文章的背景能有所了解:   1. Bruce Hall是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其实验室在大学的教 学医院Liverpool医院,该医院属悉尼西南地区卫生机构管辖。2001年9月新南威 尔士大学接到对Bruce Hall的投诉,涉及到专利的知识产权,文章的署名权,两 个事实上不存在的实验,对下属蛮横无理等。   2. 大学副校长John Ingleson指派医学院院长Bruce Dowton负责调查,又 安排副校长Elspeth McLachlan 调查申请科研基金做假的指控。事过半年没有结 果,澳洲ABC电台医学节目主持人Nornam Swan医生于2002年4月13日向公众披露 了事件。   3. 校长John Niland于2002年4月17日否认了全部指控,宣布Bruce Hall清 白。同时宣布将组织外来调查小组,对“Bruce Dowton未能解决的科学问题”进 一步调查。   4. 外来调查小组由前任澳洲最高法院首席法官Gerard Brennan负责,成员 有悉尼大学,澳洲国立大学以及英国牛津大学的三位医学教授。调查报告完成于 2003年1月底,内容和结论绝密。   5. 2003年8月Bruce Hall试图在法院封杀Brennan调查报告的案子败诉,判 决书引用并公开了Brennan调查报告的许多内容。大学根据Brennan调查报告列举 了12 项最严厉的造假指控。副校长Mark Wainwright否定了其中6项。2003年12 月23日新校长Rory Hume的对Bruce Hall案的“最终报告”则强调了澳洲诺贝尔 奖得主免疫学家Peter Doherty的参与,否定了其余6项造假的指控。一时舆论哗 然。   6. 2004年2月Doherty教授在电台采访中澄清了他基本上没有参与Bruce Hall案。2004年4月Rory Hume被迫辞职,副校长Mark Wainwright接任代理校长, 随后又转正成为校长。   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前本人曾作者向Elizabeth Finkel博士提供了详尽的 书面证据,特别强调了几项事实:   1. 新南威尔士大学校议会在校长Rory Hume被迫辞职后通过决议,重新确 认了Brennan报告。该报告裁定Bruce Hall的行为属于scientific misconduct。   2. 一份前任法官(Hungerford)的调查报告证实新南威尔士大学对14 项 对Bruce Hall的重要指控根本没作调查。   3. Warwick Anderson无视对Bruce Hall在2006年又犯下了新的scientific misconduct的投诉,宣称因为对Bruce Hall的首次指控已超过三年期限,澳大利 亚卫生和医学基金会要给Bruce Hall重新做人的机会。   4. 2006年底Martin Van Der Weyden和Warwick Anderson联手导演了一出 安排Bruce Hall表演贼喊捉贼的闹剧,让Bruce Hall在《澳大利亚医学杂志》上 撰文恶毒攻击Brennan调查组和举报者。   5. Bruce Hall案的关键是传统和习俗对有权势的造假者包庇纵容,因此仅 仅修改守则而不检讨当权者的心态将不会有任何实质性改变。   Finkel的文章刊出后,本人意识到文章的目的原来只是为了宣传所谓的新守 则出台,而本人则不幸被利用作了陪衬。如果我能事先洞察这一企图当然不会参 与,按流行的表达方式,“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Finkel曾表示“Though my piece was short, I have found this story to be a real eye-opener. ”, 是她还是《科学》杂志不敢冒犯得罪Bruce Hall一方则不得而知。也曾有意投书 《科学》杂志,但又明白毫无意义,终于作罢。   Finkel的文章中所称的“Four years ago”事实上应该是“Six years ago”, 而“Juchuan Chen, a postdoc in Hall’s lab”也是她自己的灵感,她根本没 问过我是“什么的干活”。而文中Loblay says that the accused would also benefit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xternal body to oversee investigations. “Hall had no one to complain to,” he notes则更体现了 Bruce Hall粉丝们赤裸裸的无耻。大学和政府机构对Bruce Hall百般包庇,以致 其得以卷土重来, 而2003年高等法院的判决书则以充分的证据裁定Brennan调查 对Bruce Hall公平,擅长打官司的Bruce Hall根本不敢上诉。至于说旧守则的规 定由院长处理投诉或许有因顾虑损害学院名誉而有利害相关可能,新守则由副校 长接手就必定能秉公处理,这更让人怀疑起草新守则的Warwick Anderson是在有 意行骗还是思维逻辑有问题:难道副校长就不在乎学校的名誉?   王丹红女士的文章显然是根据2007年和2004年两篇《科学》杂志文章,大概 还采用了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网站和中文维基百科网站上对Bruce Hall案的不伦 不类的介绍。限于篇幅在此对一些能将就的不实叙述不与理会:   “对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布鲁斯·霍尔的调查可能还没有终结” -- 事实是 因为要照顾校长们的脸面新南威尔士大学无法继续调查Bruce Hall案。   “一名研究生和两位职员指控霍尔” -- 事实是共有五名举报者。   “基于这些发现,为霍尔提供实验室及支付其部分薪水的悉尼西南地区卫生 机构免去了他的管理职责” -- 事实是悉尼西南地区卫生机构根据自己的调查 结果而免去Bruce Hall的所有行政职务,其时Brennan调查报告尚未完成。   “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校长罗里·休姆” -- Rory Hume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是 名正言顺的校长(Vice Chancellor),说他是副校长无异于以小老婆称呼一品 夫人,是极大的冒犯。   “他自己对这起事件所作的调查澄清了对霍尔的6项不端科学行为的指控, 取而代之,他发现霍尔只有5项轻微的“学术失范”行为” – 查对应的英文原 文,“不端科学行为”的原文是scientific misconduct,“学术失范”的原文 是academic misconduct。 前者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有明确的定义,后者在新南威 尔士大学的网页上根本查不到。能查到的只有student academic misconduct., 是开除勿论的重罪,绝不“轻微”。   “休姆在其长达43页的调查报告中说:“我没有发现任何一项指控与霍尔的 核心科学有关……” – 官方公布的Rory Hume的报告只有21页。密不示人的正 版Bruce Dowton报告才是43页。因为Brennan调查把对Bruce Hall的假说,结论, 实验设计等的指控一概归类为“见解”,排除在调查范围之外,所以没有触及 “核心科学”。   “尽管这份报告的摘要已经公开” -- Brennan报告根本没有摘要。当时 Brennan报告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绝对机密,控制得滴水不漏。事实上后来公开 Brennan报告的不是新南威尔士大学,而是联邦议员Kim Carr。   据说当年牛顿和莱布尼兹交恶,牛顿控制着杂志,竟把莱布尼兹整得一筹莫 展。莱布尼兹毕竟是科学大家,后世仍有人为其鸣冤。幸亏如今网络发达,让我 辈升斗小民凡夫俗子也能有机会在网上对大学和官僚机构说三道四。“不端科学 行为”的那一方控制着主流媒体,我辈自然不能与之争锋,但却也可以开个英文 博客,把如山铁证贴在网上,为历史留下真实记录。   要问我为何在中文论坛上谈文明世界的阴暗面,其一是让大家分享我所经历 的真实的西方学术界和出版界,如果只是空谈如何治理学术腐败而不知澳洲有 Bruce Hall,即使口若悬河也只是枉然,其二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希望大家明白学 术腐败是世界性的难题,在国外举报学术腐败须三思而后行。   要问我在中文论坛上谈Bruce Hall案是否对“不端科学行为”的那一方公平, 其一是Bruce Hall到处摇唇鼓舌,Rory Hume则甚至到中国来招摇,我何不也针 锋相对,其二是Bruce Hall的支持者中精通中文者不乏其人,我相信方先生会给 他们反驳的机会。Bruce Hall和Rory Hume擅长诉讼,所以特此声明文责自负, 不必找方先生的麻烦。   2007年9月8日   附录1   AUSTRALIAN SCIENCE   New Misconduct Rules Aim to Minister to an Ailing System   Academic honor. Australia’s new code of conduct provides a road map for researchers.   MELBOURNE, AUSTRALIA—Four years ago, a divisive series of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alleged scientific misconduct of a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immunologist bared what many scientists saw as a flawed system for handling such allegations. An external committee found the researcher, Bruce Hall, guilty of misconduct, but he retained his position after the university found him guilty of a lesser charge of academic misconduct (Science, 16 January 2004, p. 298). The case convinced the country’s granting agencies and the community that changes were needed. The result, out this week, is a new code of research conduct.   “The code is a response to the train wreck of the Hall affair,” says University of Sydney immunologist Robert Loblay. Warwick Anderson,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Australia’s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in Canberra, which co-authored the new code, says it’ s meant to eliminate confusion over who should deal with alleged misconduct without being too prescriptive. “If there’s a system everyone understands, things should work better,” he asserts, adding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regard it as “a manual for good self-regulation.”   The first part of the code lays down the rules of the road for professional duties such as mentoring students, handling questions about data and authorship, and interacting with industry. Part B offers a road map for when things go south. In the event of a “reasonable suspicion that research misconduct has occurred,” according to the code, a potential whistleblower should report concerns to a designated university official. That official, typically a deputy vice-chancellor of research, would then choose an appropriate response, anything from declining to pursue the matter if the facts do not support the allegations to convening an external investigative panel. It’s up to the university to mete out any punishment; funding repercussions rest with the appropriate granting agency.   The new code, unlike the current one adopted in 1997, covers work funded by the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as well as the health and medical council, extending its reach to all areas of basic research. It also removes scientific misconduct from a list of offenses, such as sexual harassment or embezzlement, that fall within an institution’s enterprise bargaining agreement. That’s an important change, as the bargaining agreement requires all problems to be handled by the accused person’s immediate supervisor. In the Hall case, that was the dean of medicine, a person seen as potentially biased given that a finding of misconduct could damage the medical school.   Leaving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hands of the home institution poses “an inherent and glaring conflict of interest” for institutions that fear adverse publicity, says Martin Van Der Weyden, editor of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Loblay says that the accused would also benefit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xternal body to oversee investigations. “Hall had no one to complain to,” he notes. Loblay and others believe that Australia needs an independent body like the U.S.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and Anderson says “we are about to start exploring that.”   In the meantime, one of those who initially accused Hall of misconduct is skeptical that the new code will make any difference. Juchuan Chen, a postdoc in Hall’s lab who eventually took his concerns to the Australian media, says that the 4 years he spent on the case caused him to fall irretrievably behind in his research area and also ruined his reputation. “No one wants to hire a whistleblower,” he says.   The new code will go into effect over several years as universities negotiate new 5-year workplace agreements with employee unions.    ELIZABETH FINKEL   Elizabeth Finkel writes from Melbourne, Australia.   www.sciencemag.org SCIENCE VOL 317 Page 1159 31 AUGUST 2007   附录2   “霍尔事件”影响深远:澳大利亚颁布研究行为新守则   科学时报 2007-9-5 作者:王丹红   对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布鲁斯·霍尔的调查可能还没有终结,但霍尔事件却 导致了澳大利亚新研究守则的出台。   9月初,澳大利亚出台了一部新的研究行为守则,涵盖所有的基础研究领域, 为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提供了一条新的行为路线图。据新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 报道,新规则的出台是对4年前一系列有争议的霍尔事件调查报告的回应。   布鲁斯·霍尔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免疫学家、肾脏移植专家,2001年, 他被所在实验室职员和博士生指控有不端科学行为,大学和多个外部调查委员会 对此事进行了调查,但一系列结论不同的调查报告导致了学术界内部的分歧,暴 露出当局在处理这类事件上的体制缺陷。   当时,一个外部调查委员会发现霍尔有不端科学行为,但大学内部认为他只 有较轻学术失范行为的调查报告公布后,霍尔保住了自己的职位。这起事件让澳 大利亚的基金组织和学术界相信:有些事情需要改变。最终,新的研究行为守则 于这个9月初出台。   霍尔事件   新南威尔士大学创办于1949年,位于悉尼近郊,是澳大利亚最著名、也是规 模最大的大学之一。2001年,该大学发生了一起举世瞩目的学术造假案,并导致 前副校长罗里?休姆教授辞职。   2001年,霍尔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和两位职员指控霍尔:歪曲和伪造实验结 果,操纵学术报告和论文的作者身份,在向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理事会的基金申 请中使用虚假数据;他们还控告霍尔在工作场所有胁迫行为。   新南威尔士大学最初的调查澄清了对霍尔不端科学行为的指控。但2003年, 由新南威尔士大学董事会召集、最高法院前法官杰勒德?布伦南领导的一个外部 调查 委员会却发现:霍尔在行为中有故意欺骗的动机,并且不计后果地忽视真 相。该调查委员会成员包括英国牛津大学、悉尼大学、澳洲国立大学的权威人士。 基于这些 发现,为霍尔提供实验室及支付其部分薪水的悉尼西南地区卫生机构 免去了他的管理职责。   2003年12月24日,新南威尔士大学副 校长罗里?休姆宣布:他自己对这起事 件所作的调查澄清了对霍尔的6项不端科学行为的指控,取而代之,他发现霍尔 只有5项轻微的“学术失范”行为,这些行为 应该让霍尔受到谴责但不致于失去 工作或实验室。休姆在其长达43页的调查报告中说:“我没有发现任何一项指控 与霍尔的核心科学有关……我不认为应该考虑免 去他的工作。”   霍尔当时承认在基金申请中有一个“小错误”,但否认存在任何严重的不端 行为,并提出要反击休姆的报告。霍尔对布伦南长达11卷的报告也进行了严厉批 驳,尽管这份报告的摘要已经公开,但霍尔仍试图申请法院禁止报告全文的公布, 法院最终驳回了霍尔的申请。   部分学术领袖对休姆的决定提出了批评,但理由不尽相同。澳大利亚格里菲 思大学的政治分析家伊恩?劳称,这是一份向弱者显示权威的无耻报告。新南威 尔士大学董事会的部分成员同意伊恩的看法,他们认为,休姆的行为损害了澳大 利亚大学的声誉。   休姆的报告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内部引发了强烈的反弹,反对者称:休姆如此 胡闹,令学校声誉严重受损。2004年1月,新南威尔士大学董事会以投票表决的 方式 决定:全文公布外部独立调查委员会有关霍尔有不端科学行为的报告。 2004年6月,休姆以无法再与校内议会合作为理由宣布辞职。   与此同时,针对霍尔滥用经费的指控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处理揭发者的申诉, 澳大利亚的3个政府机构分别进行了独立调查。   新守则出台   悉尼大学免疫学家Robert Loblay说:“新守则是对霍尔事件遗留问题的回 应。”   澳大利亚国立卫生和医学研究委员会的首席执行官沃里克?安德森是新守则 的共同作者,他说,在谁该调查处理不端行为指控的问题上,新守则澄清了过去 混淆和模 糊的问题。他强调:“如果每个人都清楚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那么 事情就好办多了。”他认为研究人员应该将新守则视为“一本自我约束的行为手 册”。   新守则的第一部分是对教授职责规范的描述,比如指导学生、处理数据和作 者身份等问题、与工业界的合作和联系等;第二部分提供了当问题出现时应该如 何处理的 路线图。新守则指出:“当关于研究不端行为的合理怀疑出现时”, 揭发者应该向大学指定的官员报告。一般情况下,这种官员应该是大学主管研究 的执行副校长, 再由他选择适当的回应方式。比如说,如果事实不支持这样的 指控,那么可以拒绝进行相关的调查,或者组织一个外部调查委员会等。大学应 该提出相应的处罚措 施,而基金组织则对经费的处理作出决定。   澳大利亚学术界目前使用的研究行为守则是1997年颁布的,与旧守则不同的 是,新守则界 定的研究工作涵盖了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澳大利亚卫生和医学 理事会所资助的研究工作,并扩展到所有的基础研究领域。新守则不再将不端科 学行为列入“冒犯” 名单之列,这类名单包括性骚扰或公款挪用等,这些行为 是属于一个机构“协商解决协议”的范围。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因为“协商解 决协议”要求由被指控者的 直接上司处理相关问题。因此,在霍尔事件中,处 理问题的就应该是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院院长,但这种职位的人可能心存这样的 偏见:不端行为的发现会损害医学 院的声誉。   《澳大利亚医学期刊》编辑Martin Van Der Weyden指出,让受指控人所属 机构进行调查会造成“固有和显著的利益冲突”。Loblay认为,被指控人也会受 惠于监督调查的外部委员会,当初,“霍 尔就无处可申诉”。Loblay和其他人 相信,澳大利亚需要一个类似于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这样的独立机构。安德森说: “我们正着手探索这种可能性。”   与此同时,最初指控霍尔不端行为的人仍然对新法则持怀疑态度,他们并不 认为新旧守则间有实质性的不同。Juchuan Chen曾是霍尔实验室的博士后,他向 澳大利亚媒体表达了他的担心:4年前,他花费在这起事件上的时间让他无可挽 回地落后于所在领域,并损毁了他的声誉, “没有人愿意聘请一位揭发者”, 他说。   《科学》杂志的文章指出,当澳大利亚的大学与雇员联盟谈妥了新的为期5 年的工作场所协议后,新守则将会在几年内生效。 (XYS200711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