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对于网络上“陈荣对网络匿名诽谤贾建民教授及其学生学术成果的回应”质疑 方先生: 您好!   对于贵网站发布的关于贾建民教授及其学生涉嫌抄袭一事的帖子,网络上已 经有了其学生陈荣的回复,针对其回复,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1、首先我相信贵网站的帖子在发布之前一定是经过严格审阅的。   2、陈荣的回复中提到“匿名人士挖空心思进行诽谤,竟然还说“他们还用 这样的‘成果’骗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0502003)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 基金(项目号:70229001)…于2005年初上交申请,2005年10月获批。在两个基金 申请的时候,两篇文章都还没有发表,何谈用它们骗取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而且 陈荣博士的基金申请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该项目和博士论文的关系。”   让人容易想到的是陈荣的回复很明显是偷换了一个概念,即:只要自然科学 基金先申请下来了,不管今后用什么样的成果去结题都是可以的?经查,那两篇 中文文章都挂有上面提及的基金号,这表明两篇中文文章是受上面提及的自然科 学基金的资助的,是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成果,难道用那样的论文作为自然科学 基金的成果不是骗取吗?   3、 对于发表在《管理科学学报》上的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文章主干的标 题“0 引言、 1 模型建立…..” 既然第二小节叫做模型建立,那么这说明什么 呢?不知是否可以理解为那些模型是他们所建呢?对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上的文章也是这样的,大家看一看标题就知道,第三小节是“3 本文的分析框架 和模型”,这又说明什么呢?《管理科学学报》上文章的第一小节和《系统工程 理论与实践》上文章的第三小节是如此的一致,这难道没有问题?   4、 对于两篇文章中如此多的模型一致,如果那些模型都是基本知识,都是 大家所共知或公认的,那么,那些提出的假设,模型,还有进一步去检验的意义 吗?   对于陈荣这种强辩,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两篇论文,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看 一下《管理科学学报》上文章的第一小节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上文章的第 三小节就都明白了!   对于事实,相信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如果这样的论文还合理合法,呜呼,学术净土尽去矣,学术公正不存矣!   对于这样的事实,还这样强辩,或许某天这些擅长此技者也将会开办一个网 站,比拼谁的论文类似度更高了!   仔细看过相关论文的人 2007-06-10 对网络匿名诽谤贾建民教授及其学生学术成果的回应 方先生: 您好!近两天来,先生在您所主持的“新语丝”网站刊登了一篇匿名诽谤贾教授 与本人的一篇帖子。据贾教授说,这可能与其在西南交通大学所处理的一件学术 抄袭案件有关。 此等恶意诽谤事件,确实对贾教授与本人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因此,昨天, 也就是公元2007年6月9日16:00左右,本人就此事做了十分清楚的解释, 并在第一时间内用电子邮件给您及涉及的相关人员送出。解铃人还需系铃人,希 望您阅读后能够主持公正,将我们的解释放在“新语丝”网站上,供热心网友对 比阅读,以正视听。 方先生主持打击学术腐败和造假,此等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自然举双手赞成。 但是,方先生的网站也应该本着公平的原则。 也就是说,方先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把恶意诽谤贾教授和本人的帖子放在“新语 丝”网站上,自然也能够把本人对此回应的解释完整地置于“新语丝”网站上。 我们的实名解释对应那个匿名帖子,一并供网友阅读。谁是谁非,自有公认。方 先生的网站也自然起到了公平的平台的角色。 因此,我们切盼能够在“新语丝”网站上看到我们对此的回应。 我们的回应正文如下: 诽谤者提到的四篇文章: [1] Rust R T, Inman J J, Jia J, et al. What you don’t know about customer perceived quality: The role of consumer expectation distributions[J]. Marketing Science, 1999, 18(1):77-92. [2] Inman J J, Dyer J S, Jia J. A generalized utility model of disappointment and regret effects on post-choice valuation[J] Marketing Science, 1997, 16(2):97-111. [3]陈荣,贾建民.消费者选择中后悔和不确定性的作用研究[J].管理科学学 报,2005,8(6): 19-26. [4]陈荣,贾建民,何枫. 后悔对消费选择倾向的动态影响研究[J].系统工程 理论与实践, 2005, 首先,由贾建民作为作者之一撰文的Rust等(1999)和Inman等(1997)年的文 章,发表在营销领域顶尖国际期刊Marketing Science,是满意度和后悔领域的 研究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仅在EBSCO数据库内,前文被引用次数40,后文被引 用次数30。陈荣博士于2000年至2004年在贾建民教授的指导下于香港中文大学攻 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Regret and Expectation Uncertainty in Consumer Choice)的主要工作就是发展了Rust等(1999)和Inman等(1997)的工作,简 单来说Rust等(1999)建立的动态满意度模型考虑了消费者期望的不确定性,是 对传统满意度理论的重要发展,而他们只考虑了一个品牌的表现,没有考虑来自 竞争品牌可能带来的后悔的影响,Inman等(1997)建立了纳入后悔影响的满意 度静态模型。陈荣博士的论文正是考虑了竞争选项以及竞争选项之间期望不确定 性的差异,探讨后悔、期望不确定性等因素对满意度和购买意愿的动态影响。 该博士论文是由国外和香港营销领域的著名学者审阅,获得了一致的认可,通过 了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公开答辩,陈荣博士因此获得了博士学位。陈荣, 贾建民(管理科学学报 文)和陈荣,贾建民,何枫(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文)正 是由博士论文的相关工作构成的,前述观点在这两篇中文文章的引言中都有更充 分的说明,而且都进行了充分的引用。这两篇文章都是发表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学 术期刊上,至于这两篇中文文章,如匿名人士建议的那样,希望各位学者下载来 看看,就会对“一稿两发”的指责嗤之以鼻。发表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上 的文章主要是探讨了模型发展的主要工作,针对模型的假设来源、模型推倒过程、 步骤,都有详细地说明,得出的主要结论也源自模型推倒的结果,并对此进行了 探讨,该文也仅限于理论模型的发展。而发表在《管理科学学报》上的文章主要 是实证研究,因为该实证研究的主要假设是来自于模型推导工作,所以必不可少 该文对模型的推导过程作了一个说明,这是该文的理论基石,学者们不难注意到 该文提出的假设不仅来自于数学模型推导结果,还通过行为学文献进行了重要的 发展,我们还通过两个实验对有关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本文的理论和实践 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匿名人士挖空心思进行诽谤,竟然还说“他们还用这样的‘成果’骗取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号:70502003)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号:70229001)”,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和《管理科学学报》两文都是发表在2005年12月份的。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号:70229001)是贾建民教授主持的,于2002年初上 交申请,2002年10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70502003)是陈 荣博士主持的,于2005年初上交申请,2005年10月获批。在两个基金申请的时候, 两篇文章都还没有发表,何谈用它们骗取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而且陈荣博士的基 金申请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该项目和博士论文的关系。 匿名人士居心叵测,不考虑这些文章的根本区别,忽略作者大量的独创性工作 (包括模型发展),甚至连基本的相关理论知识都不具备的前提下,只是断章取 义、牵强附会的找出一些所谓证据,对此也一一说明,以正视听: 1)上面的文[3]中20页的第一段翻译自文[1]中2.2节的第一段” 我们正是应用了Rust等(1999)提出的基本的贝叶斯动态分析框架,本段是关于 模型变量的最基本定义,不存在翻译的问题。 2)文[3]中的公式(1)和(2)分别对应文[1]中的公式(1)和(2) 没错,这是基本的概率表达式(联合分布表达式和预计分布表达式),有基本的 概率知识的人全知道,我们在介绍模型发展的最基本过程,不是任何作者的贡献。 3)[3]中的公式(3)只是将预测分布(也就是文[1]中的公式 (2))代入了文[2] 的公式( 1a) 无稽之谈,[3]中的公式(3)是我们根据Inman等(1997)提出的纳入失望/后悔的 静态效用方程,给出的期望效用表达式,与Inman等(1999)没有任何关联。 3)文[3]中的公式(5)对应文[1]中的公式(7) 这是多项式对数模型的基本表达式,随便到Marketing Science上翻翻论文,做 选择模型的基本上都用这个范式。 4)文[3]的公式(7)和(8)分别对应文[1]中的公式(4)和(5) 请随便翻一本概率教科书,这是分布表达式, 5)文[4]的第二节全部来自于文[2],有的来自文[2]的论文主干,有的来自其 附录。 这是理论模型背景的介绍,文章明确指出“Inman, Dyer和Jia(1997)提出了基于 失望和后悔的消费者售后评价一般效用模型”,并对此进行了简要介绍。 6)文[4]的其余部分与文[3]几乎完全相同 无稽之谈,大家下载下来就知道了,两文的区别前面已经说过。 7)“我们进一步假定表现失望/得意、后悔/欣喜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则三者可以被分别度量为…”接下来便是文[2]中的公式(2)和(3)的一个组合。 没错,这是模型的假设,只要合理谁都可以假设,可以跟前人的假设一样,也可 以不一样,很多人都作边际效用不变这样的假设,这个假设也不是Inman等 (1997)独创的。 笔者就事论事、以正视听。 陈 荣 2007.6.10 (XYS200706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