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中国地质大学金振民院士一稿多发很严重   作者:程翌   看到《新语丝》上有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金振民院士的一些议论,我也 上网去查一下, 发现这个金院士还喜欢一稿多发。例如, 他在美国加州大学河边 分校做的榴辉岩流变学的实验结果搞了一稿五发, 这五篇”文章”分别是:   (1) Jin Z.M., J.F. Zhang, H.W. Green II and S.Y. Jin, 2001. Eclogite rheology: implications for subducted lithosphere. Geology, 29 (8), 667-670.   (2) J.F. Zhang, Jin Z.M., H.W. Green II and S.Y. Jin, 2001. Rheological strength of UHP eclogite from Dabieshan: evidences from high P-T experiment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2 (3) 189-194.   (3) Jin Z.M., J.F. Zhang, H.W. Green II and S.Y. Jin, 2002.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deep subducted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their geodynamic implic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5 (11), 969-977.   (4) 金振民,章军峰, H.W. Green II, 金淑燕,王永锋. 2001.大别山超高压 榴辉岩流变强度——来自高温高压实验的证据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6(6), 574-580.   (5) 金振民,章军峰, H.W. Green II, 金淑燕,王永锋. 2001. 大洋深俯冲 带流变性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来自地幔岩高温高压实验的启示。中国科学 (D辑), 31(12), 69-976。   同一篇文章重复发表五次,作者的次序和数目还时有改变(例如,第五篇中的 王永锋),让人眼花缭乱。   下面三篇文章也是一稿三发:   (6) Jin Z.M., Quan Bai, D.L. Kohlstedt, 1994. High-temperature creep of olivine crystals from four localities.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82, 55-64.   (7) 金振民, Quan Bai, D.L. Kohlstedt, 金淑燕, 1993. 橄榄石单晶体高 温蠕变。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8(1),11-19.   (8) 金振民, Quan Bai, D.L. Kohlstedt, 金淑燕, 1994. 氧分压对橄榄石 单晶体高温蠕变影响的实验研究。地质科学, 29(1), 19-28.   这些是金院士在美国Minnesota大学David Kohlstedt实验室做的东西,在国 外发表时不好加上他太太金淑燕的名字,但在国内发表时都加上了,这叫科研成果 夫妻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类似情况还有不少, 我也懒得说了,有兴趣的读 者自己查去。   金院士在个人网页写到: “本人长期以来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对岩石流变学上地幔动力学和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并做 出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发表论文82篇(1979-2003),与他 人合作了著作3部;SCI论文18篇,EI论文6篇,24篇文章被SCI文章他人引用146 次,46篇中文论文被他人引用106次。培养博士生16名,博士后1名。1989年被评 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987年获湖北省高校优 秀共产党员称号,曾获湖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 项,湖北省教学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 项……..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4篇SCI文章(其中绝大多数是国内SCI), 他人引用146次,平均每篇才4.08 次。46篇中文论文也才被他人引用106次,平均也才2.3次。给人第一感觉是:这 样的引用率对2005年当选的中科院院士是不是太少点了。   金院士自称对“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并做出了在国 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 其实在这领域他一共才发表了三篇文章(重 复发表的当然不能算), 即:   1. Z.M. Jin, H.W. Green II, Zhou Yi, Melt topology in partially molten peridotite during ductile deformation, Nature, 1994, 372, 164-167。   2. Z.M. Jin, J, Zhang, H.W. Green II, S.Y. Jin, Eclogite rheology: Implications for subducted lithosphere, Geology, 2001, 29(8): 667-670。   3. Z.M. Jin, Quan Bai, D.L. Kohlstedt, High-temperature creep of olivine crystals from four localities,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994, 82:55-64.   这三篇文章是金振民”先后8次赴美国著名大学进修学习和科学研究累计达 六年之久”的成果, 没一篇是他地质大学的实验室里做出来的。第一篇被同行怀 疑可能涉嫌造假, 参见《新语丝》》最近的几篇文章: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jinzhenmin3.txt;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gaoshan2.txt;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jinzhenmin.txt。   第二篇争议也很大, 同一大学的宋鸿林教授曾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 学>>2003年第2期上有专文责疑此文。第三篇文章, 在Quan Bai博士的帮助下和 Kohlstedt教授的严格指导下, 虽算不上取得什么突破性进展, 但数据应没什么 大问题。凭这三篇文章在美国找个专业工作肯定无望, 但到中国金振民就能当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 神吗?   连科学家甚至科学院院士都不能成为诚信的楷模,这个国家科教立国还有希 望吗? (XYS200710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