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关于中国传统医疗的见解   谢浩基   前文是对中医理论在学术上的一些略带尖锐性的见解,补充回上文关于社会 角度上的一点省略。   社会的角度看事物(包括学术)是根本不在乎对错之别,因为社会是各种立场 的总和。   各个利益阶层的眼中,有的只是利益的分滩以及涉及分滩程度的各类工具与 筹码。   所以在社会的角度谈学术根本在瞎扯、对牛弹琴,牛只有两个想法:若琴手 能让脚下的青草更嫩美,留下;若只是踩住草场的,扬角、冲。   回到中医这方面,由于从认识论定性的不明朗,在社会上有代表了许多立场:   1大众(居民、村民、暂住民、贫民)健康的依赖;   2药商(制造商、开发商、运营商、经销商)逐利的依据;   3官员(卫生、工商、财政、海关、税务、质监、国土、规划...)政绩的支持;   注:上述的角色可以互换,但每个角色的信息掌握量不一样,有忽悠的、被 忽悠的和知道被忽悠的,利益盘根错结。   于是,紧揪言论权而屡尝甜头的政府,最懂得各方安慰并美名其曰:难得糊涂。   在分析中国传统医疗体系前,先接触比较一下现代医疗体系(俗称“西医”) 的一些背景知识:   1673年显微镜被发明应用;1895年X线被发现应用;1956年电子显微镱被推 广应用;1971年CT出现,精密的仪器,推动了人们对生命体微观上的认识,由分子 水平的层次拓开的视界,让我们感叹造物主大自然之神奇:缔造出生命体这些完 美的艺术品,还有各种生命体相互之间微妙的相处之道。而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 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已可编成多门学科:生理学、生物 化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免疫学等,随观察的深入 至今仍在不断更新完备。即使如此,我们所作的,只是简单地在自然界中各种生 命体共存的多维空间中每个特定方向上的加上线性的标尺,并用我们的标准刻画 上我们公认的标志,以表达我们的认知。随着认知的增多,只让我们清楚未知的 更多。   人体,由1个受精卵开始,无需外界的加工,发育形成一个由亿万个不同种 类,不同功能,不同寿命的细胞共同运作的机体,每个细胞运行其与生俱来的能 力,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任务,帮助机体应付着不同的情况。同时,人体外,更 有着不计其数的生命展现着神奇的生命力。只言片语,未能尽述生命神奇之万一。 抽选了一篇早在1970年代国外的关于支原体的材料,详阅附件。阅毕的朋友,揉 揉眼睛,或许有些叫沙眼衣原体的小生命就正驻在你眼皮底下呢。   我们试图在这些生命活动过程中加入我们的措施,以获得良好的结果。的确, 我们一直在尝试,以前,我们一直在黑暗中探索试验,现在是亮了灯,发现其宏 伟超乎我们的想像,尽管已取得了很多成绩,发明出很多造福人类健康的成果, 但望及未能达到的目标,学界依然保持低调,因为清楚现在绝不是值得骄傲的时 刻。   至今,我们的医疗体系中的医疗手段,相对浩瀚的生命科学,还是非常的有 限,还是一门喃喃学步中的学科。诚如在美国,医疗手段的不足,仍必需借助信 仰、临终关怀来弥补,并运用管理学上的一种手段:先入为主,就医前需签署确 认何种信仰的合同,即是提前心理暗示:我们在尽目前人类科学之所能,但不是 万能的,万能的是你心中的主子。套用一句并不太恰当的中国神话:“阎王要你 三更死,无人留你到五更。”   言归我们的传统医疗行业,中医,历来就有着许多智者自发地尝试,在黑暗 中摸索,甚至自体试药的摸索,形成很多并不知其所以然的卫生传统及治疗传统, 在民间传承下来:开水煮食、勤洗涤、喝草药汤、药酒、春节的硫磺炮仗烟熏... 同样,也有另类的信仰:进食各种不知名的神秘物体、跳大神...   我绝对不否认历界医者的智慧。先贤在局限层次上仍坚持对真相的追寻与发 掘,在医者父母心与力不能及的两难中,对未知现象进行归纳与推理演绎,不能 为而为之,这些坚持、勇气、贡献精神是独立于他们的理论成果而长存于人类历 史的。   站在现代科技的高度,我们清楚“望闻问切”的极限,可以明白传统里面的 精华,分析归纳传统存留的理由,可以俯视先贤的理论,甚至可以“数典忘祖” 了。认知的增多,使我们更加谦逊,无知的,恰恰是抱着经书不放的。   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早在1980年代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 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 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 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 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是中国的医生自己消灭了中医。”   正确,当局的无为已从1980年延续至2006年,默守旧道,老黄历办事,该废 的不敢废,该从认识论上的定位迟迟未决,该作科学探讨的不作。此一时之民智 非彼一时之民智,在互联网的今天,要做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已失时机,并 且火已引燃,并上升到社会层次的矛盾对立面上,最好的处理方法唯有釜底抽薪, 开渠引流。附注:五行阴阳等只是火水,非薪。   中国传统医疗行业,这个小丑,站在历代科学家智慧结筑并在现代科技基础 上急速掘起的生命学高楼顶端,畏高,紧闭双眼,用它那笨拙的努力演绎它心目 中自以为是的经典,愚昧着它的巫民,同时却在声嘶力竭地吆喝艰辛打拼、高空 作业中的现代文明为其安全作一护拦。(在此谨:为遗老默哀,为新生代牺牲品 致哀)   几乎无所不致的商业界已经给予其舞台了,一个很大的舞台在中国(如医学 伦理以外的OTC广告),没必要在严谨的教育界里留一个怜悯的空间。   科学不需要感情。   (题外话)目前社会在鼓吹和蔼,“歌舞馨平”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大刀阔 斧绝属不智,尤其在中国目前的打右灯,往左转的医疗体制下,中医有另外的作 用。这个小丑,需要的不是护拦,不是降落伞,目前最需要的应该是一部望远镜。   附:   摘自刘易斯·托马斯 著 周惠民 石珍荣 周云   译《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   简单说来,支原体是一种极为美妙的生物。我在1960年代初期第一次在显微 镜下见到了支原体,那时有人送给我一些肺炎支原体的培养物,我是想将它的抗 原和我从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病得来的一种链球菌的抗原进行比较(这种链球菌因 为最初是由—个名叫麦金尼斯的病人肺组织中分离出来的,所以就称这个茵为麦 金球菌,后来又把它正式定名为麦金链球菌)。后来发现这两种菌的抗原有些共 同之处,但这并不是让我迷上了眼、直了眼的地方。我知道了在透明的琼脂上生 长几天之后的支原体群落是个什么样子。   观察支原体所用的技术非常简单,需要一个琼脂培养基,在上面生长支原体 群落。群落很小,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肯定那里的确有群落。这时你切下一小块琼 脂,把它放在玻璃片上,再盖上一块薄薄的盖玻片;盖玻片要事先浸在一种好看 的蓝染料里,然后干过的。不到一分钟,菌落就摄取了染料,这时就可以在普通 光学显微镜最高倍的镜头下观察了。   菌落的直径约20微米,大约是白血球的两倍大。菌落的中心很圆,染成极深 的蓝色;在每个中心的四周有一个谈蓝色的晕,它逐步变成了灰蓝色、界限模糊 的圆形外围。   就是这样。我说不上它们为什么看来那么可爱,但是它们真是可爱。中央深 染的核心是一团密集的支原体,它们不知怎样已经深深地掘进到琼脂里面了,外 面的晕是长在表面的一层茵。不知道中心处的支原体怎么能有那么大的力量,会 长到琼脂里面去,但是这却是这类小生物的特点和可供辨认的结构上的形态。也 许是它的空间构形,以及它们是在一种宁静、不动的结构里进行活力旺盛的什么 事,才使人喜欢看它。也还因为颜色。在油镜之下放大到1200倍的时候,每一个 支原体都成了一个淡蓝色的小点,看不出更多的东西。但是当你观看大群的干百 万这种清楚的蓝点集合成云朵一般的时候,那就像是在看生命的本身。   用钻石刀切成非常薄的片子,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5万倍时,支原体就由一 个毫无情节的小蓝点变得像是一座大房子,而且看来也那么让人眼花缭乱。它不 像一般细菌那样有个坚硬的厚厚的包在外面的墙——细胞壁,而只有一个薄薄的 双层膜。在内部是核蛋白体(由它制造生命所需要的蛋白质);散布在核蛋白体之 间可以看到一个细细的网状物,它是携带信息指令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细丝。 有些支原体又小又圆。一端有些小的突起;有些很长,像是蛇样的细丝;有的十 分肿胀,像人的白细胞郡么大。有的文原体体内有自己的病毒,就像是在普通细 菌体内有噬菌体颗粒那样。谁也不知道病毒在那里做什么;它们显然是某种房客, 可能在执行信使的作用,从一种支原体把遗传信息带给另一种。可以想象,支原 体的毒素可能是由一种噬菌体带来的DNA编码的,就像白喉茵和链球菌中的情况 那样;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去确定。   在微生物之中,支原体很是独特。按分类学来说,它们既不能算是细菌也不 是病毒。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它们是很久以前失去了细胞壁的古老细菌的后代。这 个说法很引人入胜,因为已经知道我们可以在不杀死细菌的情况下把细菌的壁去 掉;而这样做了之后所得到的无壁细菌也生长成微小的、和支原体无法区别的菌 落。但是,支原体的DNA和迄今研究过的其它所有的细菌的DNA有所差别,其差别 足以使人对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发生疑问,但是质疑的争论还在继续着。   尽管支原体的外形又小又弱,但它在适应上却是顽强超群的。它们在组织培 养实验室里制造着瘟疫:由空气带入实验的,或是研究人员呼气中的支原体造成 了污染,使某人精心培养的一株纯系、非常珍贵的哺乳类细胞,突然之间开始崩 解了。支原体一旦进来了,几乎就无法将它们从培养里赶出去;它们在培养的细 胞的表层里住了下来,甚至钻了进去,从而找出办法抵抗住会杀死它们的抗生素。 在一些昆虫的组织里发现有支原体生长,有些植物显然是这样被感染的。支原体 还能适应决非一般的逆境:发现有一种文原体能游离地生活在冒烟的煤矿小丘里, 另一种则在烫人的80度(摄氏)的温泉里繁茂昌盛。   我们应该对这样的生命深表敬意。 (XYS200701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