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从美国流行病学的成功范例看中医治未病的无知   王澄医生 2007年6月26日   阅读提示:   流行病学是“亡羊补牢”。而中医治未病是“未卜先知”,中医是骗子。   目录:   一. 美国流行病学对癌症预防和治疗的帮助(困难病种范例)   二. 美国流行病学对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帮助(相对有效治疗 疾病范例)   三. 美国流行病学对脑外伤的帮助(单一疾病范例)   四. 对中医王琦,余瀛鳌,何任,温长路,吕玉波,曹洪欣,和科 技部发展计划司司长王晓方的治未病的文章的评论   正文   一. 美国流行病学对癌症预防和治疗的帮助(困难病种范例)   美国的四大癌症问题:男,大肠癌,肺癌,前列腺癌。女,乳房癌,大肠癌, 肺癌。大肠镜的广泛应用,大肠癌可以切除,乳房癌部位表浅,所以这两种癌的 预防和早期干预都产生了很大作用。妇女宫颈癌的预防也有了重大的突破。   2004年的美国全国癌症死亡人数是553888人,2003年癌症死亡人数是556902 人。2004年比2003年少了3014人。2003年比2002年只少了369人。这是美国过去 70年来头两次癌症死亡绝对人数下降。(要比较美国人口的增加和癌症发生率自 1991年就持续下降。)美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The report, Cancer Statistics 2007, says that in 2004 there were 553,888 cancer deaths compared with 556,902 in 2003.   These statistics stand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cancer society's overall tally, out Wednesday, showing 3,014 fewer cancer deaths in 2004 than in 2003. Cancer rates have been declining since 1991, the society says, but the first reported drop in actual numbers of deaths was a decline of 369 deaths from 2002 to 2003. The 2004 numbers represent only the second drop in more than 70 years of record-keeping.   大肠癌死亡人数降幅最大,5.7%。尽管大家都认为这不是单一因素的改善所 致,但是医生认为美国医疗保险付费(500 到600美元一次),给50岁以上的人 每5年做常规大肠镜检查,可以发现癌前变化和息肉以及对它们的积极处理等等, 这些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和发展中国家的大肠癌发病率低比较,美国人的食物 太精,缺少残渣/植物纤维。因此,美国建议多吃深绿色蔬菜,粗纤维食物(如 苞谷面),一天5次新鲜生菜或(生)水果(吃一个苹果就算一次)。因为大肠 癌的早期症状是癌少量出血产生贫血,所以要求老人频繁称体重。一发现老人体 重减轻第一件事就是要排除大肠癌。   Death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showed the greatest decline. The rates dropped 5.7%, says Elizabeth Ward, director of surveillance research for the cancer society. No one factor is responsible, but "the efforts (TV news anchor) Katie Couric and others have made to educate peopl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s well as efforts to make it available, for example, for coverage under Medicare,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男人的肺癌死亡少了333人,可是妇女的肺癌死亡增加了347人。美国妇女抽 烟的人数在增加【方舟子按:此句误。原意是妇女吸烟比较晚,所以患肺癌的高 峰期晚于男人。美国男人肺癌发病率已在15年前达到高峰,而美国妇女现在正在 达到高峰。】。肺癌的有效干预是不抽烟和减少空气污染。因为石棉和肺癌有明 确的致病关系,所以在美国已经禁止用石棉作绝缘材料。当需要拆除旧的含有石 棉的绝缘材料时,对工人的劳动保护要求极为严格。   Lung cancer deaths dropped by 333 for men but increased by 347 for women, because women historically begin smoking later than men, the report says. Men's lung cancer deaths peaked 15 years ago. "Women are peaking now," Ward says.   乳房癌少死了666人。与大力提倡乳房检查和乳房X光检查(年检)有关。 “早使用”乳房的人,指年轻时就生育哺乳,发病率低。美国每9个妇女有一个 乳房癌。所以,美国规定40岁以上的妇女每年做一次乳房X光检查(年检)(50 到100美元一次),如果妈妈和姨姨有乳房癌病史,就必须从30岁开始做年检。 乳房癌遗传因素很强,英国有一个20岁的女孩,因为她的母亲系家族中女人几乎 都有乳房癌,她就在20岁的时候预防性地切除了自己双侧乳房。有一件事有科学 研究证明,乳房癌的发生与乳房的大小无关。   Breast cancer deaths in women declined by 666 cases. The disease is expected to account for 26% of new cancer cases in women.   前列腺癌少死了552人。   Prostate cancer deaths decreased by 552 cases; prostate cancer accounts for 29% of new cases.   妇女宫颈癌已经明确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papillomavirus感染有关,美国已 经成功地研制出该病毒的疫苗。已经有一两个州要求立法给该州16岁的女孩子统 统注射该疫苗。(多性交伙伴是传播乳头状瘤病毒的方式。)   癌症死亡统计中,黑人比白人下降的少。(总体黑人问题)原因可能是教育 不足,缺少医疗保险,营养不良,肥胖,不运动。   "The prognosis is grim for African-Americans," says Carla Boutin-Foster, co-director of New York-Presbyterian/Weill Cornell's Center for Multicultural and Minority Health. She blamed the disparity on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a lack of street-level cancer education programs, spotty insurance coverage and widespread poor nutrition, obesity and inactivity.   二. 美国流行病学对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帮助(相对有效治疗疾病范例)   美国从1950年代开始宣传教育控制高血压和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同一个时 期,中国忙着搞革命,到了1990年代中国才开始这方面工作。比美国晚了40年。 下面这个列表总结了60年代到90年代的这30年间对于美国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 明确致病因素(也叫危险因素risk factors)的控制和治疗的结果。这个结果导 致了美国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减少。   TABLE 1. Estimated change in risk factors and correlates for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by selected characteristics   1.20 岁到74岁诊断有高血压的人:1960-1962年是37%,而1988-1994年是 23%。   Adults aged 20-74 years with hypertension*+   2.高血压病人中接受治疗和改变生活习惯的:1985年是79%,而1990年是 90%。   Persons with hypertension who are taking action to control their blood pressure (e.g., medication, diet, reducing salt intake, and exercise)   3.高血压被有效控制的人:1976-1980年是11%,而1988-1991年是29%。   Persons with hypertension whose blood pressure is controlled   4.20 岁到74岁胆固醇升高的人:1960-1962年是32%,而1988-1994年是19%。   Adults aged 20-74 years with high blood cholesterol+&   5.成人平均胆固醇水平:1960-1962年是220 mg/dL,而1988-1994年是 203mg/dL。   Mean serum cholesterol levels mg/dL of adults aged >=18 years+   6.18岁以上抽烟的人:1965年是42%,而1995年是25%。   Adults aged >=18 years who are current smokers+   7.肥胖:1960-1962年是24%,而1988-1994年是35%。   Persons who are overweight+@   8.从脂肪慑入的卡路里比例:1976-1980年是36%,而1988-1994年是34%。   Percentage of calories in the diet from fat**   9.从饱和脂肪慑入的卡路里比例:1976-1980年是13%,而1988-1994年是 12%。   Percentage of calories in the diet from saturated fat**   10.对全民的心血管病的宣传教育,指导,治疗作为主业的医生人数:1975 年是5046人,而1996年是14304人。   Number of physicians indica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s their primary area of practice    ---------------------------------------------------------------------- --------------------------------------   * Systolic pressure >=140 mm Hg, diastolic pressure >=90 mm Hg, or taking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 Estimate is age-adjusted to the 1940 U.S. population.   & Serum cholesterol level >=240 mg/dL (6.2 mmol/L).   @ Defined as a body mass index >=27.8 kg/m2 among men and 27.2 kg/m2 among women.   ** Based on 1-day dietary recall.   Source: References 11-14.   (王澄注:这篇美国的文章引用的最新文献是1998年的。对于医生来说,这 篇文章有些旧了。我看好的是这篇文章中对流行病学的简要和准确地阐述,与中 医的治未病形成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有心的人可以从最新的2007年报告中比 较这个6-7年以前的文章中的计划和今天的实施有哪些出入。可以看出科学是怎 样实事求是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下面有很多英文原文,不读英文的读者可以 跳过英文部分。)   自从1921年,心脏病成为美国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自从1938年,脑血管疾 病成为美国人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两个病死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 从1950 年代到20世纪末的40 多年里,美国人死于心血管病的减少了60%。它代表了20世 纪美国公共健康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这是因为对致病因素采取了积极干预的结果。 相反,中国从来不把注意力放在医疗正事上,政府整天跟着中医瞎吆喝。到了美 国心血管病明显减少的时代,中国迎来了心脑血管病对公共卫生的重大冲击。   Achievements in Public Health, 1900-1999: Decline in Deaths from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 United States, 1900-1999   Heart disease has been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21, and stroke has been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since 1938 (1); together they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40% of all deaths. Since 1950, age-adjusted death rates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have declined 60%, represent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achievements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report summarizes the temporal trends in CVD,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risk factors for CVD, development of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these risks, and improvements in therapy for persons who develop CVD.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从1950年的每10万人有307.4人下降到1996年的每10万人 有134.6人。降幅56%。各种心血管病中,冠心病是主要死因,直到1960年以后才 开始下降。和1963年比,直到1996年冠心病比预估值总共少死了621,000人。   Decline in CVD Death Rates   Age-adjusted death rates per 100,000 persons (standardized to the 1940 U.S. population) for diseases of the heart (i.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and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have decreased from a peak of 307.4 in 1950 to 134.6 in 1996, an overall decline of 56% (1) (Figure 1). Age-adjusted death rate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major form of CVD contributing to mortality) continued to increase into the 1960s, then declined. In 1996, 621,000 fewer deaths occurred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an would have been expected had the rate remained at its 1963 peak (1).   和1950年代比,中风(脑血管病)死亡已经下降了70%。从1950年的每10万 人有88.8人降到1996年的每10万人有26.5人。   Age-adjusted death rates for stroke have declined steadil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Since 1950, stroke rates have declined 70%, from 88.8 in 1950 to 26.5 in 1996. Total age-adjusted CVD death rates have declined 60% since 1950 and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73% of the decline in all causes of death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1).   美国流行病学的历程(也就是中医说的治未病)   Disease Epidemiology   二战后,美国在1940年代大大加强了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最著名的有 两个研究,Ancel Keys 和Frammingham Heart Study。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了心 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the major risk factors:1。高胆固醇,2。高血压,3。 抽烟,4。饮食中胆固醇,脂肪,和钠盐含量高。也发现了其它重要致病因素 other important factors:1。贫富,2。肥胖,3。少运动。这些因素涉及到生 物生态,生活方式,文化,社会状况(条件),环境等等多方面内容。   Intens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VD epidemic largely began in the 1940s following World War II, although causal hypotheses about CVD and recognition of geographic differences in disease rates occurred earlier (2-4). Landmark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s, including the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of Ancel Keys (5) (see box) and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6), established the major risk factors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smoking and dietary factors (particularly dietary cholesterol, fat, and sodium). The risk factor concept--that particular biologic, lifestyle, and social condi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for disease--developed out of CVD epidemiology (3,4). In addition to the major risk factors (i.e., high blood pressure, high blood cholesterol, and smoking), other important factors include socioeconomic status, obesity, and physical inactivity (7). Strik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noted particularly for stroke mortality, with the highest rates observed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1). Cross-national and cross-cultural studie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VD.   预防   Advances in Prevention   40年代调查,50年代确认,(大众教育已经开始了),60年代开始实验性干 扰心血管病的各种致病因素,看看能不能把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低下来。 70年代和80年代,无数临床实验确定了抗高血压药和降血脂药的预防心血管疾病 的作用。其它公共健康事业的努力不仅减少了个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同时也 减少了群体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比如禁止抽烟,大幅度提高烟税和烟价,减少 抽烟人数。减少精神压力。国家加强对医务人员,病人和普通民众的教育。   Early intervention studies in the 1960s sought to establish whether lowering risk factor levels would reduce risk for CVD (2-4).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along with numerous clinical trials demonstrating the efficacy of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drugs, community trials sought to reduce risk at the community level (9).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CVD have benefit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the "high risk" approach--aimed at persons with increased risk for CVD--and the population-wide approach--aimed at lowering risk for the entire community (10). National programs that combine these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and that are aimed at health-care providers, patient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nclude the 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 (11), initiated in 1972, and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initiated in 1985 (12).   以前国家的目标集中在心血管脑血管疾病,1989年开始展开慢性疾病的预防 和教育。   Although earlier CDC community demonstration projects focused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9), CDC established its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in 1989, with a high priority of promoting cardiovascular health.   哪些工作对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起到作用?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Decline in CVD Deaths   (见前表)减少抽烟人数。减少抽烟也同时减少癌症的发生率。降低血压。 更多的高血压得到控制。降低血中胆固醇。改变饮食成分。   Reasons for the declines in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may vary by period and across region or socioeconomic groups (e.g., age, sex, and racial/ethnic groups). Prevention efforts and improvements in early detection, treatment, and care have resulted in a number of beneficial trends (Table 1), which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declines in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These trends include   a decline in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adults aged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8 years from approximately 42% in 1965 to 25% in 1995 (13). Substantial public health efforts to reduce tobacco use began soon after recogni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moking and CVD and between smoking and cancer and the first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on smoking and health published in 1964.   a decrease in mean blood pressure levels in the U.S. population (11,13,14).   an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persons with hypertension who have the condition treated and controlled (11,13,14).   a decrease in mean blood cholesterol levels (12-14).   changes in the U.S. diet. Data based on surveys of food supply suggest that consumption of saturated fat and cholesterol has decreased since 1909 (15).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 suggest that decreases in the percentage of calories from dietary fat and the levels of dietary cholesterol coincide with decreases in blood cholesterol levels (16).   改进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技术。开发更好的更有效的药物。培 养更多这方面的医务人员。加强心肌梗死和中风的急症治疗。增加急症治疗(医 院)单位。   improvements in medical care, including advances i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med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and hypercholesterolemia, greater numbers of specialists and health-care providers focusing on CVD, an increase i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for heart attack and stroke, and an increase in coronary-care units (13,17). These developments have contributed to lower case-fatality rates, lengthened survival times, and shorter hospital stays for persons with CVD (1,17).   21世纪美国面临的心血管疾病问题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发现了心血管和脑血管病有种族,性别,贫富,地区之间的差异。(后略)   70%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没有降到标准值,140/90。中风病人的死亡率不再 下降了(1998年报告)。老人多了,心肌梗死后人死的少了,造成心衰病人多了。 美国肥胖的人数在增加。   Although many trends have been positive, trends for some important indicators have not improved substantially, have leveled off, or are reversing. For example, approximately 70% of persons with hypertension do not have the condition controlled at levels below 140/90 mm Hg, and death rates for stroke have not declined in recent years (1,11,13). Heart failure has emerged as a health concern for older adults (20), and adults who survive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other hypertension-related diseases remain at increased risk for heart failure. In addition,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has increased among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13).   面向21世纪   Major public health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include   美国需要:继续减少和预防致病因素。进一步研究和发现心血管病的社会, 精神病学,环境,生理学,和遗传学因素。(王澄注:这就是中医说的天人合 一。)重视发病率高的种族群体。减少中风死亡率。对相对缺医少药的地区和人 群要加强指导和教育。促进对人民健康(行为)有利的政策和环境法规出台。确 定遗传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特别是遗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今后遗传(和 环境)的因素的研究会越来越重要。因为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都有两大原因,环境 和遗传。当一个有钱且负责的政府尽力把环境因素减到最小的时候,比如饮食饮 水卫生,饮食结构合理,减少环境污染等等,人类的遗传因素就越来越凸现了。   发现和确定新的因素,比如homocyst(e)ine, fibrinogen, and C-reactive protein, and infectious agents such as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Chlamydia pneumoniae. 面对人口老化和心血管病存活的人增加,功能障碍和生 活品质问题越来越突出。防止已有心血管病的病人病情恶化。国际合作,心血管 病在发达国家人口中比例高,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病人人数多。和发达国家比,发 展中国家还多了一个困难,就是感染性疾病。比如,中国2006年报告了174506例 梅毒病例。   reducing risk factor levels and prev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dverse risk factors. Continued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determinants (social,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al, physiologic, and genetic) of CVD risk factors.   reducing the racial/ethnic disparities in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mortality.   increasing the ability to reach underserved groups with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public health messages.   promoting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that enhance healthy behavior.   determi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genetics and disease. The associations of genetic variants with CVD, and especially the interplay betwee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y play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nation's efforts to prevent CVD.   identifying new or emerging risk factors and determining their potential for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 New or emerging risk factors that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CVD include elevated levels of total homocyst(e)ine, fibrinogen, and C-reactive protein, and infectious agents such as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Chlamydia pneumoniae.   focusing on secondary prevention and disability. An aging U.S. population an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rsons surviving life-threatening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s requires public health programs to focus on issues such as dis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Persons with existing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s are at increased risk for future life-threatening events related to those conditions.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Although CVD death rates are higher in developed nations, most cases occur in developing nations (8). Developing countries may face a double burden of infectious and chron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to impro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9) will need to continue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CVD worldwide.   Reported by: Cardiovascular Health Br, Div of Adult and Community Health,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CDC.   参考文献(略)   三. 美国流行病学对脑外伤的帮助(单一疾病范例)   因为刚刚讨论完刘海若的脑外伤。我就举美国医学教科书中脑外伤的流行病 学做单一疾病的例子。   脑外伤   Traumatic brain injury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在美国,1岁至44岁这个年龄组的人中,外伤死亡的占各种死亡的第一位。 其中比一半还多是头外伤。   1. Trauma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ages 1-44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se deaths are due to head trauma.   美国每年因脑外伤住院者50万人。   2. About 500,000 per year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in USA.   脑外伤发生率是每10万人中有200人。   3. Overall incidenc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200 per 100,000 per year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和70年代和80年代比,90年代脑外伤发病率有减少。从1979年到1992年,与 脑外伤有关的死亡人数减少了22%。主要原因是汽车安全和道路改善,特别是汽 车安全带和气囊的使用。   4.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hat TBI incidence is decreasing in the USA, comparing numbers from the1970s and 1980s with more recent data (1990s).   年龄高峰期为两段,年轻人15-18岁到25岁; 和老年人65岁到75岁。老年人 的脑外伤死亡率高。   5. Peak ages from 15-18 to 25years: age distribution is bimodal, with second peak in the elderly (ages 65-75); this group has a higher mortality rate.   男比女是2.5 比1。   6. Male to female ratio =2.5:1.   男性脑外伤病人死亡人数是女性的3-4倍。   7. Mortality in males is 3-4 times higher than in females.   在美国,车祸在年轻人和成年人中的头外伤是主要原因,占50%。老年人的 主要原因之一为摔倒。   8. Motor vehicle accident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head injur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50% of cases).   车祸死亡和受伤的单一(主要)原因是出现车祸时汽车里的人被摔出车外。   9. The single most common cause of death and injury in automobile accidents is ejection of the occupant from the vehicle.   年轻人中暴力,枪击等占脑外伤的第二位。   10. Violence /assault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cause of TBI in young adults.   86%的脑外伤病人被查出血液中含有酒精。酒精含量从0.10% 到72%不等。   11. ETOH use clearly related to TBI: Alcohol detected in blood in up to 86% of TBI patients; ETOH blood levels 0.10% to 72% of patients at the time of the injury.   从美国脑外伤的流行病学我们可以总结出,   一. 年轻人的脑外伤常出现在车祸和暴力,枪击。特别是车祸时人 被摔出车外。   对策:开车必须系安全带。今天我们每一个人自觉系安全带是个习惯和常识。 但是在1970年代,开始实行系安全带的时候,很多人不以为然。最后,人们还是 服从了流行病学的结论。   举个例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17岁到19岁的青少年车祸的几率与汽车里的 人数成正比。小青年在一起开车时打闹。所以,家里有男孩子到了开车的年龄, 家长就要特别小心,一再嘱咐不要开快车,不要在开车时打打闹闹。美国警察也 对17岁到19岁的青少年驾驶员态度特别严厉,因为大多数肇事者都是新手。超速 要罚款。   暴力和枪击在美国也是很大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得到更好的控制。比如,私 家的枪上带锁。   二. 老人的脑外伤多因为摔倒。   人的平衡需要三个条件。1。看得清。2。内耳平衡。3。本体感觉 (你闭上 眼睛把脚伸出去,你自己“知道”脚在什么地方。)老人的三个条件都有退化。   防止老年人摔倒:   (一) 加强照明。   (二) 早用拐杖。拐杖除了支撑和探路的功能,还有示警功能。小孩 见你柱拐杖就会避免撞你。   (三) 走路要“一心一意”,不要分散精力。   (四) 不要穿拖鞋。脚对拖鞋的控制能力很差。   (五) 卫生间是老人摔倒的高发地段。要随时擦干水迹。   (六) 家里不要用小地毯。小地毯最容易绊倒老人。   (七) 积极治疗腿部疾病。   (八) 减少每天服用的药物的种类。特别要交待安眠药的使用,因为 老人对安眠药的代谢能力是年轻人的一半,很容易“过量”,以至于早晨起来还 糊涂。   (九) 不要凑/看热闹。不要去拥挤的地方。   三.醉酒驾车。   讲几件我知道的事:   1.法律阻吓作用。   纽约州规定醉酒驾车吊销驾照半年。美国有一个州规定,持绿卡者(允许长 期在美国居住的外国人)如果醉酒驾车压死人,就把他驱逐出美国,回自己的国 家去。果然有一个持绿卡者因醉酒驾车压死人被赶回去了。一家人哭哭啼啼,求 法官说,我们一家人在美国居住多年,你把他一人赶出美国,那不是和家人“生 离”吗?法官说,他压死的那个人已经和家人“死别”了,连“生离”都作不到。   2.日常教育。   有一次我开车过高速公路收费口,一只手拿着一瓶饮料。因为那款饮料瓶很 少有人见过,所以,收费口的工作人员马上警告我说,开车不许喝啤酒。   3.科学知识普及。   10几年前,我家搬到一个新地方,邻居不认识我。一次,一个孩子出了车祸, 躺在马路上。等救护车的期间,邻居给这个孩子拿来枕头,让他躺的舒服一些, 但不许我碰(检查)他。不知道我是医生。我这才发现,美国所有的人都知道, 出车祸的人不能一人抱起来,只能靠受过训练的两个人平平地端起来,放到担架 上。这样,才可以避免脊髓进一步损伤。我原来以为只有医生知道。   4.(这个故事有些离题)我的专业涉及到对人的行走(能力)的研究。一 个重要的内容是平衡能力的评估。我们用的电脑化的设备像一个称体重的称。人 站在上面,眼前是一个屏幕。屏幕上有一个像闹钟表面的12个小圆圈,分别位于 1到12 字的位置。测试开始,这12个小圆点依次点亮再熄灭。被测的人用脚控制 屏幕上的一个箭头,让它追逐每一次点亮的小圆点,看追上的点有多少,用打分 来判断病人的平衡能力。我当年就很想把这个设备改成交通警察用的小型携带式 平衡测量仪。来取代现在让醉酒驾车者走马路直线的方法。这样可以把警察的主 观判断变成“数据”,对驾驶员更公平。因为喝同样量的酒对不同的人的平衡功 能的损伤是不一样的。同样喝了二两酒,有人就啥事没有,有人就东倒西歪。如 果用血液酒精含量加走直线来评判你,你本来走的很稳,但警察不喜欢你喝酒, 说你走的不稳,你也无法争辩。有了数据化仪器,就更客观了。比如,一出车祸 就说是喝酒的驾驶员错,认为他失去了平衡能力和判断力。如果有了数据化仪器, 就会更公正。   (讲一个美国酒驾笑话。有一个男子在酒馆喝完酒后开车上了高速公路回家。 他的妻子正在家里看电视。这时,警察在电视里插播一个新闻。说有一个人上错 了高速公路,正在逆行行驶。妻子赶忙给先生打手机,说有一个人正在高速公路 上逆行行驶,你要特别当心,不要让那个人给撞了。先生一听,仔细往车窗外看, 然后对妻子说:“警察说的不对呀。不是一个人在逆行行驶,是所有的人都在逆 行行驶。”)   我从脑外伤谈到醉酒驾车,从醉酒驾车谈到平衡测验。我的目的是告诉大家, 全社会要人人讲科学,做任何事都要有根有据。根据脑外伤流行病学的主线,我 们大家各尽其力,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层次共同努力,想办法改进 这个社会,把脑外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下来。   四.对中医王琦,余瀛鳌,何任,温长路,吕玉波,曹洪欣,和科技部发展 计划司司长王晓方的治未病的文章的评论   (一)对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治未病”文章的评论。   王琦:一个较长时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治已病” 所取代。   王澄评论:和中医的一夜间发烧,烧出的“治未病”比,流行病学在美国是 一个相当成熟和普及的大学课程。   This resource is relevant to risk managers, infection control leaders, physician executives and health administrators.   How disease impacts populations of people in a service area is critical knowledge for health care providers, and this book comes at an important time when public health organizations are keenly aware and focused o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bioterrorism threats. This book's chapters fully covers these topics:   这是一本流行病学教科书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科学已经总结出了多少 经验:   目录:   流行病学的预防工作:医疗卫生管理   Epidemiological Preventive Care: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可被管理的流行病学和医疗卫生政策   Managerial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Policy   流行病学:群体的医疗卫生管理   Epidemiology - Population Health in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流行病学的方法   Epidemiological Measurements   医疗卫生疾病等问题的确认。优先解决。   Identifying Problems, Determining Priorities   流行病学:病人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Person   流行病学:地点和时间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Place and Time   地理分布:流行病学工具   Demographics: Epidemiological Tools   循证医疗卫生管理   Evidence-Based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 A Practice Approach   流行病学的评估:小地区分析   Epidemiological Assessment: Small Area Analysis   如何使用医疗卫生资源的流行病学   The Epidemiology of Health Services Utilization   各国(地理)卫生情报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王琦:“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 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王澄评论:我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假,但是中国的医疗现状显然还没有进入21 世纪。13亿人的疾病问题中国已经解决了吗?中医急着脱离中国现状率先进入21 世纪干什么?   王琦:“国家人口与卫生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要战略前移”。   王澄评论:中国农村连合格医生都没有,欠了50多年的债,还要“战略前 移”。我看不懂到底是“战略”要前移还是中医的“讨饭饭碗”要前移。(那几 个村已经讨过了,“前移”到下一个村吧)。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有助于把握中华民族的体质特点,可直 接应用于健康评估。   王澄评论:未卜先知。如果我把我的生辰八字给你,你能不能算出我容易得 什么病?   王琦: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   王澄评论:现代青年人去健身房都不对了。“低”表示正常?   (二)对余瀛鳌的“治未病”文章的讨论。   余瀛鳌:“上工治其萌芽”。如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脑出血等,即中医所 说的“中风”),发病前患者常有头昏脑胀,血压偏高,拇指、次指麻木,口、 眼部或身体某些部位的肌肉不自主地瞤动……。   王澄评论:看不出和临床医学的区别。   余瀛鳌:中医药学无可争议是国际传统医学的“领头羊”   王澄评论:什么是国际传统医学?各国的土医还联网?国际传统医学还有 “领头羊”?中医和墨西哥土医,俄国土医能交流吗?“天王盖地虎(阴阳五 行),宝塔镇河妖(经络穴位)。”他们能听懂吗?   余瀛鳌: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 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   王澄评论:吃生长期长的植物果子,人就长寿?   余瀛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会从 8400万增加到2.28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预计会从1.35亿增加到3 亿。这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   王澄评论:谁说糖尿病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致病原因?不懂装懂。   (三)对浙江省中医院首席顾问何任“治未病”文章的评论。   何任:1、适应四时气候变化。   2、精神的修养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 伤肾”。   3、节饮食、慎起居   4、锻炼体魄   5、讲究环境卫生   6、防止传染   王澄评论:小学卫生常识课本。   (四)对中华中医药学会教授温长路的治未病文章的评论。   温长路: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 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 果很快取得了成效。   王澄评论:你读了我的文章还好意思这么说吗?   (五)对吕玉波的治未病文章的评论。   吕玉波:美国NIH一年投入慢性疼痛的研究经费即高达十几亿美元。慢性疲 劳综合征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王澄评论:谁说的慢性疼痛和慢性疲劳综合征在美国是“亚健康”?它们在 美国是疾病。我就是“慢性疼痛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专业的。中医连亚健康的定 义都没想好,就敢乱讲话。   (六)对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的治未病文章的评论。   曹洪欣: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提出了“合理膳食,戒烟,心理健康,克服 紧张压力,体育锻炼”等促进健康准则。虽然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 态,机体无明显疾病,但是人体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并伴随一系列不适 症状的状态。“治未病”是干预亚健康的基本原则。   王澄评论:亚健康的定义是什么?中医说亚健康就是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地段。 这很多很多。比如,男性易得冠心病,产后易得抑郁等等。中医说,亚健康就是 这些事。可是,中医不要忘了,现代医学工作者建立流行病学,在研究和寻找与 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时候,发明了各自不同的名词的时候,发表成千上万篇流 行病学文章的时候,中医没有参加过流行病学的任何一件工作。今天,温长路居 然能够厚颜无耻地说,亚健康和治未病说的就是这篇文章前面美国流行病学那些 事。   “亚健康”和“治未病”紧紧握住“流行病学”的手:“党啊,我可找到你 了。”   可是党不认识你呵!   (七)除了那些老朽之外,最让我失望的就是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司长王晓方。 基本概念完全错了。我请问王晓方,你怎么知道现代医学在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成 为“供不起和不可持续的医学”?是中国供不起还是美国供不起?是中国不可持 续还是美国不可持续?穷人何必操心富人“过不下去”的事,反正“帝国主义一 定是一天天烂下去”。我看美国现在过得挺好。为了将来的事,美国人人各抒己 见,言论自由。当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批评现行医疗政策。我不知道王晓方道听 途说的是那一段。   现代医学只有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中国过去很多错误就是:明明在别人 后面拉得很远,还要耍小聪明抄小路。结果,没有一次不是碰壁,又得从头来。 根据中国的国情,可以把向先进国家的学习的速度放慢,一步分成三,四步。但 是,绝不可以听由中医这些骗子的话重打鼓另开张。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流行病学和科学是“糖”融入水的关系,无处不在 处处在。而中医治未病和科学是油和水的关系,根本不粘。中医治未病对现代医 学的东西道听途说,知识支零破碎。中医编造“新学科”像母猪下崽,一天就能 下出两个来。谁会相信中医治未病能降低中国人的癌症死亡率,能降低中国人的 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死亡率,能降低中国人的脑外伤发病率?谁又会相信中医治未 病能防止侯耀文的心肌梗死?   附录:   王 琦:中医治未病是健康养生之学2007-6-12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 授)   内容简要   1.治未病是伟大医学思想的树立   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这里将医学的研究对象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种状态,将医 学的功能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即:“上医”为维护健康的养生医学,“中医” 为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下医”为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   一个较长时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治已病”所取 代。   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 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 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   2.开展治未病是伟大的医学革命   医学是研究人体偏离健康状态及表现出异常状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它根源于近代医学模式的、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 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医学的目的的再审查》国际研究计划)1996年WHO 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 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说到底就是将医学的重心 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   3.实践治未病是伟大的社会运动   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   国家人口与卫生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要战略前移:即从疾病为主导向健康为 主导转变,重预防、重保健、治未病,使人们逐步形成维护促进健康,不得病或 少得病的意识和观念。。   4. 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手段   我们研究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有助于把握中华民族的体质特 点,可直接应用于健康评估,并用于具有疾病危险因素的、亚健康状态的、慢性 疾病及康复期的人群与个体,进行生活行为指导、养生保健、医疗干预和个性化 顺势健康管理服务。实践证明,体质辨识对“治未病”的理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一防治模式的形成,对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经济建设有重要的贡献度。   余瀛鳌:“治未病”体现了中医诊疗的学术特色和优势。2007-6-07   内容简要   从预防和保健医疗而言,“治未病”体现了对医生防治疾病技术的高水平要 求。   《内经》十分重视人体的“正气”(主要体现于人体的精、气、神)。书中 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有助于人体抗病、免疫功能的提高。二是提倡 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其萌芽”。我们联系当前的常见多发病,在其病发以前 就应注意到该病常见的先兆症候(有些情况或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 状态)而给予积极诊疗。如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脑出血等,即中医所说的“中 风”),发病前患者常有头昏脑胀,血压偏高,拇指、次指麻木,口、眼部或身 体某些部位的肌肉不自主地瞤动……,其四,“治未病”反映了我国传统医学理 论的高素质和临床医学的高水平。中医药学无可争议是国际传统医学的“领头 羊”,它必将为提高世界临床医学水平,作出积极的贡献。   王琦:中医养生“治未病”。 2007-5-14《人民日报》(2007-05-10 第15版)   内容简要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 理。   1.中医养生源远流长   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 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 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 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2.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 最健康的,是“治未病”。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 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第四是房事养生。 第五是气功养生。   第六是药 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 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 养颜的功效。   3.养生实践得身心健康   养生学是一个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 糖尿病患者会从8400万增加到2.28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预计会从1. 35亿增加到3亿。这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给国家卫生资源带来巨大负担。 所以,健康不仅属于个人和家庭,也属于社会,是一个国计民生的问题。   何任:中医“治未病”初探。2007-5-08 10:13 浙江省中医院网。(作者系 浙江省中医院首席顾问)   内容简要   所谓“治未病”,通俗说其思想即“预防”思想。  即“治未病”是从考 虑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治。从体内、体外两个方 面着眼,足见其重要和价值了。 当疾病已经发生,怎样才不使它加深加重,这 是“治未病”的第二个概念。   1、适应四时气候变化 “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出了机体必须适应 自然气候的重要意义。   2、精神的修养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 伤肾”。   3、节饮食、慎起居   4、锻炼体魄   5、讲究环境卫生   6、防止传染   养生学说与“治未病”内容,实际上是一回事。   温长路:中医怎样治未病 2007-4-20健康报。中华中医药学会教授   内容简要   中医“治未病”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未病” 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 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 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 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 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值得提及的是,把中医的“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 是欠全面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 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   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   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   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   科学用药充实健康保障   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间,虽然在诸如心脏手术、脊髓灰质炎疫苗、 冠脉搭桥等一系列新医疗技术上有很大发展,但也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 加(由原来的120亿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而患者的死亡 率却未能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 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 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   吕玉波: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2007-3-16   内容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 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   一、亚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   1. 亚健康状态分布广,影响大:   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已超过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0%~ 70%,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特征是:精神欠佳,机体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待 人处事较差,适应能力下降等。其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特殊 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如高空作业人员、竞技人员等。   2.“支柱人群”、“精英阶层”中亚健康发生率高,国家社会的创新、决策 能力下降:   亚健康人群中高级管理人员、机关干部、脑力劳动强度大的人群占了很高比 例,中青年人群占了很高比例,导致社会创造能力、正确决策能力下降。   3.亚健康已经成为必须重视的医疗问题:   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往往会转化为器质性疾病,大多数恶性肿瘤、心脑血 管疾病、糖尿病等均是从亚健康状态转入的。   4.亚健康不仅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是影响医疗费用投入的重要因素之 一:   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000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的14% 还多。   二、世界亚健康研究现状: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亚健康作了全面的研究,美国NIH一年投入慢性疼 痛的研究经费即高达十几亿美元。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已形成了 相关诊断标准、干预方案。   早期健康管理是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向:美国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 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医疗费用降低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 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哈佛大学等的研究表明,通过改善 生活方式,80%的心脏病和糖尿病、70%的中风、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   三、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及方法对亚健康防治具备突出的优势和特色:   1. 中医药学具备“治未病”的理论优势:   2. 中医学具备防治的措施优势:   (1)中医方药调治:   (2)针灸、按摩:   (3)心理护理与养生:   (4)传统体育保健;   (5)食疗、药膳、气功、导引等。   四、中医药对亚健康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曹洪欣: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2007-3-16作者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内容简要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 三方面的完美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定义的阐述中又提出了道德健 康的概念,就是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 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 是非观念和能力。在如何维护健康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提出了“合理膳 食,戒烟,心理健康,克服紧张压力,体育锻炼”等促进健康准则。 虽然亚健 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机体无明显疾病,但是人体却呈现活力降低, 适应力下降并伴随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状态。   “治未病”是干预亚健康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是干预亚健康的基 本原则。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干预亚健康提供理论和方法   一、整体观念是从整体认识亚健康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体是以 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脏腑、肢体、官窍等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 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二、辨证论治是干预亚健康的有效方法   辨证论治是从整体出发,着眼于人体的异常感觉和异常特征,通过对不同症 状的分析、综合,来推测原因、性质与部位,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根据证候的性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这种独特的诊治方法,在无明确病因的症状 出现开始即可进行治疗,而无需等到病理指标出现阳性改变才进行治疗,能够对 亚健康状态进行及时而有效地干预,阻止其向疾病的转变。   个体化诊疗是诊断与干预亚健康的有效模式   治疗也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对北京地区1828名亚健康人群调查表明,证候 频数出现4次以上的共72种,频数1~3次证候共114种,说明亚健康证候分布非常 广泛。   自然疗法为干预亚健康提供多种途径   以“治未病”为核心,重视干预亚健康,   王晓方“治未病”——医疗保障的思路创新。 2007-2-03 科技部发展计划 司司长   内容简要   西方发达国家基于现代医学,以巨额财政补贴为代价的医疗健康保障模式正 在成为“供不起和不可持续的医学”,这也警示并告诫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必须 另辟奚径。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为创新中国特色的医疗健康保障之路 指明了方向。   从“治已病之人”前移到“治未病之人”,虽一字之差,但一字千钧。其核 心是把长期以来以“病人”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这是战略性转变,是 解决诸多医疗健康问题的治本之策。 (XYS200706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