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人性:分析问题的关键词 文/莫问前程   新语丝最近的帖子会引发每一个善良人的思考,一个是有关教育部管理,一 个是有关学术“超男”,另一个是诺奖得主论文召回风波。这三种帖子表面上风 马牛不相及,其实都事关一个根本:人性,也就是说这三个问题要想给个合理解 释,使自己心里不堵得慌,你就必须分析这些事件背后人的行为以及行为之因, 那就是人性。   人性,按照西方某个哲学流派的一种解释,即“需要”。既然人性是需要, 那么,我们不妨将之分解为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以及界于心理和社 会需要之间的道德伦理的需要,也就是说人性表现出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和 道德伦理性。如果赞同这一分解,可以继续:   教育部为什么要成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做出令我们不快的行为?这是一 个问题;教育部为什么可以做出这些行为,这是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机械一点, 前一个问题很好解释:机构的活动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活动,人有控制和支配的欲 望,满足这种欲望乃是管理者所表现出的人的社会性需要。新语丝网友对这个问 题已有所分析。本人感兴趣的是第二个问题,有人可能立刻会说,因为它是教育 部,有权力,我们的制度赋予了它这样的权威,这的确不错,但本人认为这一问 题不能片面理解,因为教育部的行政权力相比以前纯计划经济年代已有所减弱, 也就是说,在纯计划经济时代,教育部(或国家教委)对高校享有绝对的发号施 令的权力,这种权力意味着高校必须服从,但现在似乎可以不服从(当然这不意 味着公然对抗,而是一种消极不作为,即对它不理睬,教育部也没办法),不知 道这种不服从的意识是不是法治发展的结果。问题就在于这种不服从会付出代价, 教育部正是看中这种让高校等学术共同体成员难以(或不愿)承受的代价而挥舞 着它的指挥棒的,这种代价就是资源,或称利益。大家知道,教育部到高校一般 实行三级管理,其间还有一个省级教委,这种管理模式是这样的,教育部想使高 校教师动起来,它会发一个红头文件,省市会相应跟发一个文件,高校跟着也发 一个,这样教育部的行为就通过这种管理链条间接地影响到每一个教师,教师合 作则得利益,不合作则失利益,对合作者教育部可以给予金钱支助(满足合作者 对物质的需求),更多的时候会给一个荣誉(社会性需要),虽然是非物质奖励, 但它会成为教育部下一步发号施令的基础,可以这样描述一下:得到A你才能申 报B,得到了B你才能申报C,ABC多了,学校才能在教育部享有较高的地位,才是 主流院校,评估晋级才有希望,因此学校会动员教师,教师为了自身利益(满足 各种需要)也会不惜一切,比如拼命争取获得省部级精品教材称号,以此为基础 接着申报精品课程,马不停蹄再搞个省部级教学名师,感到可以了再拉帮人马组 织个教学团队申报下一个质量工程或其他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在这种管理、发 号施令与合作、服从当中很容易看出教育部就是通过这种利益的链条控制着高校, 控制着教师,所以无怪乎高校领导发出感慨: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必须紧 跟教育部的指挥棒(也就是,教育可以不遵循教育规律,但必须跟着教育部的指 挥棒)。必须补充一句,成名教师可以不合作的,因为他可以承受损失,或不在 乎损失,但高校永远会有那么一批想成名的教师,这样教育部永远不愁挥舞不了 它的指挥棒,因为人性的需要是永恒的,计划经济的堡垒恐怕还会延续。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教师人性的需要,教育部才有折腾的 机会,如果人性中的欲望有所抑制,教育部令人不快的行为也会有所抑制。这种 结论没有任何指责之意,基于人性需要所作出的行为,在没有伤害到他人时,在 任何时候都是值得尊重的。   关于学界“超男”的帖子,恐怕许多人都会跟我一样的感受,倒胃口之余又 觉得很无聊。老吴在最后发问:“此公能为人师表吗?此公的德行配当院长,教 授吗?望诸位赐教。”我看这里脑子里突然冒出网络流行语“很傻很天真”,老 吴真是傻得可爱,你以为现在大学教授都要是道德楷模呀,你不知道有句流行语 “白天教授,晚上叫兽”吗?我相信流行语肯定不会空穴来风,所以我相信“超 男”真如帖子上所言,但老吴必须说清楚几个问题,才不至于让人们怀疑你的动 机(虽然新语丝比较讨厌以揣摩动机论人的,但这里似乎非常必要):首先,你 有交友的社会需要,以前只见过两次,为啥这次还带三位女性;第二,亲吻的嘴 似乎未遇到反抗,为什么?第三,你太太被亲吻之后,还回他邮件,说明什么? 当然这是题外无聊话,我关心的是如下问题:教授的性需要(虽然这里还没到达 那个程度,但明显已是那种需要的提前表达了)有没有一个被谴责的道德界限? 此其一,其二学问跟道德能否分开评价?第三,人性中的道德伦理性可否成为控 制其他三性的基础,起码成为控制生理欲望的基础?如果第三是否定回答,第四, 什么可以控制不恰当的人性表达?试分析如下:功利主义代表人物穆勒在他的名 著《论自由》中提出的“伤害说”似乎可以作为上述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即教授 性行为只要不伤及他人即可自由行事,但问题在于“伤害”本身如何界定,是当 事人自我感觉的伤害,还是公众舆论所表现出的一种社会情感的伤害,抑或是法 律界定的伤害。如果没有人提出受伤害,“超男”可以自由行事,不应受谴责的, 但这明显违背中国人的道德观,唯一可以作为教授性行为谴责界限的可能就是社 会情感受到伤害,但由谁提出呢?似乎也不是什么好法子。第二,学问跟道德能 否分开评价。如果一个人学问做得不错,道德上不怎么样,公众能否容忍这样的 学问家?记得曾经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领奖致词中就公然向在他写作过程 中给予他生理上慰藉的妓女致谢,这可是召妓呀,没什么大不了,那么,我们对 这个“超男”应该宽容吗?事实上人家还没干坏事呢(我没有支持超男的意思), 再说,道德怀疑论者还会提出:道德本身就是个相对概念,那么,是不是就可以 宽容学问家的不干净行为而让他在学问上(如果超男真的有学问的话)继续作贡 献呢?第三,道德更多的是起到一种他律而非自律的作用,那么,道德伦理很难 成为抑制人性中恶的因素,尤其在这种道德伦理的约束力不甚强烈的今天,它是 很难抑制“晚上的叫兽”行为的。第四,人类普遍情感是要抑制人性中“恶”的 因素,但“恶”本身又是个相对概念,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不 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能抑制人性中的恶,恐怕只有能起到自律作用 的信仰了,如果“超男”教授将现时道德观内化并上升到信仰的地步,恐怕他的 行为也就至此为止了,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我们只能说道德的沦丧源自信仰 的缺失吧。   因此,对于诺奖论文召回风波中的当事人,为什么他们会作出造假行为,是 不难理解的,人性中的道德伦理性不足以抵挡他们成名的社会性需要,我们只能 说他们也是缺失了信仰--科学的信仰。 (XYS200803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