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塑型性支气管炎”是国内医学专家不认识与中文医学文献尚无记载的吗?   H.M.Y   《广州日报》于2005年3月30日发表了广州市儿童医院发现“新型疾病”消 息。张彦专访了该院院长曾其毅等,写了“塑型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新的疾病 吗?”,于2005年4月28日发表于《中国医学论坛报》,同时发表了曾其毅院长 写的“塑型性支气管炎”。张文的前言写道:2005年3月底国内某媒体以“穗发 现新型致命儿科疾病、致病原因仍是谜”为题,报告了广州市儿童医院“发现一 种是中文医学教科书和文献上尚无记载,但却可以致命的新型儿科疾病”,并将 “这种新发现的致命性疾病命名为‘塑型性支气管炎’”。文章发表后被多宗媒 体转载吸引了医学界及社会各界的眼球,也在一部分家长中引起了恐慌。曾认为 上述报道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此前国内未出现相关病例的报道,因此在国内 无论是医学专家还是公众,都缺乏对该病的认识。   于4月1日中午我们多位医师茶余饭后事前毫无准备地议论了此“新型”疾病。 其中一位医师的发言认为“新型”疾病是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可以考虑气管内应 用纤溶剂(如链激酶、尿激酶、瑞替普酶、替奈普酶及阿替普酶等)。另有一位 参加议论的医师说,她年青时患支气管哮喘,数次咳出灰白色片状物后,哮喘即 缓解。事很巧合,4月1日下午6至7时之间香港电视台专访播出:广州的“新型” 疾病是纤维素性支气管炎。由此说明,国内医者对此病并不是没有认识。   4月28日读张文后查阅身边文献,很快便找到了有关资料,现摘要如下:纤 维素性支气管炎的特点在剧烈的咳嗽后,痰中出现有弹性树枝状管型物,其色淡 红带乳白色,可见典型的支气管树状管型,分支越分越细,其末端呈棒状或圆锥 状,全长可达数厘米至十数厘米,其发病机理有人认为可能是粘液分泌过多,由 于粘液腺酶的作用而使蛋白质沉淀,致形成树枝状管型。(中山医学院“内科疾 病鉴别诊断学编写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89,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30 年前上述记载与“塑型性支气管炎”完全相同,“塑型性支气管炎”与“纤维素 性支气管炎”是同病异名。   关于蛋白质溶液的粘度随蛋白质分子的水合程度和各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而 增大,蛋白质变性时由于肽链展开,分子不对称性增加,其溶液粘度也随之增加。 粘度增加蛋白质较易沉淀。   应该一提的是“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发现”者曾其毅教授执教于中山大学 医学院,没有查阅本院巨著“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而且与该院的专家可能没 有充分交流,便迫不及待地下结论:1、国内专家没人回答听说过此病;2、中文 医学教科书和文献尚无记载此病。   广州市是否继2003年发现SARS后又发现一种新型的疾病“塑型性支气管炎” 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没有发现新的病原体及病因,只是已知疾病的一种表现。   曾院长等从2001年6月第一例气管内取出冻胶减物质,当时对该病没认识又 不送标本作病原体分离及病理检查;没有详尽查阅本院及国内著作文献便宣布, 发现一种中文医学教科书和文献尚无记载的新型儿科疾病,国内医学专家都缺乏 对该病的认识。这一系列治学不够严谨才是引起家长及社会恐慌,引起医学界轰 动的原因。   附:1、《中国医学论坛报》不发表此文。   2、《广州日报》二次发表的内容。   (2005.5.30稿) (XYS200701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