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有所答——又是一位有机所毕业生的回答   作者:深呼吸   承蒙网友星期五13的召唤,我作为一个在有机所工作学习过六年的知情人, 在看到包括其和另外一些自以为是的革命小将类网友对此事的看法,想就几个基 本的事实谈一些看法。   <1> 关于有机所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   中国科学院现属下共有96个独立研究机构。上海有机所是化学片研究所中唯 一一个以二级学科建所的单位。该所在研究生培养专业质量上堪称国内一流,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质量检查曾得到最高评价。在培养环节上主要区别于 国内其他博士培养单位的特点包括:1>长期实行研究生入学不分专业和导师,经 过一年独立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学位课程后,经师生双向选择后进入实验室,每一 名导师当年招生最多不超过2名;2>博士阶段包含Cumulative Examination制度, 即每个季度展开的博士生前沿文献分析考核,每次的淘汰率为25%,在博士期间 必须通过累计4次以上才有资格申请答辩;3>博士答辩资格于中科院绝大多数的 研究院不同,并无需发表文章的具体要求(允许没有发表任何文章),原则上根 据工作的原创力度和工作量大小进行斟酌。答辩论文的预审采取匿名评审,即在 答辩安排表公布之前,导师和学生都无从知道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组成。希望 以上情况能够解答星期五13关于其文中“林院士为什么没有公开其单位对博士生 的具体要求?在其单位博士毕业真的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吗?真的没有要求博士毕 业必须发表多少篇文章,文章必须发表在什么档次的刊物,如影响因子必须大于 多少的刊物上!?有了解上海有机所的朋友不妨站出来说说。让大家看看,“从 没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研究氛围。”,“认认真真、踏踏实 实地做实验,就能够毕业的”的说法是不是真的?上海有机所是不是给了学生适 当的而不是过分的压力?”等等疑问。关于有机所的论文产出贡献和在国内的排 名,各位可以参见中国科技期刊索引的历年年度报告。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研究 所,它在论文数量上不光位于前茅,重要的是历年来在化学类的研究单位中,平 均被引用率一项(影响因子项)一直排在第一位。这个结果结合没有文章硬性指 标的规定,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该单位的培养思路是侧重于工作质量的。关于最后 上海有机所是不是给了学生适当的而不是过分的压力的问题,这个我想是见仁见 智的事情。我受得了的压力,你未必受得了,和主观有关系。但是我可以提醒的 是就是有机化学本身和其它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一样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当, 如果诸位有兴趣可以到网上去找一封在北美化学圈子里面流传甚广的E. M. 卡雷 拉教授写给其博士后的电子邮件来做一个比较,或者你知道谁是E.J.Corey, K. C. Nicolaou也可以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压力。研究工作的辛苦与压力不应当成为任 何造假的托辞。我能确认的是林先生组里的气氛在有机所40余课题组中是宽松于 平均水准的。这个方面你可以求证于有机所任何一位在读研究生或者已经毕业的 研究生。   <2>关于公开信本身的一些补充   我看到这封公开信是来自于网络,作为有机所的毕业生我是非常关心事实, 而且我和当事人也有overlap,于是通过多方面渠道进行了一些个人求证,在此 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这封公开信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公开信,它是林在召开学 术委员会和全体有机所研究生大会上进行检讨和事实阐述的原稿。第一时间拥有 林的电子文稿的是有机所的全体课题组长,我想很可能这封信是这样被流传出来 的;第二,正因为该信是面对有机所范围内的检讨,而另一位作者徐明华身份现 为上海药物所课题组长,所以林在信中删去了徐的签名。而在网络上的被一些发 掘力很强的人士认为“有意或者无意”庇护徐。第三,我不懂为什么星期五13君 为何以如此的口吻形容“对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用“挥之不去的噩梦”来 形容黄姓同学,可以说是贴切,准确,形象,生动,可是这句话却来形容徐明华 博士就颇具有喜剧色彩了。”作为一名刚刚开始独立学术研究生涯的年青科学家, 在担任助手期间实际上参与亲自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就有意造假。遇到这样 的情况,你问问哪个青年科学家碰到这样的事情会不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 第四,公开信在网上流传之后,曾有媒体记者采访老林而被婉拒,老林当面直接 说他为什么不希望因媒体的大肆报道而让与有机化学无关人来关注黄,这会让人 在学术之外的生存空间大大减少。人生又不止学术两字。   <3>关于学术作假的危害   学术造假不像假冒伪劣产品那样对消费者直接的伤害,但是对整个 community的构架却有着深层的本质危害。在现在学术研究模式中更关系到具体 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整个学术圈在历史的发展中获得了一些能够良性循环的 原则,其中信任其他人的已有结果是一个很重要的博弈结果。没有什么工作是石 头里面蹦出来的,参考和引用别人的结果的时候并假设其是正确无误的是任何一 个科研能够运作和前进的前提。上海在星期五13文中提到{根据某些人所持有的 观点,“在实验过程中如果结果和原来假设的不一样”,通过“对结果分析”, “总能找到点新东西出来”,“然后就可以发一些文章”。那么因黄姓学生造假 使得“冯陈国同学半年多的宝贵时间付之东流”的指责好像就不能成立啊!}, 并且还附了一个得意的笑脸符号,以彰智商逻辑全面胜出对方。可是我想人家这 段话无非是科研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俗解释,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实践原 则之一。而其却能得出后面的可笑结论。冯的工作不是对黄工作的简单重复,他 的博士课题是对该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应用范围的拓展。他开展工作的前提, 就是信任黄的工作。后面的研究方向自然都是在被误导的情况下进行。更何况由 于当事人的逃避态度,他承担起了要确定该论文是重复性问题还是主观造假问题 的任务并投入了大量的劳动。无论是从林还是黄的角度,都希望该结果是一个重 复性问题或者有未知的其他因素缘故。这样的重复性问题导致的新发现在有机化 学领域并不少见。有机所已故老先生黄鸣龙先生发现的还原改良反应就是由于一 次意外以及不能很好的重复来寻找出背后的科学道理的。但是很遗憾,林和冯以 及另外一名同学背对背比对的数据研究,用了前后将近4个月才证明该数据存在 主观伪造。而林组及时撤回文章,并公布调查结论,本身是对学位公平性,学术 原则,以及课题组和有机所的声誉的高度负责行为。而可以提到的最近一个有名 的例子是前年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D. Sames教授以不能重复的理由撤回02-03年 的一共大概6-7篇论文,他当时的行为被圈内人所共理解。此事件中唯一被人存 有争议的是当事人(一个女博士生)坚持声称撤销论文并没有得到通知和请她重 复工作。   <4>师生间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想林当老板的口碑在国内有机化学的圈子应该算是好的。正好我的同学朋 友中也有林的学生,在我读书期间所知道的几个细节大家可以判断一下。首先他 是一个工作无比勤奋的大忙人,每天工作早上7点半就开始。只要人在上海,无 论周末还是节假日基本都是来所里办公。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一个院 士学生太多管不过来。由于有机所的硬性规定,他小组一般一共是有6-8个学生。 他们小组每周都有文献讨论和工作汇报,他不出差的话基本上都参加,而徐是每 周的主持人。他晚饭后到休息之前是他每天的文献阅读时间,所以他的学生们常 常会在晚上接到他的电话直接讨论文献问题和实验思路。组里的实验记录他们是 老板按期亲自要签名查看的。另外,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听到他说过学生不是文 章的机器。(而事实上相对有机所其他课题组而言,林组也并不是一个在数量上 出产论文很多的小组)。他自己和学生的谈话也总是商量的口吻,从来没有听见 过他大声斥责批评过学生。因此他们组的学生总体上接触下来心态都蛮好。最让 我感到佩服的是,他对学生提交无论是转博,中期还是毕业答辩论文前的稿子每 个人都会从头到尾逐字逐句修改回炉3-4遍,就连标点符号也不错过。黄在林当 时组里是唯一的一位女研究生,有人质疑是不是老林对其施加过分的压力,我看 是很难让人相信的。而且据说黄在该文章工作之前,在不对称质子化工作中已经 发表了一篇JOC,并且平时工作量也很可观。如果她没有在中期汇报后的工作犯了 这个原则性错误,继续踏实工作,本身在林组安安稳稳毕业应该是一件自然的事 情。林在所里公开信和对全体学生的检讨说明会中这一点说的一点也没有夸大, 也用不着夸大。   <5>作假的技术性问题和导师们的责任   关于黄的论文本身的专业性,这个不是了解问题真实情况的主要障碍。软件 上,有机所的整体数据把关体系即使放在世界范围内应该也算高标准的(毕业生 论文的新化合物数据表的要求是以ACS论文投稿的标准设置的,除了课题组长平 时的检查之外,而且保证10-15%的最终论文数据抽检。我就当年就有幸中奖,被 抽到后将论文相关所有数据和谱图,原始实验记录按时送呈学位委员会指定的专 家检查)。硬件上,测试平台条件目前应该是超过了美国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化学 系(可以确认的是不比top20差)。平时诸多课题组和大多数学生的必要数据分 析都是通过所或者室的测试平台进行,数据报告由专人负责。所有的样品测试都 有底案和备份可以查询。也就是说学生拿到老板手里进行核对和讨论数据时候的 原始谱图,是来自于分析中心的报告。黄涉及造假的工作系有机化学中不对称催 化的重要概念—对映体过量值(ee%值)。该类值的表征需要通过手性液相高压 色谱进行确定。由于林组的数据多年以来一直是在分析中心送样检测的,因此对 该中心出具的谱图是绝对信任的。而她文中其他一系列表征新化合物所需要的每 个H-NMR/MS/IR/HRMS/C-NMR/EA可以通过她获得的消旋体准确得到真实的数据。 黄的技巧现在推测出来很简单,无非就是在送样的时候,甚至将林指派给她一起 同事课题的本科论文毕业生的样品通过自己来送样才有可能炮制出无法判断真伪 的一整套数据。但这恰恰是所有的环节中最不可能被信任学生的老师所想到的。 老师一般会在谱图识别上帮助缺少经验的学生,但是对多组中含有多数真实数据 和和第三方出具的色谱谱图是不可能辨别的。这个道理就好像和那个传说中哥伦 布立起鸡蛋的故事一样。现在我们看来是她换了样品,就是和哥伦布打破鸡蛋壳 后大家的恍然大悟是一个道理的。可是我想课题组长们换了当时任何人,对这样 的故意造假都是缺乏防范的可能的。要判断导师们的责任,我想主要是在论文的 一切他们应该尽到的义务上有没有做到。这几个环节无非是指导方向,平时交流, 数据把关,论文写作等等方面。各方面他们都没有失职的行为,却还没有避免一 个错误的诞生。对于这样的事情,林先生和徐老师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最重要 的是,他们后面投入人力物力通过最直接最原始的手性拆分制备来还原真相,定 性论文工作的性质,证明伪结果是非常需要勇气的行为,而且是对学位公平,学 术原则的负责任,对同行研究的负责任,甚至也是对黄本人的负责任,可惜数据 表明黄犯了原则性的错误。而且我看林和徐随后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唯一正确 的选择的反应,做得是有责任感有担当的行为,没有看出他们哪里在逃避责任。 最近我知道有机所作为第三方对此事的调查报告已经初步完成,并上报院研究生 院和国家学位办。   <6>学术作假的动机思考和公众理性反应   我本人对当事人双方都算认识。印象中黄为人聪明好学,乐观开朗,系报送 到有机所的川大医学院优秀毕业生。2年级能进入林的实验室,我想至少她的专 业基础和实验动手能力还是受到相当认可的。她进入实验室后的工作延续了林组 之前的一个课题,进展顺利并很快发表JOC一篇。转博之后,开始转移到独立探 索一些新课题,其中有些不错的结果。博士中期答辩前后开始研究不对称苯肽合 成的新方法学。进展初期就获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这些初期研究尽管产率和ee 值还不理想,但是在课题方向上面却是意义重大。对于合成方法学的研究者而言, 一些不理想的结果往往蕴藏着有意义的重要工作,但也需要锲而不舍的长期努力 才能找到一个适当的条件和解决办法。黄将其结果提高到中等水平以后实验一段 时间内停滞不前,但是很快在毕业前一年她的工作报告中声称利用一个低温很窄 范围的控制可以大幅度改善实验结果,并出示了实验结果的数据和谱图。此后在 长达半年多的组会讨论上和论文修改上,许多她的师兄师弟和同事都不断地为她 工作进行机理验证的实验设计和底物合理扩展进行探讨,林还为此专门给她配备 了一本科生助手分担她的工作进度所需要的劳动,并从事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她 行将毕业时候,进行了一些烷基底物扩展的工作,汇报了一批真实的数据和不理 想的结果。后续工作者冯便是这样接过她的工作进行烷基底物扩展的条件摸索, 并逐渐发现出来问题的。后来的事情就和信中一样了。我问过他们组成员好几个 人,感觉都很受伤。不光出于小组声誉上的考虑,而是那些相处日久,称姐妹道 兄弟的人特别觉得有被欺骗的感受。我的朋友是她的师兄,思考良久后写信去没 有问其为什么这么做,而是将来怎么办。她的反应很平静,回复I’ll move on… 反过来想也不足为奇,有网友已经了解到做这样一个系统的造假是需要一定心理 素质的。但是,正如林对我说的那样,“我的学生难免会犯错误的,只是这次她 所犯的错误是不能被包庇和隐瞒的。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已经承担了自己的 巨大损失,舆论越少关注她本人,对她越好。”我自己知道这个事情也感到非常 的痛心,因为我以前对她的印象很不错。所谓人年轻时候关键的几步要走对的确 让人感受深刻。什么事情和行业都有一个底线,越线就是玩火。聪明往往反被聪 明误的例子太多了。至于动机,我想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就见仁见智,但是又有 什么意义呢。JACS/Angew这样的文章,在我那个读书的年代,上海有机所这样的 国内实力最强的化学研究所一年只能发表2-3篇左右。但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和国家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最近两年这个数字了15-20篇左右的水平。这种文章 的提高意味着国内科研原创性和质量的逐年提高,同时伴随着对学术风气和学术 自律的更高要求。林老师的这次行为,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举动。   <7>后记:   很高兴地看到,林小组在最新的JACS上面又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型不对称双烯 配体的催化工作,这是一个很精彩的工作。所谓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林和徐用 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这样的研究者在国内其实有很多, 他们这些人才是国内学术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我特别奇怪是为什么很多打着 学术打假旗号的人,却不肯下功夫去做一番基本的情况研究再来发言,哪怕去了 解什么叫手性这样的很简单的概念也好啊。却很津津乐道,洋洋自得于于自己貌 似犀利的文笔,敏锐的思路,高远的境界和严密的逻辑,来对当事人指手画脚。 这种态度的人,除了骂骂娘,吹吹牛,还能做得好什么事情呢?   我的这次帖子写得很长,之前更花了很多工夫来打电话,写email。很多资 料有些其实在争论热闹的网友们是可以自己花点时间就去获得的,有些资料是也 许只有我和其他一些这样了解有机所并和并恰好和当事人有直接和间接联系的人 获得的。我希望对大家争论之前先了解事情能有所帮助。最后我还想说,我个人 希望她能够重新开始,在别的领域找到一份安静的更适合的事业。 (XYS200704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