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现代医学在中国:讲个悲惨的故事,谈点坛子里的争论   白衣咸饭   因为最近突然有朋友要我帮忙做点别的急事,只好先把《现代医学在中国》 放一放,连上网也成了奢侈。这几天出差,闲暇时上来一看,却不想坛子里因为 闲人带小孩看病的经历,闹得这么凶。我不想对这个事情的双方做任何评论,因 为这其中引出的话题,足可以做篇博士论文。但我想把一个在我心中埋葬了20多 年的悲剧写出来,作为医患双方的教训。这样的事情,我们医生、护士和患者随 时都可能会遇到。   大三时暑假的一天晚上,家父神神兮兮地说要跟我谈件很“严肃”的事,使 我大吃一惊。原来他见了一位30多年未见面的老友,感慨万千。作为晚辈我该称 这位前辈为Z伯。Z伯50年代被选入研究导弹技术。一直在北方某导弹研究基地工 作,与家人的联系方式只有一个信箱。不过这样也好,即使在文革最混乱的岁月, 他也没有受到什么大的冲击。伯母原本学医,因嫁鸡随鸡到了基地。虽是科班出 生,但在事业上却难以发挥专长,不过据说还是有点专业,是个儿科医生。   在他们的长子10岁的时候,不幸得了肺炎。作为儿科医生的母亲,自然知道 这病的厉害,所以马虎不得,就一直守护在身边。大约在肺炎的第四天,Z伯见 伯母3 天3夜没休息,实在是太疲劳了,就对妻子说,“我来守会儿,你去休息 一下吧”。伯母想说点什么,但又没有说出来,就带着疲倦去休息了。   这位研究导弹“开关”的科学家(我老爸的语言,大概是点火控制之类的专 业吧),看到输液管子里的液体滴得实在太慢,就对滴管“研究”起来。果然一 下子就发现在滴管的下方,有个小夹子在控制着液体的速度。心想这些液体迟早 要进入孩子的体内,这么慢的速度要滴到什么时候?开大点不就行了。说做就做, 马上把液体开到了最大。   Z伯母休息了不到半个小时,人也清醒了很多,心想还应该交代点什么才好, 就又回来了。走进房间一看,液体已经快滴完。大惊失色,立即关闭点滴,拿起 听诊器,听了一下心脏,差点没有晕倒。立即叫来所有同事参与抢救,但这孩子 最终还是因为液体输入过快导致的急性肺水肿,死在做儿科医生的母亲的怀里。 研究导弹的Z伯父,站在一旁自责,内疚。。。。。。伴随了他的一生。我本来 不想在Z伯父有生之年讲述这件事,怕引起老人家新的悲伤。他们的子女也都是 有学识之人,我很害怕他们看到这个帖子。在看了闲人君的就诊经历之后,我觉 得有必要把这教训讲出来。或许对大家会有一点帮助。现代医学的成功都建立在 病人的痛苦和死亡等悲剧之上,我讲出来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个悲剧能引起大家的 思考。   在Z爷爷病重的时候,Z伯回来看望自己的父亲,与家父有了离别近30年后的 长夜交谈。当他得知我读医科时,就对家父讲了上面自己做的这件蠢事。而且加 了几句话,要我父亲转给我:医学太深奥了,同样是药物,输快一点都不行。希 望我好好研究这其中的道理等等。   其实,这其中的机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了肺炎后,肺的一叶甚至两叶出 现水肿,渗出,把空气交换的肺泡给占了。经过7-10天左右的病程,这些进入 到肺泡中的水份一旦吸收,病也就好了。在大叶性肺炎的发病过程中,当然会有 一个发热的过程。所以对小孩子来说,补充一定的水分也是必要的。但由于肺本 身有炎性渗出,所以在补液的过程中,液体进入体内的速度千万不能快,否则, 液体会加重肺内水肿的程度,引起心脏的负担过重,导致急性心力衰竭。老年人、 心脏有问题的人输液速度不能快,都是这个道理。这个机理与导致李丽云死亡的 机理一样。急性心力衰竭一般都是左心衰竭,所以也叫急性左心衰。在形态学上, 由于难以见到心脏有很明显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肺上:整个肺都似 乎浸泡在水中,肺泡内会有大量的渗液,所以在病理解剖学上叫急性肺水肿。   急性肺水肿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导致急性肺水肿的原 因,水肿一旦消退,患者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与发病前一样;但若抢救 不及时,或者稍有疏忽,后果一般就只有一条:死亡,而且是很快就死亡。   这个例子在我心中压抑了很久,也使我从大三起,就开始看有关急性左心衰 的病理、病理生理、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文章。准备好好研究一番。咸饭后来不幸 做了妇产科,遇到的急性左心衰不多,但见到死于急性左心衰的产妇却有好几个。 我至今没有研究出一个所以然来。内科医生也一样:心脏病患者最好别怀孕,有 些人道理都懒得讲。   我与这位Z伯父至今还未谋面,但与他的儿女都有过交往。他们都向我讲述 过同样的故事:“我爸害死了我哥”,简单而平淡的语气中透露出某种无奈。在 这件悲剧的关键字中,让我提炼一下,有这样几个组合:父亲――科学家――凶 手,儿子--母亲――儿科医生,肺炎--点滴――死亡。   作为丈夫,替妻子照料儿子一会儿,义不容辞;作为儿科医生,照料儿子几 天,为医为母,责无旁贷。但悲剧就发生在这家人身上。愚昧,好象与导弹专家 沾不上边;道德,与这起事故更沾不上边。但悲剧却恰恰发生了,值得我们为医、 为护、为患者、为家属的每一个人思考一下。   在就医的过程中,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美日德等发 达国家,我们都会遇到水平低下的医生,或道德品质低下的医生。但是,作为非 专业人士,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道德与水平低下的医生给你开出的处方?我希望 每位家长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应该有自己的回答。我想途径只有两条,要么医生 将知识交给大众,要完全做到这点又似乎有点难,因为医学太复杂了点,但做总 比不做好。要么大众应该完全信任医生,不信任付出的代价会不会更大? (XYS2008022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